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神策门
释义

神策门现名和平门,是南京明城墙的十三座城门之一,位于南京市中央门立交桥的东南角。该门由于作为军事禁区被封闭了70多年,在明城墙13个城门中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也是南京现有所有城门中唯一保留有民国以前镝楼的城门。

神策门概况

说起南京老城门,民间有句顺口溜:“内十三,外十八,一个门栓朝外插。”这个被人形容为“门栓朝外插”的城门指的就是神策门。神策门规模较小,城门在里,瓮城在外,瓮城门也不正对着城门,而是开在瓮城的东北角。顺口溜形象地概括了它特殊的建筑形式。如今的神策门是南京保存较完整的城门,瓮城、劵门及三开间的歇山顶城楼仍在。

相传,神策门由朱元璋的军师刘伯温亲自勘察筹划建造,出入城门要经左右门洞,平日只开一门,“急时酌开一洞”,它充分体现了朱元璋因地制宜,在不同地段、不同环境条件下采取不同方法的筑城思想。

神策门虽然地处荒僻,但它突兀于玄武湖边,北边紧临幕府山(旧称白土山)和长江,在军事防守上地位相当重要。

神策门祥述

神策门,今称“和平门”。南京十三个城门中,其中十二门都只有一个门洞,唯神策门设左右两个门洞。相传刘伯温认为,这里为兵家必争之地,必须能攻能守,平时只开一洞门,另一洞门则紧闭。只有在军情紧急、万不得已时再开。清军在此大败郑成功后,一度改为“得胜门”,1931年,国民政府认为南京诸城门的名称具有封建迷信色彩,不符合时代潮流,而将神策门改为和平门,此门现尚存瓮城券门各一,谯楼一座。和平门是现存南京城门中最为完整的城门。它有城楼(清末建筑)和城门的木门,是南京诸城门中绝无仅有的。

据南京明城墙史专家杨国庆介绍,这独特的形制主要是指神策门采用了外瓮城的结构。“瓮城是古代城池中依附于城门,与城墙连为一体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杨国庆说。

在南京明城墙修筑以前,中国传统瓮城的形制是将其设于主城门外,也就是外瓮城结构。而南京明城墙在修建过程中则普遍将瓮城设于城门内,也就是内瓮城,就像现在的中华门一样。但是,唯独神策门依然采用了古老的外瓮城结构,因此它也成为了13个城门中结构最独特的。

“在神策门处建造外瓮城主要是根据地形走势,最大程度利用险峻的山势。”杨国庆指出,明城墙在建造过程中力求“地尽其险”,专走山势险要之处。依山而建的神策门,如果把瓮城建在城门内,反而会把小山包在城门和瓮城之内,这对于防守进攻是很不利的。所以,明代的设计师们才将神策门的瓮城建在了城门外面。

现在进入神策门后,就能够发现这样的一个外瓮城结构,而且其外瓮城的城墙、城门与神策门的规模基本相当。

神策门旧事

南明永历十三年(清顺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南明大将郑成功为创立反清复明的大业,受命率军在东南沿海地区打击清军,进攻清政府的东南重镇——南京。郑成功的十万大军在南京城外白土山(今幕府山)连营83座,切断了水陆交通,使仅有万余名清军驻守的南京成为一座孤城。 郑成功的军队与清军在神策门外的两次接战,使清军损失千余人。清朝两江总督郎廷佐下令将神策门城门紧闭,不要出战。他一面四处求援,一面想用诈降的办法来拖延时间。郑成功在捷报频传的胜利中不免骄傲轻敌,答应了清军使臣宽限一个月的要求,按兵不动,坐等清军开门献城。

清军发现白土山下郑军守备极其松懈,就选定以此为突破口。七月二十一日夜,清军悄悄打开神策门右边门洞,潜出城外,偷袭郑军,天明小胜而归。清军取胜后士气大振,从神策门蜂拥出城而战。郑军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大乱而退。经“白土山之役”,郑成功的军队损兵数万,十多位大将战死,史称“东南大震”的郑成功北伐胜利由此烟消云散。清顺治皇帝为庆贺清军大胜,特下诏将神策门改名为“得胜门”。

神策门虽是军事要塞,但由于地处荒僻,少有人烟。明、清、民国时期基本闭而不用。1928年,国民政府将得胜门改民为“和平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占领南京,将和平门外瓮城陪土建成汽油库。解放后,南京军区接管此处,仍沿用作油库。

两道明代“防盗门”

说到城门当然是又有城,又有门。神策门的城门是两扇明代的杉木包铁板的大门。虽然木板已经老化、部分腐烂,厚铁板也已经锈迹斑斑,但是饱经战火的明代木门能够保存到现在已经是很不容易了。

在城门后两三米的地方,有一道宽15厘米左右的石槽,“这个石槽就是过去放千斤闸的地方。”杨国庆介绍道,千斤闸在古代城墙中的作用相当于现在家庭里的防盗门。

“你想想,一道千斤重的、外面钉有铁皮的厚重木门横在城门洞中,不就像防盗门一样吗?”杨国庆说,这个千斤闸直通到城墙顶端,白天城门开启时,千斤闸就被收到城墙顶端,现在在城墙顶端还保留着千斤闸通过的槽子。

但是,这么重的门怎样才能打开呢?“启动千斤闸至少要4个人同步操作。”杨国庆告诉记者,守城士兵需要转动城台上闸楼内的两根木柱上的绞盘。绞盘是圆形木制的,依靠4根木杠与木柱进行连接,可起到传递力量的作用。木柱转动时就像现在的轴承一样。而木柱下端用绳子与木门相连接,最终将千斤闸提升起来。

在明代对于城门的管理是非常严格的,有一项叫作“点闸”的制度。也就是每天晚上闸门关闭上锁后,全国最高军事机关五军都督府会派专人骑快马到13个城门去查收闸门的钥匙,最后统一交回五军都督府。等到第二天开门之前,再派人将钥匙送到各个城门处。

“凡是违反‘点闸’制度的城门守卫都是死罪。”杨国庆说,在水西门就曾经发生过守卫违反“点闸”制度而被砍头的。也正是这样严格的制度,才保证了城池的安全。

清军“得胜”神策门

从明初建神策门直至清初,神策门一直都没有更名。“但是,后来郑成功在神策门下遭遇了一次败仗后,神策门被清政府更名为‘得胜门’了。”杨国庆将在神策门发生的战事娓娓道来。

明末清初,郑成功为了反清复明,一路北伐。在顺治年间,他率领的部队已经包围了南京,而当时南京城中的守军非常薄弱。为了迷惑郑成功,清军守将就向郑成功表示愿意投降,并且恳求郑成功让他们一个月之后再投降。因为,根据清军的规定,只要“守城过三十日投降”,在京城的家人就不会被牵连。

郑成功轻信了清军的许诺,于是按兵不动。碰巧再过几日就是郑成功的生日,于是郑营官兵纷纷在为主将的生日宴忙碌着。当清军守将站在神策门上瞭望郑营时,竟然看到郑成功的士兵们脱去了战甲,在玄武湖内捉鱼。胜利的天平在那一刻倾向了清军。就在郑成功生日的子夜,清军守将带领部队偷偷挖开一直闭塞的神策门,偷袭了郑营,随后又趁郑军军心涣散,倾城而出,大败郑军。清廷为庆祝胜利,遂改神策门为“得胜门”。

此后,在太平天国时期,神策门又遭遇了两次战火。“这两次都是清军攻城的战争,并且最后又是以清军的胜利而告终。”杨国庆说。

清军的第一次攻城发生在太平天国初期,太平军的张继赓数度谋反,结果被捉,他的同谋就伙同清军准备里应外合攻入神策门。但是太平军及时组织防守,用大型木桩和铁链加固神策门的防御工事。清军只得撤退,并在撤退之前将神策门外的一条商业街付之一炬。

神策门的没落则是伴随着太平天国末期整个南京城的失陷。“当时,清军先从太平门附近攻入,然后兵分几路,其中有一路就沿城墙打到了神策门。”杨国庆说,最后神策门在内外两路清军的夹击下被攻陷。

今天的神策门

民国时,神策门被改名为和平门,现在门上匾额就是民国时期的。上世纪30年代,神策门的瓮城被改成大型油库,而这一功能竟持续了70年。在这70年里,神策门成为了神秘的军事禁区。

目前,文物部门已经清理了坍塌、膨胀、松动的墙体,对南京保存最早的城楼进行了维修。同时,文物部门将神策门纳入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两处景点采用通票。

另悉,市文物部门计划从明年开始,对明城墙进行进一步的维修,逐步贯通神策门、台城和太平门城墙全段。届时,市民可以在贯通的城墙上,从太平门一直走到神策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1:5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