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深圳教苑中学 |
释义 | 深圳市教苑中学是深圳市一级学校、广东省一级学校和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是深圳市教育局七所直属公办全日制完全中学之一。 “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象一个有力的支点,立起了一片“以人为本”的天空,培育凸显出学校办学的两大特色。 学校概况学校由初、高中两部组成,高中部是寄宿制高中,坐落于深圳市龙岗区中心城,占地面积10万多平方米,建筑面积近7万平方米。办学规模为60个教学班3000名学生。教育教学设施均达到国内领先、世界一流水平。 深圳市教苑中学更名为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 经深圳市教育局同意,深圳市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深编办201018号文)批复,从2010年4月30日起,深圳市教苑中学更名为深圳市第三高级中学。 学校简介学校确立了“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实施了“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办学策略,围绕“培养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个性及特长突出、民族内涵与世界眼光兼备的国家合格公民和高一级学校的优秀学生”的培养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形成了“学科德育”和“低进高出”两大办学特色,不断提高办学效益,促进学校快速发展。办学以来,学校高考上线率逐年提高,培养出深圳市高考数学状元以及考入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名校的学生,高考进步率稳居深圳市直属学校前三名,获得深圳市人民政府办学效益先进单位、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学质量先进单位、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单位、深圳市高考进步突出奖、深圳市高考工作卓越奖、全国双合格(示范)优秀家长学校、广东省安全文明校园、深圳市依法治校示范学校等国家级、省级、市级近百项荣誉。 教苑理念办学理念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价值观,关注每一个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关注每一名教师素质及能力的培养提高,因势利导,因材施教,因能施教,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培养国家的合格公民和向高一级学校输送优秀学生,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基础。 办学目标争创全国知名学校,力求师生共同成才 努力在学校发展中创造自身的特色,建立有利于学生显性能力和潜在能力发展的教育机制,创建学生向往、社会满意的全国知名现代化品牌学校。 培养具有较强生存与发展能力、个性及特长突出、民族内涵与世界眼光兼备的国家合格公民和高一级学校的优秀学生;培养道德品质高尚、业务能力精良、愿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高效优质教育服务的、不可或缺的教育工作者。 精神理念校训:和敬敏实,臻于至善 “和”是指和谐的人际关系,宽和宽厚的做人处世态度;“敬”是指尊敬师长、敬学、敬业、敬事,亦为做人做事的一种境界;“敏”是指做事勤劳敏捷,学习和思维创新;“实”是指诚实、实在、脚踏实地。“臻于至善”就是达到最好。 校风:求真、崇善、尚美 教风:言传、身范、心育 学风:勤学、慎思、笃行 办学策略依法治校、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 依法治校:以显著增强法律素养作为治校之基; 质量立校:以全面提升办学质量作为立校之本; 科研兴校:以深入推进各项科研作为兴校之路; 特色强校:以努力形成鲜明特色作为强校之力。 校徽:飞龙佩校徽以“教苑”首个拼音字母“J”和“Y”为基本元素构成;象征德、智、体三大教育元素的优美线条,仿若三条飞龙,合围成教育之苑;校徽核心为 “J”和“Y”构成的红宝石,象征丰硕的教育成果;又代表了学生的眼睛,配以教苑标准红,象征着学生对知识的渴望和探索;校徽设计突破了传统图案的呆板,蓬勃而灵动;形似玉佩,古典而不失时尚,端庄吉祥而又充满了无限的张力。 校歌:《志薄云天》海之滨,邦之南,莘莘学子,济济斯堂。直面大海,志薄云天,圆我梦想,圆我梦想。古圣与先贤,心中之师范。习有所思,学有所长。切磋琢磨,君子有方,扬我之长,为校添光,明日天下纵马由缰。鹏之城,荔之乡,莘莘学子,济济斯堂。直面大海,志薄云天,兴我家邦,兴我家邦。格物而致知,学业兮日上。真善与美,唯我所尚。切磋琢磨,君子有方,扬我之长,为国添光,明日天下纵马由缰。纵马由缰。 校长介绍严杰夫,男,汉族,中共党员,中学化学高级教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人民教师奖章获得者、国家级和省级化学奥林匹克竞赛优秀园丁奖获得者、中国化学学会会员、中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中国德育》杂志首届全国理事会副理事长、深圳市化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西部教育顾问、深圳市化学学科带头人、深圳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先进工作者、深圳市先进教育工作者、深圳市党代会代表,曾获地区十大杰出青年、十佳青年教师等。参加工作以来,获得立功、立大功、嘉奖等各种荣誉称号近百次,出版编著、发表论文共约500余万字。2005年人选《深圳专家大辞典》和《中国德育》杂志封面人物。1997年调入深圳教院附中,历任副校长、工会主席、党总支书记等,2002年7月任学校负责人,2003年7月至今任校长。 教苑特色学科德育“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理念,象一个有力的支点,立起了一片“以人为本”的天空,培育凸显出学校办学的两大特色。 2003年,学校启动了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108名教师、36个班级2000余名学生参加了课题的研究实验。经过几年的努力,构建了“为每一个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单科教育与多科整合教育相结合”的“学科德育”模式。在2003年和2004年中央教科所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的研究与实验”年会暨学术研讨会上,学校分别获得包括3个一等奖在内的十三个奖项和包括7个一等奖在内的十九个奖项。2005年3月9日-10日,中央教科所在学校召开了全国“学科德育”现场会,总结推广“学科德育”模式及经验。《中国德育》2005年第3期全文刊登了学校的经验介绍文章。2005年6月,学校被提名为全国百名德育科研强校,校主要领导提名为全国百名德育科研专家和《中国德育》杂志首届理事会副理事长。2006年4月,学校学科德育课题研究成果集《学科德育理论研究与实践》由北京教育出版社出版,并纳入全国蒲公英教育丛书。这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套由一所中学独立编辑、系统研究学科德育的研究成果集,标志着学校学科德育已形成独特的理论和实践体系。2006年10月,在中央教科所成果评比中,学校选送的教师果荣获6个一等奖、5个二等奖和12个三等奖,成为“整体构建学校德育体系深化研究与推广实验”先进实验学校。获得“全国百所德育科研名校”、“百名德育科研专家”、“百名德育科研名师”、“百项德育科研优秀成果”和“百名德育科研优秀家长”荣誉,成为全国6000余所实验学校中唯一一所获得六项国家级荣誉奖中五项荣誉的学校。 低进高出为全面落实“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在高中生源起点较低的情况下,学校敢于正视生源问题,在分层教学上做文章,在发掘学生特长潜质上下功夫,在培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钻研热情上抓落实,摸索出一套有益于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课堂教学质量与效益的新办法,构建了“成才与育人并重,全员与个体齐进”的因材施教、因能施教的分类教育培养模式,通过课堂教学环节的科学设计、灵活实施,因人因材因能建立“一对一”师生培优组合、帮教组合,生生互帮互教组合,较好地解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吃不了”、“吃不饱”的问题,补充了常规教学模式之不足,使能飞的飞的更高,能跑的跑得更快,能走的走的更稳,能爬的爬得更好,走出了一片“低进高出、高进优出”人才加工的新天地,促进每一名学生成功和成才。 1、高考进步率连年保持市直属学校前三名 近几年我校在全市高中教学质量(高考)评价中的情况 年度 P 值 市直属学校排名 荣 誉 毕业生人数 重点 本科 重点 本科 2003 1.13 1.40 第三 第一 / 292 2004 1.56 1.44 第二 第三 深圳市高中教育教学先进单位 334 2005 未公布P值 深圳市高考工作先进单位 307 2006 1.88 1.13 第一 第二 深圳市高考进步突出奖 204 2007 3.55 1.28 第二 第二 深圳市高考工作卓越奖 285 2008 1.35 1.12 第三 第三 深圳市高考工作卓越奖 957 注:(1)本表数据摘自深圳市高考成绩统计分析资料。 (2)进步率P值的含义:从中考成绩的入口看高考成绩的出口,以中考成绩等同的生源为评价对象看各学校考入重点、本科和省专的任务完成情况。就全市而言,P=1为完成任务,P>1为超额完成任务,P<1为未完成任务。例如本科层次,我校的P=1.40,意为根据我校中考生源情况,全市相同中考成绩的学生若考取了本科100人,我校则考取了140人。因此,P值可以反映一个学校培养人才的“加工能力”。 2、高考上线率连年保持在较高水平 考入北京大学的吕品同学(中考:688分); 深圳市高考数学状元王力同学(中考:620分); 考入清华大学的叶敏华同学(中考:681分); 考入清华大学的陈昊同学(中考:630分); 考入清华大学的崔俊豪同学(中考:557分)。 师资建设为全面落实“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近年来学校十分注重专业化的教师队伍建设,一是着力师德建设,大力规范和树立教师队伍的师表和楷模形象;二是拓宽引才思路,大力改善和优化教师队伍的学历和知识结构;三是创新科研机制,大力培养和提升教师队伍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四是广辟培训渠道,大力夯实和强化教师队伍的能力和素质基础。现在,学校已建设了一支名师众多、梯队特点明显、师范类毕业生与综合性大学毕业生优势互补、相得益彰、共同发展的专业化教师队伍,成为深圳市实施“名师工程”以来深圳市学校中名师占专任教师比率最高的学校。在全校250名专任教师中: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特级教师6人,国家、省、市级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50余人,中学高级教师105人,占专任教师的42%,具有全日制博士及硕士研究生学历的教师40人,教师学历100%达标。有不少教师站在国内新课程教学改革和教育教学研究的前沿,活跃在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各类教育教学研究活动中;有不少教师在国家、广东省和深圳市的大型公开课中频频亮相并取得佳绩,突出了在各自学科的带头人作用,彰显了其示范性和影响力。 学科教育课堂教学平台深入推进新课程教学改革,邀请国家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组委会的领导和专家来校为学生讲学和辅导;开办高中美术、音乐、体育特长班;开展教学“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人人清”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学习中的“积极存在”。 课外活动平台组织学生参加市、区和社区的论坛、辩论赛、节目录制、报纸编辑制作;开展校园内中学生运动队、民乐团、舞蹈团、美术兴趣班、首届“吉尼斯纪录”竞赛、中学生电视台、话剧社、《浅草》文学社、动漫社、心苑社、初高中田径运动会、艺术节等活动……使每一个学生都成为课外活动中的“积极存在”,为学生课外生活、锻炼、学习、实践、创新与展示提供广阔的舞台。 教学改革为全面落实“为每一名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的办学思想,关注每一名学生的成长,近年来学校积极参与新课程教学改革: 一是通过《学洋思与新课标》,树立新的教学观。 通过开展赴江苏省泰兴市洋思中学参观学习、学洋思学新课标报告会、学洋思学新课标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及教师教学比武等活动,转变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方法,落实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经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益。 二是通过大力开发校本课程,建立了新的课程体系。 2003年上学期,学校正式启动了《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研究》等6个校级教育教学科研课题,开展了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突破口的课程改革实验。通过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等课程改革研究,开发了《见贤思齐》、《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研究》之《中国诗歌阅读与鉴赏》《中国名篇名句诵读》系列、《朱自清散文研究专题》和《围城研究专题》之“发现与探究”系列、《男拳女舞》、《女子防身术》、《剑术》和《民族舞蹈》等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及教材,加速了我校课程改革的进程。2004年4月28日,中央教科所在学校举行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实验研究”示范学校挂牌仪式,学校成为全国“新课程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十所示范学校之一。《高中语文创新教育研究》校本教材之一《中国诗歌阅读与鉴赏》,成为中央教科所向全国推荐的校本教材。语文特级教师陈继英编写的《新课程、新高考、新思维作文教程》成为全国第一部系统揭示作文写作思维过程特点和规律、注重学生思维写作能力培养、科学高效实用的全程作文学案。 三是创新通用技术教学模式,率先建立通用技术实习基地。 通过校、企联合的方式,在深圳市东都车城建立了深圳市第一个通用技术实习基地,2005年、2006年分别组织两届高二年级近1300名学生到东都车城进行通用技术实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交流支援一是建立了经验推广体系,主动将学校教育教学科研中取得的一些成果与兄弟学校共享。 开展了与深圳市内外兄弟学校的教育交流与合作。 二是建立了对口支援体系。 与贵州省凯里市建立了对口支援关系,分别接待培训贵州老师5批次30人,来校挂职校长1名。同时,派出王义顺、杨峰两位老师到贵州省织金县乡镇中学支教。全校有60名党员教职工自愿资助贵州省凯里市丹溪镇逸夫中学第一批贫困学生42名,该帮扶活动将作为校党总支的长期工作。 三是建立了与港澳及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体系。 接待香港培侨书院、香港裘锦秋中学来校听课座谈;与加拿大维多利亚公立中学、香港中华基督教何福堂书院结成姊妹学校,开展了与姊妹学校互访听课活动,派出张志红老师到香港观塘福建中学等学校支教;有6名教师赴美国和英国参加了市教育局组织的海外培训。四是建立了社区辐射与共建体系。创新了校区联动的教育机制。建立学校与社区合作委员会、家校合作工作委员会、家教科研协会、家长学校、家校通教育互动信息平台以及家长义工制度,积极配合社区搞好社区精神文明建设、治安治理和整顿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区的各类活动如文艺晚会、“扶贫济困”义卖、捐助活动等,有效地将德育链条延伸到家庭到社区到社会,为社区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系列学科节针对学生整合学科知识、展示学科特长、综合学习锻炼发展的需求,学校创新教育教学活动及管理机制,大胆探索“师生互动、学科联动”的教科研新路,在全国率先创办了系列学科节。通过学科节,实现了学生与国际著名大学哈佛学子的对话,与国内著名科学家、中科院院士何祚庥的对话,为学生提供了一次次应对生存挑战和锻炼的机会、一次次多角度全方位的社会实践的机会、一次次交融各学科知识锻炼自己辩才的机会、一次次张扬个性培养特长的机会、一次次增强现代科学人文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机会……为学生搭建了综合训练、综合培养、综合发展、综合展示的平台。对于学校的这一素质教育创新,《人民教育》2003年第5期以《创新学科活动,优化教学管理》为题予以了总结报道。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