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交网络 |
释义 | 1 互联网概念名词社交网络即社交网络服务,源自英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的翻译,中文直译为社会性网络服务或社会化网络服务,意译为社交网络服务。社交网络含义包括硬件、软件、服务及应用,由于四字构成的词组更符合中国人的构词习惯,因此人们习惯上用社交网络来代指SNS(Social Network Service)。 ◎ 简介社交网络源自网络社交,网络社交的起点是电子邮件。互联网本质上就是计算机之间的联网,早期的E-mail解决了远程的邮件传输的问题,至今它也是互联网上最普及的应用,同时它也是网络社交的起点。BBS则更进了一步,把“群发”和“转发”常态化,理论上实现了向所有人发布信息并讨论话题的功能(疆界是BBS的访问者数量)。BBS把网络社交推进了一步,从单纯的点对点交流的成本降低,推进到了点对面交流成本的降低。即时通信(IM)和博客(Blog)更像是前面两个社交工具的升级版本,前者提高了即时效果(传输速度)和同时交流能力(并行处理);后者则开始体现社会学和心理学的理论——信息发布节点开始体现越来越强的个体意识,因为在时间维度上的分散信息开始可以被聚合,进而成为信息发布节点的“形象”和“性格”。比如从RSS、flickr到最近的YouTube、Digg、Mini-feed、Twitter、Fexion、Video-Mail都解决或改进了单一功能,是丰富网络社交的工具。 随着网络社交的悄悄演进,一个人在网络上的形象更加趋于完整,这时候社交网络出现了。 交友只是社交网络的一个开端,就像Google的开端只是每个网页的backlinks那么普通一样,社交网络的开端只是获取你的个人资料和好友列表。社交网络大体经历了这样一个发展过程:早期概念化阶段──SixDegrees代表的六度分隔理论;结交陌生人阶段──Friendster帮你建立弱关系从而带来更高社会资本的理论;娱乐化阶段──MySpace创造的丰富的多媒体个性化空间吸引注意力的理论;社交图阶段──Facebook复制线下真实人际网络来到线上低成本管理的理论。整个SNS发展的过程是循着人们逐渐将线下生活的更完整的信息流转移到线上进行低成本管理,这让虚拟社交越来越与现实世界的社交出现交叉。 人类历史上,大凡重要的技术革命都伴随媒介革命,人类任何活动本质上都是信息活动,信息流的传递介质、管理方式的不同将决定你接受信息的不同,所有有关信息流媒介的变革一定是底层的变革——网络社交也是如此。从网络社交的演进历史来看,它一直在遵循“低成本替代”原则。网络社交一直在降低人们社交的时间和物质成本,或者说是降低管理和传递信息的成本。与此同时,网络社交一直在努力通过不断丰富的手段和工具,来替代传统社交来满足人类这种社会性动物的交流需求,并且正在按照从“增量性的娱乐”到“常量性的生活”这条轨迹不断接近基本需求。 如果说在网络社交的起点——电子邮件时代,网络仅仅可以满足人们5%的社交需求,那么今天丰富的社交网络已经可以把这个数字至少提升了10倍,除了“接触型”的社交行为,或者说是“接触型”信息的收集和发布之外,网络社交已经开始承担大部分传统社交的作用。实际上,“非接触型”的社交原本就占据了人类社交的80%以上,这意味着网络社交对传统世界必然会带来巨大的影响。 说到底,网络社交不仅仅是一些新潮的商业模式,从历史维度来看,它更是一个推动互联网向现实世界无限靠近的关键力量。目前,社交网络涵盖以人类社交为核心的所有网络服务形式,互联网是一个能够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参与的互动平台,互联网的发展早已超越了当初ARPANET的军事和技术目的,社交网络使得互联网从研究部门、学校、政府、商业应用平台扩展成一个人类社会交流的工具。现在网络社交更是把其范围拓展到移动手机平台领域,借助手机的普遍性和无线网络的应用,利用各种交友/即时通讯/邮件收发器等软件,使手机成为新的社交网络的载体。未来随着云计算技术日益普及和成熟,云社交将成为更加方便、范围更加广泛的交友方式。 社交网络,也就是网络+社交的意思。通过网络这一载体把人们连接起来,从而形成具有某一特点的团体。 ◎ 产品◎ UCenterHomeUCenterHome是一套采用PHP+MYSQL构建的社会化网络软件(SocialNetworkSoftware,简称SNS)。通过UCenterHome,建站者可以轻松构建一个以好友关系为核心的交流网络,让站点用户可以用迷你博客一句话记录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方便快捷地发布日志、上传图片;更可以十分方便的与其好友们一起分享信息、讨论感兴趣的话题;轻松快捷的了解好友最新动态。UCenterHome强调“家”的理念,充分认可每一个站点用户的个人隐私重要性。提供强大丰富的隐私设置功能。每一个人都有权限设置自己的个人主页、资料、日志、相册等是否公开、或只好友可看、或指定特别好友可看、或仅自己可看、或者需要输入密码才可看;并可完全控制将自己的哪些动作可以产生动态推送到好友面前。UCenterHome强调只提供用户愿意关注的信息,在信息噪音方面有着多级筛选控制。每一个人都可以将自己的好友进行分组,并选择屏蔽哪些用户组的动态;同时,可针对特定的好友、特定的动态进行单独屏蔽,确保因好友增多带来的信息噪音问题。 ◎ iweb SNS作为一款大型高并发高负载的开源SNS软件,iwebSNS功能强大,易于扩展,具有良好的伸缩性和稳定性。 它基于iweb SuperInteraction(简称iweb SI)框架开发。借助iwebSI平台,站点可以轻松获得支持热插拔及快速增加新节点的集群计算与处理能力(分布式计算与存储/高可用性/负载均衡),以方便管理web2.0类站点持续增长的数据量。SI的web层、db层负载均衡,基于内存的分布式缓存系统、dfs(分布式文件系统)、分布式数据存储等可以轻松支持站点拥有服务于百万甚至千万级庞大用户群的能力,并且不管这些交互式服务的请求是来自计算机还是移动终端。另外,Jooyea技术团队还提供了一个轻量级的支持库,这使iwebSNS也可以轻松部署在虚拟主机上。 iwebSNS为站点用户提供一个友好易用的个人信息和消息管理ajax界面。通过它,建站者可以轻松构建一个以好友关系为核心的交流网络,让站点用户可以通过空间、日志、动态、好友圈、群组、相册、站内信、留言板、心情等功能模块记录、展示和分享生活;了解好友动态。 如果你已经拥有大用户群,想向SNS方向扩展;或者你想部署一个能满足用户持续快速增长,并且平滑实现规模化的SNS站点,那么iwebSNS正适合你。 ◎ ElggElgg是一个开源社交网络平台。拥有:个人用户信息管理。Blog功能。文档管理。通过各种方式(如Email、内部消息等,允许利用插件扩展通知方式如通过手机短信)了解你的朋友当前正在做些什么。创建圈子,支持圈内讨论,文件共享等。 Elgg原来是为教育设计, 但它的功能却让它成为很不错的社交平台。 ◎ ThinkSNSThinkSNS基于许多优秀的开源软件开发,提供全方位的社交网络(SNS)解决方案。 ThinkSNS全部基于开源项目,同时也作为开源项目,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项目框架都有完善的文档和实例,非常适合二次开发。国际化支持:多模版,多语言支持。基于ThinkPHP框架优秀的设计,ThinkSNS生来就具备优秀的国际化能力,支持多语言,多模版。 ThinkSNS不仅仅是个web端的程序,伴随着ThinkSNS成长,我们还会开发相关的IM和客户端支持。 ThinkPHP内置支持WordPress式插件开发,我们还会提供完善的API,和其他系统无缝集成。 ◎ OpenPNEOpenPNE是株式会社手嶋屋主持开发的开源sns引擎,搭载了丰富的sns机能,在PC和手机上都可以免费使用。作为公司内部和各种社区的交流工具,『OpenPNE』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 涉及到手机服务、视频服务、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管理、招聘、交友/婚介、商品搜索购物、行业SNS商务人脉扩展、健康/美容、教育等服务领域。 ◎ 安全据来自安全软件公司Webroot的一份最新调查显示,社交网站用户更容易遭遇财务信息丢失、身份信息被盗和恶意软件感染等安全威胁,而且其严重性可能超乎用户自己的想象。 该调查发现,三分之二的受访者并没有对自己的社交网站个人信息采取严密保护措施,其它人可以通过Google\\Baidu等搜索引擎查看这些敏感信息,另外有半数以上受访者不知道谁能查看他们的个人资料。大约三分之一受访者表示,其社交网站个人资料中至少包含三种个人身份识别信息,而且超过三分之一的人在多个网站上使用同一个密码。另外,三分之一的人接受来自陌生人的好友请求。 Webroot消费者业务的首席技术官迈克·克朗贝格(Mike Kronenberg)表示,“社交网站的增长已经成为黑客的一个巨大目标。去年人们花费在Facebook等社交网站上的时间以整个互联网增长速率的三倍进行增长。”克朗贝格表示,“我们调查的人中有十分之三在社交网站上经历过安全攻击,包括个人身份信息被窃、恶意软件感染、垃圾邮件、未经授权的密码修改和钓鱼欺诈。实现安全保护的第一步是认清安全威胁类型,然后了解如何防护它们。”计算机犯罪分子使用不同类型的骗术和恶意软件来利用风险行为。一个比较常见的策略是钓鱼,黑客欺骗用户下载一个被感染的文件、访问社交网站之外的风险网站或汇钱给一个“处于困境的朋友。”Webroot表示,最近几个月社交网站上的此类攻击呈上涨趋势。黑客在劫持了某个社交网站用户的账号后,向其联系人发送消息,欺骗对方进行不当行为。 ◎ 社交网络存在的问题现阶段社交网络存在几个问题 1.同化现象严重,缺乏创新 2.市场运营不成熟,缺乏有力的投资,无法打造适合中国市场的社交网络系统 3.社交网站呈现集中化,腾讯、人人网、开心网、豆瓣占据了大部分市场 ◎ 社交网络带来的影响社交网络在人们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并对人们的信息获得、思考和生活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社交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展现自我、营销推广的窗口。但是与此同时,社交网络也存在着一些弊端,包括个人信息的泄露等等。尤其是青少年,他们处在社交网络的前端,但同时也是受影响最深的。 研究中说,“一个社区账号可以是萌生浪漫的地方,也可以是冲突的舞台,在过去,谈话的中介是信件、电话或手机。现在,所有的互联网用户都接触到更广阔的网络用户。在这个新的环境里,关于行为和礼貌的社会规则仍然在形成中。” 对青少年来说超过22%的青少年的在线行为最终“使他们与某个人的友谊结束”;25% 的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最终导致了面对面的争吵或对抗;13% 的青少年在社交网络上有对抗之后,第二天去学校会感觉紧张,同样百分比的青少年因此与父母产生了问题;8% 的青少年因为社交网络上的事情最终产生了身体对抗,6% 的人因此在学校遇到了麻烦。 联盾护航360调查发现,未成年人借助社交网络,建立虚拟的人际信任关系。74.8%的未成年人觉得网络社交不会暴露自己的真实身份,70.0%的未成年人觉得网上聊天比面对面交谈让自己更加轻松自在,69%的未成年人强调,网络社交能结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网络社交在未成年人眼中有独特的魅力。此调查意味着,家长为了更好地保护孩子的网络社交安全,护航360提供了自动化的工具,帮助实现家长的愿望。 ◎ 聚焦关注“在微博客上,140字的限制将平民和莎士比亚拉到了同一水平线上。”的确,微博客的出现,让每一个“小我”都有了展示自己的舞台,引领了大量用户原创内容的爆发式增长。正如Twitter拥趸所认为的,Twitter为世界带来了一个“人人都能发声,人人都可能被关注的时代”。 “即使是再庞大的新闻媒体,也不会像Twitter一样在世界各地拥有众多新闻记者。”Twitter创始人之一埃文·威廉姆斯如是说。微博客上,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个“自媒体”,每个人都是信息的生产者和消费者。特别是在接二连三的突发和热点事件中,微博客的表现让人眼前一亮。2008年5月12日,中国四川汶川发生大地震,Twitter在约14时35分33秒披露了这一震撼性的消息,其快速的信息传播方式甚至超越传统的新闻媒体;2009年6月13日,德黑兰在大选后的骚乱消息在Twitter上大范围传播,Twitter成为伊朗人满足信息渴望和对外发声的替代网络。曾经高高在上的CNN、BBC也不得不先后在Twitter上注册了账号。 2 2010年大卫·芬奇执导电影《社交网络》根据本·麦兹里奇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而成。影片的故事原型来源于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埃德华多·萨瓦林。《社交网络》成为第68届金球奖的最大赢家,其编剧亚兰·索金获最佳编剧奖,其电影音乐还获得最佳原创音乐奖。 中文名:社交网络 外文名:The Social Network 其它译名:社群网战 出品时间:2010 出品公司:哥伦比亚影业公司 制片地区:美国 导演:大卫·芬奇 编剧:Aaron Sorkin 类型:剧情,历史 主演:杰西·艾森伯格,安德鲁·加菲尔德,贾斯汀·汀布莱克 片长:120 Min 上映时间:2010年10月1日 分级:PG-13 对白语言:英语, 法语 imdb编码:tt1285016 ◎ 电影剧情2003年秋,哈佛大学。恃才放旷的天才学生马克·扎克伯格(Jesse Eisenberg 饰)被女友甩掉,愤怒之际, 马克利用黑客手段入侵了学校的系统,盗取了校内所有漂亮女生的资料,并制作名为“Facemash”的网站供同学们对辣妹评分。他的举动引 起了轰动,一度 致令哈佛服 务器几近崩溃,马克因此遭到校方的惩罚。正所谓因祸得福,马克的举动引起了温克莱沃斯兄弟的注意,他们邀请马克加入团队,共同建 立一个社交网站。与此同时,马克也建立了日后名声大噪的著名社交网站“Facebook”。 经过一番努力,Facebook的名气越来越大,马克的财富与日俱增。然而各种麻烦与是非接踵而来,昔日的好友也反目成仇…… ◎ 演职员表◎ 演员表角色 演员 备注 Mark Zuckerberg 杰西·艾森伯格 Eduardo Saverin 安德鲁·加菲尔德 Sean Parker 贾斯汀·丁伯莱克 Erica Albright 鲁妮·玛拉 Cameron Winklevoss/ Tyler Winklevoss 艾米·汉莫 Sy 约翰·盖兹 Alice 玛莱斯·裘 Christy 布兰达·宋 Billy Olsen Bryan Barter Phoenix Club President Dustin Fitzsimons Dustin Moskovitz 约瑟夫·梅泽罗 Chris Hughes Patrick Mapel Phoenix Member Playing Facemash Toby Meuli Girl at Phoenix Club Alecia Svensen Mr. Edwards Calvin Dean Student Playing Facemash Jami Owen;James Dastoli;Robert Dastoli;Scotty Crowe;Jayk Gallagher Erica's Roommate Marcella Lentz-Pope Laura Aria Noelle Curzon B.U. Guy in Bra 特莱沃·怀特 Mr. Cox Barry Livingston;Marybeth Massett Student in Communications Office Randy Evans Gretchen Denise Grayson Marylin Delpy 拉什达·琼斯 Court Reporter Carrie Armstrong Henry Henry Roosevelt Tyler Winklevoss 乔希·潘斯 Divya Narendra 麦克思·明格拉 ◎ 职员表▪ 制作人:达纳·布努内蒂;Ceán Chaffin;迈克·德·鲁卡;斯科特·鲁丁;阿伦·索尔金;凯文·史派西 ▪ 原著:本·麦兹里奇 ▪ 导演:大卫·芬奇 ▪ 副导演(助理):Scott Kirkley;Allen Kupetsky;Christian Labarta;Neil Lewis ▪ 编剧:阿伦·索尔金 ▪ 摄影:杰夫·克隆威斯 ▪ 剪辑:柯克·巴克斯特;安格斯·瓦尔 ▪ 选角导演:Laray Mayfield ▪ 艺术指导:Donald Graham Burt ▪ 美术设计:Curt Beech;Keith P. Cunningham;Robyn Paiba ▪ 视觉特效:Adam Howard;Charlie Iturriaga;Fred Pienkos;Edson Williams ▪ 布景师:Victor J. Zolfo ◎ 原声资料1."Hand Covers Bruise" 4:18 2."In Motion" (Accidentally received the note 'interpolation of 35 Ghosts IV', which was intended for "A Familiar Taste")4:56 3."A Familiar Taste" 3:35 4."It Catches Up with You" 1:39 5."Intriguing Possibilities" 4:24 6."Painted Sun in Abstract" 3:29 7."3:14 Every Night" 4:03 8."Pieces Form the Whole" 4:16 9."Carbon Prevails" 3:53 10."Eventually We Find Our Way" 4:17 11."Penetration" 1:14 12."In the Hall of the Mountain King" (Edvard Grieg)2:21 13."On We March" 4:14 14."Magnetic" 2:10 15."Almost Home" 3:33 16."Hand Covers Bruise, Reprise" 1:52 17."Complication with Optimistic Outcome" 3:19 18."The Gentle Hum of Anxiety" 3:53 19."Soft Trees Break the Fall" 4:44 Total length: 66:10 ◎ 影片花絮《社交网络》根据本·麦兹里奇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改编而成。 影片的故事原型来源于网站facebook的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和埃德华多·萨瓦林。 本片投资5000万美元。 ◎ 影片评价专业影评 影片《社交网络》改编自本·麦兹里奇(Ben Mezrich)的小说《意外的亿万富翁:Facebook的创立,一个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的故事》,讲述的是全球第一大SNS社交网站Facebook创始人和CEO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的创业史,以及后来创业伙伴为了利益而分道扬镳的故事。就电影本身而言,技艺可谓炉火纯青,以交织而紧凑有序的情节构架、倒叙的叙述方式、高超又超速的对白、跳跃的场景和幽暗的影调,让众多观者大呼过瘾,也为影片这股子高智商的特质所折服。可以说,《社交网络》非但不是Facebook的浮光掠影,还在很大程度上,诠释出Facebook理念,并探讨了关于社交数字化的点点滴滴。 剧中的天才男主角马克,无疑是个彻头彻尾的极客,不善社交的他几乎像是台机器,加上傲慢、冷漠、急躁等各种性格弱点,他身边的朋友自然少得可怜。哈佛的校园社交网站让他得到了灵感,决定要把人们的整个社交体验搬上网络,搬到他最熟悉的世界。于是,他找到了自己的同学爱德华多·萨维林,请他担任联合创始人和CFO。在小有成就后,马克又得到了肖恩·帕克的帮助。迅速扩张规模的Facebook,终于铸就了宅男宅女社交的模式。然而,温克莱沃斯兄弟告马克窃取创意,爱德华多也把马克告上了法庭。当镜头一次次精准地从马克的两场官司上各方陈词时切入创立Facebook时候的往事,我们看到了两条主线共同叙述的完整故事,流畅而富有节奏感。 针对网络时代的年轻人,影片更提出了Facebook的宏大构想,这可能还是对社交网络服务早已习以为常的我们所不曾深究的:它绝不是一个简单的社交网站,而是一个容纳数亿人的数字化帝国,并且仍在不断扩大。它提供了用户聊天、交友、互动和活动的强大系统化平台,又极其微妙地展示和影响着真实生活。电影在这一点上,直面展现编程思维的困难,从不空谈理论,好似将诸多插件环环相扣起来,成就了相当了不起的全局。 影片《社交网络》编剧阿伦·索金(Aaron Sorkin)表示,该片呈现了各家之言,但孰是孰非,并未加以评论。不过,观众对其中人物塑造和剧情不必太当真,影片公司也直言“这是好莱坞处理”。当然,种种争议会让该片和扎克伯格本人都更受关注。而值得肯定的是,不论这部既作传记片又作剧情片的电影究竟有多真实,从各方面来看,都不愧为大卫·芬奇式的精品。 公众评价 在影评烂番茄网站,从253名编审中,获得97%的正面评价,平均分为9/10,评价是“有完美的剧本,执导得非常好,造出来的效果使人满意。”社交网络是一出极有吸引力,是现代的电影制作的典范“它可以达到100%的完美评价”。 《芝加哥太阳报》的知名影评家罗杰·艾伯特给予本片满分4颗星的好评,写道“大卫·芬奇的电影有着少见的质感,不仅如片中亮眼的主角般地聪明,同样地呈现出自信、不耐、酷、刺激和天生的洞察力。” 《滚石杂志》的彼得·崔维斯(Peter Travers)今年首度给予电影满分四分并说“《社交网络》可说是年度最佳电影。芬奇和索金更进一步的成功,在于他们用最刺骨伤感的批判,重新定义过去十年的黑色嘲讽形式。”《哈佛大学报》(The Harvard Crimson)称本片“完美无瑕”并给予四星评价。 一些评论指出电影内容并非真正的Facebook创办幕后过程实情。乔·摩根斯登(Joe Morgenstern)在《华尔街日报》称赞本片令人振奋但注明说“故事中的生平部分经过自由改写,亚伦·索金靠着聪明过人,充分幽默的手法,改编班·梅立克所著一本具争议性的小说《Facebook:性爱与金钱、天才与背叛交织的秘辛》,所以片中所呈现的一切并非事实。” Yahoo用户综评:A- Yahoo媒体综评:A 烂番茄网站新鲜度:97%(194票支持,6票反对) IMDb评分:8.5(满分10分) 《纽约》:光芒四射而高度集中的故事和奔放的步伐让人难以抗拒,是一部愤世嫉俗又有兼具娱乐性的小制作电影。 《纽约邮报》:纽约电影节多年来最好看的开幕影片。 《综艺》:影片继续了芬奇从世态风情画导演大师向当代杰出编年史家的转变。 《美联社》:就像人们每天总是不止一次浏览Facebook一样,观众发现自己一次又一次受到《社交网络》的吸引,影片轻而易举地成为本年度最佳之一。 《时代》:一部富含所有文艺种类和电影余韵的影片。 《波士顿环球报》:影片在拍摄手法的方面,简直带给人以荒诞的享受。 《多伦多明星报》:可能是本年度最好的影片。 MTV:导演芬奇把观众带进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生机世界。 《好莱坞新闻》:一部几乎称得上伟大的电影,不幸的是,影片的文化意义超出了感情元素。 《票房》:这个时代的社会标志,就像《惊天大阴谋》(All The President's Men)、《毕业生》(The Graduate)在它们那个时代的地位。 ◎ 获奖记录第83届奥斯卡最佳改编剧本、最佳电影剪辑、最佳原创配乐; 第82届美国国家评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改编剧本四项奖; 第11届纽约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三项; 第31届波士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编剧、配乐五个奖; 第36届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三项; 第76届纽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两项; 第9届旧金山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三项; 第19届东南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群像演技、改编剧本四项奖; 第14届多伦多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男配角、编剧五项; 第15届拉斯维加斯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编剧、配乐四项; 第4届底特律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 第16届“达拉斯-沃斯堡”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编剧三项; 第14届卫星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三项; 第11届温哥华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剧本三项; 第16届北美广播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以及最佳配乐四个奖; 第6届圣路易斯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配乐奖四个; 第一届黑色影评人协会奖(BFCCA):最佳影片、群像演技、改编剧本三项大奖; 第8届艾奥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和导演奖; 美国国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剧本四项大奖; 第23届芝加哥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三项; 第四届休斯敦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男主角、编剧四项; 第14届在线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导演、改编剧本三项; 第68届金球奖最佳影片(剧情类):最佳导演最佳剧本最佳原创配乐-Trent Reznor、Atticus Ross ◎ 影片制作◎ 创作背景"非主流"传记电影 作为全球排名第一、访问量已超过google的网站,facebook拥有超过7亿的用户和上百亿美元的品牌价值,而这个网站的创始人,却是一位从大学辍学的80后。年纪轻轻的亿万富翁,谁都想知道他在成功背后的那些传奇故事,于是,名为《社交网络》的电影也就应运而生了。这部电影根据畅销小说改编而成,原著作者是曾经写过《决胜21点》小说的本·麦兹里奇,对于这本讲述以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为主角小说以及改编而成的最新电影《社交网络》,本·麦兹里奇谈及到他创作故事的由来:"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并不想是简单的写一个跟成功有关的故事,因为如果按照这个思路,那么其实和市面上其他讲述成功商人的励志书籍并没有什么区别,包括我自己,也写过类似的故事。我很好奇的一点是,一个20岁出头的年轻人,如何把握那么巨大的财富,他在这条成功的大路上,究竟遇到了一些什么样的阻碍?我是抱着这样的视点在写作,我希望给大家展示一个与你预想里不一样的亿万富翁的成长经历,而在马克·扎 克伯格身上,的确具备这些元素。他是一个天才,他也经历过一些人生的危机,而他自己又非常了解心理学,他经常剖析自己,会在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里自我挣扎,我在采访他的时候深刻的感受到这一点,他是一个矛盾的综合体,所以我希望把他内心的这种矛盾刻画出来。而电影版本会更加戏剧化,在《社交网络》里的马克,更像一个只存在于虚拟世界的人物,没有人会相信这样的人真正活在我们的世界里,所以让我们知道这是一个真正亿万富翁的时候,大家会惊叹的。" 关于人物传记电影,如何取舍真实经历,又如何虚构制造戏剧效果,则成为改编的重点。对于这一点,担任《社交网络》编剧一职的阿伦·索尔金说道:"其实这是一个非常容易改编成电影的故事,因为马克·扎克伯格本身的经历就足够传奇。他改编了年轻一代人的生活,我们身边的人几乎都在使用他所创立的网站,我要做的,就是告诉使用网站的大家,这个网站是如何被马克所建造出来的。这期间会发生很多故事,他在facebook网站的建立过程里遇到的各种麻烦和危机,素材非常多,我们虽然在一些情节上进行了虚构,但做得并不过分,毕竟大家都知道马克,他不是一个虚构的人,有很多媒体都曾经访问过他,做过报道,大家都在关注马克,电影着重的,是挖掘那些有可能不被发现的故事。有时候,看起来不相关的两件事,其实内在有着微妙的联系,本·梅立克敏锐的捕捉到了这一点,利用这种似是而非的可能性来写出了故事,而我们在这个故事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强化,最终形成了这部不那么主流的传记电影。" 对于《社交网络》那"非主流"的传记方向,本·麦兹里奇也深表赞同:"没有多少观众愿意在电影院看到那种不需要思考就能明白故事是什么样的传记电影。《社交网络》不是纪录片,也不是单纯的让杰西·艾森伯格把马克现实生活里的经历重新在大银幕上复制一遍。我在真实的基础上加进一些自己的看法,也许在某些事情的潜在联系上,不那么容易被人发现,但如果我把这种联系挑出来,然后展现给观众,观众会觉得,原来还有这样一层想象不到的故事面。所以《社交网络》即是传记电影,观众也可以把它看成是一部和现实有所联系的剧情片。"一个天才的吸金之路 《社交网络》整部电影的核心,全在于男主角杰西·艾森伯格所扮演的哈佛辍学生、facebook创始人马克·扎克伯格身上。对于首次拍合摄传记电影的大导演大卫·芬奇而言,他过去的作品有着太多辉煌的履历,《七宗罪》《搏击俱乐部》《本杰明·巴顿奇事》都是影迷耳熟能详的经典,这次选择这样一部描述当代年轻人创业的故事来拍成电影,大卫·芬奇谈起了他的创作动机:"我认为如今的年轻人大多都比较迷茫,这种迷茫我曾经在《搏击俱乐部》里有过一些探讨,但没有深入下去,在这段时间里,我反复的思考一个问题:如何才能让如今的年轻人体会到自己在世界里的地位,他们又如何才能在社会上创造让别人认可的价值?而这个时候我看到了关于马克·扎克伯格的书,我觉得他非常有代表性,他能够成为这一代年轻人的榜样,通过他的故事,我想可以为年轻人们提供一些人生道路上的参考。退一步讲,即便观众厌烦说教,这也是一部有趣的、关于青春的电影。" 扮演男主人公的是与马克·扎克伯格同是80后的杰西·艾森伯格,他曾经出演了《神秘村》《鱿鱼和鲸》《冒险乐园》等电影,尤其是去年在被誉为最好看的僵尸片的《僵尸之地》里担任男主角,让他获得了不小的关注度。谈及这次在《社交网络》里饰演年轻富豪马克的经历,杰西·艾森伯格说道:"这个故事很吸引年轻人,因为我每天都会使用facebook,和朋友们交流着生活,而这部电影讲述的就是facebook的故事,所以我是怀着崇敬与好奇在拍摄这部电影。它完全超乎了我的想象,电影里所揭露的许多秘密会让facebook的粉丝感到十分意外,看了《社交网络》你会知道,原来很多惊人的决定,其实往往就在一念之间。当然,影迷们大可也不必太当真,电影始终是电影,里面有一些或真或假的情节,这完全没必要代入到我们的现实世界里。大家只需要看着一个天才是如何成功的就可以了。" ◎ 制作发行制作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美国](presents) 相对论传媒公司[美国](in association with) Michael De Luca Productions Scott Rudin Productions[美国] Trigger Street Productions[美国] 发行公司: 哥伦比亚影片公司[美国](2010) (USA) (theatrical) Audio Visual Entertainment(2010) (Greece) (theatrical) Columbia TriStar Warner Filmes de(2010) (Portugal)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Entertainment Inc.[日本](2011) (Japan)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 Canada(2010) (Canada)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2010) (Argentina)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2010) (Belgium)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2010) (Brazil)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2010) (France)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2010) (UK)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荷兰](2010) (Netherlands) (theatrical) Sony Pictures Releasing[新加坡](2010) (Singapore) (theatrical) FX Network(2013) (USA) (TV) 特技制作公司: A52[美国](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Eden FX[美国] Hydraulx[美国](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Lola Visual Effects[美国](visual effects) Ollin Studio(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Outback Post(additional visual effects) Savage Visual Effects(visual effects) 影片宣传 2010年6月18日首个戏院广告亮相。一星期后,6月26日,发布首个小型预告片。7月8日公布第二个小型预告片。7月15日,公布了长版本的预告片,播放电台司令歌曲Creep,由比利时合唱组合Scala & Kolacny Brothers翻唱,此宣传片在盗梦空间、特工绍特等电影播放时宣传。 ◎ 采访信息自从大卫·芬奇的电影《社交网络》上映后,公众对马克·扎克伯格的印象就像电影里男主角所扮演的年轻的企业家的形象一样:冷漠,精打细算,优越感十足。但如果你收看了周日CBS的60分钟莱斯利·斯塔尔(Leslie Stahl)对Facebook领导人的采访后,你会发现扎克伯格和影片中毫无同情心的角色完全不同。有领导力,开放、忙碌,这个被称为“孩子CEO”的领导人正在成长。 斯塔尔的采访同往常一样,问了从公司的现状(5亿用户,估值350亿-500亿美元)到用户隐私的问题,但采访中的回答因为很多细节扎克伯格已经通过都公开了,所以让我们稍稍失去了兴趣。扎克伯格穿着灰色T恤和牛仔裤,从采访一开始,他的脸上充满了阳光般的笑容,当问到他的员工互相称呼为具有负面含义的“黑客”为什么不是一件坏事时,扎克伯格的回答吸引了斯塔尔,“在极客文化里,这并不是坏事,并且成为主流。” 斯塔尔甚至注意到2008年第一次采访扎克伯格的变化:那时他很难为情,并且不停眨眼睛,而现在他很放松,很爱笑,明显自信了很多。 当斯塔尔问到有许多潜在的竞争,比如Facebook挖走了谷歌部分员工时,扎克伯格回答的很老练,“我们两家公司在某些方面存在竞争,但在大部分领域都不存在。” 斯塔尔问了另外一个很敏感的问题,马克自己对《社交网络》电影的看法,马克幽默又不是真诚的表示,“看看影片中他们哪些部分做的对,哪些做的不对,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我认为他们选的那些独特的T恤是对的,我想我真的有那些T恤,”他边说边大笑起来,“另外他们选的凉鞋也是对的。”之后又很严肃的表示,“但很多基本的事情他们都错了,像我创办Facebook的动机是为了追求女孩。他们完全没有考虑我女朋友的实际情况,甚至在创办Facebook之前我就已经开始和她约会了”。 斯塔尔同样采访了两位一直在和Facebook和扎克伯格打官司的人,他们声称扎克伯格的社交网站是在很久以前他们一起在哈佛的时候,剽窃了他们的创意。 斯塔尔表示,事实上根据先前的和解协议,他们两个已经从Facebook得到了6500万美元。他们两个继续和公司打官司是因为他们认为公司在市值的估价上欺骗了他们。 扎克伯格对此的回应更多的表示了可惜,“他们让整个诉讼看起来像Facebook历史的一部分。我几乎花了两个星期来应对诉讼,我们感觉都很糟糕。” 在片子结尾,斯塔尔问AllThingsD的Swisher关于最初她给扎克伯格的“孩子CEO”的称呼时,Swisher表示她认为扎克伯格不能去运营一家公司,因为他还非常不成熟。但随着拥有巨大的用户和第二高的市值,Swisher表示,正像他展示出来的一样,这个孩子是一个天才。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