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社会保障水平 |
释义 | 社会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一国或地区社会成员享受的社会保障的高低程度,包括待遇水平、制度成熟水平、基金运作水平、管理水平。 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 (一)制约因素(供需制约) 决定社会保障水平的条件: ⑴社会保障支出条件 ⑵社会保障供给条件 (二)特点 1、动态性 2、刚性 3、社会保障水平客观上存在一个适度区域。 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 1、“水平高低”代表了量的特征,体现生活保障水平 2、“水平高低”代表了质的特征与国民经济增长、整体经济投资、储蓄、企业竞争力、雇员积极性 等有密切的联系。 3、通过研究社会保障水平计算、设计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水平、社会保障预警系统、比较 社会保障适度水平的测定方法基本方法包括实证分析的方法合理分析的方法 实证分析:主要是基于历史资对社会保障水平作出评价。 理论分析:要求以社会、经济、人口理论为依据,提炼出与社会保障水平相关程度较高而又有统计可能的变量(GDP增长率等)构造出社会保障水平的数理测定模型。 社会保障水平的制约因素及其特点(1)经济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 一国或者地区所能提供的经济资源总量,作为社会保障支出的最终来源,其规模的大小必然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 社保制度也反作用于经济。 (2)政治、社会结构 西方国家争取选民支持,会使社保水平攀升。 我国城乡的二元社会结构造成社会保障制度的分割和城乡社会保障水平的较大差异。 (3)制度年龄和人口结构 制度年龄是指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的时间长度。 年龄越长,社保水平越高。 随着全球的人口老龄化,社保水平不可避免的抬高。 (4)历史、人文等特殊因素 研究社会保障水平的意义(1)客观描述社会保障程度的高低, 并进行国际间、地区间的比较, 探索总结和运用社会保障制度发展与运行的自身规律。 (2)通过增加设置不同的控制变量, 可分类计算出一种社会保障制度内部行业、各地区甚至各群体之间的社会保障水平子指标, 进行综合的分析比较,促使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合理化与内部优化。 (3)运用定性、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通过对社会保障制度自身运行预期经济、社会效应的分析, 确定社会保障适度水平, 评价社会保障运行状况, 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与控制。 (4)社会保障适度水平与社会保障自身发展趋势、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相结合, 可建立“社会保障警戒模型”, 构成社会保障预警系统的核心, 用于预测社会保障的未来趋势,避免出现社会保障的财务危机, 促使社会保障制度运行与社会、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