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释义

射 shè

放箭:射箭。后羿射日。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等:射击。扫射。发射。射程。射手。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喷射。注射。放出光、热、电波等:射电。辐射。射线。照射。反射。有所指:暗射。影射。

射 yè

〔射干〕古书上的一种草,根可入药。〔仆射〕中国秦至宋代的官名,宋代以后废。

射 yì

〔无射〕a.中国古代音乐十二律之一;b.中国春秋时景王所铸钟名。

部首笔画

部首:寸 部外笔画:7 总笔画:10

五笔86:TMDF 五笔98:TMDF 仓颉:HHDI

笔顺编号:3251113124 四角号码:242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U+5C04

基本字义

1. 放箭:~箭。后羿~日。

2. 用推力或弹力送出子弹等:~击。扫~。发~。~程。~手。

3. 气体或液体等受到压力迅速流出:喷~。注~。

4. 放出光、热、电波等:~电。辐~。~线。照~。反~。

5. 有所指:暗~。影~。

详细字义

〈动〉

1. (根据隶定字形解释。会意。字从身,从寸。“寸”意为“以手把握分寸”,引申为“丈量尺寸”、“提高打击精度”。“身”指敌人的身体。“身”与“寸”联合起来表示“准确发箭击中选定的敌人身体部位”。本义:用弓发箭使中预定的身体部位。说明:高精度的射击可以实现不同的目的。如果需要抓一个舌头,可以射击他的腿部;如果对方对自己有当面的致命威胁,那么可以选择一箭封喉。用弓箭对一定距离外的敌人的身体部位进行选择射击是有可能的,因为古代好的射手可以百步穿柳,那么差劲的射手选择射击上下半身应该也不是难事)2. 同本义 [shoot]

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说文》

三曰五射。--《周礼·保氏》

射者,男子之事也。--《礼记·射义》

以射策甲科为郎。--《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

射声校尉。--《后汉书·光武纪》

常能为汉伏弩射之。--《汉书·李广苏建传》

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射鹄(射箭的靶子);射日(古代神话。传说尧时有十二日并出,庄稼尽被晒枯,后羿射落九日,为民除了害);射牛(古代帝王、诸侯祭祀天地、宗庙,必亲自射牛以示隆重);射利(比喻急于追求财利如射矢之速)

4. 用推力、压力或弹力送出 [project]

连放火箭,直射北门外方圆两炮台。--《三元里抗英》

5. 又如:射门;射弹;射击;射工(传说中能含沙射影的毒虫);喷射;注射

6. 猜度 [guess]

是何鸟也?王射之。--《吕氏春秋·重言》

7. 又如:射虎(猜灯谜。灯谜,又如灯虎、文虎);射覆(一种酒令。用相连的字句隐寓事物,使人猜度)

8. 打赌 [bet]

于是使射千镒之重,争千里之逐。--汉· 枚乘《七发》

9. 谋求,逐取 [seek]

江淮豪贾射利。--《新唐书·食货志》

10. 又如:射利(谋取财礼)

11. 照射,放射 [irradiate]

有红光一缕起土桥,直射城内。--《阎典史传》

12. 循着,顺着 [comply with]

夜非深林荟丛,不能藏蔽,无闻儿啼,即射声而至。--清· 黄宗羲《金孺人墓志铭》

13. 瞬间地斜视 [glance]

又冷冷地射了屠维岳一眼。-- 茅盾《子夜》

14. 拦阻 [block]

谋为石岸,以射水势。--明· 张居正《方氏建水榭铭》

15. 嘲弄 [mock]

编成而名之曰《三闲集》,尚以射仿吾也。-- 鲁迅《三闲集》

16. 指投壶 [throw]。把箭投向壶里,按投中次数多少决定胜负。输了罚酒

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名〉

1. 放箭的人 [archer]

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孟子》

2. 射法。古代六艺之一。有关弓箭制作规范和使用技能的训练 [archery]。如:射人(古官名。掌射法以习射仪);射人师(射人之长);射雀(谓射术高超)

3. 乡射礼 [shooting rite]。如:射宫(天子行大射礼之处,亦为考试贡士之所);射乡(指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古代乡饮酒礼之后举行乡射礼);射饮(乡射礼和乡饮酒礼);射器(射礼所用的器物)

4. 圭璋上端锐出部分 [article of top quality jade]

大璋、中璋九寸,边璋七寸。射四寸。--《周礼·考工记》

5. 姓

身寸为射不为矮

“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寸”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弓弩发於身而中於远也。从矢从身。射,篆文?从寸。寸,法度也。亦手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因此,身寸为射不为矮,射中的寸不是指长度而是指手。

历史介绍

“射”乃中国古代六艺之一,古书有云:“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躟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因此“射”不但是一种体育活动,更是一种修身养性培养君子风度的方法。

从历史资料的记载来看,中国古代的“射艺”应包含两个主要运动:射箭和弹弓。其中射箭由于在军事和狩猎活动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历史上更受人们的重视。

射箭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这是用石头磨制的箭头,绑在木杆上作为当时射箭的用具。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弓箭的发明使用,作为由中级蒙昧社会向高级蒙昧社会开始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他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了。”弓箭的使用对于上古仕会的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弓箭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增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威力。

据《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七卷记载,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同时还有了习射机构-“序”。夏之大学称“序”。《孟子》云:“序者,射也”。商朝沿袭了夏朝的习射制度并有所发展,亦有专人从事习射的管理工作。《礼记·王制》云:“耆老皆朝于痒,元日,习射上功”。说明当时学校习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弓箭制作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已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和经验。对于弓箭的选材、制作程序和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并有专门的弓匠来制作。弓箭的种类与西周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制造更加精细。箭镞同属中轴制及三棱制的范畴,而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它又比弓先进了一步。一个是比弓射的远,二是命中率比弓高。到了战国时期弩已增加到四种。在《吴越春秋》中,详解了关于弩射之法,当时对弩射研究的深入程度反映了它的重要地位。

到了汉代,随着铁制器械的发展,青铜箭镞逐渐地向铁箭镞发展。射箭运动除了在实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仅《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射法,就包括《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等等有八种六十九篇之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魏宗室常山王遵传》里边,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19个运动员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在武举制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从唐代到宋代,整个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这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了。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人入主中原,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也带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展。康熙61年(1722年),曾经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提高了整个射箭的开展。当时,由于射箭活动比较普及,加上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地从军事领域退出去了,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射箭比赛。

在古代,善射的英雄受到人们的尊敬,并寄托以富有想像的希望,于是产生了许多关于善射英雄的传说。

“羿射九日”的神话在民间流传甚广。羿是一个射箭的能手。他射法高明,百发百中。唐尧的时候,天上出了十个太阳,造成天下大旱,地上的庄稼都枯死了。一些凶禽猛兽也出来危害人民,大鹏鸟、大野猪、长蛇以及长齿、九头的怪兽,到处横行。于是唐尧派人请羿来,让他用强弓利箭射下了天上九个太阳,解除了人间的旱情:又射死了各种危害人民的野兽,使人民得以安居乐业。大家都称赞尧的功德,举尧为天子。羿当了一个部落的首领。这个神话反映了古代人们的心理:弓箭的威力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灾害。

除了“羿射九日”的神话之外,古代还有“逢蒙学射”、“纪昌学射”的传说。

羿的射法出了名,就有许多人来跟他学射,逢蒙是羿门徒中学得最好的一个。逢蒙是个心术不正的小人,他以为除去羿,射箭英雄就数他了,于是一心想把羿除掉。一天,他乘羿打猎回来,躲在树林子里,一连向羿放了十支暗箭。羿躲过了九只,等第十支箭射到喉前时,羿一低头咬住了箭镞,使逢蒙知道羿的本领确实比他高明。据《列子》书上记载:飞卫是个着明的射箭教师,纪昌投到他的门下学射。他先教纪昌练注意力,锥尖刺到眼前也不眨眼。又教他练眼力,能视小如大,视微如着。纪昌很快就掌握了射箭技术。

“逢蒙学射”和”纪昌学射”的故事,反映了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射箭教师,懂得提高身体素质和掌握技术的关系。

春秋、战国时期,射箭运动普遍开展,射箭能手也比较多了,以楚国的养由基“百步穿杨”、“射穿七札”最为出名。据《左传》记载,养由基是楚国的一员小将,在晋楚鄢陵的战役中,他一箭射死晋国的大将魏锜,遏止了晋军的进攻,受到楚共王的赏赐。楚军中另一员小将叫潘党,也是一个神射手。他不服养由基的本领,便找养由基比赛射箭。在射圃中立了靶子,站在百步之外,两人射了十箭,都是箭箭中的,分不出输赢。有人想出了个主意,在靶场边的杨树上,染红了一片叶子,两人都射这片叶子。结果,潘党没射中,养由基却一箭射中杨叶,潘党又提出第二项比赛,射胸甲。潘党叠了五层甲,一箭洞穿。养由基又增加了两层,射穿了七层胸甲。百步穿杨需要射箭的准确性,即要有足够的力量,又要有精良的器械。养由基射穿七札的箭法,不但显示了春秋时代射箭技术的进步,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提高。

射箭还是军事作战的重要技能,为历代军事家所重视。《汉书·艺文志》记载了各种射法二十三篇,唐以后记载射法的书更多。历代以射法闻名的高手,更是层出不穷。如汉朝的李广“射石没羽”,北齐的斛律光“射落大雕”,北周的长孙晟“一箭双雕”,唐朝的薛仁贵“三箭定天山”,宋代的岳飞可以“左右手射”等等。这些英雄射手,是在广大人民群众中广泛开展射箭运动中产生的。北宋有“弓箭社”的组织,蒙古、女真等少数民族。“忙则农耕,闲则射猎”。都说明射箭在中国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除了射箭之外,中国古代还有一种“射”的工具,就是弹弓。弹弓的的原理与弓箭的原理相同,都是利用弹射力来进行发射,只是弹弓用的是弹丸,而弓箭用的是箭。

据《吴越春秋》卷9所载《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古‘肉’字)。”诗歌以二字短句和简单的节奏,写出了砍伐竹子,制造弹弓,射出弹丸,射中鸟兽的狩猎过程。《弹歌》可能是原始人类从蒙昧时代过渡到野蛮时代的创作。如此说来,古代很早的时候就已出现了弹弓。

另外在古代传说中,泰山诸神爱好狩猎,其猎必用弹弓。《西游记》、《封神传》中的二郎神即是泰山诸神之一。其常携猎犬,挟弹弓,终日驰猎。

根据此类资料的记载来看,古代的弹弓更多的是用来打猎。因为弹弓的威力相对于弓箭来说要差很多,即使用于打猎,也只能是猎取飞禽和兔子之类的小型动物,更不用说大规模用于军事作战了。但由于弹弓比弓箭轻便易携带,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且近距离的杀伤力也不弱,因此在民间流传较广。在许多武侠小说中,弹弓被侠客们作为武器使用。但由于弹弓自身的功能所限,所以在中国体育史上的影响很小,始终未能登大雅之堂,更多的只能是作为娱乐工具而存在。

现代射箭运动始于英国。1900年第2届奥运会上射箭被列为比赛项目,1920年被取消, 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恢复射箭项目之后,就一直是奥运会的正式比赛项目。

英格兰约克郡自1673年起举行的方斯科顿银箭赛,延续至今。1787年英国成立皇家射箭协会,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射箭组织。18世纪初,射箭传入美国,1828年成立费城射箭联合会。1844年举办第1届全英射箭锦标赛。1861年英国射箭协会成立,统一竞赛规程。1879年成立全美射箭协会,同年在芝加哥举行第1届全美射箭比赛。1931年,以英国和法国为主,成立了国际射箭联合会,同年在波兰的里沃夫举行了第1届世界锦标赛。在世界射箭运动中占优势的国家有美国,俄国,韩国。射箭运动要求有平衡,注意力集中,协调和时间感觉等素质和能力。射箭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弓箭。但是现代射箭运动却开展较晚。新中国成立前,射箭作为武术项目中的表演项目,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以前射箭仍然为表演项目,1956年开始列为比赛项目,1959年才开始按照国际规则举办比赛。射箭运动先后在中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起来,1961年上海运动员赵素霞首次打破世界纪录,从1961年-1994年间,先后曾有赵素霞、李淑兰、徐开才、王锡华、孙春兰、石桂珍、王荣娟、扎拉嘎、姜胜玲、黄淑艳、宋淑贤、王文娟、孟凡爱、孙伟、刘光志、王晓竹、林桑、张帆等优秀运动员,共计46次打破世界纪录。著名女运动员李淑兰一人11次打破个人世界纪录,6次与队友打破团体世界纪录,她是中国体育史上目前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优秀运动员。中国射箭运动也很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较好,每年少数民族的节日都举办民族形式的射箭比赛。如青海省藏族举办射远比赛、拉弓比赛、射准比赛。内蒙古的"那达幕"大会进行传统的骑马射箭、射准比赛。四川省的地区、市基本上都建立了射箭业馀体校,目前成立了十六个队,成为中国从事射箭运动最多的省,他们向全国输送运动员近百人。

重要的国际射箭比赛有:世界射箭锦标赛,世界室外射箭锦标赛,以及国际野外射箭锦标赛。

官职

商武官名。掌射。常以三百人为一队。称为“三百射”或“射三百”。《殷墟文字乙编》第4299片:“贞令……(省略处为人名,不易打出来)三百射”。西周有小射。《害簋》:“官司仆、小射、底渔。”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4 17:3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