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摄影美学
释义

概述

摄影学和艺术美学的重要分支。是建立在摄影学和美学的基础上,研究摄影艺术中的美和审美问题的一门新兴学科。摄影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成果,1839年8月19日,法国人达尔盖公布他发明的“银版摄影术”,迄今已有一个半世纪了。早期的摄影还不是艺术,只是一种用科技成果将客观事物的影像固定并保存下来的实用性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型、精密的照相机被制作出来,快速感光材料的出现,摄影才找到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于20世纪30年代,终于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当摄影进入人们的生活,即与人类发生现实的审美关系,摄影美学也就应运而生了。在世界摄影史上,爱墨生被公认为摄影美学的创始人。摄影美学以研究如何按照美的规律从事摄影艺术创作以及创作主体、客体、本体、受体之间的关系和交互作用为基本任务,具体内容包括:摄影艺术的审美本质和审美特征;摄影艺术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及其形象摄取过程;摄影艺术与绘画艺术的关系;摄影艺术的形式美法则;摄影艺术的发展历程和摄影艺术观念、流派、风格的兴替嬗变过程;摄影艺术的创作规律和应具有的美学品格;摄影艺术的审美价值和社会功能;鉴赏摄影艺术的心理机制、过程、特点、意义、方法等。

摄影学三要素

摄影美学及拍摄对象布局、摄影用光是摄影学三要素。下面介绍一个案例。

相机右边的闪光灯将手机的亮度提高,光圈设定为f/11,相机左边镜头外放置一张纸。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简单了,只需把快门速度调低,使荧光灯的影像达到照片亮度的对比度。这样拍出来的照片就有了一定的高科技的味道,完全看不出来原来的样子,而且还用手机挡住了自己的倒影。幸好手机显示屏的色调也在整张照片的色调范围内,否则我就会放弃这种拍摄方法。

平时拍摄肖像照也经常使用这个技巧。进行现场光拍摄时,这些利弊并存的荧光灯可以营造酷酷的充满未来感的照片。当你从低角度拍摄有足够亮度的人像时,这个技巧可以把荧光灯灯光调到光线对比度范围内。

这并不难,不过需要注意两点:

从不同角度考虑普通拍摄素材的使用充分提高拍摄对象的亮度,使以前不常用的元素达到拍照的亮度对比度。

美学与摄影

美学作为一个命题,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嘉通在1750年发表的“伊斯特惕克”《Asthetik》一书起始。经过200多年来,许多美学家都从各自不同研究角度提出了不同的观点。但是,至今还无一个准确的定论。其中产生影响的有,18世纪德国著名的哲学家黑格尔的理性主义美学,在他的著作《美学》,给美学所下的定义,美学,“它的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则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其中还有“美学是研究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审美关系学”等观点。虽然这些观点涉及了美学与人类审美现象的关系,但都忽略了突出人类审美现象实践的环节。

对美学含义的了解,是研究摄影美学的前提。然而,美学是什么?这直接牵扯美是什么的根本性美学问题。

美学是什么

美起源于人类的原始信念,是人类的自我幻觉、自我想象的一种原始体验。物质世界在不断的运动与变化,新物质产生,旧物质消亡,这是自然法则。从远古到现今,原始体验在人类活动历史演变中,通过人类活动不断的体验与赋予某些事物特征美的概念,但这种赋予也不是对所有的事物都赋予,而是赋予那些与人性、道德、乃至人的本体等攸关的事物。而人类又把这些被赋予的事物潜入了内心深处,保存、回忆、更新、提炼、复现、最后沉淀下来,形成了人类活动的对照原型,这种原型被称为“美的事物”并与人类同在。由此就可以推论出:美,是来自人类自身对事物的一种评判;这种评判的基准就是“原型”;美不是事物自身所固有的,而是在人类活动中对事物某些特征赋予了美的意义。因而,又可以推论出,美的基础是感知的,这种感知来自于人类活动中的审美实践。因此,可以说,美产生于人类活动的审美实践中。而美学就是研究人类活动审美实践的科学。

人类不断的追求美好事物,向往美好的未来,这就体现出,人类追求美的总体性。马克思主义总体观认为:“这是一种普照的光,一切其他色彩都隐没其中,它使它们的特点变了样。这是一种特殊的以太,它决定着它里面显露出来的一切存在的比重。”因此,总体“比重”是由个体组成。马克思指出:“任何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体存在。”总体的前提是个体,总体与个体的统一,就形成了人类审美实践的总体性构成。因此,可推论出:能直接显现总体性美的事物,就是美。能让人想起总体性美的事物,也是美。美的总体是由个体组成,进而又推论出:美是人类活动的总体性在个体体验中的感性显现。从美学的角度来看,个体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具体方面;个体与个体之间的组合,构成了美学总体性体系。

摄影产生于人类对美好未来追求中,它自身不断的发挥着功能,传播着“美好事物”的信息。摄影( Photography),它是以以摄影技术为手段,以独特的视觉瞬间影像,传递信息。以形象配合文字这两个方面都从特定的角度阐述了摄影属性的某一方面,然而却忽略了摄影的审美实践属性。而摄影的审美实践属性,恰恰是摄影不可缺少的重要属性,人在审视新闻图片时,自由和自觉的用审美意识去衡量图片的美的存在,以获得视觉和信息的满足。这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真实影像的存在形式;二是与影像并存的信息内容。一幅好的摄影图片,不但能达到“一图胜千言”的效应,同时又具备了经久不衰的艺术魅力。因此,把摄影纳入美学视野中加以研究,这无疑是真正体现了人们对摄影的审美追求。

因此,摄影作为美学总体中的个体,也就形成了摄影美学的自身体系。而摄影美学体系本身相对摄影领域又具有总体性。

摄影的美

美存在于人类的一切活动之中,这是一个不争事实。然而,在摄影领域内对美的认识还存在着一定的偏颇,有人认为摄影有了美的存在和追求美就是唯美主义。特别是对于在表现方面,美的表现力、艺术表现力等,这些词语更是忌讳。甚至都回避这些用语;还有的认为:摄影就是对客观事实的映现,是纪实性的,有美的存在就不是新闻摄影了等等。总之美的概念受到了不公证的待遇。从上述这些观点来看,都是对摄影和美的实质属性理解的问题。

在摄影领域中,对美的存在何以怀疑?这实质上是一个长久的误会。这种误会产生的根源就是:能否认识美的问题被当作能否认识美的普遍性的问题。对在摄影中美的存在认识性的怀疑,实在是由于没有看到人类原始信念的实质,而误以为它直接地就在现实中,它就是现实本身,这种现实包含了摄影表现。大家清楚,美是人对一种事物的评判,评判基准是审美实践积累的原型。因此,美又是感知的,而感知则体现在每个人之中。由于人与人之间的感知差异。从而产生了对美的认识上的差异。表现在对摄影图片的评判上,如对一幅图片的评价:有的人认为具有审美价值;则有的人认为缺少审美价值。有的人认为是佳作;则有的人认为是一般。

结论:产生以上的原因,主要是来自人本身的社会实践所产生的文化意识。缺乏某种文化意识的人,就不可能的审美实践中感知美的深层意义和美的存在。甚至出现评判错乱性,背离了人类追求美的总体性。诚然,文化意识是产生人与人之间审美心里差异性的根源。

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美学是研究人类审美实践的科学。这样就为摄影美学研究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展开摄影美学的研究。其最终目的,就是缩小摄影者的文化意识差异和审美心里的差异性,提高摄影的审美创造力,推动摄影审美实践的发展。

因此,摄影美学,是研究摄影在实践活动中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的学科。

美学作为人类审美实践的科学,而摄影美学又是美学领域中的一门学科,包含了美学研究的规律。由于存在着摄影本身的特殊性与具体性,因而摄影在实践活动中的形成了自身的美学现象和美学规律。这就确定了摄影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在摄影作品中,那震撼人们心灵的东西究竟是什么?那就是摄影者在摄影实践活动中,审美实践所把握的真实的、活生生的人类生命活动的影像。应当说,那就是摄影与审美实践密切相关的东西。在一定的意义上说,它就是摄影审美实践的结晶。因此,研究摄影审美实践活动,就必须研究审美要素的基本构成。既:主体、客体、主客体关系。具体地说,就是研究摄影者本身的审美营造能力及对摄影形式表现的美学原则。摄影美学研究的对象应有以下三个方面:

1、主体:摄影审美主体,指摄影者本人;

2、客体:客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指,摄影所面对的拍摄对象,也是画面所要表现的主题;二是指,受众对象。

3、主客体关系:主要是指,摄影作者与画面主体对象和受众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是双向交流的,相互影响的。

在摄影美学研究对象中,这三个要素的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和动态系统。因此,运用美学的方法,来研究摄影的审美“三个要素”和谐与统一,对探索深层美的意义和挖掘摄影的审美创造力具有重要意义。

摄影美学研究的对象

1、从摄影家和摄影作品的欣赏者角度来进行探讨,说明摄影美的最根本本质,以及摄影第一审美主体(专门从事摄影审美创造的摄影艺术人士)的审美意识、审美心里素质和审美标准。

2、探讨第一审美客体(可供摄影创作的具有审美特征的一切自然原型或社会生活原型以及那些以视觉形式存在的艺术形式,病与摄影家这个审美主体构成审美关系的审美因素的总和)、第二审美客体(以摄影作品方式存在的审美对象),说明摄影艺术的美的本质,以及摄影艺术美的各种存在形式和摄影艺术美的范畴

3、从摄影艺术美的创造方面,研究摄影物化的表现形式,说明摄影艺术的各类题材,以及摄影艺术创造的各种流派的活动规律。

美的存在(自然美和社会美)、美的感受(摄影家和欣赏着)、美的创造(摄影艺术美),就是摄影美学所要研究的范围

摄影艺术美的存在方式

1、摄影艺术美是一种摄影语言的美。

摄影作品是摄影艺术美存在的方式和载体,就摄影作品而言,内容和形式是构成作品的两个主要元素。摄影艺术的语言是由摄影的器材以及被拍摄物体的形、线、光、色等造型元素和摄影家对摄影语言所特有的掌握、组织能力综合而形成的。各种再现于摄影作品中的美的信息,就是美的摄影艺术语言。

2、摄影艺术美最终是以物化的形态显现在审美主体面前。摄影是减法,要达到的目的是“照一个很美的人或物”而不是“很美的照一个人或物”。

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和方面来欣赏摄影作品的美:

摄影美存在的形式可以从内容(包含题材、主题)和形式(形线美、影调美、色彩美、对称、均衡、整齐一律)来体现,而摄影美的内容存在的形式又分为反映自然美的景观美和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美两方面来体现。

摄影审美的内容

1、反映自然美的景观美(包括对自然景观美的反映:对完全天然的没有经过人工雕凿痕迹的自然界中的壮观、奇观和幽美的反映;对人文景观美的反映:对自然美经过人工艺术加工后表现出人类文明程度的景观的反映)。

2、反映社会生活的艺术形象美(包括:摄影艺术形象的心灵美:艺术形象只要体现了人的心灵美,就会具有审美价值;摄影艺术形象的行为美:摄影艺术必须是借助原型原貌,再现出一个铭刻着摄影人审美个性印记的新形象,摄影人的审美行为实际上是靠“借影还魂”,直接把自己的审美愿望反映在摄影作品中,创作出新的作品;摄影艺术形象的伦理道德美:这是美的内容中相当重要的条件之一,不论摄影人持着什么心态去审美,只要审美态度与社会发展规律相违背,其作品的内容也不会是美的。摄影作品的艺术形象只有在反映了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伦理道德时,才会是美的内容)

在我们的摄影作品中可以直接表现“美”的事物,来达到欣赏美的境界与享受,也可以通过表现“丑”的瞬间,来唤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向往,摒弃那些丑陋的形态或者事物,是从反面来隐喻美,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表现美。

摄影作品中形式美的表现途径

1、形线美:客观存在的,依靠作者去发现、提炼、重新组合,获得对大自然形体的再现,成为作品视觉要素之一,与观者的心理相呼应引出观者的审美特征。

2、影调美:通过视觉刺激情绪的重要因素之一,进而结合具体的画面形象,直接影响审美主体的审美情感。

3、色彩美:色彩的审美表达十分明显,能向人们传达出一定的感情意味,传达着那些能牵动人们情感的各种信息。可以再人们的视觉中、感情中、意味中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不同色彩在表达具体摄影作品时,人们会自觉地结合作品内容产生兴奋与沉静、冷与暖、开放与收缩、活泼与忧郁、华丽与朴素等意味。人们在审美时,会将摄影作品色彩与画面中具体艺术形态相结合,自觉地赋予各种色彩不同的含义。

4、对称:画面中布局合理、相互协调适应

5、均衡:摄影中的“一斤棉花和一斤铁”原理(一斤棉花和一斤铁的重量一样,但是体积就差别很大,在摄影作品布局中,如果一边是如同一斤棉花一样大体量的景物,另外一面就要有相当于一斤铁的景物相呼应,才能做到画面的均衡)

6、整齐一律:同类图形相同的排列或者不同图形错落排列,均要保证画面整体性的完整统一,不能破坏画面的均衡。摄影画面中形象大小,比例适中,满足视觉悦目的需求,保持形象之间的协调,于变化中求单纯,于变化中求愉悦,于秀美中求和缓。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10:05: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