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舍恩事件 |
释义 | 通过伪造数据,用所谓的“分子晶体管”糊弄了包括权威期刊编辑在内的许多人,过于嚣张的他甚至在不同的学术论文中使用一样的数据,最终东窗事发,震撼了整个科学界,成为最臭名昭著的科学作假的丑闻事件。舍恩的学术造假事件不仅成为物理学史上最大的丑闻,其规模也是其他各次学术造假事件无法比拟的。 基本介绍舍恩丑闻,又名舍恩事件,是指德国年轻科学家舍恩(Jan Hendrik Schon)1998年加入美国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2002年,通过伪造数据,用所谓的“分子晶体管”糊弄 了包括权威期刊编辑在内的许多人,过于嚣张的他甚至在不同的学术论文中使用一样的数据,最终东窗事发,震撼了整个科学界,成为最臭名昭著的科学作假的丑闻事件。舍恩的学术造假事件不仅成为物理学史上最大的丑闻,其规模也是其他各次学术造假事件无法比拟的。 详细内容事件揭密因发明晶体管而成名的贝尔实验室因一桩丑闻倒在了自己的骄傲之石上。一名年轻的科学家不仅令贝尔实验室更加陷入危机,也引发了人们对科学界一系列的思考:为什么这么多人轻易地相信了这个科学家?甚至还有人推荐他获得诺贝尔奖?科学作假行为一再发生,问题到底出在哪儿?一本名为《塑胶幻想:物理学最大作假丑闻如何震动科学世界》(Plastic Fantastic: How the Biggest Fraud in Physics Shook the Scientific World)的新书将这桩丑闻带到了科学界之外。作者对这桩丑闻进行了极深入的调查,让这个臭名远扬的“前”科学明星再次进入人们的视线,同时也将现代科学界的一系列问题暴露出来。 红极一时 “爱因斯坦二世”诞生德国科学家舍恩(Jan Hendrik Schon)1998年加入美国新泽西的贝尔实验室。这个年轻人花了9年时间攻读博士,看上去是个勤奋、积极的研究者。 建于1925年的贝尔实验室因为晶体管等发明蜚声世界。它是6位诺贝尔奖获得者的老家,是世界上最老牌的重量级实验室。它最先是由美国电讯主力公司AT&T资助的。1996年被迫纳入朗讯科技旗下后,实验室的情况迅速恶化。在舍恩加入之时,贝尔实验室正在多年下坡路之后进行一系列基础研究的复兴计划。 舍恩重拾贝尔的专长,在一个研究有机晶体(一种净化后的塑胶)制晶体管的项目工作,这是热门的研究方向。和传统的硅相比,塑胶在电子设备的运用上还有很大的缺陷。如果能够克服这些不足,就可以制造出更轻,更灵活的计算机芯片,继而生产出更薄,可折叠的屏幕,比如“电子报纸”,或者“计算机衣服”等等产品。 最初,在同事眼里,舍恩是一名乐于与人合作,整天在实验室忙碌的年轻人。 从2000年开始,他就越来越倾向孤军奋战了。也正是从那时开始,他凭着一系列惊人的论文发表成为科学界的明星。 舍恩先是声称制造出了一种振荡电路板。在同事的帮助下,他的论文在《自然》、《科学》上刊登。舍恩的一些创新性的超导实验让人称之为神奇之作,比如不带任何损失地进行电子超导、首个“有机电子激光”、第一台“散光”晶体管,他甚至自称用纳米技术做出了只有单一分子大小的超微型电脑。 舍恩在论文中称,他的“纳米晶体管”以碳为基础,包含氢和硫的有机半导体分子为晶体管材料,以金原子层为电极,利用范德瓦尔斯力让三个电极安装在一个分子上。 如果这些实验是真的,意义就大了。它改变了物质的绝缘、半导和超导等属性的传统观念,这意味着电学从硅时代走向有机时代,硅芯片将走向灭亡,电器会更便宜,微型电脑也将成为现实。 通常一个科学家一年发表一两篇重要论文已是极为多产,而舍恩在3年中发表了超过100篇论文,其中很多发表在世界权威的学术期刊如《科学》和《自然》上。光2000年,舍恩就在这两本期刊上发布超过8篇论文。2001年,平均每8天,他的名字就会在学术期刊上出现一次。很多人开始讨论这位“爱因斯坦二世”获得诺贝尔奖的可能性。 丑闻败露学位都被收回了《自然》、《科学》等期刊的刊文,让舍恩的实验成为无数科学家追捧的目标。不过,奇怪的是,竟然没有一个人能够复制舍恩的实验。据说,2002年全美有超过100家实验室在测试舍恩的实验,数以百万计的资金投入在了这项实验中,但他们都失败了。在贝尔实验室工作的科学家霍维说,“对于舍恩,人们议论纷纷”,但没人站出来质疑他。 舍恩最终倒在了自己的愚蠢上———他竟在三篇毫不相关的论文中使用完全相同的图表。这个漏洞被普林斯顿大学和康乃尔大学的物理学教授分别发现,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大。当《自然》编辑询问他时,他表示自己传错了图表。然而,类似的数据矛盾不断被发现。 2002年,舍恩的名字再度成为热门标题。这次不是因为新的发现,而是丑闻的败露。人们发现,一切都是幻影,所有的实验数据都是伪造的。“科学神童”成为史上最臭名昭著的作假者。 贝尔实验室组建了针对他实验的独立调查委员会,对舍恩在《科学》、《自然》、《实用物理学》等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进行调查,越来越多的数据问题被发现。在为期3个月的调查中,委员会发现舍恩至少有9篇论文存在数据问题。当委员会要舍恩提供相关物理证据时,他表示自己没留下实验室记录,或说硬盘储存不够,删除了原始数据,另外一些时候,他会以设备在德国,或者设备在运输时被毁等为借口拒绝检查。尽管如此,委员会还是得出了结论,舍恩在被指控的24处地方至少存在16处学术行为不检。 第二天,贝尔实验室解雇了舍恩。舍恩事后承认自己许多论文的数据不正确。他说,作假是为了展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但一切都晚了,他带着耻辱回了德国。他在德国的单位———马普研究所也撤销了给他的聘书。康斯坦茨大学则收回了他的博士学位,而各大期刊也将他的论文整批整批地撤销。他的名字在学术界销声匿迹,除了在提及丑闻之时。 责任分析学术作假主要在和产业密切相关的学科如生物技术领域发生,比如韩国干细胞生物学家黄禹锡的作假丑闻。相比而言,物理界的学术作假极少,更何况在贝尔实验室这个世界著名的老牌实验室。舍恩的作假不仅成为物理学史上最大的丑闻,其规模也是其他各次学术造假事件所不能比的。 舍恩总是先制造出一个结果,然后通过计算机伪造图表证实这个结果,他甚至都没有费力去为每份论文伪造单独的数据,而是将这些数据“回收再利用”———正是这个做法导致了他的翻船。 权威期刊则三番五次地上了舍恩的当。舍恩将同事们谈论的假想结果拿来,伪造数据证实结果。他的同事面对梦想已久的结果激动万分,给予很高的评价。有了同事的高评价、贝尔实验室的 大名以及令人激动的实验结果,各大期刊争先恐后地抢着发表他的论文。《科学》有一次甚至放弃了自己的原则,免去了两位独立同行评论的过程。这一浮躁做法,也对科学的进展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除非是极其恶劣的学术作假,一般科学界会进行低调处理。他们会《塑胶幻想》将这些行为看成极为罕见的例子,在内心坚持相信科学开放、正直、严谨的一面。然而过度的信任会导致谎言的出现,即使有怀疑,也没有足够的胆量挑战,这或许是舍恩能够如此猖狂地将世界级权威机构、学术期刊唬得团团转的原因,至少,《塑胶幻想》的作者瑞奇是这么认为的。 瑞奇写道:“在舍恩丑闻上,科学做对了,但并不是它本身,而仅仅是几名科学家做对了。几十家实验室进行复制,无数的怀疑声音出现,但只有几名研究者真正将怀疑心变成喝倒彩的口哨。” 在整个作假过程中,负有责任的不仅只有舍恩。贝尔实验室的负责人一心要把实验室往市场推动,急于渴求轰动性的成果,学术期刊急切鲁莽地接受了他的发现,他的同事毫无怀疑地赞赏了他的成就,还有无数的科学家有怀疑而不敢出声。 瑞奇指出,舍恩的事件显示了科学整体纠错能力的缺陷。舍恩虽然丑闻败露,但直接原因还是因为他犯下愚蠢的错误,在不同的论文中复制了数据,如果他稍微“聪明”一点的话,不知道真相什么时候会被揭露。 科学作假并不是新闻,连现代物理学之父牛顿都遭到历史学家关于他在光学计算中捏造结果的指责。谎言伴随着科学一路走来,这是科学家必须面对的现实。没有质问,科学也不会走到今天这一步。 事件启示启示一“舍恩事件”是国际科技界近年来罕见的学术造假案例,它再次证明,科学不正当行为,或者说学术腐败,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消除学术造假现象,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本身的自律,还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作保障。 舍恩栽了,而此前这位年仅32岁的学者曾一度是全球物理学家艳羡的对象。这位曾供职于贝尔实验室的年轻学者,短短两年多内“放卫星”般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上频频发表重要论文,一些成果甚至被认为对计算机未来发展具有“突破性”的意义。在一些人眼中,舍恩正在通往诺贝尔奖的道路上“狂奔”。 然而谁能想到,支撑这一切的竟然都是虚假的实验数据呢?美国一个独立的专家小组经过长达4个月的调查,认定舍恩至少在6篇论文中造了假。该小组25日公布的报告说,舍恩从事了“确凿的、明显的”科学不正当行为。舍恩现在已被贝尔实验室扫地出门,一颗国际“学术卫星”至此轰然陨落。 “舍恩事件”是国际科技界近年来罕见的学术造假案例,它再次证明,科学不正当行为,或者说学术腐败,是一种世界性的现象。舍恩“开花结果”的贝尔实验室学术传统深厚,与其合作的研究人员多达20多名,在《科学》、《自然》等杂志上发表论文,也要经过堪称最严格的同行评议的审核。舍恩的一路通行无阻,向人们展示了根治“学术造假病”的难度。 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想完全杜绝学术造假几乎不太可能。美国《科学》杂志今年7月曾就舍恩受到调查一事发表社论认为,再严格的论文评审程序,也永远无法对“聪明的造假”做到完全“免疫”。完善同行评议、合作研究等制度、加强对科研从业人员的道德教育,固然可以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但要有效防止“学术造假病”的蔓延,同样需要强有力的惩治措施。 完全杜绝学术造假的确非常困难,但这绝不应该成为对其不闻不问的理由。消除学术造假现象,不能只靠科学界和科学家本身的自律,还必须要有完善的法律手段作保障。对待学术造假,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无情”。 在“舍恩事件”中,令人印象尤深的是贝尔实验室的较真态度,这同国内一些院校处理学术造假遮遮掩掩的态度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舍恩是这家老牌实验室77年历史上查出的第一位造假者,毁了几代科学家创下的良好声誉,但贝尔实验室在接到投诉后不避“家丑”,不怕丢面子,认真面对同行的质疑,将外单位专家请来调查,并在得出结果后毫不留情地“清理门户”——即使是“学术新星”也不例外。 无独有偶,今年7月,另一家美国著名研究机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也曾开除一位研究人员,理由是他参与捏造了“发现”两种超重元素的实验数据。 美国今年接连有学术造假行为曝光,但无一例外都进行了认真有力的惩处,其做法值得思考和借鉴。如果说“舍恩造假事件”给对我国学术界带来什么启示的话,那就是:必须与学术造假较真。 启示二在科学界享有盛誉的美国《科学》杂志,最近闹出了一桩“新鲜事”。在11月1日出版的这期杂志上,刊登了前美国贝尔实验室科学家舍恩及其8名合作者的简短声明,宣布将撤消2000年至2001年期间在《科学》杂志上发表的8篇论文。这8篇论文的第一作者都是舍恩。据悉,由作者一次性地撤消如此多篇论文,对著名的《科学》杂志来说还没有先例。 在当今物理学界,舍恩曾是一个极其耀眼的人物。此君在贝尔实验室工作期间,在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近90篇论文,其中有74篇论文是第一作者,一些“成果”曾引起轰动。舍恩本人也一度被认为是诺贝尔奖的候选人。不过,据专家调查,舍恩至少在16篇论文中捏造或篡改了实验数据。因为造假,舍恩最终被贝尔实验室开除,与其成果相关的6项专利申请也被撤消。 “舍恩事件”被认为是当代科学史上规模最大的学术造假丑闻之一,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强烈的震动。奇怪的是,作为“第一作者”的舍恩成为学术界千夫所指的“罪人”后,与他共同贡献论文成果的合作者们却全都相安无事。原来,造假只是舍恩一人所为,他的合作者们都是清白无辜的,对此毫不知情。 舍恩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可谓咎由自取。不过,对于他的合作者而言,无疑是一次有益的警示和深刻的教训。我不知道他们当初是以什么形式合作的,但可以肯定的是,他们之间的合作存在某些问题。一方造了假,其他合作成员却蒙在鼓里,并自始至终没人对自己未曾参与研究的有关数据进行核实或质疑,就以合作者的姿态大度地签署上尊名共享“成果”,这种“合作”方式显然很不正常。 难道是因为舍恩过于优秀和杰出,以致他的合作者们对其过于信任甚至是“盲从”,从而放弃了本该坚守的严谨的科学态度。尽管事后你能证明自己是清白无辜的,但这不意味你就能逍遥事外,毕竟,对于舍恩的合作者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履行好“合作者”的角色。正所谓“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舍恩的合作者正是因为逃避了自身本应承担的职责,从而使舍恩的造假行动在众人的“掩护”下一次又一次顺利过关。 没有足够把握合作,最好就不要合作。既然要合作,就绝不能置身事外,必须对每一个合作细节认真负责。这也是“舍恩事件”带给我们的启示。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