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邵云环 |
释义 | 邵云环,女,汉族,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人,中共党员,是新华社优秀的驻外记者,生于1951年6月19日。1999年5月8日早晨5时45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至少使用3枚导弹悍然袭击我驻南斯拉夫大使馆。造成3人死亡,1人失踪,20多人受伤,馆舍严重毁坏。新华社女记者邵云环、光明日报记者许杏虎和夫人朱颖不幸遇难。 中文名:邵云环 国籍:中国 民族:汉族 出生地:中国黑龙江省佳木斯市 出生日期:1951年6月19日 逝世日期:1999年5月8日 职业:新华社驻外记者 毕业院校:中国新闻学院 人物简介邵云环同志,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邵云环同志在新华社参编部工作的20年多年中,主要从事有关南斯拉夫情况的选报翻译和调研工作。她工作始终勤勤恳恳,任劳任怨,具有强烈的革命事业心和责任感。她长期研究南斯拉夫问题、巴尔干问题,早在90年代初就在南斯拉夫当过常驻记者。1999年3月,当南斯拉夫局势极其紧张、科索沃战火一触即发的时候,邵云环同志主动请缨,再次勇敢地奔赴报道第一线。到达贝尔格莱德后,她不顾危险,克服重重困难,坚持深入现场采访,及时、准确地发回大量有价值的公开和参考报道,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和赞扬。 个人事迹1990年9月她奉派到贝尔格莱德分社工作时,正值南斯拉夫发生分裂和波黑战事正激的时候。她是一位踏实勤奋的记者,牢记新华社记者的职责,凭借多年练就的调研功底,不顾个人安危,两次到斯洛文尼亚和克罗的亚采访。此外她还到马其顿和黑山共和国采访过。由于她深入采访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写出了许多有见地、有深度、有现场感的稿件。此外,她还写了大量内参综述稿件。在担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期间,她悉心经营“时事纵横”版,不断推出好栏目和精品稿件,较好地体现了《参与消息》的特色,成为深受读者喜爱的版面之一。作为新华社记者,她在发了大量公开报道的同时,连续写了三篇通讯,及时准确地报道了北约轰炸贝尔格莱德的现场情况,用事实揭露了北约轰炸造成的严重后果,字里行间洋溢着新华社记者的浩然正气,以及对北约轰炸的谴责,对南人民的钦佩和同情。 1999年5月8日晚,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女记者邵云环在北约野蛮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中不幸遇难。北约罪恶的炸弹夺去了邵云环同志的生命,但她对工作的极端负责,对同志的高度热情和关怀,她的音容笑貌,将永远留在我们的心中。 个人故事键盘、鼠标和一些报纸散落在满是瓦砾和碎玻璃的桌面上,一本塞尔维亚语词典静静地躺在尘土中完好如初。现在,它们的主人再也用不上了。就是在这张桌子前,在这台电脑前,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女记者邵云环坚持工作,直到被北约的导弹夺去生命。“遇难前的最後一刻,她还在整理从战地采访得来的素材,”邵云环的同事、新华社参考新闻编辑部副主任郑坚说。作为新华社代表,郑坚和外事局副局长黄慧珠昨天随中国政府赴南联盟工作小组回到北京。郑坚说:“当地时间七日晚八点多,邵云环从遭北约轰炸的尼什采访回来。根据现场情况分析,使馆被轰炸时她仍在紧张工作并准备向总社发稿。”郑坚和黄慧珠抵达贝尔格莱德後,曾两次察看了被炸的大使馆。他们说,从楼顶贯穿而下的炸弹把邵云环和她丈夫的卧室炸开一个大洞,床已经被炸飞,完全看不出原来的形状。“如果当时她在睡觉,我们可能连她人都见不到了,”讲到这里,神色沉痛的黄慧珠又一次哽咽失声。根据现场拍摄的照片,除了放置电脑的桌子基本完好,房间已经不能称其为房间。天花板、墙壁、窗户等面目全非,钢筋扭曲着,木条、瓦砾和碎布条得满地都是。就是在这间屋子里,邵云环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同邵云环共事二十四年的郑坚说:“她最着急的就是稿子发不回来。”郑坚和黄慧珠今天接受记者专访时说:“邵云环牺牲得非常惨烈…”痛苦的回忆再一次令他们潸然泪下。郑坚说,在当地陆军医院第一次见到邵云环的遗体时,他认不出这就是与自己邻居十叁年的善良女性。 为给邵云环穿一套乾净体面的衣服,他们跑遍了贝尔格莱德,最终如愿以偿地买回了一套绿色西服。郑坚说,绿色是邵云环最喜欢的颜色。1990年她第一次到贝尔格莱德任记者时,就为自己准备了一套类似的衣服。由于邵云环的丈夫、使馆一秘曹荣飞在爆炸中眼睛严重受伤,医生担心流泪可能导致失明,所以他一直不知道妻子遇难的消息。当时他们唯一的儿子曹磊还被困在罗马尼亚。火化时没有亲人的陪伴,邵云环在异国他乡孤单地上路。 黄慧珠说:“我们推着她的棺木,慢慢地,慢慢地送入火化炉。这个场面令我终生难忘。”邵云环的骨灰也是由郑坚和黄慧珠轮流捧到贝尔格莱德机场的。在那里,曹磊终于见到了妈妈,母子却已生死相隔。接到骨灰盒的一刹那,十九岁的曹磊忍住不哭,因为他曾向看着自己长大的郑伯伯保证一定会坚强。他把额头紧紧贴在骨灰盒上,久久不愿挪开,这是他亲近母亲的唯一方式了。 郑坚说,邵云环生前最牵挂的是儿子。战争开始前,曹磊在贝尔格莱德专修塞尔维亚语。自从北约轰炸贝城,曹磊就随其他一些外国学生疏散到了罗马尼亚首都布加勒斯特。邵云环身处险境,却时刻关注着儿子的安危,希望战火不要影响他的学业。 大事年表1958年9月至1968年12月在佳木斯纺织厂子弟小学和佳木斯市一中读中小学。1968年12月至1971年9月在大兴安岭加格达奇建工处当工人。 1971年9月被推荐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东欧语系学习塞尔维亚语。 1975年2月在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后,分配到新华社参编部做塞文翻译工作。 1983年5月到1985年5月在中国新闻学院学习英语,回社后在参编部英文一室从事英文翻译工作。 1985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参编部党委委员。 1986年7月至90年10月在参编部俄文室东欧片从事塞文参考报道选译和调研工作。 1990年9月至93年10月起在新华社驻贝尔格莱德分社任记者。 1993年10月起在参编部俄文东欧片从事塞文的选译和调研工作。 1994年8月被评骋主任编辑专业职务。 1995年3月起任俄文室副主任,主持东欧片工作。 1996年5月起调任《参考消息》二编室副主任。 1999年3月15日赴南斯拉夫任新华社贝尔格莱德分社记者。 1999年5月8日,在北约袭击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大使馆时以身殉职。 1999年6月3日,佳木斯纺织印染厂子弟小学举行“云环小学”命名仪式。 个人精神1、邵云环同志艰苦奋斗、不怕牺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革命精神。2、邵云环同志以高超的外语水平、敏锐的新闻敏感和坚定的政治方向,出色地同时也是默默无闻地工作着。在风雪交加的冬天,她凌晨就赶到办公室选译外电外报,常常到深更半夜,她还要校对散发油墨味的校样。 3、邵云环同志怀着这样的强烈使命感走上了炮火纷飞的贝尔格莱德,在打破西方媒体垄断世界舆论的前沿阵地上英勇奋斗,忘我工作,为新华社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事业流尽了自己最后一滴血。 人物评价邵云环同志在年近半百之际,毅然走上炮火连天的战场,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不惜献出个人生命,为传播真理而流尽自己最后一滴血,在她身上闪耀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璀璨光辉,凝聚着无产阶级新闻战士的高贵品德。从1931年新华社在瑞金诞生至今,一代又一代新华社记者为着民族解放、人民革命和祖国建设的崇高事业,冒着枪林弹雨,不畏艰难险阻,采写出一篇又一篇记录时代脚步的新闻报道,谱成了一曲又一曲震撼人心的历史乐章。邵云环同志是新华社几十年来英雄行列中光辉的一员,是新华社队伍中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光荣传统的先进分子的代表。 社会影响全国各族人民、全社广大职工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公然侵犯中国主权,肆意践踏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罪恶行径义愤填膺,对邵云环同志的不幸遇难悲痛。1、邵云环同志的事迹,使我们更加坚定地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努力奋斗。“落后就会挨打”,这是从100多年来无数惨痛教训中得出的正确结论。 2、邵云环同志的事迹,使我们更加有力地把建设社会主义世界性通讯社的宏伟事业不断推向前进。建设世界性通讯社,把社会主义中国的声音传播到全世界,这是党中央和全国人民赋予新华社的神圣使命。 3、学习和发扬邵云环同志的革命精神和崇高品质,使我们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的满腔愤懑和对邵云环同志的深情悼念化作建设世界性通讯社的强大动力,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把新华社建设成为一个更大更强的世界性通讯社而努力奋斗。 相关新闻前驻南斯拉夫大使揭秘我使馆被炸之谜北约缘何炸我驻南斯拉夫使馆,美国和北约迄今没有公布相应文件和材料。近日,当代中国出版社推出时任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潘占林的新书《战火中的外交官:亲历北约炸馆和南联盟战火》,试图解析这“千古之谜”。 米洛舍维奇真的躲在中国使馆? 美国和北约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后,各种流言蜚语不胫而走,各种背景的媒体蜚短流长。不难看出,有的媒体是为美国和北约的全球战略服务,因此,也就为其炸馆行为辩护,事后为其行为寻找借口。 说法之一是,轰炸针对南斯拉夫总统米洛舍维奇。 据说,一个日本记者后来回忆说,当时他看见从被炸使馆逃出几个白人,说塞语,不是消防队员。他就此推测,说米洛舍维奇当时藏在中国使馆。美国人获取确凿情报证明中国使馆允许米洛舍维奇避难的消息后,断然采取行动,既从肉体上消灭米洛舍维奇,又给坚决反战的中国以难堪。我驻南斯拉夫记者认为,要不是这位记者眼花了,就是他服务的那家报纸与某些势力配合,其动机令人怀疑。当然,这位记者的背景我们就不去考究了。 我在这里可以郑重地声明,关于米洛舍维奇总统在使馆避难一说,完全是彻头彻尾的捏造。我不愿去分析谎言制造者的意图,他受何人指使以及因此得到什么样的奖赏。我只简要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局势和背景,对此种说法就不难做出判断。 迄至炸馆之日,北约空袭南斯拉夫已经进行了45天,南联盟虽然受到严重破坏,遭受巨大损失,但南军抗击北约的士气仍很高涨,南军的军事实力并未遭重创。南联盟国内局势稳定,秩序井然,没有发生内乱的迹象和可能。米洛舍维奇仍在主持大局,指挥抗击北约的战争。因此,对米洛舍维奇来说,不存在避难的问题。 退一万步说,假如米洛舍维奇真的在使馆避难,美国和北约也无权轰炸使馆。翻阅外交史,一些政界高层人士,包括总统以及总理,甚至包括普通公民到外国使馆避难之事不乏其例。根据维也纳外交关系公约,使馆馆舍、住宅及其领土神圣不可侵犯。袭击使馆,是对维也纳公约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粗暴践踏,也为天理人性所不容。 说法之二,称米洛舍维奇要于5月7日夜来中国大使馆参加招待会。 这实际上是说法之一的变种。奇怪的是,直到2004年10月,还有这种说法。据《中国青年报》载,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局上校情报员彼得科维奇近日在接受一家杂志采访时认为,1999年5月7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轰炸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的初衷是想炸死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彼得科维奇说,北约情报部门获悉,5月7日,中国大使馆将举行招待会,米洛舍维奇将出席,因此北约决定轰炸使馆,目的是置米洛舍维奇于死地。 这一说法带有一定的欺骗性,原因在于消息来源是南斯拉夫方面,而消息的传播者竟是原南联盟军事情报官员。我不认识这位官员,也不知道他是为谁从事情报工作,更不知道他是否是某国情报机构在南斯拉夫情报部门的卧底。但一个众所周知的事实是,在北约空袭南联盟期间,没有哪一个使馆还举行招待会,更何况在断水断电的情况下不知如何举行招待会。我想,彼得科维奇上校的说法,也许会蒙蔽一些不谙世事的人,但稍有常识的人,都不难识破这种说法是一个骗局。 说法之三,称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曾被用作“无线电转播中心”。 丹麦《政治报》记者延斯·霍尔舍、英国《观察家报》记者约翰·斯威尼等组成的调查小组披露了这样的结论:美国人怀疑中国使馆里隐藏有先进的通讯和电子窃听系统,中国方面把自己搜集到的军事情报传送给塞尔维亚方面;作为交换,南军将击落的F-117A隐形战斗机的残片交给中国。美国人以为中国已经搞到隐形技术,所以大为恼火,于是冒险对中国主权领土进行了轰炸。 稍有常识的人都会知道,所有大使馆同其派出国都有无线电通讯联系,这一系统不可能移作他用。中国政府此后已多次发表郑重声明,中国大使馆不是南斯拉夫军队所谓“无线电转播中心”。 揭秘北约的“双轨”系统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外国记者,一些有识之士披露的情况,提出的看法,为我们揭开了这厚重帷幕的一角,使人们在迷茫中能够看出事态的大体轮廓。 在伦敦,《观察家报》的记者采访了一位高级军官,披露北约在选择攻击目标时有个“双轨”系统:一个轨道是先由北约侦察机和士兵选定初级目标,然后由北约秘书长索拉纳和英、法、德三国的领袖认可;另一轨道的目标选择则“完全由美国单独控制”,包含一些“政治敏感”目标,须得到美国总统或美国国家安全局同意。如果“双轨说”成立,那么就可以认定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确是“有意或无意”地标错地图,要美国最高层相信那是南军指挥中心,绕开北约的核实机制予以摧毁。 1999年7月2日,美国《政企首要情报评论》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轰炸中国驻南使馆并非意外事件》的文章。文章说,中国驻贝尔格莱德大使馆作为轰炸目标,是可以由不低于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和美国国务卿奥尔布赖特一级的指挥官来批准的。这里提出的问题是,由哪一个来批准,还是两人一起来批准?人们应该已经觉察到根据盟国在任 何战争中的关系而实行国家安全规划。这些战争包括美英控制的北约对南斯拉夫发动的战争。文章接着说,考虑到所有这些情况,有意轰炸中国使馆的动力也是来自英国政府和白宫政府。如果克林顿总统披露这一事实,甚至声明这起轰炸事件“绝非意外”,他要么将在被人操纵的弹劾之下而下台,要么被某些深深潜伏在美国安全机构中的英美利益集团所暗杀。 5月中旬,美国国际行动中心华盛顿办事处负责人马尔科姆·坎依接受了我国驻美记者的专访,就北约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事和美国轰炸南联盟等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坎依认为,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是美国干的,是有意所为,是美国战略的一部分。中国政府决不能软弱,应当要求全面调查、审判肇事者;美国轰炸南联盟主要出于战略和经济利益,美国新闻媒体完全受控于利益集团,美国没有新闻自由,美国民众被虚伪的新闻舆论所愚弄,美国政府启动战争机器的同时,也启动了宣传机器。 坎依还说,美国和北约在解释这次事件的原因时前后不一致。他们先是称北约是在瞄准使馆附近的目标,导致偏离方向,因为中国使馆离北约要打的目标很近,北约这种误击已经有多次了。但是当事实证明,五枚导弹从不同角度袭击中国使馆时,国防部长科恩又改口称,北约用了1992年的地图,中国大使馆没有标进去。这不可能。任何贝尔格莱德的旅游图都清楚地标明了中国大使馆的位置,宣称美国情报部门使用旧地图是十分愚蠢又可笑的。同时,美国使馆的外交官在许多场合都去过中国使馆做客,中国使馆不是昨天才搬过去,而是已经建成三年了。同时美国及北约国家都会有一份各国使馆的清单和地址。美国称对每一个轰炸目标都经过了广泛讨论,包括美国政府官员,因此,他们应该能够识别中国使馆是一个错误目标,使用旧地图这种说法根本站不住脚。 坎依认为,袭击中国使馆是一个大阴谋,是美国的战略。这一战略不仅向中国政府,同时也向世界其他支持南联盟的国家和组织发出信号:不要反对我们轰炸南联盟,否则我们将轰炸你们的使馆、你们的领土和平民百姓。这也是对俄罗斯的警告。同时,美国发出的另一个信号是:亚洲可能成为美国的新战场,朝鲜和中国可能成为美国袭击的目标。亚洲国家也要听我的话,在台湾和西藏问题上,美国已经在干涉中国内部事务。 轰炸中国使馆是给谁出难题? 我对美国及西方的有识之士们表示钦佩。他们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对事物有洞若观火的辨析力和透视力,同时又能仗义执言,讲出人人心中皆有而言中皆无的话。 首先,轰炸中国驻南联盟大使馆,这是美国和北约在“科索沃”战争中无可奈何的表现。截至炸馆之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已对南联盟连续轰炸了45天。南联盟所有的军事设施已经被轰炸了几遍,事关国计民生的工厂、企业、民用设施也几乎炸完,桥梁、公路也所剩无几,美国和北约还要为将来进军南塞留下通道。北约也间或轰炸平民住宅,造成不少平民伤亡。北约的决策者们知道,再大规模地轰炸民用设施和无辜平民会在世界范围内激起反战浪潮,进而会束缚北约手脚。而此时南斯拉夫当局尚无投降的迹象,而北约以打击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设施以激起民变,推翻米洛舍维奇总统的希望落空。那些美国和北约的主战派们事先宣称,只要三天,最多一个星期就让米洛舍维奇跪下求饶,这成了他们大言不惭的自我吹嘘。北约骑虎难下,无计可施,于是采取“左道旁门”的卑劣做法,轰炸中国大使馆,打掉米洛舍维奇的所谓“精神支柱”,打击南斯拉夫人民抗击北约的战斗士气,达到扭转战局,便捷取胜的目的。当然,这也是对同情南斯拉夫,反对北约战争行动的俄罗斯的一个警告。 再者,轰炸中国大使馆,是对中国的火力侦察和战略试探。美国和北约的一些敌视中国的强硬派把中国看作是潜在对手,不愿看到中国的迅速崛起和飞跃发展,千方百计地遏制中国,挖空心思地在中国前进的道路上设置障碍,制造困难。借南斯拉夫战争之机炸中国使馆,对中国人民的民意和士气,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进行探察,也相应地考究中国领导人的决策能力。中国人民愤怒的呐喊,中华民族同仇敌忾、共赴国难的决心,中国领导人应付裕如地驾驭复杂的国内外局势的能力,高屋建瓴的高超斗争艺术,对那些对华强硬派是一副清醒剂:中国人民有过被侵略的经历,倍加珍惜来之不易的国家主权和安全,决不容忍国家领土、国家安全、民族尊严受到侵犯。 最后,轰炸中国大使馆,是美国对华强硬派给克林顿总统出难题,着眼于下届美国大选。克林顿总统表示致力于同中国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推动中美关系的发展,表示严守中美关系的三个公报,在台湾问题上表示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同台湾发展官方关系,不支持台湾加入由主权国家参加的国际组织。克林顿的对华政策引起了美国内对华强硬派的不满。他们以轰炸使馆这种非常手段,干扰克林顿的对华政策,破坏中美关系,打击克林顿的威望,挖民主党的墙脚,为下届共和党竞选总统做铺垫。 我这里要说,中美两国和平友好相处,是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也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和平、发展、合作是当今世界不可阻挡的主流。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那些策划炸馆事件的一小撮人,阻挡不住中美两国人民要和平、要友好的潮流。我想引用美国人士的话说:“真相终会大白于天下。” 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如想投诉,请到;如想提出意见、建议,请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