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邵鸿萍 |
释义 | 邵鸿萍,又名:鸿平,1957年9月生于天津,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美术家协会理事,副研究员。 艺术成就主要获奖作品: 1997年《为了灾区》入选全国写生画大展 2001年《太行杨槐穿天图》荣获全国人物画银奖 2002年《春色岂知心》荣获全国工笔画大展铜奖 2003年《太行风情》荣获中、日、韩美术大展金奖 2004年《花样年华》荣获全国第二届人物画大展优秀作品奖 2004年《根系大山中》荣获日本国际水墨画展金奖 2005年《飞歌故园情》荣获第二届“菜乡情”全国中国画提名展优秀作品奖 2006年《自问》荣获中国美协首届高研班毕业作品展优秀作品奖 2006年《采风》荣获第三届中国美协会员大展优秀作品奖 作品及艺术成就在《美术》、《画刊》等多家刊物上均有专版介绍,多幅作品被多家美术馆、画廊收藏。 出版有《邵鸿萍工笔人物画艺术》、荣宝斋《邵鸿萍 当代中国书画名家作品集》等画集。 艺术理论我们以不同的眼睛、不同的角度去观察体味大千世界,从而创造出风格迥异的绘画面貌。由此可见,绘画个性的确立并不需要强求,而应是一个顺应自然的生成过程。每位画家骨子里与生俱来都有一粒属于自己的个性种子,只要条件适合,都将会生根发芽结出果实。把握具有自然个性的自我,以真实的心灵才能实现真实可信的个性表达。 在线的组织与疏密处理中,在墨与色的运用中,注意把握分寸,使之不温不火、凝练简洁,线、墨、色的互动在画面中以层次显出空间,并服务于或润秀、或典雅、或宁静的题旨要求。 表现自我个性是现代艺术的潮流,也是每个画家不懈的追求。然而身处纷繁的艺术现状中,受其外来因素的种种影响,我们的个性也极易丧失,许多人即使是孜孜不倦、勤奋耕耘一生,也没有更多收获。细细想来,解决这个问题就看你是否有一个真实的自我意识。这里有两个问题需要解决:一是辨认方向,二是真实流露。 新时代新观念需要更新新的绘画语言,它的充实与发展有赖于画家真心的付出和艰辛的劳作。这一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所共识。今天的中国画坛所表现的繁荣景象,更多的是得益于对绘画语言的探索,这不能不说是我们走向更加成熟和辉煌的可喜现象。个性和心灵是无限的,作为心灵表现的绘画语言也应是无限的。 “借古开今”推动中国绘画的发展,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工笔画虽然写实,但他是意象的,是精道不是拘谨,应遵守其绘画性,不可匠气;写意是以写入画,以意入境,称之为意境或境界。静下心来,与大师“晤”对,找出自己的点,用自己的视角取向,养成自己的风格。 淡泊、平和、静谧是做人之高雅境界。所处人生无论哪一阶段,都不可缺少春天般的向往。投身画者行列,既是一种境界,也是成长道路的理想追求。大千世界,物竟天择,繁乱难免,忙着罗列光环,为了生存,可以理解,但不可跟风,“君子不为外部所迁”矣!就画家而言,画好“东西”是根本,应在画上多搁点工夫,扬名立腕则顺其自然。 人物画的核心是人,关注人的心灵,关注人类自然、真实、质朴的情感是人物画家的职责。这倒不是让我们进行什么道德说教,而是要求我们以一颗正直善良的心、鲜明的爱与恨,观察体验人生,关心人类共同的精神渴望,真善美永远是艺术的精神主题。 中国人物画的创作,人物形象内在层次的刻画,通常说是以形写神,这是我们尽力追求的目标。在这幅作品的创作中,尽力把握形象神态之宁静、含蓄、若有所思的感觉,能够令人驻足品味。在画面结构上,注意横与竖、简与繁的对比,形成画面的基本结构。工笔的线条与写意的泼染有机结合,营造出深邃境界,使高雅的东方意韵得以充分体现。 “计白当黑”是中国绘画的特点。通常在工笔画创作中往往容易过多过满,琐碎小处细了再细,“写”的成分被削弱了许多,从而失掉了大气,不划算。表达一件事,话不在多,多了也没用,言简意赅,中心抓住族矣。余下的让读者去想象回味。不画不是没有,空白也是语言。 中国画讲究骨法用笔,以线造型,线条的表现力极为丰富,运用得当,可使其气韵生动,流畅自如,感染观者,何必“三矾九染”,循规蹈矩。 我的艺术根基在现实生活,更确切地说,在我工作与生活的身边世界。在对身边世界的观察与梳理过程中,提炼出表现对象的特有气质和平和、真诚、善良的品格。 当代中国工笔画不再是千人一面了,多元化是大势所趋。一幅画技法的运用,画面的处理,应是依主题的需要和作者的感受而灵活运用,将西方古典色调引入中国画创作中,又不失东方韵味,我以为是有益的探索。 艺术评论气清、画清、超然物外——邵鸿平工笔人物画述评 丁雪峰 在中国传统的画学品藻中,曾经发生过“神品”与“逸品”排序之争,以宋徽宗赵佶为首的宋代皇家画院崇“神”抑“逸”,推“神品”为宗极,认为“逸品”不取工细,意似便已,终非画之本法。而与之相反,文人画崛起,“又以逸品加于神品之上者,曰出于自然而后神也”,认为“神品虽妙,但刻画细谨,为造物役者,乃能损寿,盖无生机也”(董其昌《画旨》)。“神品”与“逸品”之间的排序之争。反映了不同审美取向和价值学原则,内中之是非曲直,非一言可以尽概。 实际上,真正的“神品”和“逸品”,皆画中之极致,各有特点和优势。工笔画,多认为“工于密而精细者”,而“气韵生动”是概括工笔画在内的绘画艺术的总体要求。著名画家董希文指出“中国画的基本品质是写意,写意画是写意,工笔也是写意。”观邵鸿平的工笔人物画既有物象的意志神韵,也有画家的意趣神情。他有扎实的写实造型能力和笔墨技巧,又有几十年走遍大江南北搜集素材,体味自然,师法造化的深厚底蕴,他的工笔人物画是作者情感表现与自然造化的完美契合。其作品“工而入逸,逸而弥工”,是对自然的呼唤,也是审美情感的表现。不论是人物情感的表现,还是对自然生命的直觉关注,都展示出他对渗透着东方文化神韵的新工笔画的钟情与热爱,以及审美理想、创作才能和艺术追求。 邵鸿平是一位刻苦勤奋、卓尔不群的工笔人物画家。早在二十年前,作品就在题材、章法、笔墨、色彩等方面显示出不俗的追求,特别是以独到的审美崇尚,创造了独特的形式美感,如《春色岂知心》、《花样年华》等作品皆迥异于传统绘画而富于个性创造色彩。独到的绘画图式的形成,是邵鸿平对传统人物画创作理念“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一种领悟,乃来源于生活并且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升华。 邵鸿平的作品以超凡脱俗的清淡格调为主,他的冲淡胸襟,演化为朴素自然的艺术特点。他喜用春蚕吐丝的线描,行笔速度和压力均匀和缓,中锋线条劲瘦轻柔,细致而深入地刻画对象。接着用墨用色一遍一遍地加以渲染积成,少则五六遍,多则数十遍。其淡,淡而不薄,淡中见浓,有阴阳、有向背、有精神、有趣味。可谓“淡中藏美丽、虚处著功夫”(清.薛雪《一瓢诗话》)。邵鸿平的画有功夫、有静气、有深度、有韵味,是“不媚时人眼”的有我之作。 邵鸿平的工笔画远离现代社会的浮躁,具有独立不羁的自由精神,这种精神,植根于他的心灵,贯注于他作品的全体。既是孔子“游于艺”思想在他身上的一种显现,又是中国艺术生命力的一种体现。这些年来,邵鸿平目不傍骛地走着自己的路,仿佛蛰居闹市之中的一个隐士。其画格之清,正源于他心地之清。邵鸿平性情温和而内敛,不事张扬,待人坦诚真挚。与之相交,有感“一片冰心在玉壶”,始信古人之言“心清则可气清矣”。他愈来愈纯朴的画,看来是那样的平淡天真,着实是重形重质,精能绝妙。然而这种精而不琐碎,刻画而无匠气,是其他人难以追求的,也是追求不来的。邵鸿平作品独到的清、净、纯,是由平静的心境和厚实的文化底蕴作后盾,加之为人谦逊,处世平和,其人其作,将来不可估量。 单纯凝练中传千种风姿与万般风情—— 观邵鸿萍的人物画 贾德江 作为21世纪的人物画家,邵鸿萍的艺术观与艺术思维方式,是与时代同步的。他强调了对生活的深入和观察,摆脱了传统人物画的程式束缚,在观察生活、感受生活、体验生活中,去找寻最能令人产生感性生动的审美意象,去传达丰富、复杂的现代心理层次和感受。所以,邵鸿萍的人物画作品始终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 邵鸿萍的作品强调形象的具象特点,以及主观意象造型中生命活力的表达与人物个性的深化。但是,在画面结构中又并非面面俱到与琐碎的堆砌,其形式单纯凝练、简洁沉静;其语言朴素明净、清新秀雅,在静态中造就了动态的感觉,使画面中的人物在诗情画意中展示出造化所赋予的千种风姿与万般风情,也体现出千差万别与各自风采的个性差异。应该说,邵鸿萍创造了一种新颖、雅逸、鲜活的绘画之美。 阅读作品可以看到,邵鸿萍是一位既有形式美感又有形式激情的艺术家,他对形式语言与美感追求具有独特的悟性和深刻的理解力。这不仅表现在画幅中以单纯的笔墨渲染,烘托出中国艺术特有的抒情意韵,更表现在他对笔墨在造型和表现上的运用和理解。在他的作品中,笔墨的运用已进入自由的境地,他将笔墨的表现力由形而入神,重理性、重秩序、重视觉张力、重整体效果,从而以新的面貌丰富发展了传统中讲求格律与个性的程式意识,而避免了千篇一律缺乏创造的倾向,在现代人物画语言和形式的探索上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效。 邵鸿萍的人物画,具有多层次多侧面的内在蕴含,体现为艺术与生活、艺术与人交错作用而形成的丰富性,使这一亘古以来的画种发出一种全新的魅力,并最终将其纳入现代人的审美意识之中。 作品欣赏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