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邵长荣 |
释义 | 邵长荣(1925年-),男,浙江省慈溪人。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主任医师。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全国第二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 中文名:邵长荣 国籍:中国 出生地:浙江省慈溪 出生日期:1925年 职业:医生 毕业院校:同济大学 主要成就: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班导师 人物简介1943~1951年就读于国立同济大学医学院医疗系。毕业后从事西医内科, 后专攻内科呼吸系病。1956~1959年由组织推荐,参加卫生部委托的上海中医学院首届西学中研究班深造,脱产系统学习三年。毕业后留校执教,并进行中医和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和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委员和副秘书长,附属龙华医院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中西医结合呼吸病专业委员会顾问,上海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呼吸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40余年来,在从事临床,教学和科研中,坚持运用中医中药的理论和经验,结合现代医学知识,不断总结提高,使之进一步发展。早在1962年,为了使中西医结合事业能以组织机构的形式固定下来,保证科研工作的持续性,在附属龙华医院建立了第一专题研究组。对肺部常见病,如肺结核、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肺气肿以及职业病矽肺等进行临床验证和探索。先后创制了“芩部丹”、“三草片”以及“复方功劳叶”、“八宝养肺汤”、“雪花片”等系列抗痨中成药。其中芩部丹获全国科技成果奖,在首都及全国有关省市展出。有的内容已编入大学本科的教科书中。此外,创制了“三参养肺汤”、“三桑肾气汤”、“平咳化痰合剂”、“镇平片”、“保肺片”等,来治疗哮喘、慢支、肺气肿等疾病的一套中成药,取得了平喘、化痰、止咳和扶正固本的较好效果。其中“川芎平喘合剂防治支气管临床及实验研究”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科技进步奖。 在大量医、教、研的实践中,及时总结经验,先后撰写论文105篇,在全国有关医药期刊发表。主编和参与编写专业书籍10本。论文在全国各省市会议上宣讲和交流。有些论文由《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医杂志》日文版、英文版先后向国外发表交流,如“阻塞性肺气肿培补肺肾后α1AT及FN的观察”;“川芎平咳合剂防治支气管哮喘的临床和实验研究”;“宣肺利水法治疗浮肿型阻塞性肺气肿及Aa-DOZ的动态观察”。1988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上海市卫生局分别授予“坚持中西医结合工作三十年,为继承发扬祖国医药作出贡献”的表彰证书。1996年12月获上海市卫生局颁发的首届中西医结合优秀工作者奖。在40余年教学生涯中,培养了大批学生,桃李满天下。近10余年来,着重培养高层次人才,先后培养出研究生6名,带徒(主治医师以上)7名,为祖国医学后继有人,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学术观点衷中参西,可以扩展中医内涵邵教授早年攻读西医八年,后又学中医三年,承中西医名医点拨,熟谙中西二套医学模式,且数十年精业于中西医结合的教学、科研和临床。他常以实践体验告诫学生:中、西医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扬长避短,衷中参西,才能使中医的内涵得到新的扩展。 西医近二百年来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的成就寻找疾病发生的原因,从器官到组织、细胞,又从细胞进入了亚细胞结构、基因、分子的超微结构水平,从生物物理到生物化学,详尽地探知了人体的生理和病理机制,因此西医对大多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有客观的认识。西医是以对任何一种疾病都须尽力弄清病原(体)、病位及病理改变,并以杀灭病原体,消除致病因素,纠正病理改变的“因果决定论”为治疗主导思想;它认为任何疾病都是由一定原因引起的,相同的病因必然引起相同的疾病,治疗则是针对不同的病因采取不同的特殊方法。如咳嗽,或确诊为大叶性肺炎引起的,则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若确诊为肺结核引起的,则用雷米封等抗结核药物治疗;若确诊为肺肿瘤引起的,则用手术或抗肿瘤药物治疗。诚然,西医的诊疗思想有诊断与治疗一体化、规范化,且重复性强等优点,但是,由于现代还有许多属于个体医学多脏器疾病,病因复杂隐匿,疾病的发生和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牵制,涉及脏器广泛,因此用固定的、规范的生物医学模式的诊治方法往往难以取得成效。同时,这种方法又往往容易忽视人体自身的防卫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的主动性。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所以单纯地依靠因果决定论来认识它,并以此来治疗疾病,是有一定局限的。 西医学之短,恰恰是中医学之长。中医的理论核心是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整体观”将人体视为一个开放着(与自然界相统一)的、进行着有序的生理活动的整体功能系统。人体的五脏六腑不是独立存在的结构单位,而是通过经络气血与全身各部的器官、组织联系在一起的,互相协调,互相制约,发挥着生理功能。“辨证论治”是指一旦由于人体内在或外部原因,诸如气候、地理、乃至社会活动等各种因素对人体本身,包括心理、体质,以及使脏腑的影响,出现整体不协调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证”,通过辨识“证”,然后采用中药或其它手段调整整体的不协调,动员人体自身的抗病机制,恢复脏腑间的调控能力,最终达到“证”的改善。辨证论治具有具体问题具体解决的特点,还可以在不同的阶段作动态处理。整体观是中医的指导原则,辨证论治是整体观在中医诊断和治则上的具体体现。中医的“上病下取”、“下病上取”、“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等等方法都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但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和医学检测仪器的不断发达,一些疾病往往在毫无自觉症状时的初萌阶段就被发现,或有一些疾病经过治疗后临床症状得以缓解,但是客观检测指标仍然显示异常,如果一味地囿于辨证,难免误诊或漏诊,所以中医的医学模式就此来说也是有其局限性的。 中医要发展,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邵教授主张中医的辨证论治要与西医的辨病相结合。这是因为,由于人的体质不同,发病时的脏腑功能状态不同,无疑会整体的外在反应不同,因此,中医的“证”的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反映了疾病的“个体”;而西医“病”的确立,是以客观的临床病因病理学为基础的,所以,它反映了疾病的某些“共性”。辨“证”和辨“病”的结合,实际上是“个性”和“共性”的结合、主观和客观的统一。衷中参西,扩展了中医的传统内涵,使中医更具生命力。譬如邵教授在治疗肺结核病时发现,慢性纤维增殖型肺结核,由于病灶内有干酪样坏死,外有增殖纤维包裹,造成血液淋巴运行受阻,仅按辨证论治治疗难以取得全效,因此,他参照西医的病理,结合中医“祛瘀生新”的理论,在原有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入了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丹参,使疗效得到明显的提高。又如邵教授在治疗慢性阻塞性肺气肿时指出:在看到患者由于长期的呼吸困难,气道阻力逐渐增加,心脏负荷加重使静脉回流受阻,出现下肢和面目等部浮肿的同时,也应该考虑到患者的肺间质和气管粘膜水肿存在,而肺内的水肿势必加重呼吸机能的减退,用温阳化饮、利水消肿的中药不仅可以消看得见的颜面、肢体浮肿,也可以利外表看不到的肺中之水饮,使得水清饮除,肺野清轻,气道通畅,从而可以减轻心脏的负担,改善血液循环,缓解慢性阻塞性肺气肿的临床症状。可见中西医结合不是单纯的简单组合,而是有机地将西医的理论洋为中用,使传统的中医辨证论治内涵更具有现实意义,提高了中医的疗效。对中医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证治经验治疗咳嗽(咽喉炎、支气管炎、肺气肿)的经验邵师从医40余年,擅治呼吸系统疾病,学验具丰,临床精于辨证,衷中参西,思路独特。现将其治疗慢支等疾病的特色经验初步归纳如下。 1.久咳木郁,疏肝润肺以达之 久咳是慢性支气管炎的主要临床特征。他受《内经》“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启发,在灵活的辨证中,重视从肝治咳是邵师的一大特点。他认为,久咳常为表邪内郁,少阳枢机不利,以致肺失宣肃,气血、津液流通输布受阻,痰饮停聚。其状咳嗽胸闷、两胁胀疼、寒热往来,口苦咽干,面红头昏,舌边红,苔薄白或薄白腻,脉弦。与《医醇(月)义》指出的“肝经之咳,痰少,胁痛,易怒,头眩”基本相一致。此证投以常规的宣肺止咳之品往往不能奏效。对此,邵师则喜用柴胡配前胡,以柴胡疏散少阳郁热,转动少阳枢机;配前胡宣达肺气,润肺化痰,并可防柴胡燥烈伤津。临床根据不同症状,还可灵活化裁。如兼风邪可与荆芥、防风、羌活、独活配伍,取荆防败毒散之意;兼表虚证可与桂枝、白芍配伍,取柴胡桂枝汤之意;兼痰热内结者可与黄芩、枳实配伍,取大柴胡汤之意;兼肝气郁结甚者可与枳壳、香附、青皮、陈皮配伍,取柴胡疏肝散之意;凡此种种,不一枚举。 2.痰湿恋肺,健脾益气以化之 呼吸之机,全赖胸中大气之鼓动,脾失健运,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而聚湿生痰,痰湿上犯于肺,肺失宣降,气逆而咳。祖国医学认为脾阳虚弱,不能运化水湿,久则聚为痰浊。治病必求本。健脾才能使其运化功能恢复。可起到除湿消痰的作用。邵师认为脾虚湿滞的现象,可采用健脾化痰之法。方用陈皮4.5g,姜半夏9g,苍术、白术(各)12g,黄芪12g,川芎9g,旱莲草12g,车前子12g,陈葫芦30g,江剪刀草30g。方中半夏除湿痰,陈皮理气化痰,使气顺则痰降,气化则痰亦化。因为痰从湿生,配用白术、川厚朴、陈葫芦加强健脾利湿之功,黄芪益气补脾,以促进培土生金的作用,使元气恢复,而邪不侵。值得一提的是邵师在方药中加用车前草及江剪刀草,凉性药与半夏、陈皮温性药相配,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 3.久咳伤肺、肾不纳气,宣肺纳肾以平之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云:“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皮毛而居上焦,故邪气犯上则上焦气壅而为喘者,宜清宜破也,肾主精髓而在下焦,若真阴亏损,精不化气,则下不上交而为促,宜填之精也。”慢性支气管炎病程日久,见喘促者众多。邵师认为喘有虚实之分,但临证所见,常虚中有实,实中夹虚。治当攻补兼施,宣肺纳肾兼之。只是根据临床情况有所偏重耳。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证属气逆痰阻,肾气不足。治拟宣肺化痰,补肾纳气。方用:黄荆子9g桑叶、桑白皮各9g青皮、陈皮各9g姜半夏9g嫩射干12g胡颓叶12g川芎9g石菖蒲12g鹅管石18g冬瓜仁9g炙紫菀9g桑寄生12g桑椹子9g杜仲9g女贞子9g。 本方中的黄荆子是邵老用药的独到的经验积累,体会较深。对于年老体弱而患有高血压、心脏病者,他常用黄荆子易麻黄,盖黄荆子.功同麻黄而无麻黄之加快心率、升高血压之弊。射干和胡颓叶及川芎和石菖蒲为 对药射干利咽降气,胡颓叶敛肺平喘,两药相配降气平喘效颇佳;川芎活血化瘀,石菖蒲化痰开窍,二药相配化痰瘀之郁而使气调喘平。肾阳不足者,常选用补骨脂、仙灵脾,两药都具有补肾壮阳、温肾纳气之功,且二药均可降低气道高反应,解除气管平滑肌痉挛。阳虚畏寒偏甚者加用附子、肉桂以温阳平喘。肾阴不足为主者,常选用桑椹子、桑寄生、杜仲、牛膝、女贞子等以填精、纳气平喘。医学证明:慢性肺气肿患者常有抗蛋白酶减少或缺如现象,而邵师从80年代的一项临床实验表明运用补肾药等可增加此酶,改善肺功能,防止肺气肿的进一步发展,从而为“肾主纳气”理论提供了微观上的依据。4.“咳、喘、肿”并作,宣通三焦以利之 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病情发展到晚期,可出现咳喘,胸闷,短气,不能平卧,痰量多,其形如肿,浮肿可见面部或下肢,中医称之为“喘肿”多见于现代医学中的慢性阻塞性肺气肿后期及肺心病阶段。邵师认为“喘肿”的病理基础是久病五脏俱损,三焦气化失利,导致痰饮、水气等诸邪互结,形成正虚邪实的局面。治疗重在助三焦气化而通利水道。通过宣肺、温肾、疏肝、健脾等诸法以助三焦气化而水道通利,从而可以消水气,化痰饮。而且利水不伤气,乃本治法的优越之处。 对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合并肺气肿、早期肺源性心脏病。症属肾阳不振,三焦气化失权,水饮内停。治拟温阳而助三焦气化,通利水道,化饮平喘。方用:熟附片9g川桂枝6g赤芍、白芍各18g细辛4.5g嫩射干12g胡颓叶12g青皮、陈皮各9g姜半夏9g姜竹茹9g车前草12g猪苓、茯苓各18g防己9g鹅管石30g仙灵脾12g川芎9g石菖蒲9g陈葫芦30g。 5.气郁痰壅、腑气不畅,解郁通腑以顺之 气郁痰壅常伴有腑气不畅之症状,邵老治疗此类病证除了解郁调气外,还要加入通泻药物。“肺与大肠相表里”以承气汤为代表的通下药能通腑气,开导阴邪,荡涤肠胃,通利水谷,起开门逐盗的作少。腑气一通,全身的气机也随之而畅,痰浊亦随气而下。现代医学研究证实:大黄具有较强的抗菌作用,可促进肠蠕动,从而加速血液淋巴循环,有利于炎症的吸收。在用药剂量上则根据患者的体质及耐受量调整,既不伤正气,又可达到治疗目的。对西医诊断为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多次反复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辨证为气郁痰凝,腑气壅塞,治拟解郁通腑导痰法。处方:柴胡、前胡、赤芍、白芍、平地木、细辛、蚤休、半边莲、全瓜蒌、大黄、枳壳、枳实、江剪刀草、野菊花。 用药特色黄芩黄芩苦寒,能清三焦实热,尤善泻上焦肺火,是肺科疾患的要药,其用法概括为:(1)清肺化痰,治疗肺热咳嗽,如肺气闭塞不通,常用黄芩配伍麻黄、桔梗、前胡、桑叶等;肺热夹痰,肺部感染者则可配野乔麦根,江剪刀草,板蓝根,若咯痰黄脓再加鱼腥草、鹿含草、夏枯草;肺热内壅兼腑气不通的咳嗽,常配全瓜蒌,枳壳、枳实,莱菔子以通腑清肺,兼有小便不利加用车前草,焦山栀清上利下:阴虚燥热者常配玄参、天冬、麦冬、五味子、南沙参;(2)清肺抗痨治疗肺结核;用黄芩配伍百部、丹参,是邵老多年的经验方,有清肺行瘀杀虫之效,治疗肺结核伴有胸痛,盗汗,潮热等症见效明显,难治性肺结核,对有耐药性的患者有显著效果,如加用功劳叶,一见喜针剂,作穴位注射可提高疗效。(3)清热止血治疗咳血症,黄芩功能清热,有止血作用,常配伍茜草根、生蒲黄、丹皮、仙鹤草、白茅根、侧柏叶,用于久咳痰血或咯血之证:如支扩咯血伴有黄痰,腥臭痰者,再加鹿含草、连翘、鱼腥草、山海罗。 柴胡柴胡苦微寒,有解表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邵师则还用于止咳,平喘,化痰,散结之中。(1)治肝止咳,咳嗽之症,虽然病因各异,兼症不一,但揆共要,无不由于气机违和,气血津液代谢受扰,痰浊停滞而发为咳。为治之道,贵在求通,通调气机,以疏通肝气为先。柴胡为疏肝要药,邵师治久咳必用还常与前胡配合,取柴胡疏肝止咳,散发外邪,前胡下气化痰,一升一降,互通有用,疏肝祛风常用柴胡、前胡配合荆芥、防风、赤芍、白芍、川芎、羌活、独活、蚤休、半边莲、枳壳、枳实,治疗咳嗽兼有风邪之症。平肝化痰:木火刑金,烁津为痰,上逆而发为咳者,用柴胡、前胡配平地木,菊花,夏枯草,瓜蒌皮,白蒺藜,射干,如伴有胸胁疼痛再加延胡索、川楝子、徐长卿。(2)通腑逐瘀:气郁痰壅伴有腑热烦闷而致咳嗽引发喘息,用柴前胡合茵陈、全瓜蒌、川大、大白芍、款冬、桑白皮、蝉衣等,使腑气畅通,肺肠热清,肺气清降则咳喘自平。(3)软坚散结:治痰治瘀以治气为先,气顺痰易清,气行血亦活,治疗痰结,痰核一类病症,兼有胶痰,顽痰则用柴胡前胡配海蛤壳,海浮石、海藻、莪术、郁金、达到痰瘀消散的目的。 射干射干性味苦寒,而能开泄顽疾,清热散结,化瘀平喘。(1)清热利咽;射干苦寒降火,是治疗咽喉疾患之要药,常配伍板蓝根、野乔麦、桑叶、黄芩、桔梗、大力子等药,治疗咽部滤泡增生再加入柴胡、赤芍、白芍、山海罗、海藻等药化痰散结。(2)化瘀平喘:射干具有利咽清肺,还有活血散结之功,而咽喉乃肺气出入之要道,咽利路通则哮喘也可平,故所射干用于哮喘之症,其机会有时多于麻黄,常配伍牡丹皮、川芎、地龙等药共奏奇效。治疗肺肾虚所致的久咳虚喘,则用射干合补骨脂,五味子纳肾平喘,上敛肺气,下纳肾气。 胡颓叶胡颓叶性平微苦,有止咳平喘作用。用于止咳常配伍半边莲,莱菔子,枳壳枳实等药。《中藏经》载此药能治“喘嗽上气”,《本草纲目》曰其能补“肺虚短气”。因而此药既可治喘,又能补气,攻补兼任。取其酸涩轻散,收敛肺气之功,故所更多地用于治疗哮喘,胡颓叶配合麻黄、桂枝、赤芍、白芍、射干等药可提高宣肺平喘的功效,胡颓叶合太子参,是古方《清肺散》演变而来,可提高患者免疫机能,对支气管上皮有修复作用,防止或减少感冒,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哮喘的复发,因而治疗少儿哮喘常奏奇效。 科研成果川芎平喘合剂”防治支气管哮喘临床及实验研究(摘要) “川芎平喘合剂”是我们长期以来用于治疗哮喘有效的经验方。由上海市科委立题资助,从1990年1月~1993年6月完成。本课题通过建立豚鼠过敏性哮喘模型,观察中药对豚鼠离体支气管平滑肌的影响,并测定其血浆TXB2的动态,以及观察中药对豚鼠经抗原攻击诱发哮喘各级反应的潜伏期、哮喘发生的阳性率及死亡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川芎平喘合剂”能明显拮抗由His和Ach所介导的豚鼠支气管平滑肌的痉挛,降低豚鼠血浆TXB2含量,延长豚鼠的引喘潜伏期、降低哮喘的发生率及死亡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意义,且豚鼠的哮喘潜伏期延长与TXB2值降低显著负相关。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扩大样本:中药组100例,西药组50例,检测哮喘患者血浆TXB2及肺功能的动态,总体评定“川芎平喘合剂”临床疗效。在哮喘患者中,“川芎平喘合剂”能提高FEV1%(64.07±14.16→72.18±11.01,P<0.01)和降低血浆TXB2值(127.36±39.5→92.05±27.35,P<0.001)。总体疗效亦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2%:62%,(P<0.01)。讨论中指出:1.气道变应性炎症及炎症介质的病理作用是哮喘形成及发作的重要病理基础;2.TXA2是哮喘过程中重要的介质之一,临床可作为评定疗效的一个生化指标。“川芎平喘合剂”对实验性哮喘模型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临床应用亦取得了理想疗效,具有拮抗TXA2合成及释放、松弛支气管平滑肌、改善肺功能的作用,而无副作用。 出处:课题论文发表于《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中文版1994;(8):465~468英文版1996;(2):91~94)。1997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奖。 从医医案王××,女,52岁。 从医医案 初诊:1998年12月。 主诉:反复咳嗽2~3年,加剧2周。 现病史:患者二年之前感受风邪引发咳嗽,迁延至今。经西药治疗,咳嗽不断。疗效欠佳,近两周来咳嗽又增,半夜尤甚,胃脘作胀。 检查:胸片:二肺未见炎症病灶及占位病变。 舌象:质红苔黄腻。脉象:脉小滑。 辨证分析:痰热壅肺,肺失宣降。 治则治法:清肺化痰。 处方:黄芩12g连翘12g蚤休9g半边莲30g吴茱萸5g炒白术12g云茯苓12g江剪刀草30g生甘草9g平地木30g紫菀9g冬瓜子、冬瓜仁各9g前胡9g七剂 中医诊断:咳嗽(痰热壅肺)。 西医诊断:支气管炎。 二诊:4月19日。 咳嗽仍剧,痰白咯不畅,大便干结难解,拟平肝清肺化痰润肠。 处方:鹿含草18g黄芩18g蚤休9g半边莲30g平地木30g江剪刀草30g柴胡9g前胡9g赤芍18g白芍18g海浮石18g冬瓜子9g生甘草9g荆芥9g防风9g威灵仙9g制川大黄9g7剂 三诊:4月26日。 药后咳嗽咯痰明显缓解,再拟前方巩固。7剂。 经验验方川芎平喘合剂经验验方 组成川芎12g赤芍15g白芍15g当归9g丹参9g黄荆子9g胡颓叶12g细辛4.5g辛夷4.5g生甘草6g 主治支气管哮喘 按:支气管哮喘发作的重要病理基础是气道变应性炎症及炎性介质的释放,川芎平喘合剂中以川芎,丹参,赤芍,白芍,当归活血化瘀行气,改善微循环,拮抗血小板聚集,可抑制哮喘有关介质的释放,降低血粘度,并能降低肺动脉高压和肺循环阻力,有利于呼吸功能的恢复,川芎,丹参还能促进动脉壁PGI2物质生成,扩张微血管,组织器官供血状况,方中辛夷、细辛有宣肺通窍,祛风止咳之效,胡颓叶、黄荆子有敛肺宽胸,解痉平喘之功,这在支气管哮喘的治疗上不仅可以缓解发作期症状,也是针对病因病理进行治疗。 平咳化痰合剂组成苍术10g川厚朴10g陈皮10g姜半夏10g炙甘草10g主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等病表现为肺系痰咳嗽湿阻的病症。 按: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脾阳不振,运化失司,水湿留聚,湿胜生痰,上渍于肺,影响气机的出入,肺失宣肃则引起咳嗽。邵师用健脾燥湿法治疗此类咳嗽,健脾以宣肺,即“培土生金”之意,燥湿以化痰浊,是标本兼顾之治。全方以平胃散合二陈汤为基础,苍术燥湿健脾为君,配以理气宽中,降逆化痰的川厚朴、陈皮、姜半夏为佐。临诊时兼气急加麻黄,苏子,痰多壅盛加南星,杏仁,胸闷加枳壳,瓜蒌。 芩部丹片剂组成百部12g黄芩18g丹参12g主治耐药性开放性肺结核慢性纤维空洞性肺结核 按:肺结核病治疗以往大多从“阴虚”着手,但单纯以养阴为治的抗痨效果并不理想,邵师认为肺结核病的阴虚是由于“火旺”津液消耗之故。只有用清肺泻火的方法才能去除病根。但是肺结核的病理改变以浸润、纤维增殖和干酪样坏死为主,常引起病灶周围淋巴血管中断,药物不易进入,邵老拟方芩部丹,方中黄芩、百部清肺泻火,丹参行瘀生血,使抗结核的疗效更为确切。临床如遇有兼症多的,则以本方汤剂加味治疗。如兼有咯血加茜草根、生侧柏叶、仙鹤草,痰多色黄或具臭味者加鹿含草、鱼腥草、夏枯草、连翘,盗汗者加五味子、糯稻根,自汗不止加黄芪、防风,咳嗽加紫菀,姜半夏,海浮石或车前子。 名家论文1000例肺结核的中西医辨证 医学对肺结核的发病、病机和治疗等有一定的认识。我们根据中医治疗肺痨的经验,曾采用清肺泻火、配合扶正法治疗肺结核23例,效果尚好。但这些病例的病灶新旧不等,轻重不一,有些病例还配合西药治疗。为了进一步观察疗效,除结合抑菌试验及动物实验性结核病研究外,选择长期应用西药而痰菌仍为阳性、具有耐药性的空洞型肺结核复治病例,进行了单纯应用中医药治疗观察。 结果表明:(1)长期应用抗痨药物后、痰菌检验仍为阳性、且具有耐药性的空洞型肺结核34例,经用清肺泻火、苦寒祛邪为主,佐以祛瘀通络、适当照顾扶正及对症治疗后,在1~3个疗程中,痰菌阴转者16例(47%),空洞缩小或不显者6例。临床症状改善以胸闷为最佳。(2)肺1号合剂在试管中抑菌试验及豚鼠实验性结核病的疗效观察,说明本合剂有中等度抑菌及治疗作用。(3)略述医学对肺结核发病认识的发展,以及祛邪与扶正的治疗原则。在疗效考核方面,强调痰菌检验阴转的重要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