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少突胶质细胞瘤 |
释义 | [病因病理]少突胶质细胞瘤起源于少突胶质细胞,占胶质瘤的5%-10%,占颅内肿瘤的1.3%-4.4%,男女比列2.13:1,多见于成人。肿瘤常位于大脑皮质或皮质下,其生长缓慢,半数以上位于额叶,其次为顶叶与颞叶,无包膜,但与正常脑组织界限清楚,以膨胀性生长为主,生长缓慢。钙化发生率高,为50%-80%。出血、囊性变少见。 [临床表现] 好发于35-40岁。常见首发症状为局灶性癫痫,局部神经功能障碍则取决于病变部位。晚期常出现颅内高压,还可以出现精神症状。 [影像学表现]1.CT表现:①为略高密度混杂的肿块,边缘清楚;囊变区呈低密度。 ②瘤内有钙化,呈条状、斑点状或大而不规则,其中弯曲条带状钙化具有特征性。 ③瘤周水肿轻,占位效应轻。 ④增强扫描示肿瘤轻至中度强化,亦可不强化;不典型病例可表现为皮质低密度,类似脑梗死灶。 2.MR表现:①大多数肿瘤轮廓可见,水肿轻微。 ②肿瘤内部T1加权、T2加权可见不规则低信号影(为钙化所致)。 ③大多数肿瘤呈斑片状,不均匀轻微强化。 ④恶性者水肿和强化明显,与Ⅲ、Ⅳ级星形细胞瘤不易区分。 [鉴别诊断]①节细胞胶质瘤:少见,好发于儿童及青年人,80%发生在30岁以下,发病部位较少突胶质瘤深在。 ②低分级星形细胞瘤:位置常稍深在,肿瘤密度偏低,钙化量较少呈点状或斑片状,部分患者瘤周水肿较重。 ③脑膜瘤:基底邻贴脑膜或颅骨板,与颅骨呈钝角,局部颅骨可有增生性改变,瘤内钙化多呈沙粒状;增强扫描示肿瘤强化明显。 ④血管畸形:CT可显示为高密度,但钙化相对少见且范围较小,常无占位效应。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