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尚书正义
释义

内容提要

唐初《五经正义》的第二部,孔颖达、王德韶、李子云等奉诏撰,朱长才、苏德融、隋德素、王士雄、赵弘智复审,长孙无忌、李勣、于志宁、张行成等人刊定。此书凑合《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并采用伪孔安国《尚书传》,将伏胜本《今文尚书》20篇分为33篇,加上所谓的出自孔宅夹壁的《古文尚书》25篇,定为58篇,作为科举考试的必读经书。流传几千年,对后世影响巨大。孔颖达等在此书《正义》中较多地谈到了天与人的关系,反复阐明用天道治理民众的道理。他们是以君为师,而不敢像孟子、杨雄那样以师自任,这是汉代以后尤其是当时现实的反映。但是如果君主不好好地治理百姓,就是违背天意,这时,天就会离他而去。也即"天不可信"。这些观点都是具有相当的现实意义的。另外,此书还保存了不少旧说典故,在训诂学上也有较大的价值。

版本

一、单疏本

《尚书正义》和《五经正义》其他四部一样,最初是没有经书和汉魏旧注全文的,只是将需要疏解的部分列出。这种版本称之为“单疏本”。今存单疏本为南宋光宗年间刊本,《四部丛刊三编》已经影印。

二、注疏本

南宋绍熙年间,两浙东路茶盐司将单疏本的《正义》部分散入《尚书孔氏传》的相应位置,遂编成所谓“注疏本”,即正文、【伪】孔传、孔疏俱全的本子,因此本半叶八行,故又称“八行注疏本”。此南宋刊八行本今存两部,一部在日本,内容全,但有大量元代补版;一部存国内,补版极少但保存不全。

此后北方也有刻本:今存金刊本两种,均残损严重;蒙古刊十三行本一部,缺卷三至六,今在北京。

三、附释文注疏本

此后,福建建阳书坊在八行本基础上再在相应位置插入陆德明《经典释文·尚书音义》的相关内容,遂成“附释文注疏本”。

在南宋时,附释文注疏本在福建刊刻出版应该不止一次,但今存仅有宋宁宗年间魏县尉宅刊九行本,此本今在台北“故宫博物院”,缺卷17-20,以元刊十行本配补,已影印。

十行本问世之后,单疏本、八行注疏本均废而不行。

元大德年间,又依据附释文注疏本重新刊刻,这部元刻本一直到明嘉靖年间还在修补刷印,前代国内学者所说的“宋十行本”均为此元刻明修本,无一有宋版书叶。

明嘉靖年间,李元阳在福建又根据元明递修本重刻,改半叶十行为半叶九行,世称“李元阳本”或“闽本”、“九行本”。

明万历年间,北京国子监又据李元阳本重刻,世称:北监本。

明崇祯年间毛晋汲古阁据北监本重刻,世称“汲古阁本”。

清乾隆年间北京武英殿据北监本翻刻,世称“武英殿本”。

清嘉庆年间,阮元在江西用元刻明修十行本重刻,并附《校勘记》,世称阮本、江西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1:5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