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院村
释义

侯马市上马乡上院村,地处峨嵋岭山脚下,北与东阳呈村相邻。因较之东阳呈村地处高处,且村北的东阳呈有座宝峰院,故以院为名,相对于东阳呈村(旧称下院)得名上院村。通过引导广大村民办砖厂、办铁厂,发展大棚菜等,搞麦、葱间作,实施喷灌工程等,使上院村近年来成为我市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村之一。上院村曾被授予地级“文明村”光荣称号,村党支部被地区授予“红旗党支部”光荣称号。

山西省侯马市上马乡上院村

村情概况

清光绪六年,上院村属曲沃县驿桥里;民国十七年,上院属曲沃县三区,时有44户,男107丁,女86口;2000年,上院有157户,652口人,耕地74.82公顷,人均收入3400元。

民国十七年《新修曲沃县志》记载:在上院村西有一满水井,“出自神龙年间(公元705—709年),深九十余尺,村人悉饮此水,因建庙其上,岁时祀之”。关于满水井,当地人传说:此井水经常是满的,井上后建有龙王庙。有一村民打水时,看见井里有一条龙在动,吓得掉到井里了。此后,井里水位有所下降,人们也不在这里吃水了,此井于五十年代已完全无水。井址现在村民黄作朝的院内。

据村民王希斌、黄金喜、李宝德、黄文朝等人讲,上院村南坡上,过去有一大墓。相传是一马姓将军的墓。马将军战死后,配金头葬于此。以前墓前有一墓碑,五十年代已毁。

上院村东南半里许,有个地方,俗称“ 冢子疙瘩”。据传说是汉朝时期一墓群。

当地名人

李来成:上院人,1930年生,解放前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侯马第一次解放后上过东山,后在淮海战役中牺牲。

黄登朝:上院人,1927年生,解放前是我党的地下工作者,后参军。解放后在海军部队,先在青岛,后转至青海。因车祸在青海去世。

黄武朝:上院人,1942年生,现在太原涤纶厂任经理。

黄一欧:小名路子,上院人,1924年生,原任北京大学教授,离休后居于北京。

侯马1947年二次解放后,驻上院土改工作队员是李端祥,袁致和。

发展方针

上院村党支部、村委会,在党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努力改善生产条件。他们积极引导广大村民办砖厂、办铁厂,发展大棚菜等,搞麦、葱间作,实施喷灌工程等,使上院村近年来成为我市人均收入较高的农村之一。上院村曾被授予地级“文明村”光荣称号,村党支部被地区授予“红旗党支部”光荣称号。

山西省原平市解村乡上院村

上院地处丘陵区,位于县城西南8.5公里处,地理坐标:东经一百一十二度三十九分,北纬三十八度四十三分,相传有李娃一户首先在此居住,后生两子,兄弟二人相距一里,各修院落一处,按照地形和方位称“上院”, “下院”,后人口增多,各成一村,仍沿用原名。通村公路共2417.8米,交通便利,上院现有人口462户,共1547人,占有耕地3450亩,其中水地850亩,旱地2600亩。为本大队驻地,独村大队,人们以农为主,主要种植玉米,今年来,人们所懂得的种植技术越来越多,产量逐年增加,除了种地,村里还投资办起了五座砖厂。这样,一部分剩余劳动力可以进入砖厂工作,砖厂在自己收益的同时,也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赚钱的道路,相对地增加了人们的收入。

山东省青州市弥河镇上院村

村情概况

位于镇驻地南6公里处,东邻下院村,南、北、西三面环山,龙门崮海拔557米,村内流水常年不断。耕地107公顷,居民370户,1225口人。

该村原名“圣水峪”。因南、北、西三面环山,沟内丰泉争涌交汇成河,四季长流,遇旱不涸,故称“圣水峪”。后因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曾在修真宫养过病,愈后感念道长之恩,特敕封上村为“养老园”,后称养老院。清初,村东又建一村,名小东养老院,1950年后按地势高低划分为上、下两院。上院村历史悠久,名胜遗迹众多。

青凉山景

旧时青凉山顶上有一方圆20米左右的平台,平台上建有庙宇,共5间,北西各两间,东有一间,时称青凉老母庙,是附近百姓进香之地。庙四周有围墙,中央有三埠石碑,现碑已破坏,仅留一丁点残碑。1947年,青凉老母庙作为攻打临朐的前沿哨所,陈毅曾在此指挥过战役,陈毅指挥部安在教堂附近。后来由于年久失修,庙宇被毁。今砖、石、瓦片遍地,仅有山顶一块巨石之上的碑坐凹槽还在。此处松木葱郁,翠绿茂盛,是游玩的好去处。

天主教堂

明朝末年青州府道台张文焕,其祖上曾跟随燕王朱棣起兵,被封为将领,其后人遂在京加入天主教。时张文焕在青州的旧宅即是今青州天主教堂。清顺治三年(1646年),清军对衡王府进行抄袭,张文焕之子张法清便避居于当地养老院村,即今上院村。时局渐平后,张便在该村发展教徒。光绪三十年(1904年),法籍传教士袁神父,谋资修建钟楼1座,共3层,并购铜钟1只。今教堂位于村中部偏东,靠近村前小河,有法式门楼,堂内宽阔,室内贴有多种信教图片,教堂最西边1间为2层,木质结构,上边可坐教徒,蹬木梯而上。教堂东边是法式钟楼,共3层,各层全为木质地板,最上层悬挂教钟,钟声震远。后此钟被原中共中央华东局借走,并留有借条。

教堂西侧60米处,有古槐两株,呈东西排列。东边一棵较大,周长约5.3米,是青州市最粗的一棵古槐。西边一棵略小,这两株古槐系何人所栽,栽于何年无考。两棵古槐同居一条小巷中,树干苍劲,虬枝繁茂,古味甚浓,呈显巧夺天工的艺术造作。

衡高唐王墓

衡高王墓在“文革”期间被毁,之后又被一光棍汉挖掘建房,今遗址已是一片废墟。此墓当时南北长60米,东西宽100米,四周有院墙,有墓志,“文革”期间,此墓被掘出四块墓碑,上记载有衡高唐王的家谱,里面葬的是明代某位高唐王和他的一个妃子。

修真宫

位于上院村西两条大谷交界处,“西环山,依茂树”。修真宫分青龙白虎殿、三清殿和玉皇殿,有钟楼“鲸音”和鼓楼“鼙韵”。四周有围墙,朝南有穿心门,整个建筑呈南北纵式排列,南为青龙白虎殿,中为三清殿,北为玉皇殿,院中有古碑十几块,其中最大碑为青州之最。古碑记载:此宫不知建自何代。从修真宫西出土的北齐佛像基座及附近莲花庵址分析,南北朝时期,这里曾为佛教寺院。唐朝末年,被改为道观,即今修真宫。

相传五代后周时期,赵匡胤曾因伤寒住在修真宫的玉皇殿,宫内老道长用一些中草药为他精心调治后痊愈。赵为报答道长救命之恩,在登基北宋皇位后,请老道长去开封,但被道长婉辞。无奈之下,赵匡胤赐书一“皇帝万岁万万岁”的牌位,供在玉皇殿内,同时敕封土地。土地东到郭家崖,西到黑山顶,南到小石河,北到苏家井,敕改修真宫为养老园。之后,养老园演变为养老院。后圣水峪村名也变为养老院。1950年后,养老院改为上院村。

“文革”期间,修真宫遭毁,玉皇殿、青龙白虎殿被扒掉,万岁牌位也被一村民当劈柴烧掉,院中直径1米的10几棵古松树被伐掉,碑志也在重修卧龙桥时被当材料使用,今仅存大的一块,碑帽尚完整,为龙形雕刻。今三清殿屋面受损严重,处处透天,前墙坍塌,一些古代花砖、字砖也残缺不全,壁画模糊不清,最南边的钟楼虽仅存,但也破烂不堪,面目全非。现经修缮,面貌一新,每逢节日,当地很多百姓前来进香游玩,热闹非常。

卧龙桥

修建于明末。由于这里常年流水不断,为方便村民出入,故“文革”期间,重修卧龙桥。当时村民便把修真宫内的石碑全部搬来架桥。现发现的只有四块,据说还埋着一部分。卧龙桥南边,有块建桥时捐助者碑记。相传,赵匡胤病在此处,被修真宫老道长救起后,在此修桥,故起名为“卧龙桥”。

莲花庵

位于村西约300米的山峪里,据当地老人讲,旧时这里是一个尼姑庵。现已夷为平地,村民已种上小麦、果树等。在方圆50米左右的地方,有很多瓦砾砖块,经市博物馆鉴定,瓦是战国前遗物,专家推断,这里很可能是一座古村落。

龙门崮山洞

龙门崮后山腰中有两个洞。东为玄武洞,西为紫阳洞。玄武洞洞口约2米见方,朝正南方向,向里约15米左右有一小拐弯,呈越深越小之势,脚下为淤泥石块。紫阳洞距玄武洞10米左右,洞口比玄武洞略大,进洞2米左右,昂头可见一个天窗,天窗正上方还有一小洞,往里走20米左右,空间虽越来越窄,但呈曲折迂回之势。推断此洞很深,有开发价值。

水资源

卧龙桥西80米,有三处泉眼,西边一处大泉,被埋管引水至村民家中,全村1200余人全饮用此泉。南边一泉涌势大,流量急,并与另一泉汇成小溪。三泉四季长流,大旱之年从未干涸。现经过综合开发,修建了石渠,把泉水引到村东田里,形成自流灌溉。泉水甘甜爽口,可与矿泉水相媲美。

闻喜县后宫乡上院村

村情概况

上院村原名蔡村上院,1959年更名为上院,位于闻喜县城东南萧山脚下、沙渠河畔,在后宫乡北部。全村十个村民组,480余户,2150余口人,7200余亩耕地。蔡姓始祖先定居此地,取名蔡村,后随户口增加,依地形将东头以上地方改为上院,余为下院。

文化底蕴

嗣后宋、吴、郭、张、宁、李、王氏等族相继迁至,宋氏居东头,吴、张、宁氏居吴家坡,李氏居李家疙瘩新窑、反头,垣坡王氏居西坡。2000年在村舞台西北方百米处发现一穴,金大安二年(1210)古墓,居今八百余年。据此推测,上院建村至少也有千余年历史。全村原有相当规模的古建筑群,均坐落在村中心,关圣庙巍峨壮观,座东向西,建在五米以上高的村门洞上,村门由长方形大青石条砌成,整洁美观,关圣庙三间内塑关公、周仓、关平、华陀四尊像。西面是人行道,前有木栏杆维护,庙后对面居村门洞口四米处有一碑楼,内竖碑一幢。庙前五十米处,有一正方形碑楼,中立一碑,东西两边各四幢碑,主要记述以宁北洋为首于清光绪年间修复排洪涵洞和集资之盛况。关圣庙背后为四间火神庙,中间三间插廊,南面树三幢碑记,内间树三尊神像,庙背面为舞台三间,后台设一间化妆室,南面五洞廊房,北面为大波池,四面用方块青石砌成。舞台背后为公立学校,西北各五间教室。上述建筑均为砖木结构,琉璃瓦封顶,四面为翘,白灰粉壁,木雕装饰,庄严肃穆,古朴典雅。除火神庙外,1939年尽被日寇焚毁。

历史名人

据史书记载和乡野传说,上院曾出不少名人。清顺治十八年,郭景汾辛丑科进士及第,宁氏大师傅保箴、二师傅守箴、三师傅良箴创办私塾,兴学育人。李企武考中清光绪举人,李沌碬秀才曾任民国闻喜南山区(石门、店上一带)区长,主持筹划为本村建舞台一座,兴办公立学校一所,为发展教育事业作出了贡献。李企颜北京政法大学毕业,曾任民国绥远省清水河县长,郭春泉曾任民国闻二高(东镇北街)校长,张启明太原国民师范学校肄业,学识渊博,精古通今,诗文书法俱佳,宁申智太原市公安学校毕业,曾任民国永和县公安局长,解放后任闻喜县政协委员。吴彦生共产党员,任中国人民志愿军103团团长,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屡有战功,后在战斗中壮烈牺牲。

历史事件

从抗战至今,上院村发生不少事件,1939年10月日军烧毁民房五百余间,窑洞四百余孔(含下院),财物不计其数,杀害无辜村民李存恭、郭四龙、王春山、郭金庸四人,其间贾真一匪帮横行乡里,残害百姓,滥杀无辜,迫使不少村民背井离乡,投亲靠友,逃往他乡。1947年土改运动中,由于县委指导错误,使运动扩大化,误斗误杀了一些人,为左倾路线的重灾区,此年经后宫整党,使错误得以纠正。新中国成立后,在历届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经村农业合作化、公社化、文化大革命,全村的经济有所发展,面貌有所改变,但因左倾路线影响,走了不少弯路,村民的温饱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五十年代初,以支部书记李祥奎、村长宁恩荣为首带领群众建舞台、盖学校立下功劳。

经济建设

1978年,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指引下,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改革开放,实现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历经二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全村经济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农田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文化教育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据统计,全村现有中专毕业生23人,大专20人,研究生2人,在外干部职工150余人,其中县级五人,局级十一人。其间以王甲申、李文为首,带领群众盖舞台、建学校、打深井、修油路,特别是把全村由东南坡逐步向垣上搬迁,写下了建村以来的光辉篇章。目前一个田字形的具有现代气息的村落格局已经形成。全村村民决心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党支部村委会带领下,奋发图强,开拓创新,发扬传统,再创辉煌,向现代化的目标奋进,实现经济更大的腾飞。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6: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