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围古寨 |
释义 | 上围古寨坐落于丰顺县汤南镇新楼村,古寨始建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2年),历经18个春秋,至康熙八年(公元1670年)建成,至今有340多年历史,是汤南镇著名的城堡式古建筑。 古寨面积1.8万多平方米,城墙根据36天罡,72地煞共108块围筑而成,呈卧蟹形。城墙每幅宽高均6米,墙厚0.5米,墙体均是由粗砂、小石子、糯米泥及红糖拌和,至今坚固无损。古寨有三大门,正西门、北平门、南安门,均坐东向西,故人们又称其为“西门古寨”,每座门楼的大门板厚达五寸,三个大门闩,外加一海碗粗横杠,只要用两根大石柱一顶,固若金汤。城墙四角各建一两层碉堡哨楼,碉堡外露三面墙各有枪眼二个,围墙 每面一枪眼,火力交叉,攻寨者近墙根不得。寨外南北各有一条护寨河,南面护寨河因城乡建设被填埋,广场正面有一口半月形池塘,寨内雨水污水及 护寨河均流入大池塘。寨外南面靠池旁一字排开有5株参天古榕,枝干交缠,盘根错节,因古寨在清代出了5位举人,按乡规“每中一举种榕一棵”。 正西城墙上有两扇窗,为卧蟹的蟹目,蟹目与池塘对应的是两个活泉眼,长年泉水不断,堪称奇观。上围古寨与龙上古寨在建筑风格上一脉相承,寨内建有三条大街六条通巷,构成八卦九宫格局。寨内通风透气、光线充足,冬暖夏凉,居住环境优越。太平天国“奋王”罗大纲是古寨九世祖裔孙。 眼力好的人可能一见到这块横匾就发现那个“玉”字错了,那一点点到了上面去了。至于确切原因,有待进一步考证。 这块砖上是刻着康熙七年,也就是公元1668年,但是,有嘉应大学土木工程系的学生对这块砖刻抱有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这是后人刻上去的,因为“七”字不是繁体字。其实古寨始建于清顺治十年(公元1652年),至康熙八年(公元1670年)建成,历时18年, 距今已有350余年的历史。寨内通风透气、光线充足,冬暖夏凉,居住环境优越。历史上,上围古寨曾出过太平天国“奋王”罗大纲等10余位知名人物。 种玉上围门口有一口池塘,俗称“西门池”,这应该是从风水的角度考虑的。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山。一个建筑,如果没有水的话,就没有灵气。同时,也应该是有聚财的意义。 另外还有五棵榕树。 第一棵是最大的。但是,在几年前的一次台风中,断了一枝,当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 为什么一枝榕树会造成如此大的轰动呢?原来这个古寨是蟹地,池塘中有两口井,就是螃蟹的眼睛,在古寨的不远处有一个地方叫做“水鸡嘴”(一般说的田鸡),那里的黄泥质量是最好的。而螃蟹跟水鸡是天敌,为了古寨的风水,就在门口种五棵五棵榕树,用来挡水鸡。当时被台风破坏之后,当地迅速采取有效措施,做了相关的保护,那外围的一圈挡土墙就是后来加上去的。 以前,每月的29号下午还会在这里进行斗狗比赛,吸引了揭阳、汕头等地的斗狗爱好者前来,那时我还经常去捧场,不过,赞助者由于某些原因,加着狗主大多数都是外地的,而今斗狗已经没有了。不过,现在的营老爷主会场就在大榕树下,场面相当壮观。 种玉上围是由108堵墙围成的(这不知道是否与梁山108好汉有没有关系呢?),这些墙都是夯土墙,全围没有一根柱子,据说当初这些墙还加入了黄糖进去舂。墙与墙之间没有完全接合,这应该就是现代建筑中所讲的伸缩缝吧。另外,墙体也是相当厚,在当地有“脸皮厚过西门寨墙”之说。在外墙没有加任何保护措施的情况下,能够保持几百年屹立不倒,以上这些因素肯定是起了重要作用。 从右面这张照片还可以看到架设枪的口,其实在每一堵墙上都有枪眼的,共有大小360个枪眼,据说当时是为了红白旗之间的争斗用的。 古寨有四个大门,在两侧的是“北平门”和“南安门”,这些门也是与“种玉上围”那个门的方向是一样的。在镇内也有北平路和南安路。这其中的“北平南安”也蕴藏着当地人的美好寄托。 这围里面在民国期间还有私塾,70岁以上的老人许多都在这里念过书。他们还说,当时里边有很诡异的现象,经常有大腿从楼上伸下来,俗称“大脚泵(潮语,音)”。不过,我问过他们,他们说自己也没见过,只不过大家都这样说罢了。 对于这座富有特色而又保存得较好的古寨,在近年来也吸引了众多目光,2006年7月14由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与中山大学历史系联合主办、客家民俗研究所承办的“第三届海峡两岸青年大学生客家文化寻踪夏令营”。本次夏令营的参加者均为在校的硕士和博士研究生等,共有营员63名,其中来自台湾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暨南国际大学等高校的营员10名,对“种玉上围”就进行了参观考察。中山大学副校长,历史系教授,人文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陈春声也对其有一定的研究。另外,这里还是嘉应大学土木工程系的重点见习基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