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石演村 |
释义 | 上石演村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城西2.5公里,坐落新昌江畔,地处河谷盆地。明成化(1465~1487)后,石、王、求三姓始祖迁居此地,逐步形成村落。因石氏沿溪首居于此,故定村名石演。后沿溪村居增多,分上、下石演。上石演村,明、清属五山乡四都。 简介至清宣统二年(1910)改属城区。1932年属演溪乡,1935年属城西镇。1950年属西郊乡,1956年属西岭乡。1958年10月属新昌人民公社七星畈生产大队,1959年1月属下三溪管理区,1961年10月属西岭人民公社,1983年属西岭乡,1992年属城关镇。有435户(其中长诏水库移民29户)、1429人。村民由20多姓氏构成,其中石、王、求3姓占40%。水田822亩,旱地45亩,山林130亩。素以种植水稻为主,兼营蚕桑、茶叶、西瓜、甘蔗、荸荠、蔬菜等经济特产。风景名胜鼓山 上石演村前,一山矗立,其形如鼓,故名鼓山。因山为县治西面屏障,又名屏山。古称邑之门户,现为大佛寺风景区组成部分。明尚书、新昌人何鉴曾有诗赞美鼓山风景名胜。北宋嘉元年(1056),太常博士石亚之致仕后在鼓山筑室读书,称石鼓书堂。南宋石塾讲学于此。明弘治四年(1491),上石演石氏始祖永忠因故址勿拓,与弟永定丈量重创堂基,受知县表彰,诏授九品冠带。明嘉靖十三年(1534),绍兴知府洪珠在石鼓书堂旧址拓建鼓山书院,并作碑记。清乾隆年间,聘会稽茹芬(后中状元)掌此书院。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石氏族人捐资重建院舍50余间,并祀石塾像。光绪二十四年(1898)重修鼓山书院。1945年为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校舍。书院院舍至今尚存。 古代,鼓山尚有真圣观、真武祠、希声庵等建筑,俱废。现鼓山建有鼓山中学、气象站、革命烈士纪念碑。鼓山东侧,紧连正在建设的县经济贸易开发区。县道新(昌)、澄(潭)公路沿鼓山脚而过,连接新昌江北岸104国道的鼓山大桥即将竣工通车。 发展现状从60年代小水电自发自供到全面安装大电网,村民生活用电和生产用电得到保证,每年补贴村民生活用电电费6000多元。合作医疗制度已经坚持27年,村医疗站拥有20平方米用房,配备1名经过培训的专职医生和必要的医疗设备,每年由村补助医疗经费1万多元,做到小病不出村,重病住院药费按村规定比例报销,仅据1992年统计,共给68人报销医药费10700元。1984年村拨资金购买电影设备,成立电影放映队,每星期为村民免费放映1场电影。1986年村设100门装机容量的电话总机,已装有电话机63部,其中集体9部。1988年由村投资16万元建成自来水站,户户用上自来水。1989年开始对65岁以上老人每月补贴5元营养费,并且建房70平方米作为老年活动室。1990年村办理发室,全村男女老少免费理发。1990~1991年,村拨资金14万元,村民投劳2万余工,建成可通汽车,与县道公路连接的环村道路,村中街道、小巷1847米全部浇筑水泥路面。1992年村拨资金12万元,新建完全小学教学楼,内设6个班级,在校学生179人。还设有青年活动室、图书室等。199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比1978年增长6.3倍。衣、食、住、行、用等生活条件显著改善。不但家家有余粮,户户有存款,而且新房林立,高档家用电器、现代化交通工具、通讯设施和炊具进入大多数家庭。80%以上的户建起砖混结构新房,并向三、四层高层楼房和农村初级卫生设施配套发展,共建新房1851间,建筑面积52754平方米,一改过去大多数村民居住泥墙平房草屋的旧貌。家庭购买电视机333台(其中彩电138台),电冰箱126台,洗衣机93台,收录机123台,录放像机20台,空调机5台,电风扇870台,汽车4辆,小四轮、三轮卡车3辆,拖拉机21辆,摩托车50辆,自行车764辆。54户家庭安装电话机,使用电饭煲331户、液化石油气188户。 农业发展1949年后,上石演村不断增加农业投入,致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1957年开始与坎下等村联合兴建蓄水70万立方米的坎下水库。1959年新建1500米长的东行砩。1967年安装6个电动抽水机埠,实现水利自流灌溉。1968~1976年对七星畈500多亩水田进行平整土地园田化建设,做到田块成方,排灌渠成网,机耕路成行,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打下基础。1973~1977年间,村北修筑一条长1360米、高4米、面宽4米的防洪堤坝,改建80米长的黄龙砩。1978~1979年,沿江沙滩改田58亩,沙地改田110亩,增加粮田面积168亩。全村822亩水田,均为旱涝保收良田。同时,实施科技兴农措施,不断改变耕作制度,从单季稻、双季间作稻发展到连作稻、三熟制、杂交稻;大力推广优良品种,从外地引进到自繁自育,1968年始创办30亩田的良种场,不但本村实现良种化,而且成为新昌县良种繁育供应基地。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坚持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既发挥家庭分散经营的积极性,又发挥集体统一经营的优越性,健全农业合作服务体系。由村建立农业服务部、农药站和催芽温室,确定7名农科员,2名农药配药员,5名管水员,6户良种繁育户,12户科技示范户,并且分别落实责任和报酬,为各农户提供八个方面的统一服务。 即:统一实行每亩粮田补贴35元的贴农金制度;统一繁育、引进、供应良种;统一浸种、消毒、催芽;统一购买、折零供应化肥、农药;统一科学技术辅导;统一水利排灌;统一整修水利设施。由于采取这一系列强化农业服务的有效措施,确保了粮食种植面积的稳定和粮食产量的提高。1992年,粮食种植面积765亩,占水田总面积的93.1%。粮食产量68.63万公斤,比1949年增长3.58倍,比1978年增长14.38%。平均亩产897公斤,比1949年增长4.98倍,比1978年增长22.21%。人均占有粮食481公斤,卖给国家粮食9.15万公斤。 工业发展70年代开始,注意发挥县城近郊的地理优势,开始发展工业生产。先后办起手工业建筑队、农机修理厂、水泥涵管厂、2个水泥制品预制场。1978年,村办企业职工89人,产值18.6万元,利润3.97万元。80年代以来,村办、队办、户办、联户办企业并头发展。村办企业,除2个水泥制品预制场外,1984年办儿童玩具厂,1986年转为福利毛巾厂,1989年租赁给县毛巾总厂经营,利润按比例分成。1985年村与县柴油机总厂联营,各投资15万元,建成柴油机总厂第三分厂,除留村房屋租金外利润对半分成。1992年3月办工业塑料厂,后与县制冷配件总厂联营,改名为制冷配件总厂第二分厂。1988年始,对各企业公开招标,优选厂长,实行风险抵押承包责任制。1992年,5家村办企业共有职工390人,产值690万元,利润37.26万元。1982年被授予省先进生产队称号的第二生产队,1980年以来先后办起水泥制品预制场、手车运输队、汽车运输队(大小汽车4辆)和加油站等队办企业,1992年工业产值126万元,利润15万元。全村户办和联户办工厂12家,水泥制品预制场10家,服装厂、缝纫店4家,在村或进城开办商店、饮食店12家,汽车运输户4家,小四轮、三轮卡车运输户3家。家庭企业产值约计100万元。全村从事第二、第三产业劳动力598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5.36%。 1992年,全村工农业总产值1005万元,比1978年增长21.75倍。其中农业产值89万元,比1978年增长2.47倍。工业产值916万元,比1978年增长48.46倍。农业、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农业产值占8.86%,工业产值占91.14%。集体固定资产220万元,比1978年增长7.4倍。村级集体经济收入40.1万元,村级集体存款余额38万元。 文化事业建设村文化事业建设快速发展,村里建有两个文化娱乐场所,即老年活动室和中青年活动室,老年活动室内设有电视、象棋、围棋、牌类等,并且还配备了完善的健身设施,供老年人休闲娱乐健身之用。中青年活动室是今年由村里投资二十万元兴建的,室内设备一流,有电视、音响、乒乓桌等,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另外,村两委为方便群众生活,还特意购置了30张大圆桌和360条方凳,极大地为群众办酒席提供了便利。 社会救助体系建设农民最低生活得到保障,村两委将符合低保条件的困难农民都纳入了救济范围;对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村给予50元/月的生活补助,并在节假日给予一定的物质慰问,使本村老人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通过社会救助体系建设,使病残孤寡等弱势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得到解决。 医疗卫生事业上石演村农村卫生事业得到长足发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稳步推进,村里为1400位村民参加了农村合作医疗,并且对于大病实行了救助,即凡村民大病医疗费用超过2万元的,其医疗费用的50%可由村里负担。新建改建了1所村卫生室,形成了农民小病不出村的良好局面。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