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上金贝古墓
释义

上金贝古墓,位于福建宁德市蕉城区金涵畲族乡上金贝村北半山腰上的丛林之中,又称福建宁德古墓。古墓占地近两百平方米,形式奇特,一九八九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古墓被当地文物保护部门发现并登记为文物点。

发现

二零零九年二月,福建省博物馆研究员王振镛率队实地考察时发现,该墓起码被盗三次,墓室空空,没有发现墓碑等有关墓主人身份的文字,只发现落款为“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字样的石刻。考古专家初步确认,古墓建造于元末明初,至今有六百多年的历史。墓的格局是三层六阔,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弧形条石砌成高大圆拱,墓前石柱高约四五米,墓顶雕刻火珠莲花,墓壁旁墙头石雕云纹螭首,仿佛皇家气派。王振镛推测此墓认为与建文帝有关,不久又推翻了此前的初步设想。当地则成立了建文帝研究小组,陆续找到一些建文帝在当地留下的文物。

传说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由于皇太子朱标已逝,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即建文帝。建文帝即位不久,燕王朱棣以讨逆为名,发动靖难之役,攻陷京师(今南京)后称帝,是为明成祖。朱棣攻入南京时,皇宫一片火海,建文帝下落不明。此后,有关其出逃的传闻颇多,数百年来,建文帝的下落被史学家称为明史第一谜案,全国发现建文帝的墓葬多达五十多座。

发现

二零零九年五月二十一日,南京明史专家、学者马渭源,郑和第十九世孙、南京郑和研究会秘书长郑自海,郑和第二十世孙、郑和研究会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郑宽涛到实地查看古墓,发现古墓顶上有一处莲花座托着的火龙珠雕刻。他们认为,该标志是明代佛教中标志性的器物构造,象征着墓主朱允炆龙归沧海。同年八月下旬,马渭源和郑自海等人邀请南京大学历史系潘群教授再次前往宁德考察。经过为期三天的实地考察,综合各种田野考古信息和文献资料,认定上金贝古墓为明建文帝陵寝,并于二十六日在当地对媒体披露。 南京专家认为,墓的各种构件精致豪华,其结构和格局体现皇族气派,尤其古墓舍利塔的莲花基座造型与安徽凤阳明皇陵及淮安明祖陵的莲花座造型完全一致,而这种造型在明朝只有朱家可以使用。宁德华严寺所藏袈裟,就是朱允炆从南京逃亡宁德时所穿的云锦袈裟,经鉴定为明永乐之前制作,由五十片面料拼接而成,袈裟周边设计的图腾状十八只五爪金龙,均是闭嘴龙,是典型的明初皇家龙的专属造型,而袈裟下半部内嵌“福、寿”宫灯状图饰为朱元璋的独家标志,是古墓属于建文帝墓葬的有力佐证。 二零零九年九月二十二日,福建省文物局组织历史、明史、地方史志、文物考古、文物鉴定等方面专家,对古墓进行了一周的考察论证。专家们对墓中舍利塔上碑文“御赐金佛日圆明大师第三代沧海珠禅师之塔”十九个字做出解释——前九个字指的是宋末元初高僧印简。印简,字海云,居住大都,是忽必烈的老师之一。佛日圆明圆寂后,忽必烈御赐佛日圆明大师。而后十个字是代表墓主人“沧海珠禅师”,他是元代国师印简的第三代传人,“珠”是他的别名法号。上金贝古墓不远处曾有一座金邶寺,据文献记载始建于唐大中八年,历经千年,高僧层出,佛教文化积淀深厚。沧海珠禅师曾任金邶寺主持,元大德年间重建了寺院。寺周留下他的“蒙泉”手迹和一口纪年铁钟(已毁),上有“沧海弥珠”字样。专家组认为,不能仅凭石构件造型来推测出墓主人身份,并于二十九日宣称,宁德上金贝古墓建造年代为元末明初,墓主为明初僧人沧海珠禅师,并非南京逃亡的建文帝。如果要确定墓主身份,必须有确凿的碑刻、文字记载等实物才有说服力。明史第一谜案仍有许多待解之谜。福建省文化厅和文物部门强调,上金贝古墓虽不是建文帝的墓葬,但也具有一定的文物价值。

上金贝古墓与帝王陵墓

皇陵,古老墓葬制度的集大成者,通常位于景致、风水俱胜之地。动辄横亘百里,遮天蔽日。而其墓室中又尽藏人间珍奇,即便与日月争辉亦无愧色。 而历代皇陵中,当首推秦始皇陵。从公元前246年开始,几乎40年时间里,70万人在共同做一件事——修建坟墓。这座世界上最大的坟墓,占地面积达56.25平方公里。陵园仿照秦国都城咸阳建造,大体呈回字形,等于把略微缩小了一些的咸阳城和京城各衙门整个搬到了地下。对秦陵的考古已持续了40多年,各种高科技方法也轮番上阵,但人们依然不得要领。按现有技术要打开地宫,破解秦陵迷案,据估算至少还需200年。 其次,应是位于五陵原上的汉武帝的茂陵。汉武帝在位54年,从即位后的第二年(公元前139年)起,开始修建茂陵,每年拨款全国税收的三分之一,费时53年之久(比秦陵还长15年)。但茂陵的规模比秦陵要小得多。然而,它却创下了汉代帝陵的三项纪录:规模最大、修建时间最长、埋藏珍宝最多。现在的茂陵高46.5米,方锥台状,由黄土层夯积筑成,号称“中国的金字塔”。“虚地上以实地下”,茂陵外观不算宏伟巨制,但其地宫所藏却极为丰富。53年里,汉武帝将国中的财物源源不断地送入地宫,最后居然多到再也放不进去的地步,以至后来赤眉军前来盗墓时,疯狂抢掠后,竟然“不能减半”(《晋书·索琳传》)。 第三,应推明成祖朱棣的长陵——明十三陵中最早也最大的陵墓。其建成于明永乐十一年(1413年)。规模宏大,气势宏伟,布局合理,为中国建筑史上的杰作。与成祖在明诸帝中的地位相应,长陵是十三陵的中心,其他各陵环成弧形,并共用神道。十三陵是明朝政治、经济、文化的缩影,代表了明朝200多年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的最高成就。 为了防止盗墓,历代帝王采取了各种办法。 其一是设置“疑冢”。历史上,曹操就曾设置了七十二座疑冢。此外,石勒、石虎、慕容德、高欢等,也设置过“疑冢” 。“疑冢”史称“虚墓”“伪墓”,主要目的是防盗。但是,用疑冢的方法防盗,还是有缺陷,因为遇上有耐性的盗墓贼,一座座挖下去,那么再多的疑冢也没有用——除非真墓压根儿就不在疑冢间。 所以,历史上的心狠手辣的主儿,觉得用疑冢防盗的办法不可靠,便另出狠招:坑杀墓工,不留活口,抹去一切线索。 《史记·秦始皇本纪》:“葬既己下,或言工匠为机,藏皆知之,藏重即泄。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者,无复出者。”为秦始皇陵制造机关暗道的工匠,对于墓中结构包括墓内所藏宝物自然熟悉不过,故被全部封杀于墓道中,从此,再没有人知道墓中机关,也就无从找到盗墓途径。 另据《吴越春秋》与《越绝书》记载,苏州虎丘为吴王阖闾之墓。丘下有剑池,其下即阖闾墓门。池旁有“千人石”,为吴王夫差葬父阖闾后,杀尽所有造墓工匠及役夫处。石的断面至今仍有暗紫色痕迹,传为昔日死难者血迹。 杀人灭口实在伤天害理,纯属暴君专利,因此,它遭到绝大部分人的弃用。其实,疑冢也好,灭口也好,都不是最有效的隐蔽墓址的手段。至少,世人大致知晓墓冢的范围,要进行盗掘,也就是个时间问题。比如秦始皇陵和阖闾墓,传说都被盗过。所以,最彻底的方法就是秘葬,不在地面留下任何蛛丝马迹。经典案例是成吉思汗陵。 成吉思汗的墓地极度隐秘,《元史·国俗旧礼》记载了大汗入葬的过程,“至所葬陵地,其开穴所起之土成块,依次排列之。棺既下,复依次掩护之。其有剩土,则远置他所,”“不起坟垅,葬毕,以万马蹂之使平。杀骆驼子其上,以千骑守之,来岁草既生,则移帐散去,弥望平衍,人莫知之。欲祭时,则以所杀骆驼之母为导,视其踟躇悲鸣之处,则知墓所矣。” 历史上潜藏墓冢,使人不知所终的例子还有魏文帝曹丕的“首阳陵”,后赵皇帝石勒的母亲陵墓以及南燕皇帝慕容德的陵墓,他们的墓冢共同点都是不在地上修建大规模的陵园,不竖立任何标志,故无人知其葬处。慕容德的出丧尤为神秘,“乃夜为十余棺,分出四门,潜葬山谷,竟不知其尸所在”。(《晋书·慕容德载记》)。而明太祖朱元璋更把秘葬推到极至,传说其出丧场面是13口棺材同时抬出13个城门。而主持这一场面的正是明建文皇帝朱允炆。 那么,朱允炆在安排自己的后事,也即建筑自己的墓冢时,会不会步其祖父明太祖朱元璋的后尘,也来一个“秘葬”呢?这是完全有可能的。因为他熟悉他祖父朱元璋那一套。 从以上的历史情况推断,上金贝古墓应是一座“疑冢”“虚墓”,在上金贝或上金贝周边地带的地底深处或山腹中,应该还有一座“秘葬”或“实墓”。这座“秘葬”或“实墓”应该在朱允炆生前就已建成,其辞世后则由那些尚健在的从亡大臣最终完成。这一点,从去年研究小组调查获悉的大量资料尤其是发现上金贝曾经一度存在大量金银财富以及“虚墓”的豪华程度即可得到证明。 那么,建文帝及其手下为何又要建这么一座“虚墓”“疑冢”呢?笔者认为,第一、他是要告诉当世人与后世人,他¬¬¬¬¬¬¬¬——建文帝朱允炆并没有“自焚”,而是被朱棣篡夺了皇位,流亡到了闽东。第二、用了非常隐晦的塔碑,那时为了蒙朱棣手下。第三、最重要的是要告诉后世的有识之士,他,朱允炆就沉眠在古墓附近的山中,地下。 由此,笔者认为,应集中时间与人力、财力认真分析判断一下建文帝“实墓”的所在位置,可以运用现代化的探测手段,探到了,那就是考古专家与文物管理部门的事了。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5:5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