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今日无税”碑 |
释义 | 今日无税碑我们现在站的街道的中心有一块六角形石碑,这就是被周村人津津乐道的“今日无税”碑。 在封建社会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指导下,周村一个非州非府的普通市镇,何以突然在明末清初单纯靠工商业而崛起,并很快发展成为全国闻名的商业重镇。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传统的商业环境都是很重要的原因。不过,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因素,就是一批高官及地方名人的产生和促进。 李化熙是明崇祯七年(1634)的进士。他为官之时,正是闯王李白成起义之时。崇祯皇帝曾任命他为榆林三边总督,率10万大军抵御闯王的起义军。然而,李化熙的部队还没调齐,势如破竹的闯王大军就攻进了北京,崇祯皇帝吊死煤山。李化熙只好带领部队退回家乡周村,以待时局之变。这时,周村也正饱受战乱之苦,李化熙率军抵达周村,一方面,带来了大批军饷,增加了当地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在兵荒马乱中辟出了一个相对安宁的避风港。周围的乡绅、官僚、商人以及百姓纷纷迁到周村,使得当地人口剧增,消费需求大幅度增加,周村市面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山东首屈一指的商业重镇。 清王朝平定北方后,李化熙顺应时势,归顺了清朝,被委任为工部右侍郎,后又不断擢升,官至刑部尚书,地位比明朝时还要显赫。但李化熙虽然身居要职,却时时感到满族统治者对汉族官员的歧视。清顺治十一年(1654),顺治皇帝在瀛台赐宴群臣,当问到大臣们父母的情况时,李化熙立即跪倒在地,说母亲今年八十有三,请求回乡奉养老母。顺治皇帝为之动容,当即批准了他的请求,李化熙成为清廷第一个主动辞职回乡的汉官。据说,当时皇帝问他有什么要求时,他说家乡的赋税太重,请求皇上下旨优惠一下。皇帝沉思片刻告诉他,国家赋税不可免除,但看在他有功于国的分上,可赐他一道手谕,免除一日的税款。李化熙领旨回乡,心想免除一日的税有什么用?就把皇帝的手谕埋在了祠堂下。不料,每到晚上,埋圣旨的地方红光四射,映得他无法人眠。李化熙没办法,只好将圣旨取出来供在家中。有一天,他琢磨,皇帝赐“一日无税”是别有用心吧,他灵机一动,赶紧让地方官将上谕刻到碑上,竖在大街北头,这样人们无论哪天去看,都是“今日无税”。从此,再没有人敢来横征暴敛了,周村很快发展起来。 传说总归是传说,今日无税的商埠却是来得不容易,今天,我们仍然能够看到“今日无税”碑立于大街的北首,这块六角形石碑见证了传说之外的历史。李化熙在告老之后做了两件事情,一是请求官府减免了一批荒地税。当时管辖周村的长山县有1600顷荒地无人耕种,却照样要缴税,这些税银自然转到了百姓头上,李化熙上书山东巡抚“特疏得免”。另一件事就是代完市税。他承担了周村市场的税银,周村由“官集”改为“义集”。当时的集市一向有“官集”和“义集”之分,“官集”就是由官府设置的集市,设立“官牙”,商人须向官府领牙帖、缴牙税;而“义集”则是民间自行交易,不必纳税。至此,周村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保税区"。 其后,李化熙的家族一直秉承先人遗愿,代完市税。李化熙的孙子、两淮盐运使李斯全代周村缴纳税银30年,并请地方官刻石立碑,永远禁止侵扰市场,“今日无税”碑于是立了起来,上面书着“倡设义集”的内容。于是,“周村无税”广为传扬,远近商人听说后,都争先恐后地往这里跑,周村又恢复了繁荣景象。 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块碑已不是原来的那块。碑正面刻的是“今日无税”,其余几面刻的内容是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长山知县金铽来周村视察后亲自撰写的《周村义集记》。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