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邮政总局 |
释义 | 上海邮政总局,地址位于北苏州路276号。民国11年动工,民国13年竣工,占地近1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53万平方米。大厦连地下室共5层,井字形框架结构。 概述采用古典罗马柱式建筑,结合16世纪流行的意大利巴洛克式钟塔,属折衷主义手法。水磨石外墙,临天潼路一侧为机红砖墙。东南角钟塔楼总高49.5米,矗立于四川北路桥北堍西侧。钟塔楼原有塑像群,南面正中为信使,戴帽,手执带、棒,脚生翅,左右为女神,执笔和书信,边上有一地球;北面中为爱神,执飞机与书信盒,左塑像执火车头,这些雕像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到破坏。大厦东部2楼有一面积达960平方米的营业厅。该楼有"远东第一大厅"之称,这座大楼建成后,曾是远东第一流的邮政建筑。 历史发展在上海南市城隍庙右侧有一条小街,名叫馆驿街。今天,居住在这条街上的人很少有人能说出小街取名的由来,没有人知道这里曾经是上海市区最早的邮递通信机构所在地。 英国驿务署1861年,英国擅自在上海英租界设立邮局,称为“英国驿务署”,又称“大英书信馆”。此后,法、美、日、德、俄五国也以“利益均沾”为借口,相继在上海设立邮局,称之为“客邮局”。这些所谓“客邮局”援引本国的邮政章程,贴用本国的邮票,盖用本国文字的中国地名戳,不仅收寄本国侨民的邮件,还公开办理中国人交寄的国际邮件。 此外,上海英租界工部局还单独设立邮务机构,名为“工部局书信馆”。 清政府试办邮政1878年,经清政府批准,上海江海关在原先兼办邮递业务的基础上,开始试办邮政,在外滩海关大楼后院设立了对外经营邮政业务的江海关书信馆,两年后改称江海关拨驷达局。 在海关试办邮政14年后,1896年3月20日,光绪皇帝批准正式开办国家邮政,委派海关总税务英国人赫德兼任中国大清邮政最高职位――总邮政司。第二年正月初一,江海关拨驷达局正式改名为上海大清邮政局,地址仍在原处,并在吴淞海关开设上海第一个邮政分局。此后在城乡陆续增设邮政机构和发展代办所,使邮政网点更加绸密。 大清邮政局及其后更名的上海邮政总局当时仍属海关管辖,直到1911年5月清政府成立邮传部,正式接替海关管理全国邮政,从此邮局才与海关脱离,独立经营。 大清邮政时期,投递邮件都靠步行,直到1911年结束,才向英国购买100辆蓝苓自行车,每辆车60银元,这是上海使用自行车投递的开端。 上海邮务管理局辛亥革命后,上海大清邮政转变为中华邮政,改称上海邮务管理局。1914年3月1日,中国加入万国邮会,上海邮务管理局被指定为国际邮件互换局,成为当时中国邮政国际通信的主要经办机构。 随着上海邮政业务的发展,原先办公用房已不敷使用,1924年11月,上海邮政部门自筹资金在四川路桥北墩建造了一幢邮政大楼。 大楼占地6400余平方米,由英商设计,华商承建,工程历时两年,总造价320万银元。 落成后的上海邮政大楼平面呈U形,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座用花岗石筑彻,地上四层,地下一层。四楼屋顶东南转角处建一钟楼,钟楼顶部铸有两组具有交通特征的艺术雕像。 这幢英国古典式大型建筑揉合了古罗马巨柱式建筑与十七世纪意大利巴洛克钟楼建筑风格于一体,气势雄伟壮观。 邮政大楼总建筑面积为25294平方米,共有大小房间187间,其中二楼营业大厅面积为1200余平方米,大厅宽敞明亮,富丽堂皇,集营业、分拣、投递、转趟、运输为一体,号称“远东第一大厅”。 邮政大楼离北火车站和轮船码头都较近,邮件的水陆运输都十分便利,为当时理想的邮政枢纽。 20世纪30年代前期,上海邮政业务发展迅速,邮政经济连年盈余。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驻租界,上海邮政通邮范围缩小,业务衰落,收支重现赤字。 上海解放前夕,在中共邮局地下组织领导下,广大邮政职工积极开展护局斗争,保护邮政局房和设备不受破坏。在人民解放军的强大功势下,护局职工对困守在邮政大楼内的国民党军队进行劝降,终于迫使他们放下武器,使大楼完整无损地回到了人民手中。 上海地处南北交通要冲,又是商贸发达的商埠,作为南北邮件集散的枢纽和国际邮件互换局之一,上海邮政在我国邮政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独特地位。然而纵观上海邮政一百多年的历史,它也饱经艰辛,历尽沧桑,走过了一条曲折坎坷的道路。 价值上海邮政总局大楼是我国目前仍在使用的建筑最早、规模最大的邮政标志性建筑,也是上海邮政史的见证,它的建造和启用,为上海邮政事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物质条件。 1989年9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上海邮政总局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11月20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楼布局邮政总局大楼建筑总面积为25291平方米,建筑高度为51.16米(不含旗杆高度),整体建筑为“U”字型,共有地面建筑为4层,地下室为1层,大小房间187间。 邮政总局最为标志性的一点,便是耸立于东南角正门处的钟楼和塔楼。其中钟楼高13米,正面镶嵌有直径达3米的大钟,钟楼基座两边各有一座水刷石粉面的火炬台雕塑。而塔楼则建于钟楼之上,高达17米,顶端另设置高8.2米的旗杆,塔楼两旁则各有一对希腊人物雕塑群像。 建筑风格大楼除了外部雄伟壮观,同时内部装潢设计也显得极为庄重和典雅。尤其是由正门处经由门厅拾阶而上后进入的二楼营业大厅。曾经享有“远东第一大厅”的美名。大楼底层和二层为营业厅负责收发国内和国际信件包裹,而三层为邮政总局的相关办公部门,顶层则为高级职员宿舍。另外地下室是包裹分拣封发部门,中庭天井为装卸往来邮件包裹的场地。1987年,分拣中心迁出大楼。 大楼整体风格为19世纪上半叶到20世纪初流行于欧美国家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主体参照英国古典建筑风格,融合了罗马式的大型科林斯立柱和巴洛克式钟楼。其中大楼主立面即南面和东面以及东北转角处共设有19根高数十米的罗马科林斯柱。而主立面上,墙面使用了细粒水刷石粉面,而北墙则是经典的机制红砖墙,整体具有很浓郁的英国风情。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