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基洛夫”级轻型巡洋舰 |
释义 | “基洛夫”级标准排水量7756吨,满载排水量9436吨;舰长191.3米,舰宽17.66米,吃水6.1米;动力系统为两台意大利生产的蒸汽轮机,总功率119750马力(“伏罗希洛夫”号总功率129500马力),双轴双桨推进;最高航速35.9节,经济航速17.8节,续航力3750海里(“伏罗希洛夫”号2140海里);水线装甲带厚度50毫米,甲板装甲厚50毫米,炮塔装甲厚76毫米,指挥塔装甲厚100~150毫米;全舰编制872至932人。 简介26型“基洛夫”级轻型巡洋舰 26型在设计上以意大利最新型的第三批轻巡洋舰“莱蒙德·蒙特库特里”级为原型,该级是意大利海军最早实施大型化的轻型巡洋舰。一号舰“基洛夫”号、二号舰“伏罗希洛夫”号分别于1935年10月22日和1935年10月15日在列宁格勒的奥尔忠尼启则造船厂(波罗的海造船厂)和尼古拉耶夫的马尔季造船厂开工。 “基洛夫”级采用长首楼结构,首楼一直延伸到前烟囱末端;两根巨大的向后倾斜的椭圆形烟囱位于舰体中部,且间隔很大,中间是一部舰载机的弹射器;舰桥共有三层,且相对低矮,驾驶室位于第三层2号主炮后,其后有一根大型的“A”字形四角主桅,上置一部测距仪。这根大型主桅是区别26型与26比斯型的最重要的特征。紧随后烟囱的还有一根细小的三角后桅。 装备“基洛夫”级装备三座三联装B-1-P型180毫米舰炮。该炮身管长57倍口径,使用MK-3-180型炮塔,分别布置在舰首的A、B炮位和舰尾的Y炮位。该炮的炮管长10345毫米,炮塔重247.4吨,最大俯仰角40度。射速每分钟6发,初射速每秒920米。最大射程约35千米,最大有效射程18~20千米,弹丸重量约100千克。 26型最初的副炮是六门单管56倍口径的B-34型100毫米舰炮,集中安排在后烟囱两侧的武器平台上。B-34属于手工操作的高平两用炮,炮重15吨,射速每分钟15发,射程16千米,射高6000米,初射速每秒850米,俯仰角80度,弹丸重13.5千克。防空武器包括舰桥顶部3门单管46倍口径的21K型45毫米高炮和尾楼上层建筑末端等处密集布置的5门单管67.5倍口径70K型37毫米高炮。70K全炮重1.75吨,射速每分钟160发,射程4千米,初速880米每秒,水平瞄速20度每秒,俯仰瞄速15度每秒,俯仰角-10至85度,旋转角360度,弹丸重0.732千克。 26型的舰体中部双烟囱之间布置一部飞机弹射器,舰上可携带两架KOR-1型(别-2)小型水上飞机。和舰载机配套的是首楼末端两舷的两架吊车。 飞机弹射器的两侧是两组并排式的三联装533毫米鱼雷发射管,除了最初服役的一段时间外,鱼雷发射管都是被拆除了的。26型舰尾还有两根布雷轨,舰上共可携带60~96枚各式水雷(“伏罗希洛夫”号可携带196枚)。 26型主桅顶部装备一部B-20型测距仪,主要为180毫米舰炮提供服务,它有三根观测筒。B-20在舰上共有两部,另一部在二号烟囱后面的平台上。在四角主桅与前烟囱之间的上层建筑第三层顶部,沿两边分别布置有两部为B-34型100毫米副炮提供目标指示的SPN-100型火炮指挥仪。 卫国战争爆发后,“基洛夫”号在1941年拆除了飞机弹射器,取消了舰载飞机,在原地方加装了100毫米炮,使100毫米炮的数量达到8门。1943年,“基洛夫”号又用37毫米的70K换掉了所有45毫米的21K,并且又再添两门,使70K的总数达到10门。与此同时,新增的还有六挺12.7毫米机枪,舰尾装两套英国援助的四联装“维克斯”速射机枪,舰桥顶部两侧装的是四挺单管DSHK高射机枪。 同年,“伏罗希洛夫”号也进行了改进,高炮全部更换为10门70K,与“基洛夫”号安装地方不同。机枪配备比“基洛夫”号多两挺,大概位置应该是在前主炮前面的空甲板上。 二战结束后不久,上述临时加装的机枪和原来的高炮都被撤掉。顶替工作的是9座V-11型双联装37毫米高炮。V-11型的安装位置分别是舰桥顶两座,主桅侧两舷两座和尾楼甲板室末端三座。 战后,“基洛夫”号主桅顶的B-20型测距仪不再高高在上,其后新立了一根小桅,小桅顶出现了一部“高筛”对空搜索雷达,其天线采用倒圆角形水平网状抛物面结构,喇叭馈源置于反射体的前面,最大作用距离370千米,对中空飞机的有效作用距离46千米,对水面舰艇的有效作用距离38千米。 后桅的变化是一根加粗了的三角桅从原来的二号烟囱后移到了前面,在桅杆中上部的前支平台上出现了一部“发网”中程对空搜索雷达。其天线采用垂直栅格抛物面反射体,反射体的上边和两侧均为平直形;下悬式喇叭馈源装在由下缘深处的桁梁上,由四根斜杆支撑,天线背后有两块平衡翼片。 舰上两部吊车的原位置被两套SPN-500(“圆顶”)型火炮指挥仪占据。此指挥仪替代了SPN-100的作用。“圆顶”在本舰上的唯一工作就是控制100毫米舰炮。 二号舰“伏罗希洛夫”号在上世纪50年代变为试验舰,编号OS-24。舰上原装备的所有火炮都被拆除;舰桥经过重新设计,形成一个巨大的四面垂直的方形上层建筑;在舰桥的前支平台上,装有一套由火炬设计局和牛郎星系统设计局共同研制的M-11“烈风”全天候中远程区域舰空导弹系统。“烈风”系统使用的发射装置是B-187型双联装两用发射架,既能发射系统配套的V-611(SA-N-3“高脚杯”)舰空导弹,也能兼容发射SS-N-14反潜导弹。OS-24的双桅形状也发生了大的变化。原来的桅杆换成了两架大型的四角格子桅,其中前桅顶还设置有与“前灯”配套使用的MR-310“安加拉河”(“头网C”)远程对空搜索雷达。 舰名 舰队 开工 下水 服役 退役 备注 基洛夫 波罗的海 1935.10 1936.11 1938.9 1974.2 1943.2.27被授予“红旗”勋章 伏罗希洛夫 黑海 1935.10 1937.6 1940.6 1973.3 1945.7.8被授予“红旗”勋章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