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海长矛”反潜导弹
释义

“海长矛”能攻击各种潜艇,也可攻击水面舰艇,射程65公里,攻击水下深度为600米。导弹长6。1米,重1409千克。导弹运行的弹道为水下一空中一水下,在空中飞行时速度为超音速,它能在较恶劣的海情下作战。

简介

潜艇在海战中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发展也相当迅速。目前它的续航时间能达3个月,潜深可达600米,水下航速可达30节,并能从水下发射各种鱼 以及战略与战术导弹。因此,反潜任务显得非常重要。在众多的反潜武器中,鱼雷仍然是潜舰艇的克星,如果把鱼雷“导弹化”,则更能极大地打击潜艇。于是,美国研制并装备了“阿斯洛克”、“萨布洛克”反潜导弹。随后,又要求反潜导弹远射程、智能化、大威力、高航速,于是就提出用“海长矛”导弹来代替“萨布洛克”等,目的是为了对付苏联新的A级潜艇。

发展历史

“海长矛”由美国波音公司负责研制,是一种从水下在敌方防区外发射的弹道式反潜导弹。“海长矛”原称防区外发射的反潜导弹,在1979年10月开始进行探索性研究,1980年海军批准作为导弹型号发展,总费用为26亿美元,计划90年代初投入使用,生产1050枚。导弹将装备在鲟鱼级潜艇、洛杉矶级潜艇、海狼级潜艇,以及斯普鲁恩斯级驱逐舰、阿利。

伯克级导弹驱逐舰、提康德罗加级导弹巡洋舰上。在研制过程中考虑到“海长矛”能从潜艇现有的鱼雷发射管发射,并能与艇上的现有数字式火控系统相配合,这样就大大节省了研制经费,可使更多的潜艇与水面舰艇装备它。

性能

“海长矛”能攻击各种潜艇,也可攻击水面舰艇,射程65公里,攻击水下深度为600米。导弹长6。1米,重1409千克。导弹运行的弹道为水下一空中一水下,在空中飞行时速度为超音速,它能在较恶劣的海情下作战。

组成

导弹由4大部分组成,即:弹体与尾翼,鱼雷或核深水炸弹,制导与控制系统组件,发动机。

弹体

弹体头部呈锥形,前、后部弹体都为圆柱体,前部直径较小,后部直径较大,中间为过渡段,呈锥柱形。在尾部有4个卷曲的尾翼。

弹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前舱段放置鱼雷或核深水炸弹,中舱段放置制导与控制系统组件以及减速降落伞,后舱段放置发动机。

鱼雷核水炸弹

根据作战需要,“海长矛”可装鱼雷核水炸弹。鱼雷为美国80年代末期研制成功的MK50型鱼雷,这是一种轻型鱼雷,1975年由霍尼韦尔公司水下系统分公司研制,1985年进行海上试验,现已装备舰艇。鱼雷航速大于20节,航程60公里,内装67千克炸药,能定向爆炸,可对付潜深达600米的苏联A级潜艇。鱼雷的动力为势动力,它利用金属锂和六氟化硫化学反应放出的势作为系统的第一回路。环绕锂反应器的螺旋管中的蒸馏水作为第二回路。高压蒸馏水经过加势,温度高达600度,成为过热蒸汽。用此蒸汽驱动汽轮机而推动鱼雷前进。废气经过冷凝器冷却后又返回螺旋管再加热,这样重复循环利用蒸馏水可不向外排废气,减小了鱼雷的噪声与尾迹,同时也不会因鱼雷潜深增加而引起背压加大,从而能提供与潜深无关的满功率。鱼雷内的声自导头可发射一组多频段的纯音和频率调制脉冲,这样可探测到目标的噪声和回波。

核深水炸弹

核深水炸弹选用B57原子弹,其TNT当量为5000一10000吨,它的贮存器长3。03米,直径374。6毫米。

制导与控制系统

制导与控制系统组件包括惯性导航系统、微处理机、电子设备和尾翼操纵机构等。微处理机是一种数字化可编程微处理机,采用Z800一2B、Z8070通用基片,内存能力为128K,运算速度50万次/秒,它是整个系统的核心。系统中使用的语言是美国海军标准程序语言。尾翼操纵机构的尾翼伺服马达与其电子设备组成一个整体,它们都由微处理机进行全数字化控制。发动机是一台固体火箭发动机,使用后即被抛掉。

武器系统

“海长矛”武器系统包括“海长矛”导弹,导弹水下发射器,发射装置,目标探测装置,火控系统等。水下发射导弹可采用二种方式。一种是全裸水下发射,就是弹体不用任何包装,发射后裸露的导弹在水中航行、出水、在空中飞行,这种发射方式可称为“湿发射”。“萨布洛克”采用的是“湿发射”。另一种发射方式是将导弹装在一个容器内,容器装着导弹从潜艇中射出,靠浮力浮出水面,导弹点火从容器中射出。这种发射方式导弹不沾水,称为“干发射”。“海长矛”采用的是干发射。干发射的优点是导弹不必承受发射深度下的流体静压(由容器承受),导弹始终保持干燥,可不必考虑导弹在水中的弹道设计,可以巧妙地靠容器的浮力构成一个力矩,从而控制容器的水下弹道,并能使容器前盖先浮出水面。缺点是导弹尺寸要小一些,需考虑导弹出水时与容器的分离问题,还必须设计制造出一个高强度、低密度的导弹容器。

“海长矛”导弹所用的容器直径为533毫米,它由圆柱形筒体、前盖和后盖组成。为了达到高强度、低密度要求,容器筒体的结构较复杂,所用材料也较多。从外到里可分6层,即:凯夫拉/环氧树脂表皮,酚醛树脂蜂窝夹层,石墨/环氧树脂外蒙皮,酚醛树脂蜂窝夹层,石墨/环氧树脂内蒙皮,减震热。半球形的前盖上装有减压活门,出水传感器,检漏器,分离系统,电缆等。出水传感器能感受到前盖已露出水面,从而使用盖分离系统工作。倒凹形的后盖上有容器一导弹脐带接头,功率变换器,解除保险开关,检漏器,放气孔,纵向减震器等。纵向减震器由4个纵向冲击隔离器组成,位于导弹与后盖之间。它们将导弹紧固于后盖之上,使导弹免于纵向冲击,同时也限制导弹相对于容器作纵向活动。前、后盖通过螺栓与圆筒体结合。发射装置为各种潜艇上装有的标准鱼雷发射装置。

当在水面舰艇上装备“海长矛”时,发射装置有用现有的MK41垂直发射装置。MK41是一种8乘8的阵列式发射装置,共可装弹64枚,可混装“海长矛”和其它舰空、舰舰导弹。

目标探测装置

目标探测装置有两种,一种是近距离艇上声纳装置,另一种是探测远距目标的“难驯的鲨鱼”系统。在洛杉矶级潜艇上装的声纳装置是AN/BQQ-5多站声纳,它由主动声纳、拖线列声纳、被动式快速定位声纳和侦察声纳等组成。多站声纳对敌潜艇的探测距离为:主动式定向探测最大距离为30多海里,被动式全向探测最大距离为60多海里。火控系统包括潜艇上原有的MK113火控装置和“海长矛”导弹发射台。

作战过程

携带“海长矛”的美国攻击潜艇在潜水巡游时,艇上的声纳探测系统在搜索水中目标,一旦发射目标,潜艇就测定目标的方位数据,并把此数据传输给火控系统的计算机。对于远距离的目标,则用“难驯的鲨鱼”系统来测定。此时,是利用飞机、卫星对目标进行探测,并将所测得的目标方位数据发送给地面数据处理中心进行分析处理,当确定该目标需要攻击时,就把目标数据再通过卫星发送给潜艇。当火控计算机接收到目标数据,并确认目标已进入“海长矛”的作战半径时,就计算出“海长矛”的飞行弹道,并把飞行弹道数据输给“海长矛”。导弹按此飞行弹道就能飞到目标上空。

发射人员通过发射台上的目标显示器来确定导弹的最佳发射时间,当最佳发射时间到来时,就按下发射按钮,“海长矛”连同它的容器从标准鱼雷发射管中射出。“海长矛”是一种发射后不管的导弹,此后潜艇与导弹就无任何联系。运载器在无动力情况下,靠浮力浮出水面,导弹发射机在容器内点火,同时容器前盖自动、及时打开,导弹冲击容器向空中飞去。飞出容器后的“海长矛”会自动地先定位然后再向空中爬升。在空中飞行的“海长矛”由弹上的惯性导航系统指挥,按发射前确定的弹道作弹道式飞行。弹上的固体火箭发动机在推进剂燃完后就从弹体上脱落而掉入大海。此后导弹继续作弹道式飞行,是无动力飞行,一直飞到目标上空。

导弹到达目标上空后,弹内的减速降落伞就自动地从导弹内弹出,由于降落伞的减速作用,把与降落伞连在一起的鱼雷从弹体内拉出。在降落伞的作用下,鱼雷慢慢降下落入水中,入水时降落伞自动与鱼雷断开。鱼雷入水后它的推进系统、寻的系统与操纵系统都启动工作。由寻的系统搜索目标,搜索到目标后就由操纵系统把鱼雷导向目标,直到击中。

如果“海长矛”上装的是核深水炸弹,降落伞像拉鱼雷那样拉出炸弹,并在炸弹下水时与之分离。炸弹在水中降至一定深度后自动爆炸,把目标潜艇炸毁。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14: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