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 |
释义 | 伴随中国经济近30余年的飞速发展,各类经济现象层出不穷,与此相适应,针对实践层面经济热点的求解以及理论层面的求索与探究,也变得日益繁荣和热烈。而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亦决定了当代经济学的研究,如果少了针对中国经济现象的剖析、探讨,必将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经过长期调研,审慎策划,决定顺应时代大潮,适时推出“当代经济科学文库”。 概述从上世纪70年代起国外学者开始研究生产性服务业及其集聚问题。伴随国际服务业进入壁垒的不断降低,基于提升价值链地位和降低成本的考虑,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发达国家优势服务业不断向新兴国家转移,在全球范围内开展产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上海目前已经具备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产业结构过渡的条件,《上海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要发展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现代服务业,并采用集聚区方式承接国际转移。 但是传统的制造业和服务业集聚理论目前还不能够适应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应该找寻新的集聚动因、影响因素和模式。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有利于增加就业和服务业竞争能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缓解资源、能源瓶颈,降低商务成本,形成新型产业体系,转变城市功能,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加速从区域中心城市向全球城市的迈进。 文章研究的内容包括: (1)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内外部条件分析。外部条件主要基于国际产业转移浪潮的兴起,内部条件主要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现状: (2)从生产要素供给、市场需求、制度设计、通讯技术基础设施、外部环境和区位特征等方面分析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 (3)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利用产业集聚的相关理论分析上海生产性集聚的典型模式和创新模式; (4)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实证分析。分析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产业关联效应和区域竞争优势,并利用区位商模型计算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在不同区域集聚优势; (5)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布局研究。借鉴国际大都市发展经验和经济地理学派的中心外围理论,分析上海中心城区和郊区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合理布局研究。 (6)从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开发区转型为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集聚模式选择、政府适度管理、提高中介机构作用、发展主导产业和培育集聚区市场化导向和根植性等方面提出了促进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相应的对策建议。 文章主要有以下结论: 首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对于上海加快经济结构转型意义重大。生产性服务业作为向其他企业或者组织提供中间投入品的产业,贯穿在整个价值链的上游、中游和下游各个环节,并满足产品生产差异化和不断增值的源泉。上海应该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作为提高竞争能力和城市辐射功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的主要途径。 其次,基础、企业和市场条件等因素是制约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的重要因素。上海在进行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时,应该充分考虑生产要素、基础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企业、围绕价值链展开的企业间竞争合作关系、内部和外部市场需求等因素,并采用合适的制度安排; 再次,上海现阶段应该重点发展嵌入式政府主导型集聚模式。上海传统集聚模式中自发形成的内生型比较少,更多的是依靠政策优惠形成的空间集聚,属于嵌入式集聚模式。政府应该引导培育集聚区的根植性和市场化导向。同时要分阶段、分区域发展具有巨大潜力的创新集聚模式。 最后,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对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和服务业自身存在显著的前向和后向产业关联性,极大地促进了GDP增长。上海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均集聚在中心城区,而在中心城区和郊区间对集聚区要进行合理布局和适当的产业梯度转移。 文章在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动因、集聚度计量模型选择、中心外围理论在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布局研究、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方式的比较方面还有很多不足,需要以后进一步研究。 图书信息书 名: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模式研究 作 者:高运胜 出版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09-4-1 ISBN: 9787811345094 开本: 16开 定价: 26.00元 内容简介伴随中国经济近30余年的飞速发展,各类经济现象层出不穷,与此相适应,针对实践层面经济热点的求解以及理论层面的求索与探究,也变得日益繁荣和热烈。而经济发展的日益全球化,亦决定了当代经济学的研究,如果少了针对中国经济现象的剖析、探讨,必将是有缺憾的、不完整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经过长期调研,审慎策划,决定顺应时代大潮,适时推出“当代经济科学文库”。作为一个开放与创新的学术平台,“文库”坚持开放性与包容性、理论性与创新性的原则,解析经济现象,探讨热点问题,追踪理论前沿,为理论研究、实践探讨、学科创新提供广阔的空间和舞台,进而为我国经济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贡献绵薄之力。 作者简介高运胜,男,1971年生,河南信阳人,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副教授,管理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上海对外贸易学院国际经贸研究所兼职研究人员,研究方向为服务业与区域服务贸易。作者在《财贸经济》、《国际贸易问题》和《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10多篇,并主持或参与国家社科基金、上海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上海市教委重点课题、上海市优秀青年教师科研专项基金项目等课题。 图书目录第1章 导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框架结构 1.3 运用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生产性服务业基本分析 2.2 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 2.3 生产性服务业的国际转移 2.4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相关理论 2.5 文献评价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必要性和条件分析 3.1 建立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与上海经济发展的提升 3.2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外部条件 3.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内部条件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国外的产业集聚模式 4.2 产业集聚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4.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典型模式分析 5.1 内生型集聚发展模式 5.2 嵌入式集聚发展模式 5.3 外生型集聚发展模式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创新模式分析 6.1 虚拟性集聚发展模式 6.2 生态型集聚发展模式 6.3 链群式集聚发展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的实证研究 7.1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对GDP的贡献度分析 7.2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7.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度分析 7.4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集聚优势分析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发展思路与政策建议 8.1 国际大都市和新兴国家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发展的经验借鉴 8.2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布局探讨 8.3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重点 8.4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思路和策略分析 8.5 生产性服务业集聚模式选择时应充分考虑相应的制约因素 8.6 上海应积极培育生产性服务业功能区适应开发区转型 8.7 上海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的政策建议 8.8 本章小结 第9章 结语 9.1 文章的主要结论 9.2 文章的主要创新点 9.3 文章的不足之处 主要参考文献 附表 作者简历及主要研究成果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