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
释义 | 上海交通大学是中国最早建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的高校单位之一,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前身是1952年成立的冶金系。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为全国重点学科。1997年学院成立以来,在教育部历年组织的评估中,交大材料学科或其前身金属材料热处理学科一直排在全国前5名。2003年全国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开展的全国一级学科排名评估中, “材料科学及工程”学科被评为全国第一。 学院简介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教职工总数为200人,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 学院建成了较为完善的教学、研究基地,包括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上海市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重点实验室(中德合作激光制造中心)、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先进热处理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近五年来,科研经费总量达29020万元,发表SCIE论文960篇、EI论文1333篇、ISTP论文245篇,申请专利559项、其中授权420项,获得国家国际合作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等。 作为国内最为知名的材料学院之一,学院长期与欧美、日本等国多所著名大学和科研机构保持着广泛的、密切的国际合作和学术交流关系。每年均组织和承办各类大型国际学术会议,并选派部分优秀学生通过校际交流的方式前往美、英、法、德、日、韩等国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并与国际知名院校互派留学生。 学院始终把人才培养作为办学的根本任务,特别在本科人才培养方面,经过了“专业整合和学科调整”、“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立”及“素质教育全人培养”等多轮重大教学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生源质量明显提高,继续深造的比例超过50%,就业率一直处于99%左右,在材料及其它领域的就业竞争中,保持着明显的竞争优势。 师资队伍学院在老一辈知名学者、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周志宏教授的引导下,形成了踏实进取的学术风气和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有中国科学院院士3人,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 “长江学者”特聘教授4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人, “973”首席科学家1名,教育部和上海市各类优秀人才35人,全国劳动模范2名,教师系列中78%具有博士学位。近年来,通过加大引进和培养优秀中青年教师的力度,不断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基本完成了学科带头人的新老交替。 科学研究学院多年来一直承担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十·五”科技攻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973”计划和国防军工等重大和重点课题,并承接各行各业的科学研究及开发项目。 近五年来,科研经费总量达29020万元,发表SCIE论文980篇、EI论文1333篇、ISTP论文245篇,申请专利559项、授权420项,获得国家国际合作一等奖1项、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一等奖8项等。学院教授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了国防973项目、上海市科委重大基础研究项目、中德政府间重大合作项目。 实验平台利用闵行战略转移契机,结合“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设,学院完成了公共分析测试平台和专用实验研究平台的构建。总面积32000平方米的科研教学楼群为学院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发展空间。 学院目前拥有金属基复合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轻合金精密成型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激光制造与材料改性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国家机械工业联合会先进热处理及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学院公共分析测试平台等研究和实验基地,并通过国际合作建设了一批联合实验室,其中中德合作激光加工中心被科技部授予“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本科实验教学中心也是学院重要的人才培养基地,拥有国内一流的专业教学实验室、多媒体演示教室、材料计算中心。 配备大量先进的科研教学仪器设备,如高分辨场发射电子显微镜、场发射扫面电子显微镜、热模拟试验机等分析测试设备,以及大功率激光焊接系统、半导体表面激光处理系统、高温熔炼设备、大型压力装置等材料制备及制造设备,满足了专业教学和科学研究的需要。 学生培养近年来,学院根据学校精英人才的培养目标,以及通识教育、实践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的先进办学理念,探索现代大学理念下的学生“全人”培养(德智体群美)模式,构建了“励志、创新、文化”的三大平台,确立了品牌建设的执行思路和保障机制,建立了学院学生活动的十大品牌项目。 励志平台下的品牌构建,以“思源致远”为主题,激励学生树魂立根:通过“人生风向标”讲座、“材学人生”讲坛、“阳光工程服务队”、“材料公益日”品牌项目,引领学生的生涯规划,树立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创新平台下的品牌构建,以“学术科技”为内容,引领学生求实创新:通过《周志宏时间》学生学术期刊、周志宏时间学术论坛、I-MSE科技竞赛的平台,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治学精神。 文化平台下的品牌构建,以“素质拓展”为平台,鼓励学生多元化发展:创刊十年的院刊《驿缘》、延续六年的材料文化节、全新推出的材料权益日、团学网站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文素养。 · 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 学院学生工作紧紧围绕“04’教育思想大讨论”中明确提出的建设研究型工科学院的目标,深入实践学生规范管理和精英培养的探索,积极构建工作层次化区分和模块化集成的学生教育平台,整合学院教务管理和思政工作,形成新的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ASSA),形成了“合理育人”机制下的创新工作理念和特色项目。 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ASSA)设立的目标: (1) 实现本、硕、博学生的教学、德育、学生事务和素质拓展组织的一体化管理 (2) 搭建有机结合“学生专业培养、素质教育和德育引导”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平台 (3) 聘用研究生兼职人员,有效增加学生培养工作的覆盖面和针对性,实现学生间的朋辈教育 (4) 锻炼提升兼职研究生的工作能力,为其今后开展“双肩挑”奠定基础 学院学生培养办公室(ASSA)组织构架的特点: (1) 实行由学院教学副院长和学院学生工作副书记共同领导统筹教学和思想政治工作的管理模式 (2) 实行纵(综合事务)横(年级组)交叉的管理 (3) 聘任优秀的研究生作为兼职教师承担部分工作 · 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借助于学校全面推行学分制的契机,从2002年开始,学院整合教学和学生创新素质培养取得的成绩,提出将教学、科研和学生的思想教育紧密衔接,以创新性人才的全面素质培养为出发点,构建适合于研究性大学的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平台,以本科学生入学教育工作为切入点,按照“兴趣浓、基础厚、能力强、意识宽”循序渐进的过程对学生进行培养,将励志教育、知识传授、研究技能学习、职业生涯规划、产学研意识培养有机结合起来,其改革成果“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全面推进本科素质教育的‘I-MSE’(Innovation-Materials Science & Engineering)系统工程”获得了2005年上海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