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上灯 |
释义 | shànɡ dēnɡ (上灯) 1 点灯。多用以指入夜时。 唐 元稹 《重夸州宅旦暮景色兼酬前篇末句》诗:“绕郭烟岚新雨后,满山楼阁上灯初。”《水浒传》第一○三回:“ 王庆 只得脱下身上衣服,向解库中典了两贯钱,添钱买换上好的段子,抱回营来,跋涉久了,已是上灯后了。” 茅盾 《小巫》二:“这天直到上灯时光,老爷的脸色铁青,不多说话。” 2 客家地区每到春节期间,都要举行“上灯”、“吊灯”活动。客家人以“灯”通“丁”,即把生男孩称为添丁,谐音“添灯”。春节期间,凡是哪家上年添了丁的,都要在祠堂里吊一盏大花灯。上灯活动十分隆重,要举行“上灯”、“暖灯”等仪式,其间户主抱来去年出生的男婴先向列祖列宗参拜,接着参拜长辈,长辈给“利是”表示祝愿,完毕后全族人开怀大饮。吃过灯酒,男婴就算正式加入宗族行列,将名字注入族谱。不过,“上灯”是与女孩子无关的,她们也没资格在族谱里占一席之地。 3 客家人的上灯。客家人生了儿子,因为男孩通“丁” 的意思 ,“丁”和灯是偕音,所以生了儿子的人家在来年的元宵节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上灯,即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然后请村里有尊严的老人,抱一下男孩,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而女人是不能前来喝酒的,而且如果是生了女儿也没有上灯的仪式,名字也不能写进族谱。 4 客家人的上灯,由于古时婴儿死亡率高,民间流传着“七天风,八天扔”的俗语,当女婴闯过了这一关,到满一个月的时候会大摆喜酒庆贺,俗称满月。而男婴的死亡率又比女婴高,所以等男婴到来年满周岁,存活率大大提高的时候,会在农历正月初十至元宵这几天大举庆贺,十分隆重,这天就要在自家祠堂里挂上一盏精美的灯笼,灯笼里面吊着一块石头,俗称“灯卵”。意义是家族“添丁”,之后摆下酒席,宴请全村的男丁前来喝酒到贺,并把他的名字正式写进族谱里,男孩就正式成为了这个家族的一员。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