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商业伦理 |
释义 | 商业伦理是一门关于商业与伦理学的交叉学科,是商业与社会关系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在市场经济领域中的商业伦理已成为社会讨论的焦点。商业伦理研究的是商业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研究使商业和商业主体既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进而研究商业主体应该遵守的商业行为原则和规范、应当树立的优良商业精神等商业道德问题。 商业伦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商业伦理的目的在于,在商业领域中建立经济与正义、人道相一致的这样一种理想秩序:不仅能促进经济良性循环和持续增长,而且能使商业起到激励和促进每个人满足需要、发展能力、完善自我的作用,并能将商业整合到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大系统中去。 魏涛:抽象化了的商业伦理理论包括在杂志创办“公益营销”栏目在内,魏涛先生探索商业伦理、公益营销相关课题已有近7年的时间了。然而,对这门学问了解越深入,实践越丰富,越是感觉其体系的庞杂交错。众所周知,商业伦理的研究对象是经济活动中人与人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目标是让经济活动既充满生机又有利于人类的全面健康发展,建立合理的商业道德秩序。同时,它还将社会上因经济利益而发生的贿赂、胁迫、欺骗、偷窃、歧视等现象做重点探索,以警示这些行为所造成的终极损害以及波及到一系列的社会负面影响。 商业伦理的问题自人类经济行为产生的那一天起就存在了,并随着社会关系体系的丰富变得复杂起来,最后竟让人感觉它十分的抽象,终于被搁置到哲学研究的领域里。 然而,无论今天我们是否关心以及是否理解了“商业伦理”这几个字,商业伦理现象和它所牵系的一个巨大的问题“裂变效应”都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地、每天实实在在地发生着,并与我们每个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由于它与生活的日常用语距离较远,似乎让我们颇感陌生与乏味。只有当我们感觉到了事情的严重性,甚或当某种事件严重地影响到了我们的生活,我们才会大张旗鼓地痛斥商业伦理的破坏者,谴责迫害公共利益的肇事者。譬如,遇到了“三鹿事件”。 传统伦理思想与企业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对企业而言,商业伦理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我们首先需要一个合理的途径去解释它,传播它。如果让一个专心于经营的企业家(尤其是中小企业的业主)去阐释和应用这个繁琐的理论来教化自己和员工,便显得颇不现实。那么,如何让企业对这个生僻又看似无意义的字眼产生浓厚兴趣呢?这是个大难题。 值得庆幸的是,如今多数企业家都开始重视“企业文化”这个近乎现实一些的课题的建设。我们便从这里找到了契机。 作为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对价值、利益、善与恶等判断的伦理观念,也就自然而然地渗透到了企业文化建设工作中去。从中国传统哲学汲取思想运用到现代管理,是大多中国企业家所采用的做法。他们自儒、道、释的学说中,提炼适用于自身企业特征的论点,借以发挥——作为中国思想文化的基本元素,儒、道、释的哲学追求总体上是积极和向善的,它们在历朝历代的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生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来看看儒家文化对当代企业商业伦理观念的影响。 儒家思想对中国企业经营的影响最为深刻,这除了历史文化禀赋之外,更有企业家对儒学和企业经营法融合的兴趣的原因。例如,仅是《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名句便感染和启发了许多人。细想之,确如此。制定商业计划,要遵循人之所需,尊重市场所需,自己都不能信赖的产品,何以销售与他人呢?制定用人制度、对外公关策略,要循人才之需要,社会之需,自己都不满意的岗位制度,何以让他人称道?经营中的方方面面,皆如此理。所以,很多人借此句演绎出“换位思考”、“别人是自己的一面镜子”等等这样时代理念。 当然,我们身边的反面的案例也比比皆是。譬如在某些地区的中小餐饮店有这样一种说法:自家做的饭菜家人一般都不会食用的。为什么呢?因为其深知饭菜加工的卫生环境之恶劣,深知掺杂的配料是如何之劣质。既然如此,何又售予他人呢? 接下来,我们看看道教文化对当代企业商业伦理观念的影响。 “慎终如始,则无败事”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是说做事要谨慎收尾,如同开始时一样,即始终要谨慎从事。这是老子的智慧的杰作,也常作为企业家经营的座右铭。 “慎终如始”一种责任的态度,它要求企业始终不能违背经营的一般道德要求——承诺给消费者的、给员工的、给社会的,要恪守如初。企业的初始心愿一般都是积极美好的,他们并不希望通过舞弊来获得利润,然而在过程中受到了不断的磨砺和诱惑时,有些人放弃了正直,有些人则恪守如初。的确,市场运动规律是复杂的,甚至令人难以捉摸,但能坚守自己的正直信念,坚持承诺严格履行,终究会赢得胜利,正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反之,那些一直向社会炫耀自己的“诚信”和“实力”的企业,如果不能给社会同样的答复,终会一败涂地,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我们再来看看目前管理界传播得十分热门的“舍得”理念:“舍得”者,实无所舍,亦无所得,是谓“舍得”。这是佛家精神的经典体现。 佛家认为,万事万物皆在“舍得”之中成就自身,舍就是得,得就是舍,如同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一样。商业中,“舍”就是付出、投入,是对社会的贡献、,“得”是成果、产出,是社会的认同。所以,“舍得”作为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也是企业家常用来权衡价值的指导思想。不懂得取舍,企业就会变得脆弱——王石先生说过这样的话:“缺钱对民营企业并非坏事,因为资金有限,不允许你盲目投资,不允许你犯大错误。如果你的战略目标不清楚,又没有控制能力,钱多了反而是坏事。我常对那些为缺钱而发愁的企业说,恭喜你呀!你犯不了大错误。” 除此以外,企业家们还通过“精益求精”等一些古训演绎为当代质量观,并提出“质量重于泰山”,随之又依照这个理念制定出关于质量方面相关的行为准则,在企业内部推广;再者,企业家还循着传统文化思想的路线,按照“举贤才”的观念,便制定出一些列以“尊重人才”为目标的表现形式,即制度、态度、行为准则等。 这样一来,对构建和谐的商业伦理体系大有帮助。 魏涛:对商业伦理的重新阐释今天,社会上关于建设好商业伦理体系的观点主要有三个:一是政府监管和审批方面入手,二是媒体和舆论监督方面入手,三是在企业产品营销方面入手。 在企业产品营销方面入手,是魏涛先生的观点。 最容易和企业达成共识、最顺应市场规律以及最容易实现的,是在企业的营销行为中主动履行社会责任,建构好商业道德。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一个经历艰辛换来了生意兴隆,蒸蒸日上的企业,一般不会穷尽其能地在公共信誉、公共利益上作手脚,那样会得不偿失的。而一旦企业经营不善,负债累累,企业家失去道德的理性也不足为奇。魏涛分别以《科技检验道德》、《有私的奉献—公益营销》、《和谐化的金融消费关系》、《手心手背,双向维权》、《浅论美学视野下的医学伦理精神》、《文化视野下的名族质量观》等文章阐释了企业履行商业伦理履行的观念、要义和方法,以及如何从履行商业道德的平台上,做好营销工作。那么,“从产品营销方面入手建立好企业的商业伦理观念”——似乎太过于模糊化,难以领会。那么我们从纯哲学学术的圈子里把它请到企业经营事务中,并且用公益化营销(可参考公益营销有关理论方法和经验)的思路阐释了它,并将它整理撑一个比较通俗的企业经营价值观念——“解决企业短期效益与长期利益矛盾的同时,让社会公益得到尊重”。 商业伦理是企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道德总和我们认为,商业伦理就是企业文化与消费文化的总和。比较而言,和谐的消费文化建设比企业道德文化建设要困难的多。 刚刚过去的2010年央视3.15晚会的主题是“新规则、新动力”,来了次商业“潜规则”大讨论。如此直白的主旨创想,似乎是大悦人心。但仔细想想,却是戳痛了每一个国人的心窝——潜规则的形成归根结底是若干年来商业道德建设滞后,真正可怕的不是潜规则的存在,而是多数人对潜规则的视而不见。这导致商业道德得不到尊重、社会公益广受损害的商业中最隐含的文化毒液,几乎在每个地区的每个角落都流淌过,很多潜规则早就浮出水面了,只是所有违背商业伦理但却又关乎个人利益的时候,大家就都心照不宣了。 我们常常会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商业伦理的破坏者,并已经形成了文化式的惯例。譬如我们回忆一下曾经发生的三鹿事件——起初人们以为是“某个”企业的问题,后来慢慢成了“某些”企业的问题,再后来,一发不可收拾,社会上的指责声一浪高出一浪。末了末了,烟消云散。 那么,谁破坏了商业道德秩序?谁又纵容了他们? 诚然,这个话题似乎更为复杂。 商业伦理的研究方法研究和学习商业伦理学的基本方法可以依从以下线索: 1. 从现实的商业现象、商业关系的事实入手,找到深层的商业伦理矛盾; 2. 揭示和把握隐藏在商业伦理矛盾中的内在必然规律,以及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目标; 3. 根据商业伦理规律和目标提出的客观要求,设计出能够调节商业伦理关系的社会制度,制定商业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商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矛盾:1.自利与利他的矛盾; 2.经济发展目标与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矛盾。 解决商业伦理矛盾的方法: 1.解决自利与利他这对矛盾的根本出路——社会公正: 1)社会公正是解决商业活动中自利与利他这对矛盾的根本方法; 2)在现实中,实现社会公正的首要问题就是创建良好的社会制度; 3)实现公正、合理的经济伦理秩序,制度的建立只是条件之一,道德是另一个必要条件。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2.解决经济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终极目标的矛盾之关键——处理好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1)“人的自由全面和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经济发展对于这一终极目标来说,只应作为必要的基础条件和手段,为实现这一总目标服务; 2)制约经济发展的变量主要包括:A.保证公民与政治权利平等的社会制度; B.经济、社会与文化权利平等; C.可持续发展模式。 总之,解决商业伦理矛盾总的方法和原则是:兼顾、结合、最优化妥协。为此,根本上有赖于商业主体道德的提高,要求政府、组织和个人根据合理的商业伦理秩序去决策和行动。 中信出版社1999年出版同名图书信息作 者:P·普拉利著,洪成文等译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1999-2-1 版 次:1 页 数:286 字 数:197000 印刷时间:1999-2-1 I S B N:9787800732102 包 装:平装 内容简介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企业管理面临许多新问题,商业伦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也日益突显。但对商业伦理的研究工作却相对滞后。因此本书是一本难得的、带有一定前瞻性的著作。作者介绍并论述了商业伦理行为的一般理论,勾画了该学科的基本结构,为企业经理提供了一个基本视角和案例分析,有助于经理们分析具体的道德两难问题,进行恰当的决断。 图书目录前言 一、 伦理反思的性质和目的 引论 1990年之秋:与伊拉克的黑色交易 伦理的定义 伦理学的学科知识——道德行为 一个重要的伦理问题——伦理相对性 与道德神学方法的差异 道德判断是规范性判断 道德标准的特点 本章提要 二、 商业伦理:对道德标准与利益的调解 商业伦理的规范性 商业道德的相对自主性 规范商业伦是的局限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1年出版同名基本信息副标题:管理人手册08 原作名:Ethical Business 作者: (美)琳达·费雷尔(Linda Ferrell)/ O.C.费雷尔(O.C.Ferrell) 译者: 杨 欣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后浪出版咨询 出版年:2011-2 页数:80 装帧:平装 丛书: 管理人手册 ISBN:9787510031663 内容简介琳达·费雷尔和O.C.费雷尔所著的《商业伦理》论述了当下各种大、小组织所面临的复杂的伦理决策环境;透彻地说明了执行一种合伦理性政策、方针的商业理由;揭示了在当前这个媒体和利益相关者关注严密的时代,所有的公司所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风险、选择;《商业伦理》探讨了领导者、管理人员、普通员工对于所在组织、自然环境以及更广范围的社会的责任。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