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商山寺
释义

商山寺就坐落在在洛阳西120公里的洛宁县西部山区罗岭乡,“藏”在由8个小山头护卫的少女峰上;历史较为悠久,在白马寺创建的第二年,就修建了这座寺院,可谓历史悠久矣。

商山寺

商山寺是一座古老的寺院。在白马寺创建的第二年,就修建了这座寺院。

商山寺为何紧随白马寺而建呢?这里面有一段历史渊源。年逾七旬的商山寺住持释觉庭介绍说,当初印度高僧用白马驮着经书,一路晓行夜宿,终于来到了中原大地。走过了千山万水,印度高僧曾在数不清的地方歇脚住宿,但当他们来到罗岭后,仍深深地被这个地方所吸引。这里的独特地形,简直是苍天为迎接佛教进入中原而准备的一份厚礼。瞧!在8个山头环绕着的少女峰上,坐落着一座供奉大佛的寺院,就像把佛祖请到莲花宝座上了!

遥想当年,印度高僧或许是由于激动,默默地记下了这一妙处。创建白马寺的第二年,他们就专程来到这里建起了一座寺院,就是如今的商山寺。

从那时起,商山寺与白马寺就有了密切联系,并一直延续至今。1998年、2004年和2005年,白马寺陆续给商山寺赠送了多尊佛像。这些佛像既是商山寺的新景观,也是两座寺院友好关系的证明。

地理位置

8个小山头郁郁葱葱,像身着绿装的忠诚卫士,守护着古色古香的商山寺。而在寺院僧人的眼里,由小山头组成的是一个“莲花宝座”,商山寺就如同端坐其上的大佛,慈祥而神秘。

商山寺原名霍山寺、衡山寺,如今也叫香山寺,其中商山寺之名历史最长,也传播最广。

商山寺兴盛之时,其信徒遍及四川、陕西、山西、安徽、山东、江苏等地。在罗岭人的口音中,商山寺听起来像香山寺,人们以讹传讹,就有了香山寺之名,后来干脆两个名字并用,但当地老百姓还是多叫商山寺。

商山寺的传说

“伤三口”与商山寺

为何当地群众喜爱商山寺这个寺名呢?主要是这个名字有特定的含义,并且还演绎出一个传说。

据说很久以前,罗岭有一对儿贫穷的老夫妇,心地非常善良。有一次,他们在路边看到一条小蛇,因被人砍伤已奄奄一息。老夫妇心怀慈悲,收养了小蛇,起名小山儿,待如亲生儿子。他们省吃俭用,将小蛇喂养长大,然后放回山中。后来,这对儿老夫妇因为生活困难,也离开本地,到外地要饭去了。

小蛇长成了一条蟒蛇,没人看管后就露出了蛇的本性,在罗岭一带祸害百姓,闹得路断人稀。有人打听到蟒蛇的来历后,就把那对儿老夫妇找回来,希望他们能把蟒蛇制服,保佑一方平安。

老夫妇听说此事后非常伤心。他们本以为小山儿会和自己一样善良,谁知它竟然荼毒生灵,怪只怪自己没有教育好小山儿。他们来到蟒蛇经常出没的地方,忽觉一阵阴风吹来,一条蟒蛇已经来到他们面前。老夫妇大叫一声“小山儿”,蟒蛇这才发现面前是养自己长大的救命恩人,立即乖乖地趴在他们脚下。那对儿老夫妇气得什么话也说不出来,竟然一起撞死在蟒蛇跟前。蟒蛇知道,是自己作恶多端,才气死老夫妇的,感到“无颜”活在世上,就也一头撞死了。

人们为了纪念这对儿老夫妇,就尊奉他们为商山祖爷、商山奶奶,并在寺内为其立了塑像,一直供奉到现在。因为蟒蛇的过错,一下子没了三条命,人们痛心之余,就把这个地方叫做“伤三口”,后来念转音了,就叫成了商山,所以这座寺院就叫商山寺。

释觉庭讲完故事后,指着寺院后面不远处说,那里原有一座蟒坟,就是那条蟒蛇的坟墓,当地没有人不知道的。前几年有人在那里开矿,把蟒坟毁了,但他还能找到蟒坟的准确位置。

商山寺的柏树

锯不断的千年古柏

走进历史悠久的商山寺,脚下是古砖铺就的小路,眼前是雕梁画栋的古建筑。不需要考古专家来认定古寺建于哪朝哪代,仅凭所见所闻,就能感受到它的古色古香。

商山寺原占地面积40亩,庙产500亩。虽然在“文化大革命”期间经受了人为破坏,但也许是地处偏远的缘故,商山寺仍保留了大部分古建筑,如天王殿、大雄宝殿、华严殿、大悲殿、地藏殿、观音殿、三圣殿等。

令人称奇的是,这里还有一座柏王殿,坐落在寺院内一棵千年古柏前,里面供奉的是柏王菩萨。寺院僧人释觉征告诉记者,柏树、槐树、柳树能修炼成仙,为百姓办好事,所以就被人们供奉起来,就像院内的这棵古柏。他说,这棵古柏是寺院创建时栽的,树龄距今已有1900余年,见证了商山寺的历史变迁。

我们看到,这棵千年古柏树皮的裂纹非常独特。一般树皮的裂纹是垂直的,这棵古柏则是扭曲的,而且一直向上旋转。这是为何呢?商山寺住持释觉庭讲了一个故事,道出了其中的缘由。

清末民初,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寺院也难免萧条破败。僧人们看到庙舍破旧,尤其是数间老房,再不整修就有坍塌的危险,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他们看来看去,只有寺院中的这棵千年古柏还值几个钱,众人商量之后决定,把树卖掉,换些钱粮整修庙舍。

碰巧有个财主急需上好的柏木,就以6石粮食买下这棵古柏,然后拿着大锯来伐树。千年古柏,木质非常坚硬,锯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财主费了半天力,才锯了一道小口子,他只好回去吃饭。奇怪的是,他吃完饭回来后,树上被锯的口子又长上了。那个财主接着再锯,可结果还是这样。如此数天之后,古柏还是老样子,树皮的裂纹却开始扭曲着向上旋转。

这下财主心里发毛了:看来,这棵古柏不是一般的柏树,肯定已经得道成仙了。神灵是不能得罪的,那个财主倒也知趣,不要柏树了,乖乖地把6石粮食布施出来。有了这一笔布施,庙舍得以整修,但古柏树皮的裂纹却一直扭曲到现在。

这棵古柏主枝分出三大枝,在释觉庭眼里,分别代表佛、法、僧。遗憾的是,数年前的一个夏天,当时天气晴朗,却突然刮起一阵狂风,接着电闪雷鸣,大雨倾盆而下。最可怕的是,那阵狂风把代表僧的那一枝树枝刮断了。万幸的是,树枝不是垂直断裂的,而是旋转了三下后被扭断的,这样就避免了树枝把紧邻的房屋砸塌的危险。

释觉庭伤心地说,这个树枝折断后,佛在,法在,僧不在,寺院中僧人的人气就不旺了,如今只剩3名僧人。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现在寺院的状况正在逐渐好转。

三教掌门人并排而坐

代表佛、法、僧的树枝伸展在空中,而释、道、儒三教掌门人的塑像,却被一起供奉在商山寺的殿堂中。

在不少地方,在不少人眼里,释、道、儒三教是冤家对头,势不两立,水火不容,但在商山寺,三教并立,和而不同,显得那么大度,那么宽容。

大殿门口的匾额上,写着“释道儒”三个字。大殿内,三教掌门人并排而坐,被同一个香炉里缭绕的香火供奉着。

走进大殿,居中端坐在莲花宝座上的,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左边坐在牛背上的,是道教始祖太上老君李耳;右边坐在书箱上的,则是儒教创始人孔子。

三教掌门人为何被一起供奉在商山寺中?释觉庭先给我念了一首曲儿:“释道儒一体行名列三教,要把这九二子度回怀抱。”他解释道,释迦牟尼、太上老君、孔圣人传的道原本是一回事。他们在商山寺这个地方相聚,然后南下一起普度众生,不幸的是,他们到鲁山后,被恶人打散,只好各传各的道,于是就分成三教,后来又衍生出九流,这才有了“三教九流”之说。

这个传说虽然荒诞,却体现了华夏文明“和而不同”的宽广胸怀。西方曾发生过无数次宗教战争,但在中国却没有,释、道、儒三家是可以坐在一起的,可以同坐在商山寺的大殿内。

其实,三位先哲的经历颇多相似之处。释迦牟尼天天讲学,每天工作8个小时,49年不休息,直到79岁;孔子带着学生周游列国,68岁时回家专心教学,直到73岁;老子骑着青牛走了,很神秘,但却留下《道德经》这部智慧宝典。他们在一起谈经论道,总比相互之间横眉冷对有趣多了!更何况,他们“普度众生”的终极目标是一致的:释乃教人转恶为善,转迷为悟,转凡为圣;儒乃教人明理,止于至善;道乃教人清净无为,都是教人觉悟、教人智慧的。

如果说华夏文明是一条由许多支流汇聚而成的河,释、道、儒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三条支流。所以,有人甚至说,华夏文明的主干是释、道、儒三家,三家即一家。

“佛”这个字是从印度梵文翻译过来的,是音译,意思是智慧、觉悟。为什么音译而不意译呢?主要是为了表示对这个名词的尊重,所以用原来的音,然后再加以注释。释教所说的佛,就是儒学所说的圣人。同样,菩萨相当于儒家所说的贤人,罗汉相当于道教所说的君子。当年汉明帝刘庄派人到西域迎接印度高僧,其实是一种文化交流,交流就意味着融合,就要“和而不同”。也许这就是华夏文明的大智慧吧。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0:5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