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商洛学院 |
释义 | 英Shangluo College 原名:商洛师范专科学校,1976年10月改称“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行使高等师范专科教育和中学师资培训两种职能,2006年经批准,改名:商洛学院,为区域性本科院校。学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适应西部大开发和陕南中药材药源基地建设的需要,紧紧围绕商洛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服务“三农”,已形成以师范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模式,是商洛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中文名:商洛学院 校训:博闻强志、正道直行 创办时间:1976年 类别:公立大学 所属地区:陕西商洛 主要院系:人文社会科学系、中文系、艺术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等10个系 主要奖项:文明校园社会实践先进单位党建工作先进单位 占地面积:465亩 学校概况商洛学院是陕西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其前身是成立于1976年的“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1984年经陕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更名为“商洛师范专科学校”,2005年5月商洛农业学校整体划转并入“商洛师范专科学校”,2006年2月经教育部批准升格为本科院校。 学院位于著名作家贾平凹故乡、陕东南生态园林城市——商洛市,占地349886平方米,校舍建筑面积208906平方米。拥有塑胶标准运动场1个,专业实验室53个,实践教学场所77个,语音实验室6个,多媒体教室27个,报告厅3个,计算机1220台,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003万元。图书馆藏有四库全书1套1500册,馆藏纸质图书70.5万册,电子图书4100GB,纸质期刊1300余种,电子期刊6000余种,建有130座电子阅览室1个。 学院现有教职工542人,其中专任教师395人,副高级以上职称133人;长期聘请中科院院士侯洵、著名作家贾平凹等知名专家学者44人为学院兼职教授,聘请外籍教师4人。教师中享有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6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教学名师2人,获曾宪梓奖6人,省部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10人。学院设有人文社会科学系、中文系、外语系、艺术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生物医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等10个系,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部2个教学部,58个本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7930人,成人教育学生2000余人。 升本以来,学院不断深化教学改革,全面修订了本专科人才培养方案,并已从2009级学生开始实施。加强教学质量工程建设,提升办学内涵,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已建成省级重点扶持学科1个(植物学),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应用化工),省级重点专业2个(语文教育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中药资源实验教学中心),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新建本科院校汉语言文学专业高素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陕西省优秀教改试点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专业、应用电子技术专业)。建成省级精品课程5门。近年来主持省级以上教改教研课题20余项,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在近年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数学系学生第五琼、中文系学生孙春香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级)”特等奖和一等奖。专升本考试成绩斐然,2009年专升本上线率达到22%。首届本科毕业生考研成绩喜人,上线率43.75%。学院面向23个省市(区)招生,近年毕业生就业率持续保持在85%以上。 学院不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设有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GAP科研工程中心等8个研究机构。升本以来,承担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100余项,取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收录18篇,被ISTP收录5篇。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统计,我校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教师发表CSCD论文数,按高等院校著者论文引用次数排名30位,被引频次数达50次,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学院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上级组织的肯定。特别是“三级联系制”的做法曾被省委、省政府、中宣部和教育部总结推广。学院曾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省教工委表彰的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厅命名的“文明校园”等称号。学院还被省综治办评为“平安单位”,被地方政府评为“园林式单位”。 建校3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6000多名本专科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今后,学院将坚持“优化教育资源,突出育人特色,提升办学水平,建设高质量教学型本科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实施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科研强校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把学校建成规模合理、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本科院校,建成商洛区域性信息中心、学术中心和科技创新中心。 校训校训:博闻强志 正道直行 校训释义:“博闻强志,正道直行”出自《史记》。意为博学广鉴,融会贯通;秉性刚直,行为端正。 校徽设计说明:该标志以英文“SHANG LUO”(商洛)之缩写“S、L”,和一只飞翔的仙鹤互为正负形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体现商洛学院的名称及办学理念。 商洛自古又有“鹤城”之美喻,所以采用仙鹤为负形使整个标志充满动感和灵性,既突出了学院的名称又体现了商洛作为商洛历史名城的历史性和文化性。整个标志稳重中求动感,用象征着激情的红色寓意商洛学院积极进取的办学理念和热烈欢迎来自五湖四海莘莘学子的情怀。 校歌《商 洛 学 院 之 歌》 商山莽莽, 洛水泱泱, 秦风劲烈楚韵长。 启古纳今传薪火, 崇文尚理铸辉煌。 教坛播真知, 丹心迎朝阳。 英才济济, 圣殿堂堂, 五洲四海胸中藏。 博闻强志展鸿图, 正道直行做栋梁。 贤俊建功业, 荣校兴国邦。 硬件设施校园占地面积465亩,校舍 建筑面积182226m2。教学仪器设备总值2800万元,有实验室43个,计算机906台,多媒体教室15个,语言实验室7个,微格教学实验室1个,校园无线智能广播站1个,已建成千兆主干校园计算机网络等现代教育技术设施。图书馆拥有纸质图书64万册,电子图书30万册, 中外纸质期刊1100种, 电子期刊4600种,有130座的电子阅览室1个,400m田径运动场1个,有校外教育实习学校31所,实习、实训基地5个,实验农场1个。 教学单位学院设有人文社会科学系、中文系、外语系、艺术系、数学与计算科学系、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生物医药工程系、计算机科学系、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等10个系,设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部、体育教学部2个教学部,58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和应用电子技术专业为陕西省优秀教改试点专业。涉及人文科学、理学、农学、工学等学科门类,以人文科学、理学、农学等学科为主,其中与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联合开办了汉语言文学、思想政治教育、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等4个本科专业。 人文社会科学系人文社会科学系的前身是政史系。建系以来,我们坚持“以教学为本,以学生为本,科研为教学服务,教学为学生服务”的理念,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教学与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初步形成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互动相长的办学模式和“严谨求实、奋发创新”的教风与学风。先后被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厅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被省教育工会评为全省教育系统“创新示范岗位”,被学院评为文明单位。 人文社会科学系现有思想政治教育、应用心理学、历史学三个本科专业,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询、学前教育、历史教育四个专科专业,学生660余人。现有专任教师26人,兼职教师14人,共40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0人;讲师17人,其中有1人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陕西高校教学名师,1人荣获全国优秀教师曾宪梓基金奖,2人荣获陕西省师德先进个人, 2人荣获陕西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先进个人奉献奖、创新奖,1人荣获陕西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先进个人,1人在全省高校“两课”教学竞赛中,荣获“精彩一课”教学三等奖,1人荣获陕西省教育系统优秀活动积极分子。 我系教学成果“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改革”荣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三等奖,“商洛及陕西史略”课程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首批省级精品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被陕西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精品课。我系教师近年来出版论著、参编教材10余部,其中两部荣获陕西高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发表科研及教学论文100余篇,先后共承担陕西省教育厅、科技厅科研项目10余项,参与完成教育部科研课题1项。 中文系商洛学院中文系创建于1976年10月,前身是陕西师范大学商洛专修科中文科,学制两年,1983年改为三年制,1984年改科为系。现有汉语言文学、文秘教育2个本科专业,语文教育、文秘2个专科专业。在三十多年的办学历程中,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5000名优秀人才,中文系也逐步成为一个富于魅力的集体。 这是一个走过光辉历程的集体。30年来,历届班子艰苦奋斗,励精图治,中文系由最初仅有107名学生的专修科,发展成规模逾千的大系,并且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曾荣获陕西省委、省教育厅以及商洛学院表彰的“先进党支部”、 “最佳单位”、“先进集体”等荣誉和奖励50余项,正向着活力中文、实力中文和特色中文的“大美中文”目标迈进。 这是一个充满活力的集体。全系40名教职工,教授3人,副教授8人。高职称教师占28%,高学历教师占78%。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学源结构和年龄结构科学合理。教师队伍中有“全国师德标兵”1名,院级“学科带头人”1名、“教学名师”2名,2位教师获得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这个团队朝气蓬勃,是一个温馨和谐、奋发向上的大家庭。 这是一个务实创新的集体。以专业改革为主线,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和管理创新。完善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考核体系,突出实践育人。成立了“中文系人文实训中心”,建成了六个“人文素养实训室”,创办“中文系魅力学生” 评选活动。语文教育专业被教育厅评为“重点专业”,汉语文学专业被教育厅确定为“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 这是一个崇尚实干的集体。多年来,中文系以务实创新的作风,大力推进教学改革、管理创新和科研工作,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获得陕西省人民政府及商洛学院优秀教学成果奖励10余项,省级、院级“精品课程”2门,主持教育厅项目10余项,参与国家项目2项;发表论文400余篇,出版专著29部;开展“中文系学术研究‘信息窗’系列活动”近50次。 这是一个注重特色的集体。在团结拼搏、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中,中文系的办学理念、管理风格及人才培养模式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中文系的办学思想:务实创新,培养良材,打造品牌;中文系的发展定位:以汉语言文学专业为主导,文秘、新闻与传播等多学科协调发展,为区域经济文化建设和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人才;中文系的工作方针:团结旺系、质量兴系、科研强系、特色名系;中文系的人才特点:高在素养、强在技能、赢在特色;中文系的管理特色:以人为本,科学规范,务实创新;中文系的科研特色:立足商洛做文章,把 “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建设成国内本领域最具实力的资料中心、研究中心和信息中心。 外语系外语系的前身是1988年成立的商洛师范专科学校英语系。现有英语(本科)和英语教育(专科)2个专业;教职工44人,外教4人,其中副教授8人,讲师19人,研究生学历11人。现有在校生839人,其中本科生378人,专科生461人,共19个教学班。目前有英语在线自主学习平台1个和多媒体自主学习室2个,语言实验室6个,多媒体教室3个。除学院图书馆英文图书、期刊、电子出版物和音像资料外,在VSO外教的捐助下,积累了3000余册图书资料,建立了英语图书室,供学生借阅 。 英语专业开设基础英语、高级英语、泛读、听力、语音、语法、口语、英语写作、英语语言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英美社会与文化、翻译理论与实践、英语教学理论及方法、英语测试理论、第二外语等课程。实践性教学环节主要有教育见习、实习,社会调查,论文写作等。根据英语专业的特点制订了“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实施方案”,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英语角、英语歌曲俱乐部、英语电影俱乐部、英文图书室、英语演讲赛、英语晚会、英文歌曲演唱赛、英语读书小组、学生教学技能大赛等深受学生欢迎。 外语系成立以来,以学生为中心,狠抓质量工程建设。近三年来,先后有两门课程被评为院级精品课程,两项教学成果获院级奖励,一人获院级教学名师。为了保障系级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建立了系级三级评教体系。由于重视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在“外研社”杯英语演讲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师范生职业技能竞赛等大型比赛、竞赛中累累获奖。在每年的专升本考试中,我系学生的录取率名列前茅。近几年来,我系学生的就业率都在85%以上,首届本科毕业生中有7人考取了硕士学位研究生,今年参加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学生中,录取率占毕业学生总数的10%,报考人数的46%。 近年来我系科研成果显著,取得国家级项目1个,省厅级科研项目8项,院项目20项。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 艺术系商洛学院艺术系始建于1990年,经过多年的磨砺,至今专业发展已具相当规模。艺术系现有教师26人,其中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6人,助教6人,并聘请西安理工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王家民教授为客座教授。目前的美术专业师资力量及教学水平在陕南地区处于较高层次,教师分别毕业于陕西师大、西安美术学院,西安音乐学院、株洲工学院等院校。 艺术系现有美术学专业在校生639人;音乐专业学生239人。近几年我系承担4项省级科研课题,参加国内各种画展20余人次,多人多次获省级奖励。如今,已为社会输送的几百名毕业生中,有相当一部分考取了艺术硕士或成为中小学音美优秀教师、青年拔尖人才和企业家,他们以其突出的成就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数学与计算科学系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始建于1976年,时称“商洛师范专科学校数学系”,2006年学院升本后更名为“商洛学院数学系”,2008年11月更名为“商洛学院数学与计算科学系”,2000年起先后与宝鸡文理学院、陕西理工学院联合招收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本科生,2006年学院升本后,数学与应用数学作为首开本科专业,并于同年招生。现有在校生470人,其中本科生258人。我系以本科教育为主,本专科教育相结合;以教学促科研,科研服务教学的办学思路,着力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创新型、实用型人才。目前已毕业本专科学生3000余人,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各地、市教育部门的中坚力量。 目前,数学与计算科学系有教职工33人,其中专任教师2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5人,副教授9人,讲师11人,助教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1人,在读博士1人,具有硕士学位的教师14人。院级学科带头人1人,教学名师2人,骨干教师2人。设有函数论、几何代数、应用数学及公共数学等4个教研室和1个数学研究所,承担着本系的专业课教学及全院相关专业的高等数学教学任务。 近几年来,我系教师在数论、偏微分方程、数学教育学、图论、优化算法等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先后发表论文500余篇,其中核心及其以上100余篇,有2篇被SCI收录,4篇被EI收录,5篇被ISTP收录,50余篇被《中国数学文摘》、《美国数学研究与评论》等国内外期刊收录。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5项,主持省教育科学研究项目3项,主持院级科研项目29项,主持院级教改项目13项。获院级优秀教学成果奖3项,院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1门,院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主编、参编教材11部。 我系不断优化课程结构,狠抓教学质量,强化教学管理,制定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对教学计划、课堂教学、考试、教育实习和毕业论文等环节进行严格管理。以严格管理促进良好教风的形成;以良好教风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03年、2004年及2006年分别获得学生管理先进系,2008年系教工党支部被学院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2010年系学生党支部被学院党委评为先进党支部。从2000年到2011年,在普通高校在校生“专升本”考试中,上线人数、录取人数均名列全院前茅。2010年首届本科毕业生中有6名同学考取硕士研究生,2011年我系又有21名应届毕业生考取硕士研究生,他们分别被西北大学、天津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院校录取,其中数学与应用数学2007级(1)班有29人,报考人数14人,录取12人。 目前,数学与计算科学系在学院党政的正确领导下,全系师生员工将继续保持和发扬团结、求真、务实、创新、争创一流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为我系各项工作再上新台阶而不懈努力。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商洛学院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创办于1976年,其前身是商洛学院物理系。现有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和电子信息工程三个本科专业,物理教育、应用电子技术、现代信息技术教育等三个专科专业,在校生450余名。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现有教职工27人,其中教授4人(另外聘教授4人),副教授2人,高级实验师2人,高级工程师1人;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4人;高等学校曾宪梓教师奖获得者3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省级优秀辅导员1名,省级师德标兵1名。 物理与电子信息工程系实验室现有基础物理、技术物理、近代物理三个实验室,占用面积1400平方米,仪器设备900余台(件),总价值达380余万元,承担物理学、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课程实验教学以及数学、化学等专业大学物理课程的实验教学任务。 2000年成立了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学研究所,在侯洵院士等专家的指导下,初步形成了以陈永庄教授为学科带头人的学术队伍,在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成果。先后承担和完成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厅科研项目5项,省教育厅教改项目2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参与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项目1项,获得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4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60余篇,被国际权威检索SCI、EI收录20余篇。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2001年大学排行榜中,发表CSCD论文数按高等院校著者排序,我院在全国高校中排第30名。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创建于1980年。现有化学、应用化学、金属材料工程三个本科专业;化学教育和应用化工技术2个专科专业。应用化学专业为省级特色专业。建系30余年来,已为社会培养了各类毕业生2000余名,他们为地方教育和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师25名,其中正教授3名、副教授7名,高级实验师1名;博士2名、硕士12名。我系现有无机化学、分析化学、仪器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与仪表、基础化学和化学教学法等现代化化学实验室,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学习条件。该系坚持质量兴系、科研强系的办学思路。先后邀请陕西师范大学校长、博士生导师房喻教授,陕西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张成孝教授,兰州大学博士生导师梁永民教授、西北大学博士生导师高胜利教授等8名专家学者前来指导教学、科研工作;坚持与当地厂矿企业联合,为其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先后承担了6项省教育厅自然科学专项基金资助项目、1项省教科所教学研究项目、10项学院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75篇,其中在化学学报、无机化学学报、湖南大学学报、Crystal Research and Technology、Synthesis and Reactivity in Inorganic, Metal-Organic,and Nano-Metal Chemistry等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有11篇被SCI收录,1篇被EI收录。我系曾获学院教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2次,学术论坛一等奖2次,青年教师技能竞赛一等奖三次。二等奖4次,获商洛市科技论文一等奖3篇,二等奖4篇。 在狠抓学生文化课学习的同时,该系特别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现建有多个固定的教学实训基地:商洛炼锌厂、商山水泥厂化工实习基地;商洛环保局环保见习基地;静泉山敬老院德育基地。同时积极组织青年志愿者小组,深入学校、农村和厂矿,开展各种活动。1997年该系系获陕西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先进单位;2001年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团总支被共青团中央命名为“标兵单位”;2001年被陕西省委宣传部、团省委、省军区等单位命名为“学雷锋先进集体”;2005年、2006年、2007年连续三年被学院评为“学生管理先进系”;16名学生获省级“优秀毕业生”、“优秀班、团干部”称号。 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安排专人负责学生的管理和就业工作。以已毕业的学生为纽带,建立有自己的就业信息网络,学生就业渠道畅通。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始终在96%以上。另外,特别注重学生的“专升本”工作,近年来,学生专升本率始终处于学院前列。2005届毕业生毕庆员现已考取复旦大学博士生。化学与化学工程系将以为地方教育和经济建设服务为宗旨,结合商洛主导产业,在现代材料、中药材的深加工、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水资源的监测保护等方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生物医药工程系商洛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其前身源于1984年开办的农学系,2004年组建成立生物医药工程系,是我院历史悠久的专业系室之一。现有生物科学、生物技术、食品科学与工程、制药工程4个本科专业和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及应用、生物教育、中药4个专科专业,在校生667人。 生物医药工程系秉承“勤奋、敬业、和谐、创新”的优良传统,形成了一支素质优良,职称、学历、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现有专职教师31人,其中教授2人,副教授11人,博士2人,硕士14人。 生物医药工程系拥有独立的实验大楼一幢,建筑面积1609m。仪器设备360台(件),设备总值296.6万元。设有药用植物学实验室、普通动物学实验室、植物营养学实验室、生物化学实验室、微生物学实验室、植物生理学实验室、动物生理学实验室、组织培养实验室、天然产物化学实验室、分子生物学实验室10个实验室和药用植物、中药饮片两个标本室。建有中药材提取室、农药残留检测室、重金属检测室、紫外分析室、制备液相色谱室、显微镜室、凝胶成像室等9个仪器分析室。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了商洛学院中药材科研工程中心,已成为与地方经济结合的纽带,形成了基础实验训练平台、实践技能训练平台和创新服务平台,在商洛及陕南地区产生广泛的影响,发挥着良好示范作用。 生物医药工程系高度重视实验教学环节,积极吸收科研和教学的新成果,更新实验内容,注重综合性实验。并通过组织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加强学生基本实验方法和技能训练,培养学生求实创新的学风、严谨的科学态度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验教学效果显著。 生物医药工程系顺应生物技术发展、区域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成功的创新了“产学研”教学模式,广泛开展校地、校企合作,把教师的科研和学生的学习、实训结合,学生可在企业顶岗实习,毕业后在企业就业;根据地方和企业的技术要求,及时调整实验课程,聘请专家、技术能手走进课堂,把企业、市场、社会的需求变成学生的实际能力,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始终处在省内同类学校的前列。 近年来,随着教学、科研及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取得一系列教学科研成果,《药用植物学》被平为省级精品课程;《植物学》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中药资源实验教学中心被确定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近五年来先后承担国家、省、市、校科研项目39项;获市(厅)级以上科技奖项21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核心期刊135篇,市级以上获奖论文12篇;正式出版实验教材6部,自编实验教材7部。育成省级小麦新品种2个,拥有省级科研成果2项。 目前,商洛学院生物医药工程系已成为商洛市对外的一个窗口,先后接待了国家、省、市五十多批近800名领导、专家、学者的参观访问,成为商洛乃至陕南毗邻地区生命科学的人才培养中心、技术培训中心、成果转化中心和产业研发中心。我们将按照“立足地方优势,突出行业特色,以科技创新推动学科专业建设,以校企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发展思路,以师资队伍建设为重点、以科研团队为基础,以实验平台升级为支撑、推动科学建设;以教学质量工程为抓手、以本科教学为中心,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实践活动为载体、以校企产学研合作育人为途径,以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将生物医药工程系建设成为我院一流的教学科研单位。 计算机科学系计算机科学系是学院重点扶持的系部之一,1993年设立大专班,2002年独立建系,2007年设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现有“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计算机应用”、“计算机信息管理”三个专科和一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教职工32人,在校学生400多人。经过多年来的发展,已具有一定的办学特色和科学的办学理念,逐渐形成一支职称结构、年龄结构相对合理,教学能力强,科研水平高的专业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其中,教授、副教授和高级实验师5人,中级职称16人,具有硕士学位的18人、博士学位的两人, 保证了各项教学和科研任务的顺利实施和高质量的完成。 多年来,计算机科学系一直本着以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尊照“严谨、求实、实践、创新”的系训,按照“一体多翼”、突出技能训练的改革思路,以精品课程体系建设旺系、专业改革强系、科学研究兴系的指导思想,全面建设全面,发展。先后组建了计算机网络实验室、多媒体CAI实验室、计算机维护维修实验室、软件实验室和硬件实验室,设备投入累计300多万元。同时,强化实验室管理,保证所有实验100%开出,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教学。还在校外建立实训实习基地十多个,以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 在专业建设方面,先后成立了计算机公共课教研室、计算机软件教研室、计算机硬件教研室和计算机应用教研室,不仅高质量高水平地开设了本、专科专业的全部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而且进行了一系列大胆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形成了“一体多翼”的专业改革思路和“精讲多炼”、“案例教学”、“单元设计与课程设计相结合”、“理论讲授与实践操作相统一”的教学理念和与之配套的考试体制。其中,《大学计算机基础》 2006年被评为陕西省度精品课程。 近年来,又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的力度,开拓教职工的视野,提高教职工的科研能力,使全系科研活动蔚然成风。结合教学工作实践和科学研究,已承接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10项、省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2项、地市级科研项目2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主编和参编教材5部,获优秀教学、科研成果奖10多项,其中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2项。 自2002年建系以来,在学校党政部门领导下,经过全系师生的共同努力,逐渐形成了具有本系特点的管理体制,科学地制订了一整套规章管理制度和实施细则,保证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各项工作的顺利进行,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丰富而不乏专业特色的课外活动,不仅增长了学生的知识,锻炼了学生能力,更增强了学生的专业兴趣;以计算机科学系学生为主的“软件设计大赛”已成功地举办了六届,在学校和社会上产生了一定影响;因而,多次受到学校和有关部门的表扬与奖励。其中,一次获校“学生管理先进系”称号,两次获校级“社会实践先进集体奖”,2004年毕业生就业率居全校前列。 经过全系教职工的共同努力,多年来为商洛乃至毗邻地区培养了一大批不同层次、高质量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他们知识结构全面,基本素质好,事业心强,具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很多人已经成为科研部门、教育单位、企事业及行政部门的骨干力量。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商洛学院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诞生于2008年11月,它的成立有效地整合了我院的办学资源,凸显了我院人才培养特色,激发全体师生改革创新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商洛学院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现有地理科学、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会计学和工程管理四个本科专业,会计、经济管理、财务管理、建筑工程管理、地理教育、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六个专科专业,本、专科学生1700余名,专任教师27人,兼职教师7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高级会计师1人,注册会计师1人,讲师16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的2人,在读博士2人,具有硕士学位的20人,硕士生导师2人,院级教学名师1人。主持或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陕西省教育厅科研项目5项,陕西省科技厅科研项目2项,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项,陕西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1项,商洛学院科研项目20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100余篇,有多篇文章被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录,其中被全球四大索引之一的ISTP收录1篇。建有地质地貌实验室、地理信息系统综合实验室、会计模拟实验室、测绘实验室、建筑材料实验室和汽车结构试验室,为我系教学、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以造就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较高的人文素质和较强的专业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为我们的培养目标;以“质量立系、科研强系、特色名系”为我们的办学理念;以“规范教学、严格管理”为我系的工作作风。 我们是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是一支团结向上的队伍。“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城乡发展与管理工程系正以严谨、求实、创新的教育教学理念,为莘莘学子打造美好的未来! 师资力量全日制在校生5412人,成人教育学生2000余人。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学院现有教职工486人,其中专任教师330人,高级职称人员122人。教师中享有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1人,硕士生导师3人,全国优秀教师4人,获“五一”劳动奖章1人,省级教学名师1人,获曾宪梓奖6人,省部级优秀教师、先进个人10人。长期聘请中科院院士侯洵、著名作家贾平凹等知名专家学者23人为学院兼职教授,聘请外籍教师4人。 办学特色学校办学特色鲜明,突出师范性、地方性,重视实践性,坚持以质量求生存,以改革求发展的办学理念,教学质量不断提高。在陕西省组织的专科生课程统考和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成绩名列前茅,在2002年、2003年“专升本”统考中上线率位居全省第一,已累计向本科院校输送优秀学生1100名。毕业生大多数已成为各自行业的骨干,深受社会欢迎,2001-2003年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分别达95%、91%、89%。建校28年来,为社会培养了12000多名本专科 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科研工作成果学院坚持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和基础教育服务,树立科研兴校意识,积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近年来,学校立项和承担教育厅下达的教学改革课题15项,有8项成果获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奖,连续两次获省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学校承担省 市级以上科研项目37项,有15项成果获省教育厅科技进步奖和人文社科奖,49人次荣获省级教学科研成果奖励,取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学术论文2332篇,其中核心以上期刊221篇,被国际三大权威检索机构之一的EI sci收录15篇,人大复印资料收录索引66篇,出版专著、教材85部。《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并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成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的来源期刊之一。 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院高度重视师生思想政治工作,大力加强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学校党建、思想政治工作方面的“一化四三”思路,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五大工程”,校园综合治理的“三三制”管理模式等都得到了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和诸多兄弟院校的广泛认同。特别是“三级联系制”的经验曾被省委、省政府、中宣部、教育部总结推广。学校曾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省教工委表彰的党建工作先进单位、全省教育系统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省教工委、省教育厅命名的“文明校园”称号,被陕西高校学生宿舍管理委员会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及宿舍管理标兵单位”。 学院不断深化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近年来主持省级教改科研课题18项,获陕西省人民政府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二等奖5项。建成省级精品课程3门。2004年、2005年“专升本”统考上线率位居全省第一。2006年“专升本”上浮考试考生上浮率达60.5%。在2005、2006年度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中,数学系学生第五琼、中文系学生孙春香分别获得“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B级)”的特等奖和一等奖。 学院不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设有量子光学与量子信息研究所、贾平凹暨商洛文化研究所、GAP科研工程中心等7个研究机构。近年来,承担省、厅级以上科研项目71项,取得国家专利3项,发表的学术论文被国际权威检索机构SCI、EI收录16篇。 学院始终把德育工作放在首位,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得到上级组织的肯定。特别是“三级联系制”的做法曾被省委、省政府、中宣部和教育部总结推广。学院曾获中宣部、教育部、团中央表彰的“社会实践先进单位”,省教育系统创佳评差“最佳单位”、省教工委表彰的党建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厅命名的“文明校园”等称号。 建校30多年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14000多名本专科人才,为地方基础教育、经济和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 发展前景“十一五”时期,学院将坚持特色立校、质量兴校、科研强校的战略,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重点建设特色优势学科,把学校建成地方特色鲜明、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普通本科院校。 现任领导党委书记: 张继良 院 长: 张景书 党委副书记: 张景书 左晓民 纪委书记: 王思怀 副院长: 陈永庄 刘建林 魏书堂 党委委员: 张继良 张景书 左晓民 王思怀 陈永庄 刘建林 魏书堂 纪委委员 王思怀 马建堂 巩仓振 汪玉琳 郭英勇(按姓氏笔画排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