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商洛大云寺 |
释义 | 商洛大云寺大云寺初名“西岩院”,旧址在商洛市商州区城北的金凤山上。现坐落在商洛市商州区工农路中段。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公元前627—649年),奉祀佛教神玄武帝,武则天为达到做女皇之目的,借助宗教神法的“法力”,大兴土木,令诸州各建大云寺,商州大云寺便应运而起。元代至正年间(公元1341—1368年)更名为“大云寺”。现存大云寺面积8000平方米,4座大殿基本保持原貌,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云寺内有《五戒本生》的壁画,描写佛教“五戒”(戒杀生、戒偷盗、戒邪淫、戒妄语、戒饮酒)缘起的五个故事。壁画绘于大云寺大雄宝殿东墙,五组画自右向左,从上到下依次排列。 结构沿中轴线以次有山门、前殿、中殿和后殿。现为元末明初建筑风格,其中前殿前后檐下有斗拱22朵,拱眼用砖封堵,并在内外两面单线彩绘佛像壁画共40幅。彩佛盘坐于莲花座上,身罩佛光,神态慈祥,保存十分完好。 历史渊源大云寺是一代女皇武则天“制颁天下,令两京诸州”所修建的。其目的是利用佛教为其登上帝位大造舆论。在唐高宗永淳二年(683)驾崩后仅三个月,武则天就将太子李显从皇位上赶了下去,独揽了朝政大权。在对朝廷体制进行大刀阔斧改革的同时,还做出规定:佛教在道教之上,给一些著名僧人很高的礼遇,并出钱修寺造像,如著名的龙门奉先寺毗卢遮那佛像就是在武后直接支持下雕凿的。武则天不遗余力的支持佛教,而佛教徒也知恩图报为其登基出计献策。永昌六年(689),一批僧人伪撰《大云经》上于朝廷,经文中讲:武后要以“女身”做威服天下的帝王。天授六年(690)四月,东魏国寺和尚法明等人利用这个故事,编撰了一部四卷《大云经疏》献给武后。《经疏》中称:“太后乃弥勒佛下生,当代唐为阎浮提主”。武则天看后即刻颁布《经疏》于天下,令诸州修建“大云寺”,并各藏《大云经疏》一部广为宣传,为改李唐江山为武周天下,登上帝位奠定了理论基础。 清代改做启秀阁,成为商州“八景十观”之一。清人王时叙《远山诗草》中赞此阁道:“千峰万岫走商城,金凤山高旧有名,一白菊溪开秀阁,梵声不听听书声”。明初毁于兵燹(xian,音显),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建新寺于城西门内,仍号“大云寺”。原寺为“上寺”,新寺称“下寺”。光绪三年(公元1877年)知州李素募捐大举增修,工未竣去任,至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知州焦云龙始将其全部建成。现存前殿、中殿、后殿各5间,厢房40余间,占地20多亩,屋面经过改建,多失去原貌,唯梁架依旧。三座大殿座北向南,以山门为轴对称,总体布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高宇建筑群体。千余年来,“两京诸州”的“大云寺”均已坍塌焚毁,唯有商州“大云寺”幸存于今,商州大云寺也因潜函着这样一段与武周女皇有关的历史而令世人注目。现今,商洛大云寺为商洛市博物馆所在地。 艺术特色三座大殿座北向南,以山门为轴对称,总体布局是一座四合院式的高宇建筑群体。当你今天来到这个清静幽深的寺院,踏上石阶,穿过山门,步人大殿,那红柱画壁,尤其是内侧斗拱间绘制的佛像,栩栩如生,引人人胜。殿外株株苍劲挺拔的古柏,增添了寺院之幽雅。通体墙镶嵌“大云寺”砖饰,浑厚而古朴。元代的一尊石雕造像,束高髻,戴桂冠,裹金裙,披大巾,系薄带,侧身仰面相迎,一佛怀抱小孩,乘坐莲花宝座,玉带飘逸,流云环绕,腾云驾雾,反映了当时佛教的崇高地位和人们对佛教的虔诚。 交通大云寺坐落在商洛市城区,可在当地乘坐1、8、9路公交或出租车前往。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