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商店镇 |
释义 | 商店镇位于阳信县南部,辖8个工作片,96个村,土地总面积为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75836.04亩,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1501人,农业人口总户数为11938户。 简介商店镇位于阳信县南部,土地总面积为91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为75836.04亩。辖96个村委会,94个自然村,人口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为41501人,农业人口总户数为11938户。镇政府驻商店村,邮编251806。 商店镇是2001年5月17日原小桑乡和商店镇合并成立的东部大镇,农业占比重较大,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按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棉花、林果、畜牧、食用菌、药菊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工业则走“工业兴镇战略”,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扩大就业为目的,通过优势膨胀、引进外资等形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已形成地毯加工、电子元件、粮油加工、草苇注塑加工、纺织、建筑建材等为龙头的骨干企业群体。 经济状况商店镇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上级的各项决策部署,紧紧围绕“工业强镇,商贸活镇,诚信立镇”的发展思路,团结带领全镇上下,与时俱进,真抓实干,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突飞猛进。现有工商企业48家,总资产5.6亿元,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7家,瑞鑫集团已跻身“全国乡镇民营企业500强”。逐步发展壮大了“地毯加工、粮油加工、石油化工、电子信息、生物制药”五大产业群,商店镇已成为鲁北最大的地毯加工和面粉加工基地,产品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6年,实现地方财政收入916万元,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5.5亿元,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8亿元,高新技术产值500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920元。2006年商店镇荣获市“信访工作先进单位”、“先进劳动和社会保障所”、县“利用外资先进乡镇”、“十进村行动先进单位”等称号。 产业发展商店镇是2001年5月17日原小桑乡和商店镇合并成立的东部大镇,农业占比重较大,经过农业结构调整,按农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发展,目前已形成以棉花、林果、畜牧、食用菌、药菊为主的五大主导产业,工业则走“工业兴镇战略”,以农民增收、财政增长、扩大就业为目的,通过优势膨胀、引进外资等形式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和个体私营经济,目前已形成地毯加工、电子元件、粮油加工、草苇注塑加工、纺织、建筑建材等为龙头的骨干企业群体。 为加快经济的发展,商店镇首先是弘扬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精神、抓好政策支持,出台了《商店镇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等鼓励、吸引本地和外地有志于发展企业的政策,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采取一切措施杜绝了“三乱”现象的发生,给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软环境。其次是抓好载体“筑巢引凤”。2001年6月在原来投资300多万元的基础上成立了阳信县小桑经贸园区。目前园区楼房建设面积2万多平方米,经营业户300余家,企业达20余家,已形成人流、物流、经济流中心。驻地小城镇建设已借桑阳路的拓宽开始起动,一期商住房建设已达1万平方米,二期沿桑阳路商住楼开发业已起动,预计建筑面积可达2万平方米。第三是抓好政府职能转型。经过工作作风整顿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店镇政府采用一站式服务、上门式服务,切实转变了政府职能,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第四是抓好规划,发展路域经济。充分利用永莘路,滨阳路横贯东西、桑阳路连结南北的优势,由土管、城建部门抓好沿路村庄的土地使用规划,大力发展路域经济,带动沿路村庄的经济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贾家至西马的“十里长廊”经济带。 城镇建设全镇有11个党总支(农村党总支8个),101个支部(农村支部96个),1882名党员(农村党员1448名)。全镇在编机关干部90人,其中公务员45名,编外在岗人员34人。商店镇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发展环境。省道永莘路和桑阳路分别贯穿南北和东西,镇驻地距滨博高速大桑处出口10公里,环乡路总长92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黄河水主干线贯穿全镇,自来水进村率达86%。镇驻地和小桑经贸园区(省级经贸示范区)分别拥有35KVA和110KVA变电站;宽带和有线电视主干线遍布全镇;南有东西走向的沙河,北有东西走向的东支流两大水系;镇驻地和园区分属“田字型”和“三横一纵”开发建设,基本实现“六通一平”,商住楼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个体经商户720家。现拥有初级中学两所,小学10所,幼儿园22处,卫生院2处,均于2005年新建门诊楼,职工总数106人,床位38个,年总业务收入125万元。驻地和园区各有敬老院1处,住房42间,入院人数40人。 乡镇特色访千户 走百企阳信县商店镇把引导零就业家庭就业和为企业提供优质服务作为“解决城乡家庭零就业年”活动的结合点和突破口,积极开展“访千户、走百企”活动,搞好零就业家庭与企业的对接。一方面组织机关干部深入“零就业家庭”,宣传相关政策,帮助他们分析自身现状,引导就业;另一方面深入企业,摸清企业用工现状和岗位需求,先后搜集到600多个岗位,充分发挥各村信息联络员作用,通过务工信息公开栏把用工信息送到每个“零就业家庭”。该镇还积极与企业联合,开办了地毯加工、电焊、缝纫和草编4个岗前培训班,经一个月培训有3个班的学员500余人实现就业,其中有零就业家庭劳动力102人。 八千妇女成为上班族该镇民营经济发展迅速,涌现出了跻身全国乡镇企业500强的阳信县瑞鑫集团公司、长江以北最大的以胜达工艺品有限公司为主的塑制品、草制品生产经营等民营企业。这些企业主要加工、生产胶背地毯、毛线布匹、电子元件、塑料门帘、草编工艺品等,大都适合妇女就业。该依托这些自身优势,逐步建立完善了有利于女孩及其家庭的社会经济政策和保障措施,帮助广大育龄妇女特别是女孩户解决生产、生活、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提高了她们的社会经济地位。如今,该镇的妇女纷纷走出家门走进工厂,成了月月挣工资的上班族,少的每月能挣500元,多的达1500元。 经济发展举措山东省阳信县商店镇大力实施“民营固本、工业兴镇,外向带动”三大战略,突出“一体两翼”(招商引资、工业经济、财政收入)抓发展,推动了全镇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快速发展。2004年1-9月份,全镇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6298万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3.2亿元、增加值7525万元、销售收入2.475亿元、利税1758万元,同比分别增长58%、72%、54%、17%。 采取的相关措施为加快经济的发展,商店镇首先是弘扬解放思想、扩大开放与时俱进的精神、抓好政策支持,出台了《商店镇关于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等鼓励、吸引本地和外地有志于发展企业的政策,加大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采取一切措施杜绝了“三乱”现象的发生,给经济发展提供了优质的软环境。 其次是抓好载体“筑巢引凤”。2001年6月在原来投资300多万元的基础上成立了阳信县小桑经贸园区。目前园区楼房建设面积2万多平方米,经营业户300余家,企业达20余家,已形成人流、物流、经济流中心。 驻地小城镇建设已借桑阳路的拓宽开始起动,一期商住房建设已达1万平方米,二期沿桑阳路商住楼开发业已起动,预计建筑面积可达2万平方米。 第三是抓好政府职能转型。经过工作作风整顿和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入,商店镇政府采用一站式服务、上门式服务,切实转变了政府职能,真正成为服务型政府。第四是抓好规划,发展路域经济。充分利用永莘路,滨阳路横贯东西、桑阳路连结南北的优势,由土管、城建部门抓好沿路村庄的土地使用规划,大力发展路域经济,带动沿路村庄的经济发展。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贾家至西马的“十里长廊”经济带。 强“体”实现招商引资新突破。依靠招商引资、多方融资,借外力激活内力是落后地区加快发展的最有效途径,商店镇深入开展“招商引资优惠年”活动,坚持挂职招商、以商招商、企业招商、大户招商、务工招商和聘员招商六招并用,全力打造资金流“洼地”,派出多名优秀人才赴招远、德州、天津等地挂职、学习、参观,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招商引资本领,扩大招商引资成果,2004年计划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5个,百万元以上项目10个。截止目前,已实现投产项目7个,其中过千万元3个,在建项目4个,签约项目2个。 兴“工”实现工业经济新突破。“无工不富”。商店镇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发挥优势,配置骨干,膨胀总量,提高质量,力争年内实现投产项目12个,在建项目5个,签约项目8个,力争年内全镇工业企业产值6.7亿元,销售收入6.6亿元,利税6078万元;规模以上企业产值3.7亿元,销售收入3.3亿元,利税3200万元。希祯面粉厂遇到资金困难,党委、政府及时联系金融部门,帮其协调资金50万元,解决资金瓶颈问题,使企业重新正常运行。帮助金山、天和、玉杰3家面粉加工投产运行,年面粉加工量已达2000吨,同时使金鑫科技二期工程顺利实施。集中力量培植壮大地毯、棉纺织、工艺品、面粉、电子、金属制品等六大产业,努力打造以地毯、工艺品为主的"黄河以北家纺业第一镇"。目前,全镇已拥有工业企业29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9家。2004年1-9月份上交国税833万元,地税86万元。 治“税”实现财政收入新突破。商店镇多种渠道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增强全民纳税意识,创造依法治税的氛围和良好的税收秩序。抓清欠、依法治税、加大宣传力度,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农业税,车船使用税等税种的征收力度,认真开展税源普查工作,深入分析每年税种的特点,对重点税种,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征收措施,挖掘增收潜力;对地方小税和零星收入同样看待,把该片的税征足征齐,确保不漏一税。2004年1-9月份已实现财税总收入1330万元,地方财政收入560万元。 历史文化黄巾冢位于阳信县商店镇黄巾寨村西,在阳信县城东南十五公里处,有一硕大的坟茔,上面草蒿葳蕤,四周荆棘遍布,白天蛇兔隐隐,晚上磷火点点,使每个路过这里的人,都感到毛骨悚然,头皮怂炸。这就是东汉末年黄巾农民起义英雄们的聚葬墓,俗称黄巾冢。 黄巾军起义东汉末年,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疯狂兼并土地;民不聊生,纷纷逃亡他乡谋生。中平元年(184),太平道首领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不忍压迫,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遂揭杆而起,当地群众纷纷响应,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衮、豫八州。因他们起义后用黄巾统一包头,故名黄巾军。 黄巾冢的由来黄巾军一起义,就受到朝廷的残酷镇压。由于黄巾军缺乏作战经验和组织纪律涣散,起义队伍屡受创伤,他们只好沿人烟稀少的海边向东南方向转移,来到阳信扎下营盘。随之各地的农民起义队伍,都来聚集,形成一支庞大的黄巾起义军。起义首领张角亲挂帅印,设龙虎帐商讨军机大事,起义军整编十八支队伍,分设十八个寨子驻守。同时,筑起点将台,开辟校练场,对起义军进行严格训练。不料,黄巾军来阳信驻扎不久,受统治阶级指派的刘备、关云长、张飞兄弟三人率部追杀过来,将黄巾军团团包围。这样,义军张角三亲兄弟与官兵刘备三拜兄弟在这广袤的大平原展开了惨烈的肉搏战,只见旌旗翻动,刀枪挥舞,狼烟袅袅,杀声阵阵,经过三天三夜的拼杀,黄巾军终因势单力薄而全军覆没。刘、关、张兄弟不忍义军暴尸荒野,下令将他们的尸首收殓起来,集中在一地掩埋,由此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坟墓,即如今的黄巾冢。老弱病残的黄巾义士,就在各自的军寨繁衍生息,形成了如今的十八寨。当年的点将台、校练场等仍历历在目。 七女坟在孙家寨西北角,有七个坟头,当地老百姓称七女坟。相传黄巾军在驻扎期间,河南有一婆婆带着自己的六个女儿投奔黄巾军。他们虽是女性,但有一定的武术功底,作战非常勇敢,受到黄巾军将士们的青睐。在攻打富平城时,她们乔装打扮,进城探听情报,不料被官兵识破,全部遇难。黄巾军攻破城之后,将士们怀着悲愤的心情将七女厚葬,至今七座坟头仍然存在,并不时有人添土焚纸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