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伤寒来苏集
释义

本书为清代医家柯琴撰著,包括《伤寒论注》四卷、《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柯氏首次以证名篇,重新编次,纲举目张,条理井然,使仲景之作,从此一新,也为后人进一步研究《伤寒论》开辟了崭新的道路,可谓贡献卓越。本书批诸注家之谬,悟仲景之旨,堪称历代注疏《伤寒论》的上乘之作。本书适合中医各科临床医师参阅.

《伤寒论注十人书》

系列之《伤寒来苏集》

作 者:〔清〕柯琴编撰,张海鹏、陈润花校注

责任编辑:付国英、陈辉

出版时间:2009-09

开本:32

页数:353页

版次:1/1

印数:3000

ISBN :978-7-5077-3195-8

定价:25.00元

出版社:学苑出版

内容提要

《伤寒论注》系柯氏将《伤寒论》原文依六经方证,分立篇目,重加编次而成。首列总论一篇,集《伤寒论》总论伤寒之条文,并详加注释,使人开卷便知伤寒脉证得失之大局;其次,依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之序分述各经之脉证。每经之中,亦先立总纲,务使读之便明每经之大略;再以方证分篇目,将《伤寒论》之条文,各以类从,其后又附以各方证之加减变化,并予以注释。

《伤寒论》以方类证加以编次

当始于唐·孙思邈,《千金翼方》“方证同条,比类相附”即此之谓也。宋·朱肱随之于后,其《类证活人书》“将病对药,将药合病”。至柯氏,承前贤之旨,加以变化。以方类证之编次研究从兹定矣。细究柯氏之编次整理,具以下特点。其一、不依伤寒条序,仍从六经之次。柯氏依据自己对《伤寒论》具体方证之体认,将其分别归于六经之下,以利于临床辨证治疗。此与朱肱之以病症为纲显然不同。孙思邈虽亦按经分篇,但相较之下,欠于周详。其二、经证并行,以证为主。从临床看,六经虽可定位,但有宽泛之嫌。若于六经之下,再细辨诸方证之别,则临证有的。故柯氏之编可谓切于临床实用。相较之下,孙氏之编次过于笼统,粗疏,而朱氏之编则有症、证不分之嫌。其三、方证之名实始立。孙氏虽有桂枝汤、麻黄汤等标目,但言法不言证。朱肱虽有“药证”之说,但朱氏所言为“症”,非“证”。柯氏之编则不然,其以方名证,以方类证之编次,可谓主次分明,井然有序。故自柯氏始,《伤寒论》之方证始渐趋明确、具体。

《伤寒论翼》

一书,为柯氏发挥《伤寒论注》未尽之义,对伤寒六经之含义、治法及合病、并病、温、痉、湿等病详加阐述,并细析演释六经病及制方大法。其中以六经之论及制方大法最为切要。

读《伤寒论》者,未有不言六经者。然仲景于其书中未明言六经为何,故后世学者各述己见,诸说杂陈。柯氏以为六经为百病立法,非专于伤寒一病,如其所言“按仲景自序言作《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则伤寒杂病,未尝分两书也。凡条中不冠伤寒者,即与杂病同义。如太阳之头项强痛,阳明之胃实……等症,是六经之为病,不是六经之伤寒,乃是六经分司诸病之提纲,非专为伤寒一病立法也”。至于六经之义,柯氏摒前人之说,独倡经界之说,补偏救弊,切中肯綮,启后学之功可谓大矣。其认为“夫一身之病,俱受六经范围者,犹《周礼》分六官而百职举,司天分六气而万物成卫。伤寒不过是六经中一症,叔和不知仲景之六经,是经界之经,而经络之经,妄引《内经·热病论》作《序例》,以冠仲景之书,而混其六经之症治。六经之理因不明,而仲景平脉辨证能尽愈诸病之权衡废矣”。是知《内经》所论为经络,而仲景所论为经界。

方与法相关而不同

一方可含数法,而一法可立数方;有方无法,则方为堆砌之药,有法无方,则法为无依之空谈,故方与法不可偏废。详方制之说始于《素问·至真要大论》,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序》提及“方制之法”,柯氏则立专编以论之。细究之,前人之论详于方而略于法,柯氏则方、法并重。柯氏以六经为纲,统领诸方,并将诸方分为汗、吐、攻、和、寒、温六种,分为表、里、寒、热、半表半里诸证而设。每方每证下又列有数方,每方之加减变化亦详予剖析。如此则法中有法,方外有方,变化无穷,诚如柯氏所谓“何得以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拘之耶”。

《伤寒附翼》为论方专书,以六经为纲,统摄诸方。每经诸方之前先列总论,以阐明本经立法之要,次列诸方。每方后分列组方之意及使用法则。

详六经类方

前见于王好古之《阴证例略》及喻昌之《尚论后篇》。王氏以三阴分经谴方,如“伤在太阴,理中汤”,“伤在少阴,通脉四逆汤加减、四逆汤”,“伤在厥阴,当归四逆汤、当归四逆加吴茱萸汤、吴茱萸汤”等。喻氏将《伤寒论》方按六经分类,如“太阳经风伤卫方”,“太阳经寒伤营方”,“太阳经风伤营寒伤卫方”,“太阳合阳明方”,“阳明少阳各方”,“三阴及各证方”。柯氏继之,以六经类方,即“太阳方”、“阳明方”、“少阳方”、“太阴方”、“少阴方”、“厥阴方”。柯氏推崇六经辨治,其实质为据六经病证不同而立法处方,故六经辨证实涵八纲辨证,其指出“于诸病之表里阴阳,分为六经,令各得其司。清理脉症之异同,寒热之虚实,使治病只在六经下手,行汗、吐、下、和解、温补等法而无失也”。是知,柯氏之六经类方,融六经、八纲为为炉,以仲景辨证论治之旨。柯氏又认为“方各有经,而用可不执”,“六经各有主治之方,而他经有互相通用之妙”。足见其以六经类方,而不泥于经。

柯氏于仲景诸方之论解亦颇有特点

罗美《古今名医方论》载方137首,引柯氏之论69首,《删补名医方论》选柯氏方论53首,足见柯氏方论于后人之影响。柯氏论方先析症情之理,再述治疗大法,再论组方遣药,不单以论方是事,务使仲景之圆机活法跃于纸上。如其论乌梅丸,先解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诸症,再引《内经》之文论其治疗大旨,再细述方中各药之效用配伍。其中理、法、方、药俱备,不独解乌梅丸一方,亦使人明了厥阴病之治疗大法。

著者柯琴生平

柯琴,字韵伯,号似峰,清代医家,浙江慈溪(今属余姚)人氏,后迁居虞山(今江苏常熟)。博学多闻,能诗善文,不涉仕途,矢志医学,但不以医鸣,故知之者鲜。

柯氏认为“著书者往矣,其间几经兵燹,几番播迁,几次增删,几许抄刻,亥豕者有之,杂伪者有之,脱落者有之,错简者有之。如注疏者着眼,则古人之隐旨明、尘句新;注疏者失眼,非依样葫芦,则另寻枝叶,鱼目混珠,碔砆胜玉矣”,故而“胸中有万卷书,笔底无半点尘者,始可著书;胸中无半点尘,目中无半点尘者,才许作古书注疏。夫著书固难,而注疏更难”。《伤寒论》成书未久,便因战火散佚,经后王叔和编次,方流传于后。然叔和之编次,已失其旧。其后又经宋臣校正,去仲景原貌更远矣。又有方有执、喻昌等各以己意更定伤寒,更背仲景之旨。故仲景之文遗失者多,后人附会者亦复不少,故读《伤寒论》者,必“凝神定志,慧眼静观,逐条细勘,逐句研审”,“何者为仲景言,何者是叔和笔,其间若脱落、若倒句,与讹字、衍文,须一一指破,顿令作者真面目见于语言文字间”。

遵上述之旨,柯氏参引《内经》之旨,摒诸家之说,据论中太阳证、桂枝证、柴胡证诸词,以证名篇,汇集六经诸论,各以类从,于公元1669年作《伤寒论注》四卷。其后,又于公元1674年作《伤寒论翼》二卷、《伤寒附翼》二卷。三书合为一集,名《伤寒来苏集》,凡八卷。

版本流传情况

《伤寒来苏集》流传甚广,《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1991版)载有30余种版本。具体如下;

清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刻本。

清乾隆二十年乙亥(公元一七五五年)昆山马氏绥福堂刻本。

清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公元一七六六年)博古堂刻本。

清乾隆金阊绿慎堂刻本。

清乾隆静远堂刻本。

清乾隆嘉庆间古香室刻本。

清初三多斋刻本。

日本文政四年辛巳(1821)京都须原屋平左卫门刻本。

清道光二十年庚子(1840)一经堂刻本。

清同治四年乙丑(1865)灵兰堂刻本。

清光绪二十六年庚子(1900)世德堂刻本。

清光绪三十三年丙午(1906)上海玉麟局石印本。

清宣统元年己酉(1909)同文会刻本(六卷无《论翼》)。

清文聚堂刻本。

清务本堂刻本。

清宏道堂刻本。

清扫叶山房刻本(六卷无《论翼》)

清弘仁会刻本。

清金阊经文堂刻本(六卷无《论翼》)。

清文富堂刻本(无《附翼》)。

清文魁堂刻本。

清刻本(六卷无《论翼》,陆懋修批本)。

抄本(二卷)。

1921年上海会文堂书局石印本(六卷无《论翼》)。

1931年上海千顷堂书局石印本。

1931年大众医学社石印本。

1932年广州民强书局铅印本。

1933年广东顺德吴尚德堂铅印本。

上海锦章书局石印本。

上海文瑞楼石印本。

1936年中国医学大成本。

1956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

1959年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铅印本。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5 23:2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