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伤边将 |
释义 | 《伤边将》是唐代诗人温庭筠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在诗中作者感叹边将的有功无赏,也蕴含着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之情。 作品信息【名称】伤边将 【年代】晚唐 【作者】温庭筠 【体裁】七言绝句 作品原文伤边将 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 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邱陇似天山。 作品鉴赏如题所示,此诗为感叹边将有功无赏而作。题一作“伤温德彝”。温德彝,公元830年(大和四年)任河中都将,从诸道兵出征蛮戎,返途又从兴元尹、山南西道节度使温造平息兴元军叛乱,诗疑即作于此时。诗人先濡毫大书边将的卓著功勋:“昔年戎虏犯榆关,一败龙城匹马还。”古代泛称我国西部的少数民族为戎,戎虏乃对其蔑称。榆关,古代有二,一在今河南中牟县南,一即今河北秦皇岛市之山海关,此处借代边塞重镇。龙城,汉时匈奴神圣要地,匈奴于岁五月在此大会各部酋长祭其祖先、天地、鬼神。公元前129年(汉武帝元光六年),卫青麾军直驱龙城,获首虏七百级多用典故,借古讽今是此诗的特色,诗中名物事迹皆不可拘泥字面,“一败龙城”喻称边将大获全胜。此两句以夸张的笔墨、雄豪的气势,赞颂边将面对戎虏的进犯,奋起反击,斩获至多,敌军只落个匹马逃归的惨败。昔年建功如此,昂首青云,扬眉吐气。 接着褒扬之笔一顿,厉扬奋发之气全敛,出之以沉痛不平之语:“侯印不闻封李广,他人丘垄似天山。”李广,西汉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大小七十余次,以骁勇善战为匈奴所畏,敬称之为“飞将军”,然终不得封侯,李广曾反思平生、扼腕怅叹曰:“自汉击匈奴而广未尝不在其中,而诸部校尉以下,才能不及中人,然以击胡军功取侯者数十人,而广不为后人,然无尺寸之功以得封建者,何也?”丘垄似天山,谓建功天山,死后建冢亦似天山,系化自霍去病祁连山冢典故。霍去病乃汉武帝后族,夤缘少年得志,十八岁即领兵作战,六次征讨匈奴,将西匈奴驱至祁连山以西,二十四岁病逝,汉武帝特许建冢像祁连山,以示殊恩,世以为荣。其墓在今陕西兴平县茂陵(汉武帝陵)东五百米处,土冢犹存。诗人借汉庭暗指唐朝,以李广喻比边将,醒警而形象地指责李唐王朝厚此薄彼,对一些在第一线冲锋陷阵的将领却刻薄寡恩,激愤不平之情溢于言表,发人深省,令人怨恨。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者岂止边将,诗人亦属其列,故有此同情。纵览《温庭筠诗集》,与此诗旨意相仿者时有可见,《赠蜀府将》云:“志气已曾明汉节,功名犹自滞吴钩。今日逢君倍惆怅,灌婴韩信尽封侯。”《苏武庙》云:“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联类并读,当有助于理解此诗中的悲情恨意。 作者简介温庭筠 (812?—870?)唐末诗人和词人。本名岐,字飞卿,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南)人。温彦博裔孙。富有天才,文思敏捷。每入试,押官韵,八叉手而成八韵,所以也有“温八叉”之称。然恃才不羁,生活放浪,又好讥刺权贵,多犯忌讳,因薄其有才无行得罪宰相令狐绹,取憎于时,故屡举进士不第,长被贬抑,终生不得志。公元859年(大中十三年),出为隋县尉。徐商镇襄阳,召为巡官,常与殷成式、韦蟾等唱和。后来,归江东,任方城尉。公元866年(咸通七年),徐商知政事,用为国子助教,主持秋试,悯擢寒士。竟流落而终。工诗,与李商隐齐名,时称“温李”。温庭筠精通音律。其诗辞藻华丽,秾艳精致,内容多写闺情,仅少数作品对时政有所反映。其词艺术成就在晚唐诸词人之上,为“花间派”首要词人,对词的发展影响较大。然题材狭窄,多写妇女离愁别恨之作,简洁含蓄、情深意远,但伤之于柔弱秾艳。在词史上,温庭筠与韦庄齐名,并称“温韦”。存词七十余首。后人辑有《温飞卿集》及《金奁集》。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