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
释义

学校简介

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址于棉城东山之麓,东倚曲水流风景区,西接中山东路,南眺龟头海,北枕方广洞,古迹望仙桥连接校园南北。一中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分布校内各处,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校园中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环境清幽,满园春色,堪称育才胜地。

一中前身为清朝中期东山书院。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知县唐文藻修缮韩祠,改为童生就读之所,称东山书院。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聘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著名教育家、诗人丘逢甲为东山书院山长。丘主持书院二年,大力推行新学,教育救国,他彻底打破旧式书院只注重经学的模式,全面引进西学,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全面发展,学风为之一新,此为潮阳新学之肇端。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抗日保台爱国志士、著名教育家、诗人丘逢甲为东山书院山长。丘逢甲主持书院二年,大力推行新学,教育救国,他彻底打破旧式书院只注重经学的模式,全面引进西学,主张"德、智、体"三育并举全面发展,学风为之一新,此为潮阳新学之肇端。:

东山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办为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实行新学制。

民国四年(1915年),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改办为潮阳县立中学校,亦称东山中学。改办为中学制之首任校长萧凤翥,为潮阳著名教育家。萧校长为学校撰联:

潮海当前,向学方殷,气吞重洋千百国;

阳春已届,乘时培育,愿作世界第一流。

可谓办学雄心,气冲霄汉。萧校长聘任良师,治学严谨,要求学生勤学向上,为潮阳教育树立新思想,新学风。当时学校已初具规模,成为潮阳最高学府。 民国十九年(1930年),潮阳县立中学(东山中学)改办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民国廿四年(1935年),改称为潮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三十年(1941年),校舍先后遭日机轰炸及日军拆毁,满目疮痍,只得暂时停办。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简易师范与城内之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原五都中学)合并为潮阳县立联合中学,因县城为日军所占,校址设于贵屿壬屿乡,设初中部及师范部。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抗战胜利后,县立联合中学迁回县城,在城隍庙、司马祠和世魁林氏祠上课。翌年改称潮阳县立第一中学。

清末及民国时期,祖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一中也经磨历劫,几经沧桑。在此艰危困厄之中,潮阳人民不忘兴学育才;一中师生满怀爱国热忱,前赴后继,或探索兴学救国之路,或投身于民主革命和反军阀、抗侵略的伟大斗争。尤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众多热血青年学生积极参加国民大革命、抗日救亡运动和解放战争,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1949年10月,潮阳县境解放,县人民政府接管一中。1950年,潮阳县立第一中学改称潮阳县第一中学。1952年,县人民政府将原于陈氏祠陈坚夫先生创办之私立文光中学并入一中。新中国的成立赋予潮阳一中新的生机。1953年,县人民政府拨专款在学校旧址大规模兴建新校舍。同年8月,经省教育厅批准,一中定为县重点中学。1955年,总校迁进东山新校舍。1956年下半年起,一中停招初中生,改称潮阳高级中学。从1950年至1966年十七年间,一中在中共潮阳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呈现一派兴旺气象。教育界知名人士先后担任本校正副校长,一批教学经验丰富之教师云集一中,智星汇聚,群贤毕集!全校上下,齐心协力,从严治校,从严治教,学生勤奋学习,求真务实,遂逐步形成"严、勤、细、实"之优良校风,校绩卓著。

文革期间,一中改名为潮阳五·七中学。

1978年,一中恢复了原来潮阳县第一中学校名,恢复为县重点中学,并被定为汕头地区重点中学之一。祖国改革开放的春风给一中带来了无限生机。学校上下,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教师辛勤耕耘,诲人不倦,学生勤奋上进,刻苦拼搏,办学成绩卓著,拥有一批全国、省、市优秀教师,历年高考取得了优异成绩,1978年恢复高考至今,已有15548人考上各级各类高等学院。1993年,潮阳撤县设市,一中随之更名为潮阳市第一中学。1994年潮阳一中顺利通过评估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2001年被评为广东省绿色学校,2007年10月成为广东省第一批被确认为广东省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的学校,标志着学校的办学条件和教育教学质量达到了较高水平。2008年被广东省政府授予学校"省文明单位"。全国人大委员长王光英、省委书记任仲夷、副省长王屏山、许德立及省教育厅等各级领导先后来校视察,都给予很高的评价。

2002年,汕头行政区域调整,潮阳归属汕头市区,2004年一中更名为汕头市潮阳第一中学,简称潮阳一中。现任校长胡展航。

潮阳一中自创校以来,为国家为民族培养了大批人材,校友遍布海内外,有现任广东省委副书记蔡东士,原解放军高级干部肖戈,已故著名书画家陈大羽,知名气象专家、中科院院士吴国雄,东南一支笔肖遥天,旅泰知名企业家李光隆等各行各业出色人材。校友们饮水思源,眷恋母校,或不远千里,亲临观光;或致函师生,亲切慰问;或献策献力,捐资建校。李光隆、林贵典等校友身居海外,心怀桑梓,先后捐资兴建、助建"思源图书馆"、"科学馆"、"思源楼"、"思源教学楼"等,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贡献卓然,为母校增光。

潮阳一中溯自清朝东山书院创校始至今,已有近二百年的历史,为潮汕历史最悠久的名校之一。近二百年来,虽历尽沧桑,几经迁徙,几易校名,但发展至今,文化底蕴,积淀厚重,办学业绩享誉海内外。

近几年来,各级政府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潮阳一中以重点支持,学校办学条件有了更大改善,现有占地面积105亩,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有1.2平方米田径运动场及图书馆、科学馆、实验室、网络中心、食堂楼、学生宿舍楼等,共有54个教学班,学生3200多人,教职工228人,教学、生活、体育设施配套齐全;近年来,潮阳区政府根据"名校办民校"政策,组建潮阳一中明光学校,2005年秋开始招生,目前学校运作态势良好

潮阳一中近年来,学校领导班子秉承学校的优良传统,与时俱进,积极转变管理风格,继续弘扬"爱国诚信、严谨朴实、崇尚理性、团结协作、追求卓越"的一中精神。确立了"高质量、有特色、高品位"的办学目标,全面贯彻"求实·创新·科学·人文"的办学理念,完善"科学、民主、协作、高效"的管理体制,依法治校,依规运作,民主管理。以先进教育思想为指导,更新观念,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注重学校资源的有效整合和整体推进,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努力营造"宽松和谐、温馨平等,团结向上"的氛围,形成了以"人文关怀"为核心的办学特色。取得了显著的办学成效,在社会上赢得较高的声誉和影响力。

在新的形势面前,展望未来,面对挑战,一中人将抢抓机遇,求索创新,以“全国示范性普通高中”为新的起点,力铸现代化的世纪名校风范,谱写学校历史的新篇章

高考喜报

2011年普通高考成绩喜人。参加高考958人,高考成绩上第一批:理科生313人,文科生63人,合计376人,第一批上线率为39.25%;第二批A:理科生281人,文科生78人加(313班廖泽琳选考音乐)1人为79人;第二批B:理科生72人,文科生51人合计为123人。二批B以上总数为859人,上线率为89.67%,再创历史新高。本科率在没有招收潮南学生的情况下,依然比去年提高了1个多百分点,充分显示了潮阳一中的精细加工能力。

第三批A:理科生47人,文科生17人,合计64人。三批A以上共923人,上省线率为96.35%。第三批B:理科生11人,文科生13人,合计为24人。三批B以上总数为947人,总上线率为98.85%。

最高分:理科306班叶丹宏652分,文科317班马圆628分。其中640分上为7人,630分上的为19人,620分上的为43人,610分上的为80人,600分上的为135人。第一批上线率和本科上线率均列汕头市重点中学前茅。

潮阳一中的高考成绩已经实现连续十多年的稳步提升,是各级党政和教育行政部门的正确领导,是社会各界人士及学生家长的关心支持,更是全体师生勤奋拼搏的结果。全校师生将继续秉承学校优良传统,弘扬人文精神,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努力再创佳绩。

一中简史

著名校长

郭经,(1865-1950),东山中学校长。字载生,潮阳贵屿人。幼年聪颖,过目成诵,16岁考中秀才。清光绪三十年(1904)初,留学日本法政大学,回国后,学部授予法政科举人,被派任湖南会同县知县、国家外务部主事,曾出使日本等。民国初年,出任汕头检察厅厅长,因抵制袁世凯称帝而辞职。

民国九年(1920)受聘出任潮阳县立东山中学校长,郭经校长博学多才,办学有方,锐意改进校务,培养许多人才,卓有成绩。晚年曾任潮阳县文献委员会会长。他与郑浩、陈秀生被誉为“潮阳三学士”。写得一手好文章,文宗桐城派。萧遥天对他尤为敬重,有《呈郭经先生》诗二首,作于1937年,诗为:

“岭海宿儒凋谢尽,剩公椽笔震波澜;

论文巨眼照秦汉,学古长才逼柳韩;

身寄刑名宦意减,胸罗河岳诗心宽;

张苍垂老尚矍铄,绕屋青山任饱看。”

四十年来树令名,文辞奇谲动公卿;

下帷众识仲舒传,折狱人惊子路明;

兰桂一庭携稚子,图书满架育新声;

珂乡喜课儿郎辈,犹作儿郎拜先生。”

肖学梅,东山中学校长,字德宣,早年留学日本,回国后又就读于北京大学,获理学士学位。在北京大学学习期间,亲自参加北京五四运动。1922至1930年任潮阳东山中学校长。肖校长办学勤谨,著有成效,为我县培养了诸多人才。其为人随和,关爱学子。曾捐书于东山中学“郭辅庭氏图书馆”,现仅存《饮冰室文集》一套。

东山中学

民国四年(1915年),在原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校址(东山)改办,称潮阳县立中学校(亦称东山中学),县立东山中学的创办是潮阳现代中学教育的开端。改办为中学制之首任校长萧凤翥。当时学校师资力量雄厚,办学卓有成绩,造就了很多人才,开办14年,毕业10届学生,成为潮阳最高学府。

民国十九年(1930年),潮阳县立中学校(东山中学)改办为县立乡村师范学校。民国廿四年(1935年),改称为潮阳县立简易师范学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至三十年(1941年),校舍先后遭日机轰炸及日军拆毁,满目疮痍,只得暂时停办。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简易师范与城内之县立第一初级中学(原五都中学)合并为潮阳县立联合中学。

萧凤翥:(1857—1919) 创办东山中学之首任校长,潮阳著名教育家。号仙渠,县廓都(今棉城)人。幼聪慧好学,清光绪元年(1875)进县学,光绪十一年(1885)考取拨贡,光绪二十六年(1900)中恩科举人。

光绪三十年(1904)首倡将东山书院改办为官立高等小学堂,并奋力附办“师范传习所”,年余培训了各学科教师近百人,解决了废八股之后缺少师资的问题,有力地支持了县内各地小学堂的创办。光绪三十一年(1905)出任县学务公所所长。民国四年(1915)主持将东山高等小学堂改办为东山中学,诞生了潮阳第一所中学,任首任校长。东山中学开办之日,萧校长为学校撰联:“潮海当前,向学方殷,气吞重洋千百国;阳春已届,乘时培育,愿作世界第一流。”可谓办学雄心,气冲霄汉。萧校长聘任良师,治学严谨,要求学生勤学向上,为潮阳教育树立新思想,新学风。其贡献最大之处在于,在治学中时时刻刻注重对学生新思维的灌输,以科学的理念指导学生进步,于严谨中富有变革创新精神,这在当时相当保守的社会环境之下,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行之不易。他主持东山中学四年,培养了大批人才,校绩卓著,学校成为潮阳最高学府。

民国二年(1913)被选为潮阳县议会议长,民国六年(1917)当选为中华民国国会议员。

耐轩磊园,萧凤翥创建之故居。址在县城亭脚路,清宣统元年(1909)竣工。是一处别墅式府第与园林逸趣相融合的精巧建筑。府第朱梁翠桷,右边是外书房,左边是楼座,雕栏画栋,瑰丽光彩。园中假山均以太湖石垒成,有两古榕,枝干相连,成一榕树门,堪为奇观。门匾“耐轩”系光绪戊戍科状元夏同和题书,园内名人题刻颇丰。是潮阳三大名园之。

古书特藏

潮阳一中古籍特藏室,现藏有图书约1978册。

照《中国图书分类法》所示:1795年前(乾隆60年前)的出版书籍,称为古籍善本;1911年(宣统三年)至1796年间出版的书籍,称为普通古籍:1949年至1912年出版书籍,称为民国旧书籍,1950年以后出版书籍,称为普通书籍。

古籍特藏室现存普通古籍约45种,约994册(卷);其中部分为清同治年间潮州总兵方耀赠送图书,部份为丘逢甲任东山书院山长时购置图书。民国旧书籍约42种,约983册(卷);其中多为东山中学时期购置图书,也有东山中学校长肖学梅赠送图书。普通书籍一种,1册。

年代最久远的是《广东图说》,1804年版。版本价值最高的是《三苏全集》,1832年版,据“眉州三苏祠藏版”印。

数量最多的丛书是,《四部丛刊》,今存286册。

保存最完善的是《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1895年3月版,武昌烈士祠街三号黄冈王氏义庄藏版,原书,原木函,100卷,全。

开本最大的是《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八开本。

纸质最佳的是《太平天国革命文物图录》,宣城纸。

文物价值最高的是《嘉庆图说》、《广东图说》,为书院首批购置之书,历二个世纪。

这些书籍,是学校至为宝贵的遗产!无可比拟的财富!或为书院历代先达所购置,或为历代名流所赠送,她们伴随着书院经历了漫漫的苍茫岁月,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学子贤人。

著名山长

郑策名:举人、山长。系有史志可查到的清代第一位东山书院山长。字伯丹,号实庵,本邑平和坊人。自幼笃学,为文一遵先正。乾隆庚辰(1760)举人,掌教东山书院,一时知名士如郑恪、孝廉林起凤辈皆游其门,至性纯笃,士林重之。

郑安道:进士、山长。字茂周,号梅村,本邑梅花里人,乾隆三十三年戊子(1768)中举人,乾隆三十六年辛卯(1771)中进士。乾隆三十七年(1772)县令李文藻聘请其掌教东山书院。任东山书院山长期间,“购经、史、子、集数十种以教学者……勤于课试,士有一言之善,捐廉奖励之。”“以先正根柢学,共相讨论,谆谆不倦,士品文风一时称极盛”。所撰有《西山记》等。

余用宾:举人、山长。字昌泽,号苹坡,本邑平和坊人,品行超卓,生平严于持己,人比之香山黄泰泉云。文字兼古今整散,旁及于诗律、骈体文,笔调高雅有深意。生员时,考试得6次冠军。道光甲午(1834)中举人,主讲东山书院,崇本抑末,一以先正为宗,而躬修倡之,士风为之丕变。著有《三益轩诗草》等。余用宾山长曾为书院撰。

东临渤澥难为水,山到衡嵩不让尘。

东望嫏嬛开福地,山登宛委阅奇书。

东箭南金真品格,山经海赋大文章。

东观藏书百家考义,山公持正一字拔人。

陈作舟:(1788-1860) 禀贡,主讲。字楫,号笠渔,濠浦人。承先辈艺风,才藻敷富,诗律精细,经史、古文出类拔萃,曾作《潮阳竹枝词》9首,风格高雅,文人学子争先抄诵。尤擅长赋诗,被誉为乾隆、嘉庆以后潮阳诗坛之领袖。道光十四年(1834)任东山书院主讲,因治学有方,成绩斐然。后于道光十九年任广州府教授,道光二十五年清廷下诏钦加五品衔。著有《罗浮篇》《羊城杂咏》《同声集》等诗文。

李铿载:进士、山长。原名龙孙,字湘宾,原籍广东嘉应(今梅县)。咸丰元年(1851)恩科举人。性廉介,非其道不苟取于人,而体恤贫困,唯恐不及,虽屡空弗计也。咸丰年间掌教潮阳东山书院,后为韩山书院主讲,著有《绿云山诗钞》、《绿云山词钞》、《梅水诗传》和《蕉鹿梦传奇》等。

康咏:进士、山长。字步崖,号漫斋,福建长汀人。清光绪八年(1882)中举人,1889年掌教潮阳东山书院,任山长。管教严肃,学风大振。光绪十八年(1892)中进士,钦点内阁中书。时值清政不纲,内忧外患,甲午战争后南归。《由汀往潮舟中作》:“盈盈江水向南流, 铁铸艄公纸做舟。 三百滩头风浪恶, 鹧鸪声里到潮州”。后任惠潮嘉师范学堂(韩山师院)第一任校长和福建汀郡中学堂校长。康咏诗词造诣颇深,现存《漫斋诗稿》,其诗意“凄清婉丽,哀而不伤”,独具一格。

:(1864-1912)进士、山长。

原名秉渊,字仙根,号仓海,也称仓海先生。清同治三年(1864)生于台湾,祖籍广东镇平县。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辛亥革命期间曾任中华民国广东省教育总会会长、广东省谘议局议长,中华民国临时参议院议员,系我国近代抗日护台民族英雄,杰出爱国诗人,著名教育家。

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898-1899),丘逢甲内渡后受潮阳县令裴景福聘,担任潮阳东山书院山长二年间,“专以新思潮及有用之学课士”,大力推行新学,教育救国,彻底打破旧式书院只注重经学的模式,全面引进西学,主张德智体三育并重全面发展,学风为之一新,此亦为潮阳新学之肇端。丘逢甲推行新学有力地促进了潮阳教育的发展。

光绪二十五年八月,丘逢甲在东山书院景贤楼上写成著名的《东山感秋词》六首,梁启超在《饮冰室诗话》中说他特别酷爱《东山感秋词》,称赞丘逢甲为“诗界革命一巨子”。他的诗作有《岭云海日楼诗钞》、《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等传世。

云壑凤泉入画图,水廉亭畔客怀孤。 春泉流涧晓潺潺,古院无人尽日闲。 春泉流涧晓潺潺,古院无人尽日闲。

落尽碧桃归未得,望仙桥畔望家山。

这是丘逢甲山长1899年在潮阳东山书院讲学时写下的《东山春思》二首,诗人在诗中描绘了一幅流泉、古院、春林、桥亭、雨声、鸟鸣的东山春景,渲染了春雨绵绵水帘亭、望仙桥畔的幽静淡远和思乡情

东山书院

按:书院,是昔年地方上作为士子进修、预备科举、培育人才之所。潮阳书院的创建,始于明而兴于清。书院分布县内各地,先后共有13所。随着岁月推移及经费、环境的影响,兴废不一。然以历史悠久,规模完善,办学成就及影响之广,较为著名者,应首推东山书院。

东山书院,址设县城东山之麓,望仙桥北。院址原为东岳庙,庙始建于唐咸亨二年(671),至明隆庆六年(1572),潮阳知县黄一龙,将东岳庙改建为韩祠(嗣后改为书院)。据康熙丁卯年修(1687)《潮阳县志》载,明万历四十年(1612) 潮阳知县沈淙在东山韩祠旁(邮亭西)建置沈公祠(东山书院),有祠租赡士,以为生员讲习、会文之所,一时名士多藏修其中。此为东山书院创建之始。后祠废,徙像于韩词内东偏,并入韩祠。此时书院与祠宇混为一体,课士功用与祭祀职能兼而有之。

至清雍正时,朝廷关于书院教育(祠庙不混)的上谕颁发后,至乾隆十六年(1751) 潮阳东山书院建办成专供地方生员和童生肄业之所。据《广东阮志》及光绪十年版《潮阳县志》〈东山书院?附载院租〉载:“乾隆十七年(1752)置华阳桥田6亩5分,租9石8斗6升;新筑围堤内田25亩,租21石”。清代东山书院由此开始。光绪十年版《潮阳县志》〈人物列传〉载:“郑策名:乾隆庚辰(1760)举于乡,掌教东山书院,一时知名士如太史郑恪(嘉庆九年举人)、孝廉林起凤(乾隆三十三年举人)辈皆游其门,士林重之”。又据《广东通志》〈李文藻传〉载,“邑有东山书院,延进士郑安道为之师。购经、史、子、集数十种以教学者……勤于课试,士有一言之善,捐廉奖励之”。

至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知县唐文藻进行修缮,增建景贤楼及建厢房60余间,为童生就读之所,时称东山书院。此时,东山书院正式有独立校舍。

同治年间(1862-1874),潮州总兵方耀及知县张璇、樊希元等筹款重修,时有本邑绅士王大勋、黄庭经、姚弼贤等监督办理,方耀为书院置租谷150石,作童生读书费用;并亲自致送一批图书到东山书院。(此批图书至今仍部分幸存于本校图书馆)

清同治十三年(1874),知县叶大同,曾为书院撰联:

北斗仰昌黎,乞取文星开后学;

东山同谢傅,愧无霖雨及苍生

东山书院设山长1人,主持讲学,由知县聘请担任。书院招考正课生30名,附课生20名,俱由官府按等级发给膏火费。书院以习《四书》、《五经》为主,学做八股文,重视指导写作,学生所写的文章诗词赋交山长批阅。教学过程分为领受、思考、应用三个阶段,采用个人自学、集众讲解、个别点化和质疑解难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每月初一、十五日两课,逐月举行课试(科考的预试),每试之前三名受奖励。课试内容多为科考的预试,此外还考诗、赋及古文策论,称小课。

清末废科举后,东山书院于光绪三十年(1904年)改办为官立东山高等小学堂。

清中晚期,曾在东山书院担任山长的著名人物,主要有:

乾隆二十五年(1760)邑人郑策名(举人),为目前有史籍可查到的清代第一位东山书院山长。乾隆三十七年(1772)邑人郑安道(进士、山长),乾隆五十九年(1794)陈进瑞(主讲),道光十四年(1834)邑人余用宾(举人、山长)、陈作舟(主讲),咸丰年间(1851-1861)嘉厦(今梅州)人李铿载(进士、山长),光绪十八年至十九年(1892-1893)福建长汀人康咏(进士、山长),光绪二十四年至二十五年(1898-1899)近代抗日保台爱国志士、杰出爱国诗人、著名教育家丘逢甲(进士、山长)等。

校友风采

广东省政协副主席蔡东士

潮阳铜盂人,1964年就读于潮阳高级中学(潮阳一中),原中共广东省委副书记,现任广东省政协副主席。1977年考入中山大学中文系,曾任广东省学联主席、中大学生会主席、广州海珠区七届人大代表。1982年1月大学毕业后,到新华社当记者。1985年任新华社广东分社采编室副主任,并任广东省新闻记者协会理事会理事。1988年12月调到省委办公厅任副主任,1993年广东省委副秘书长,1996年12月任秘书长,办公厅主任。1998年5月当选中共广东省委常委。2004年1月任广东省委副书记。对母校发展变化巨大,人才辈出,倍感高兴;关心和支持母校发展,后拨款为母校购置图书和兴建教学实验楼。

泰国著名实业家:李光隆

潮阳县成田镇简朴乡人,1956年高中毕业于潮阳一中,后赴泰国谋生。从两手空空的打工生涯开始,经过几十年的奋斗,李光隆先生成为涉足金融证券业、房地产、饲料、纺织及酒店业的泰国知名实业家;曾荣获泰皇陛下御赐一等皇冠勋章,皇后殿下御赐一等红十字勋章。曾担任泰国中华总商会常务会董,泰国潮州会馆副主席、主席,潮阳同乡会理事长,泰国介寿堂慈善会主席等职务;李光隆先生身居海外,心怀桑梓,先后捐资兴建、助建思源图书馆、思源实验楼、思源教学楼等,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贡献卓然,为母校增光,是广东省汕头市荣誉市民和潮阳市荣誉市民。

中科院院士著名气象专家:吴国雄

一中校友。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1943年出生于广东省潮阳县,1961年中学毕业于潮阳高级中学(今一中),1966年毕业南京气象学院,1966年毕业。1967-1978年任甘肃省气象局天气预报工程师。1980-1983年到英国伦敦大学帝国理工学院物理系学习,获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84年底回国后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工作,研究员。1989-1991年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地球流体实验室任高级研究教授。吴国雄作为中青年科学家,在天气和气候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系统性、创造性的成果,如在国际上首创倾斜涡度发展(SVD)理论等。参与多项国家科研项目的组织工作及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和领导工作,成绩显著。1988年获中青年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1992年获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993年以来任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执行委员、中国国际气象和大气科学协会主席。1997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8年被聘为北京潮人海外联谊会顾问。

著名画家:陈大羽

陈大羽(1912—2001) 潮阳人,1929年毕业於潮阳东山中学。1936年毕业於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後,到青岛中学从事美术教学工作,并致力於国画创作。1948年到上海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教,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副教授、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书协常务理事、江苏省书协、美协副主席。擅长大写意花鸟,兼工书法、篆刻。出版有《陈大羽画集》、《陈大羽画辑》、《陈大羽书画篆刻作品集》、《陈大羽画选》等书画集,论著有《“扬州八怪”的艺术风格》等。

解放军高级将领:萧戈 萧戈将军,一中校友,潮阳棉城人。1934年县立乡村师范学校(今一中)毕业,1935年只身到南洋谋生,1936年回国赴延安参加革命,1938年入抗日军政大学,并任《侨报》主编。在以后的革命与建设生涯中,为党和国家做出了重大的贡献。1960年萧戈奉调到铁道兵团第十师任副政治委员,1966年奉调到铁道兵团第五师任政治委员,1979年奉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长沙铁道学院任政治委员,一直到1985年被批准离休,享受正军级待遇和老红军待遇。

号称南东一支笔:萧遥天萧遥天( 1913-1990年) 又名萧公畏,号姜园,潮阳棉城人。潮阳东山中学教师。19岁著语体诗《红柿》,23岁著旧体诗《遥天诗草》。30年代末赴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毕业後服务於潮汕文化教育界。1946年任潮汕修志馆分篡,编纂《戏剧音乐志》。1950年去香港,1953年定居马来西亚槟城。曾任马来西亚联邦教育部课程委员,马来西亚师范学院讲师、锺灵中华华文部主任。从事教学和文艺创作,尤潜心研究潮州文化。60年代为普及马来西亚华文教育,创办《教与学月刊》。70年代在东南亚各地举行书画展20多次,号称东南一支笔。主要著作有《潮州文化丛书》、《食风楼诗札》、《冬虫夏草三部曲》,《热带散墨》、《中国人名的研究》和《萧遥天全集》等。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11 15:16: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