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善和 |
释义 | 词语善和 shàn hé 1.唐·柳宗元《寄许孟容书》:“家有赐书三千卷,尚在善和里旧宅。”后因以“善和”借指藏书。 宋·刘克庄《转调二郎神》词:“幸有善和书堪读,何必然藜芸省。”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一》:“余小子遭时多故,不善保藏,善和之书,一旦扫地。” 2.善良;和善。《老残游记》第十三回:“其实,俺妈在这里头,算是顶善和的哩。”《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六回:“至于你那兄弟更容易了,找个乡下善和老儿,我分百把银子替他置个二三十亩地。” 3.方言。轻,不厉害。清·蒲松龄《磨难曲》第一回:“常时打的还善和些,这一向打的甚狠,想是他有了信了。” 人物善和,僧人,俗姓于,行七,名乐吾,字孟熹,明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县)唐家泊人。于七生于明代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23岁考中武举,魁梧矫捷,任侠仗义。清顺治五年(1648年)起兵反清,后一度受招安,任栖霞把总。顺治十八年(1661年)复率旧部反清,义军势力遍及胶东半岛,并一度攻破宁海州,杀死知州刘文淇,震动清廷。清政府调动三路军马,围攻义军根据地锯齿山。激战至次年春,义军全军覆没,于七 “不知所终”。据即墨和崂山地区的地方著述介绍,于七突围后,于康熙元年(1662年)辗转至崂山,遂出家于崂山华严庵。慈沾和尚为之削发更换僧服,用开水泼其面,立起燎泡,继之脓血淋漓,使久不愈,免被辨识。从此于七皈依佛门,法号寂澈,法名善和,隐居佛寺,晚年得成正果,慈沾死后,善和继任华严庵住持。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善和和尚去世,年113岁。华严庵的僧徒们为他建立了一座石塔,上书“庄严示寂弘戒大师澈公上善下和塔”,该塔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毁,倒塌之石柱、石碑至今犹存。善和之遗像今存于青岛市博物馆。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