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
释义

文学院成立于2000年,由中文系、对外汉语教学系、文秘教育系组成。有文学研究所、辞书编纂研究所 、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基础教育语文研究中心、周秦汉唐文字研究中心、《史记》研究中心、陈忠实研究中心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等科研机构。现有在编教职工113人,其中教授36人、副教授28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2人, 其中在读博士14人,业已形成以博士为主体的专业教师队伍和合理的学科结构。现有国家中文学科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 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下设博士点8个,硕士点11个。

学院概述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前身是1944年成立的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科。1949年西安解放后,省立师专并入西北大学,成立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国文科改为国文系。1953年,师范学院迁到长延堡,国文系改称为中国语言文学系(中文系)。1954年,西北大学师范学院独立为西安师范学院。1960年,西安师院与陕西师院合并为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事业有了新的发展。1966年6月后,由于文化大革命,一切瘫痪。1972年,恢复正常教学。1977年后,随着国家高考制度的恢复和完善,高等教育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中文系的面貌也焕然一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中文系在学生培养、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90年代以来,在原有中文学科基础上,又先后增加了文秘教育(1992年)、新闻(1993年新设,2000年与现代教育技术学专业组建为新闻与传播学院)、对外汉语教学(2000年)三个新专业。2000年,为了适应教育事业的发展,文学院应运而生,从此揭开了中文系崭新的一页。

在6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著名学者, 曾在这里工作与任教。著名文学家、创造社元老郑伯奇先生1944年任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前身——陕西省立师范专科学校国文系主任。著名语言学家高元白先生是中文系主要创始人之一,担任系主任30多年,为中文系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已故的高宪斌、王捷三、贾则复、傅子东、曹冷泉、刁汝钧、周骏章、冯成林、卫俊秀、李玉岐、朱宝昌、黎风、郭子直、高海夫、 赵怀德、王守民、周长鼎、寇效信、刘学林、何世华、刘恒健等先生,在不同的学科领域做出了杰出贡献。健在的霍松林、辛介夫、江弘基、马家骏、曹伯庸、傅正乾、阎景翰、 高起学、刘建国、畅广元、党秀臣、迟铎 、焦文彬、孙英杰、张彩藙、习曼君、宁锐、李建平等先生,为文学院的发展献计献策,贡献力量。60年来,许多先生为中文系、文学院的事业默默奉献,高元白、丁淑元、王守民、寇效信、刘建国、马歌东、梁道礼等先生担任过中文系主任 (文学院院长);丁淑元、郭琦、刘振声、王静之、张效友、韩海智、文丕显等先生担任过中文系党总支书记;刁汝钧、冯成林、丁淑元、王守民、刘建国、霍松林、苏成全、张登第、裴让、蒲喜明、郭芹纳、杨淑芳、鱼浦江、曾志华、张学忠、尤西林、梁道礼、李继凯、孙冰红、党怀兴、霍有明、白玉林等先生担任过副系主任(文学院副院长)。几代人的心血,浇灌成了文学院这棵根深叶茂的参天大树。

学院在读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已达1988人;此外,还有来自英国、日本、韩国等地以及中国香港的留学生。今天的陕西师大文学院, 在唐代文学、文字学、音韵学、方言学、训诂学、文艺美学、宗教与文学、文学批评学、人文科学、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典文献学等研究领域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已经成为西部地区一个重要的教学 、科研与人才培养中心。

学院领导

名誉院长:霍松林书 记 :孙清潮

现任院长:李西建

副院长:张新科 程世和 邢向东 樊列武

副书记: 李 斐

学位建设

中国古代文学 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元明清文学研究、古代经典文献与文学研究、古代文学与宗教研究。该学科自设硕士、博士点以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许多人已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活跃在全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

汉语言文字学 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上古音、汉语方言、训诂学和周秦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文艺学 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批评学四个研究方向。该学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定位,强调基础理论的积累与创新,注重中西文论的交流对话,立足人文学的整体视野。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四个研究方向: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批评、二十世纪中国重要作家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媒体研究。本学科注重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关联互动,突出西部文学与文化研究,重视鲁迅及新文学传统研究。

中国古典文献学 1998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四个研究方向:语言文字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古代文学文献整理与研究、古典文献理论与实践研究、古典文献辞书编纂与研究。目前在儒家经典《十三经辞典》编纂方面取得了可喜成就。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当代语言理论、对外汉语教学、语体学等研究方向。本学科发挥自己的优势特点,在世界文化背景下,既关注当代世界语言发展的新特点、新理论,又注重母语的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灵活设置研究方向。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2000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目前有西方文学与中西文学比较、东方文学与中(国)亚(洲)文学比较等研究方向。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下观照中国文学、西方文学,并且进行东西方比较研究。既注重理论的综合分析,又注重文本的具体解读。

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 2003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本学科目前研究方向有中国少数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比较研究等。在全面研究的基础上,特别注重西部民族的语言与文学,并且将西部民族文学与整个中国文学、世界文学进行比较研究。同时,本学科发挥自己的优势,将民俗学的研究与民族文化、文学研究结合起来,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文艺与文化传播学 是在中文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博士点,2007年教育部备案。有当代文艺与文化传播研究、文学与传媒研究、广播影视与文化传播等研究方向。注重将文化研究与现代传媒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

跨语言文化研究 是在中文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博士点,2008年教育部备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英汉语言学(语言理论、语言习得、语篇分析)、英汉词典学(认知词汇语义学、词典文化史、教学词典学)、英美文学(英美文学、中英文学对比研究、文学批评)、文化与翻译(跨文化交际研究、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东西方翻译理论)等。针对语言学、词典学、文学、文化和翻译等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课题开展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

科研机构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西北方言与民俗研究中心成立于2002年4月12日。中心自成立以来,立足陕西,逐步向整个西北辐射; 在对重要方言点进行扎实、深入的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打通现状与历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珍贵的方言、民俗础上,打通现状与历史;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保存珍贵的方言、民俗资料。

经由陕西师范大学批准, 2006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陈忠实研究中心正式成立。本中心是一个跨院系和跨学科的、从事以陈忠实为代表的陕西作家群体及陕西文学文化生态问题综合研究和咨询的、非盈利性学术研究机构。

陈忠实研究中心

陈忠实研究中心的宗旨是:充分发挥我校科研与教学优势,充分利用我校地处陕西的地缘优势,搭建国内合作、国际交流、信息共享、人才培养的学术平台,建立产、学、研相结合的陕西文学及陕西文化研究与教学基地。

陈忠实研究中心的总体目标是:组织协调本校各院、系(所、中心)有关陕西文学和陕西文化的学术研究,以推动陕西文学和陕西文化的学术研究;同国内外相关的研究机构和团体以及专家学者建立联系,开展各种形式的合作;举办相关的讲座,开展以学生为主体的研究项目,为我校本科生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服务;策划组织相关的文化活动和收集资料的工作,为抢救陕西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陕西省建设文化大省做出实际贡献;收集陕西文学发展与研究的相关资料,为陕西文学资料馆的建立做出准备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创办于1987年,隶属于陕西师范大学。创始人霍松林先生,现为文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是海内外著名的文艺理论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霍先生研究领域广泛,在先秦至明清三个方向都招收博士研究生,目前已毕业的博士有50多人,在读的博士生有10人。是全国古代文学领域招收博士生最多的导师。现任所长霍有明教授,复旦大学文学博士,曾在日本讲学多年,研究方向为元明清文学和唐宋文学。副所长刘锋焘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唐宋辽金文学和词学。傅绍良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吴言生教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后,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和宗教学。以上人员均为目前在岗的博士生导师。

专业培养

汉语言文学教育

本专业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服务西部,面向全国”,认真实施国家免费培养师范生的战略计划,力求将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建设成为西部中学语文教育中心、国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示范基地,为全国尤其是西北地区培养出大批有志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优秀中学语文教师。

本专业建设的具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热爱基础教育、热爱祖国西部的浓厚情感,注重汉语言文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传授,注重教学研究能力的训练,为汉语言文学教育专业的免费师范生成为优秀的语文教师打好坚实基础。

本专业毕业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要求:

(1)能从国家与民族的大局出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择业观,有良好的道德修养与学问根底,具有长期从教、终身从教的人生志向。

(2)具有广阔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能够系统掌握本学科、本专业必需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

(3)能够了解汉语言文学学科的新发展,不断吸收本专业和相关专业新的研究成果,富有开创精神。

(4)能够了解本专业及相关专业各学科学术发展的历史,学会在文理渗透、学科交叉的前提下,开辟新的领域。

(5)能够熟悉教育法规,能够运用一些前沿性的教育理念,具有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基本理论和汉语言文学教学基本理论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教育技术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能力。

(6)具有正确的文艺观点、语言文字观点和坚实的汉语言文学基础知识,具有处理古今语言文字材料的能力、解读和分析古今文学作品的能力、协作能力和设计实施语文教学的能力。

(7)能够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有良好的口

研究生教育

中国古代文学 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198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1997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7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有五个主要研究方向:先秦汉魏六朝文学研究、唐宋文学研究、元明清文学研究、古代经典文献与文学研究、古代文学与宗教研究。该学科自设硕士、博士点以来,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人才,许多人已成为学有所成的专家学者,活跃在全国的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

汉语言文字学 1981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被批准为陕西省重点学科,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目前已经形成了以上古音、汉语方言、训诂学和周秦文字为主要研究对象,注重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研究特色。

文艺学 1984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3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有文学理论、文艺美学、中国古代文论、文学批评学四个研究方向。该学科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价值定位,强调基础理论的积累与创新,注重中西文论的交流对话,立足人文学的整体视野。

中国现当代文学 1996年获硕士学位授予权,2006年获博士学位授予权。有四个研究方向: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思潮与批评、二十世纪中国重要作家研究、二十世纪中国诗歌研究、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与媒体研究。本学科注重文学史与文学理论、文学批评之关联互动,突出西部文学与文化研究,重视鲁迅及新文学传统研究。

是在中文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立的博士点,2008年教育部备案。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英汉语言学(语言理论、语言习得、语篇分析)、英汉词典学(认知词汇语义学、词典文化史、教学词典学)、英美文学(英美文学、中英文学对比研究、文学批评)、文化与翻译(跨文化交际研究、英汉比较研究与翻译、东西方翻译理论)等。针对语言学、词典学、文学、文化和翻译等研究领域的一些前沿课题开展跨语言、跨文化的研究。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6 7:3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