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
释义 |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前身是1951年成立的西北大学师范学院博物专修科,1953年8月改称为生物专修科,1959年改名为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1996年12月经陕西师范大学批准成立为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党政领导班子b](安书成(党总支书记) 夏海滨(院长) 王喆之(院长) 俞嘉宁(副院长) 孙燕(副院长) 李恒朝(副院长) 焦维军(副书记) 屈新运(办公室主任) 郑鹏(党委秘书) 濒危药材工程实验室 GAP技研中心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机构设置学院下设: 3个系:生物科学系、生物教育系、生物技术系;4个研究所(室):动物研究所、生物技术及产品开发研究所、植物细胞工程研究室、 植物生理研究室; 1个国家级基地: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 1个国家工程实验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 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个省级中心: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陕西省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个野外教学实习基地:秦岭火地塘野外实习基地、山东烟台海洋动植物野外实习基地; 学科建设博士后流动站1个:生物学; 一级学科博士点1个:生物学; 二级学科博士点12个: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 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生物学、中药学; 二级学科硕士点16个:动物学、植物学、生态学、生物物理学、细胞生物学、神经生物学、生理学、遗传学、微生物学、发育生物学、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水生生物学、中药学、运动人体科学、课程与教学论、教育硕士; 国家重点(培育)学科:动物学学科 师资力量据有关资料显示,学院有一支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现有教职工122人,教学辅助人员 (18) ,专职教师96人,长江学者 (1) ,特邀教授 (1) ,兼职教授 (15) ,教授27人,副教授28人,讲师22人,助教2人,其中:博士生导师19人、硕士生导师5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50%以上,同时学院还聘请了15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工程院院士以及知名学者为兼职教授。 基础设施据有关资料显示,生命科学学院下设基础教学实验室8个,专业设计教学实验室19个,标本室5个,电子阅览室1个, 多媒体实验室9个,仪器设备室12个,后勤供应室3个等。1997年至2010年,学院实验室建设投资1541余万元,购置设备1300余台/套,占全院总设备台件数的的63%。学院建立了一体化多层次生命科学实验教学体系,即在生物学一级学科平台上,按基础性实验、综合实验、设计研究实验三个层次实施实验教学。 研究成果据有关资料显示,生命科学学院具有优良的教风和学风,始终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高起点人才培养模式,为国家培养了500多名博士和硕士研究生,3000多名本科毕业生。学院大力开展科学研究,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学院与加拿大 Sanit Mary University建立了稳固的交流合作关系,同时聘请国(境)外专家学者来学院开展学术交流,促进了解国外生命科学理论和实践的最新动态,提高教师的学术素养和教学水准。学院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学研究项目、科技部星火计划项目、陕西省重大计划项目及省部级科学研究项目50多项,到位科研经费720多万元。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8部,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780篇,其中在国内外高层次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8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学研究成果奖16项。 生命科学已经成为自然科学中发展最迅速的学科之一,也是全球最关注的学科之一,生命科学学院将为推动生命科学的发展,培养高水平的生物学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设在国家生物学人才培养基地的生命科学学院。流动站覆盖有动物学和植物学两个学科。植物学科设有植物生物技术、植物系统与进化、植物生态学、植物发育生理生化、植物资源开发与利用、植物有效成分分离提取及植物产品加工利用等研究方向。动物学科设有昆虫系统学与进化、分子进化生物学、昆虫生理学及动物生态学等方向。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具有雄厚的师资力量及先进的仪器设备,有博士生导师11人、教授19人。设有从事现代生物学研究的生命科学实验中心及教育部“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实验室配置有液质联用仪、遗传分析仪、高压液相色谱仪、气相色谱仪、原子吸收光谱仪、蛋白质核酸分析仪、生理数据采集分析系统、透射电子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及多套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等30余台(套)大型仪器设备。目前承担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重点科学研究项目、陕西省重大计划项目及省部级一般科研项目35项,到位科研经费600多万元。近几年出版学术专著及教材26部,在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75篇,其中在国内外高层次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90篇,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1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师资力量雄厚,工作条件良好,是从事生物学研究的理想研究基础。 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为王喆之教授,合作导师有动物学科的郑哲民、奚耕思、黄原、廉振民等教授;植物学科有王喆之、王孝安、佘小平、任毅、陈锦屏、田呈瑞、仇农学等教授。 ]党政领导班子b]安书成(党总支书记)安书成,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生理学会理事,陕西省生理学会副理事长,陕西省动物学会副理事长。 主要从事生理学与神经生物学教学和研究工作。主讲人体解剖生理学、动物生理学、脑科学概论、神经生物学等课程。6次获得陕西师范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和优秀教学成果奖,并获陕西省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和一等奖各一次。1993年获得首届曾宪梓教育基金优秀教师奖。主持和参与教育部教改及教育研究项目3项。主编和参编国家级规划教材及统编教材2部。主持教育部国家理科人才培养基地名牌课程(动物生理学)建设项目。科学研究工作主要从事动物胃肠活动的神经调节及情绪行为的神经生理学机制研究。曾主持和参加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7项,在动物学报、生理学报、中国应用生理学杂志、NeuroReport、Neuroscience Letter、Brain Reaserch Bulletin、Neural Regeneration Research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余篇。 夏海滨(院长)夏海滨,博士,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生命科学学院院长,陕西师范大学基因治疗重点实验室主任。现任美国基因及细胞治疗学会(ASGCT)会员,陕西省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常务理事,陕西省免疫学常务理事,自然科学基金课题通讯评审。 1994年9月至1997年7月在第四军医大学免疫学教研室攻读博士学位,1997年11月至2005年9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Iowa基因治疗中心从事有关神经退行性疾病基因治疗研究,2005年10至2006年8月在美国University of Texas Southwest Medical Center任助理教授,从事骨骼肌干细胞方面的研究。2006年9月至今,任职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主要从事肿瘤基因治疗、肿瘤干细胞、基因定点靶向整合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及老年痴呆分子机理的研究。2006年至今,主持国家科技部863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农业部科技重大专项子课题1项,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获得国际专利3项,国内专利3项。在Nature Medicine、Nature Biotechnology、PNAS、J. Virol 、Hum Gene Ther 、Cancer Gene Ther 、J. Biotechnol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0余篇。 王喆之(院长)王喆之,男,生物技术专业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教育部“药用植物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生物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新品种选育与培育、次生代谢物生产、重要功能基因克隆与转化、中药材有效成分分离提取和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承担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基础研究平台建设、陕西省科技攻关和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指导陕南三市十余个县、陕西省内外十余个企业的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建设,选育陕西地道、大宗中药材新品系20余个,育成山茱萸新品种2个(通过省级审定);先后在《植物学报》、《科学通报》、《实验生物学报》、《Molecular Biology Reports》、《 Plant Cell, Tissue and Organ Culture》、《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和《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d Biomedical Analysis》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20余篇,参编专著3部、教材1部,获得国家发明专利5项,获陕西省科技进步奖4项。 李金钢(副院长) 李金钢男 ,1964年出生,博士,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副院长。陕西省动物学会理事,陕西省植物保护学会理事。1987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物系,分别于1994、1999年在陕西师范大学获得硕士、博士学位。一直从事动物生态学、行为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多年来,对地下鼠——甘肃鼢鼠的种群生态、行为、通讯等做了系统研究。在国内首先发现了甘肃鼢鼠的震动通讯,科学地阐明了震动通讯在地下鼠生活史中的生态学意义。先后主持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一项、国家“七五”、“八五”科技攻关项目三项,中科院重大项目子项目一项,陕西省农委鼢鼠防治推广技术项目一项。分别于1991年、1994年、1999年获国家教委科技进步奖三等奖,陕西省教委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科院科技进步奖二等奖,陕西省林业厅科技进步一等奖各一项。目前主要从事鼢鼠的生态学、行为学和感觉系统的适应进化研究。 俞嘉宁(副院长)俞嘉宁,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 1997年,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植物学专业学习,并获硕士学位,同年7月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工作。2000年9月-2003年7月,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生命科学院和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研究所,跟随山仑院士及陈受益研究员读博士并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2007年9月,在美国中央华盛顿大学生物系做访问学者。 孙燕(副院长)孙燕,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94-1998年于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病毒学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1998年9月进入武汉大学生科院病毒学重点实验室,师从李文鑫教授,于2003年获得博士学位。2004-2005年在香港中文大学生物化学系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2005年加入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社会兼职: 陕西省毒理学会 理事 陕西省微生物学会 理事 李恒朝(副院长)李恒朝 男,1964年3月出生,中共党员,副研究员。1985年6月于陕西师范大学数学系毕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4年6月于香港公开大学毕业获教育硕士学位。1985年7月至2003年元月在陕西师范大学人事处工作先后任副主任科员、副科长、主任科员、科长,2003年元月至今任生命科学学院副院长。 焦维军(副书记)焦维军,男,汉族,中共党员,1974年12月出生,甘肃省靖远县人。1997年6月和2006年6月在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先后获得理学学士和理学硕士学位。1997年7月至2003年4月在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工作,先后任学生辅导员、团总支书记和党总支秘书;2003年5月至2010年6月在陕西师范大学纪委、监察(审计)处工作,先后任正科级秘书、副处级纪检员;2010年7月至今任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委副书记。 屈新运(办公室主任)屈新运,男(1977- ),陕西蓝田人,中共党员,在读博士,助理研究员, 1999年自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本科毕业,在陕西建筑总公司第二子女中学任教4年,2003年在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学专业上研究生,2006年毕业后到陕西师范大学理工科基础教学部从事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2008年起担任学院办公室主任,共主持校级项目1项,参与项目6项,发表论文10余篇。 郑鹏(党委秘书)郑鹏,在读博士,助教。 教育经历: 2003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学士; 2008年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理学硕士。 工作经历: 2003.07-2008.07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辅导员,助教; 2008.07- 陕西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党总支秘书、团总支书记 下属机构 濒危药材工程实验室“西北濒危药材资源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是我国新组建的10个生物领域国家工程实验室之一,该实验室以我校生命科学学院为依托,在“陕西省GAP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实验室立足西北,面向全国,以西北珍稀濒危药材为主要对象,重点研究解决制约濒危药材及其相关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问题。建立西北濒危药材种质资源库,良种药材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种苗繁育与生产体系;构建濒危药材野生资源抚育研究技术平台和野生资源抚育示范基地;开展濒危药材有效物质的分离纯化、创新天然药物筛选与开发研究;以实验室为平台凝聚人才、培养人才,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濒危药材及其相关产业科技成果的集成产出,为有效保护珍稀濒危药材资源及生态环境、解决药材供应短缺与需求不断增加的矛盾、实现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中药产业快速发展服务。 GAP技研中心陕西省 GAP ( Good Agriculture Practice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陕西省政府批准的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依托,联合陕西天士力植物药业有限公司和西安仁仁药业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科研开发实体。中心以GAP研究与开发为重点,主要对陕西大宗、道地中药材资源普查、品种选育、环境监测、优种快繁、规范化栽培、SOP制订、指纹图谱建立、质量控制以及储藏与加工等各方面进行研究与开发,全方位为陕西中药材规范化栽培、GAP基地认证、药材认证和中药饮片认证提供技术支撑,并充分利用产、学、研相结合的优势,不断增强中心研发、推广及创新能力,为陕西中药现代化搭建技术平台。 中心科研力量雄厚,现有专业技术研究人员3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3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同时联合陕西师范大学、西安交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等 6 所大学的生命科学学院和第四军医大学、西安交大医学院、陕西中医学院、陕西中医药研究院等4所中医药研究院所 GAP 研究的相关专家;拥有 GAP 研究与开发相关的实验设备 300余台(件);实验室面积达 1000 平方米。目前正承担着国家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陕西)建设项目 2个、相关中药材品种 6个,在陕南建立各种中药材规范化种植示范基地 30 余处,承担着陕西省 30余个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县、中药现代化科技示范县的技术指导工作。 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药用资源与天然药物化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是2003年11月经教育部批准依托陕西师范大学筹建,2007年5月重点实验室挂牌成立。实验室目前有固定人员41人,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1人,博士生导师7人,客座、兼职教授15人。实验室面积4000余平方米,有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等1000余台件仪器设备,总价值约2000余万元。实验室以秦巴山区及我国西北地区药用植物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分别开展其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GAP及其相关技术研究和天然药物化学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搭建中国西部中药现代化相关研究的科学研究与技术平台。现已建成分析测试中心、药用植物资源研究室、药用植物种质资源研究室、药用植物结构与发育研究室、中药材GAP及品种选育研究室、药用植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实验室、活性成分筛选实验室、分子药理学实验室、药物剂型设计与评价实验室、药用植物细胞工程实验室和天然药物化学实验室等10余个实验室。先后承担或完成了包括国家“863”、国家“十五”科技攻关、“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国家星火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30余项科研项目和多项横向科研课题,科研经费累计达1246 万人民币。研究人员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论文150余篇,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9项。主编及参编专著4部,教材1部。收集、整理药用植物种质资源500余份,筛选丹参、山茱萸、绞股蓝等优良品系10余个,通过省级审定的药用植物盾叶薯蓣新品种3个;分离鉴定化合物300多个,开发新药一个,获发明专利15项。 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 陕西师范大学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于1997年在获准建立国家理科(生物学)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的同时,正式挂牌成立。 1999年中心荣获“陕西省先进实验室”称号。 2002年生物学专业获陕西省名牌专业。 2004年国家理科(生物学)基地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联合组织的“理科基地评估”,中心的建设得到了评估专家的肯定与好评。 2005年通过陕西省实验教学中心评估,我校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评为省级生物基础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2006年新校区生物学实验大楼竣工,结合学校2+2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心综合创新实验室、专业实验室整体搬迁到大学城,实验室面积和实验条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2007年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教育部组织专家现场考察和评估,中心的秦岭野外实习基地获国家级野外实习基地。 中心现有教职工36人,其中教授10人,副教授11人,博士47%,硕士36%。实验室面积一万五千平方米,仪器设备3871台,固定资产总值3280万元. 目前实验中心设施先进完备、覆盖课程门类多、受益面广、管理机制科学高效、实验队伍素质高,完全能够胜任生物学及相关专业本科生基础实验、综合实验、专业设计实验的教学工作,满足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心的秦岭野外实习基地、生物技术实训与实习基地、教育实习基地也为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遵循“突出重点,加强基础,统筹兼顾,经费集中”原则,在中心建设中投入经费共计3895万元,包括“理科基地”建设及其配套经费596万元、世界银行贷款“高等教育与发展项目”及其配套经费425万元、财政部修购计划项目和实验室建设经费840万元、技术平台建设经费300万元、重点实验室建设经费800万元、重点学科与新学科建设经费681万元、学生基础实验教学设备套数达到教育部1~2人一套的要求,还扩充了一批珍贵动、植物标本,实验环境也得到了进一步优化,使中心实验室建设达到了“厚基础、宽口径、高起点、重创新”的要求,推动了生物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全面发展大型设备维修费23万元、教学业务费230万元。先后扩建了9个生物学基础教学实验室,新建9个生物学综合实验室,添置了20余套10万元以上大型设备,全面更新和配套了实验室常规设备。 近年来中心人员共承担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项目45项,其中教育部8项,省级1项;共承担科学研究项目255项,其中国家级科研项目33项,国家863课题2项,973子课题3项,省(部)级128项,厅(局)级28项,横向课题90余项,累计到位经费2286万元。 几年中,中心人员共出版书籍28部,与外单位人员合著10部;出版高等院校教材10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科研论文1031篇;其中发表教学研究论文113篇,获得国家专利5项。 获得各项奖励50项,其中教学奖21项,省部级教学奖7项。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