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 |
释义 | 实验室概况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是由陕西省科技厅直接领导,挂靠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主要从事农业分子生物学及有关生物技术研究的省级重点实验室。同时是为该校农业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提供大型仪器设备的公共服务平台和科学研究创新平台。实验室于2001年6月28日揭牌正式成立,2005年被科技部批准为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实验室主任由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康振生担任,李振岐院士担任学术委员会主任。 实验室资源专家学者李振岐院士,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保护学院教授、博导。植物病理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小麦锈病研究和植物免疫学教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1949年毕业于西北农学院;20世纪50年代和80年代先后在前苏联和美国留学。工作以来主要从事植物免疫学教学和小麦锈病研究。李振岐院士主编了中国第一本《植物免疫学》全国统编教材。他主持完成了二十多项国家和省部课题,先后发表论文130多篇,主编专著教材7本,获中国科学大会奖和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各一项,何梁何利奖一项,省部级奖一项,亚农杯贡献奖和中华农业科教奖各一项。 魏江春院士,微生物学家、博士生导师,1962年获前苏联科学院考玛诺夫植物研究所生物科学副博士学位,1995年在该所获博士学位。1997年10月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魏江春院士长期从事真菌地衣系统学的研究。共发表专著四册、论文60余篇,曾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海洋局科学技术特等奖等多次奖励。由于其在地衣系统学方面的突出贡献,被中国内外同行誉为中国地衣研究之父。 康振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农业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主任。1991年获西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专业博士学位,1997-2000年在德国开展合作研究。主攻研究方向为植物寄主与病原真菌互作关系的细胞学、分子细胞学及分子生物学。1997年以来,先后出版专著两部、主编教材一部,参编著作两部,在《Physiological and Molecular Plant Pathology》、《Mycological Research》、《Europe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Pest Management Science》、《Journal of Phytopathology》、《植物病理学报》、《菌物系统》、《自然科学进展》等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3 篇,其中SCI收录18篇,获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项、陕西省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一项。 研究团队自2001年成立,经过4年的发展建设,该实验室已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学风正派、勇于创新的学术队伍。在46名固定研究人员中,30名具有博士学位,17 人具有教授职称。在承担的各类课题中,90% 以上由年轻人主持;11 位副教授以上职称的中青年研究人员全部主持有研究项目。其中有4人获“国家植物转基因专项”基金,2人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1人获“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专项基金”资助。按研究型大学模式办学,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有1位中青年教授获得“杰出人才”基金,1位中青年教授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并被聘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获得国家及省部级荣誉奖励30多次。实验室涉及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4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和博士点4个,博士后流动站2个,可以授予相应理科和农科学位,每年可培养硕士、博士、博士后40人。 实验设备该实验室实行“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的运行机制,实行依托单位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实验室参考中国内外同类优秀实验室的管理和设置,设置大型公用仪器设备室,研究工作室和公用服务设施等三大单元,大型公用仪器设备由实验室统一管理,面向平台和该校内外开放服务;研究工作室按照研究方向设立,从事相应的研究工作;公用服务设施包括清洗灭菌、组织培养,温室等方面由实验室统一负责管理,直接为平台提供服务。已有8个科研团队进入实验室工作,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常规仪器设备,大型仪器设备使用只收成本费,同时开辟了两间多个实验台位为客座人员提供科研条件。 据该实验室网站资料,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和陕西省科技厅投资近2000万元用于实验室仪器的购置,实验室可以承担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工作,即从基因组学到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的研究工作。有10万元以上大型仪器18台,如蛋白质层析系统、高压液相系统、蛋白质双向电泳系统、脉冲电泳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超速离心机、高速落地离心机、DNA自动测序仪、基因枪、研究型显微镜、水处理系统、Real-time PCR仪、JSM6360LV型扫描电子显微镜、JME-1230型透射电子显微镜、Leica -ULTRACUT超薄切片机、LI-COR 4300遗传分析仪和Odyssey红外激光成像系统、Nicolet Evolution 300紫外分光光度计、Multiporator 4308多功能细胞电转化仪等,已全部安装到位并向该校内开放运行。 科学研究研究方向及领域针对西北地区农业生产中的两个重大限制因子-动植物疫病的频繁发生和干旱与水分利用矛盾突出,实验室的研究方向凝练为动植物抗逆的分子机理及遗传改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动植物重要基因克隆与功能研究:应用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的现代生物技术,对西北地区特有的动植物重要经济性状的功能基因,重要启动子及其调控因子基因进行分离克隆与功能基因组研究。 2、动植物抗逆的分子机理研究:以西北地区具有重要经济和社会意义的动植物为对象,对其生物胁迫(病虫等)和非生物胁迫(干旱、盐碱等)抗性的分子机理进行研究。 3、动植物转基因与遗传改良:应用转基因、花粉培养、双单倍体育种、外源染色体的转移等技术,建立完善的植物转基因技术体系,进行农作物品种的选育与改良,同时进行动物乳腺生物反应器的研究。 4、农业微生物抗逆的分子生物学:利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开展极端环境特种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旱区固氮微生物的应用、杀菌活性物质产生菌筛选利用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项目据该实验室网站资料介绍,实验室承担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倾斜项目、国家973项目(专题)、863专项、教育部“长江学者与创新团队”项目、教育部重大培育科研项目、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国家博士点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农业部国债专项基金、国际合作重点项目、引智项目等80余项,研究经费达1600万元。 据陕西省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网站资料,该实验基地在研项目84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6项,国家支撑计划4项,国家转基因专项子项目2项,国家“863”子项目6项,“973”子项目5项,到位科研经费5123万元。 合作交流实验室重视中国的学术交流及该校内多学科交叉研究,尤其注重与国际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强—强联合。在植物病理学研究领域,与德国霍恩海姆大学植物医学系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植物抗旱抗盐碱的分子机理研究方面,与以色列海法大学进化研究所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 该实验室还举办过第四届全国植物基因组大会和多次学术研讨会,定期邀请国际一流学者来室进行学术交流;建立了若干个国内外优秀学者的访问研究室,与实验室学术骨干共同开展研究。 成果奖励在承担的一批国家重大项目中,实验室取得了一些突出的科研成果:结合西北地区的农作物和林果特点,建立了几种植物的细胞工程和染色体工程体系和转基因系统,创建了多种类型的小麦远缘杂交育种体系和杂交小麦利用体系,建立了动、植物基因克隆技术,并已克隆了多个抗病、优质、抗逆基因,多个基因已获得发明专利;获得了相关的分子标记并已用于分子育种;通过对动植物抗病、抗逆、优质的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提出了全新的抗逆、抗病、优质等重要经济性状改良的技术策略;取得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杨凌示范区、乃至西北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在中国国内产生了一定影响。 该实验室2006-2010年共发表论文372篇;其中被三大检索系统收录128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8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8项;本实验室获省部级科技奖励8项;其中,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培养博士生35人、硕士生105人,在读博士生45人、硕士生176人。 发展目标实验室突出重点研究方向,按照新的思路,积极主动深化科研体制改革,以适应农业分子生物学在不同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的趋势,尽可能多出、快出有突破性的重大研究成果。进一步加快、加大培养、选拔和引进优秀中青年学术带头人的力度,建设一支能够在国家及重点学科领域中担当重任的年富力强的科研骨干队伍。争取尽快进入国家重点实验室行列。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