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藿香
释义

山藿香,别名血见愁、血芙蓉等。唇形科植物血见愁的全草。分布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等地。药用功效是凉血止血;解毒消肿。可以用来治疗咳血,吐血,肺痈,跌打损伤,痈疽肿毒,脚癣,狂犬咬伤,毒蛇咬伤等病症,有很好的疗效。

中文学名:山藿香

拉丁学名:TeucriumviscidumBl.

别称:血见愁、血芙蓉

界:植物界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菊亚纲

科:唇形科

分布区域:地中海地区及东亚、中亚

基本资料

【出处】:出自《峨 嵋药植》拼音名:ShānHuòXiānɡ英文名:HerbofViscidGermander

【拉丁植物名】:TeucriumviscidumBl.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生态环境】:生于山地林 下阴湿处。

【化学成份】:全草含山藿香素(tercvin) [1],酚类,氨基酸,有机酸、 糖[2]等。

【性味】:味辛;苦;性凉

【归经】:归肺;大肠经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5-30g,鲜品加倍;或捣汁;或研末,外用:适量,捣敷;或水煎熏洗。

【摘录】:《中华本草》

科属介绍

唇形科

Labiatae双子叶植物纲菊亚纲的一科。通常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世界性分布,大约有220属6000余种。其中有近1/2种产于地中海及近东中亚。中国约99属,808种,全国均产之。

形态特征

通常为多年生至一年生草本。植株含芳香油,具有柄或无柄的腺体,或各种单毛、具节毛或星状毛。茎直立或匍匐状,常四棱形;枝条对生,稀轮生。叶通常为单叶,全缘或具各种齿、浅裂或深裂,稀为复叶,大多对生,稀轮生或部分互生。花序聚伞,3至多花,通常在节上形成轮伞花序(或假轮)、单岐聚伞花序或每节双花,并由上述花序组成顶生或腋生的总状、穗状或圆锥状的复合花序,稀为头状或偏向一侧开放(如黄芩属Scutellaria和香薷属Elsholtzia的一些种类);苞叶常在茎上向上逐渐过渡成苞片,与叶同色或异色,稀苞片或小苞片成针刺状、叶状或特殊形状。

花通常两性,两侧对称,稀多少辐射对称;花萼钟状、管状或杯状,稀壶状、球形或二片盾形,萼齿通常5,稀3、2或10(其中5长5短),齿间稀具胼胝体(青兰属Dracocephalum),具5、10、15脉,稀8、11、13~19脉,外面通常被毛或腺体,内面有或无毛环(或称果盖carpostegium);花冠管状多为二唇形,着色;裂片5,稀4;雄蕊通常4,二强,稀2枚,通常前对长,后对较短,着生于花冠管上,花丝丝状,有或无毛,花药2室、纵裂,花盘下位,通常肉质;子房上位,由2个中向心皮形成,有4个心室;花柱通常着生于子房基部,柱头2裂,稀不裂。果为4枚小坚果或核果状;种子于果内单生,直立,稀横生而皱曲,胚乳无或极不发育,胚具微肉质子叶。花粉常具3~4或6沟,扁球形至长球形。外层与内层厚度同或较厚,常具网。沟具有颗粒状膜。具3沟的花粉粒传粉是在二核时期,具6沟的花粉粒在三核时期。

化学成分

本科植物以富含多种芳香油而著称,其中有不少芳香油成分可供药用,如薄荷、留兰香、百里香、薰衣草、罗勒、迷迭香、香青兰等。作为药用植物的有黄芩、荆芥、藿香、丹参、薄荷、紫苏、香薷、石荠苎、夏枯草、筋骨草、耳挖草、活血丹、牛至、广霍香等等。白苏则为有名的油料作物。甘露子和地笋的地下肥大根茎可供食用。由于花、叶形状特殊,色彩鲜艳常供观赏的有一串红、五彩苏、美国薄荷等若干种类。

形态特征

山藿香,一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茎四棱,下部卧地生根。上部直立,有分枝,秃净袁嫩枝被疏毛。单叶对生;叶片卵形或矩圆形,长3~6厘米,宽1.5~3厘米,纸质,先端短尖,边缘有不规则的粗钝齿,基部楔形;上面绿色,秃净,主脉上具短毛;下面浅绿色,脉上有疏毛,老则渐次脱落,具腺点;叶柄长1.7~3厘米。腋生及顶生的疏散分枝总状花序,长2.5~5厘米;花柄有短毛;苞片披针形;萼钟状,宿存,5裂,上唇2裂较大,下唇3裂,前端均尖,表面有粘质长毛及腺点,结果时较为膨大;花冠谈红色;雄蕊4,突出,花药2室,卵圆形;雌蕊1,柱头2裂。小坚果4枚,圆形,径约1毫米,黄褐色,表面有微细皱纹。花期6~8月。果期8~10月。生于荒地、田边、路边及草丛中。分布广西、广东、云南、福建等地。

生长环境

喜高温湿润气候,以年平均气温24-25℃最适宜生长,气温隆至17℃以下,生长缓慢,植株能耐0℃短暂低温。雨量要充沛,分布均匀,要求年降雨量1600-2400mm。喜阳光,但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须适度荫蔽,一量长出新根和新叶后即去掉荫蔽。遇台风时枝叶易折断。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为宜。

各家论述

1.《生草药性备要》:凉血,解热毒,去瘀生新,理压伤,敷痔疮,治蛇咬,消肠风下血,

煲肉食;洗白泡烂疮,消乳痈。

2.《广东中药》:散瘀,止血,凉血。治肺痨吐血,跌打损伤,利小便。

3.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疔疮疖肿。

4.《福建中草药》:活血行气,消肿解毒。

鉴别方法

性状鉴别

全草长30-50cm。根须状。茎方柱形,具分枝,表面黑褐色或灰褐色,被毛,嫩枝毛较密;节处有多数灰白色须状根。叶对生,灰绿色或灰褐色,叶片皱缩,易碎,完整者展平后呈卵形或矩圆形,长3-6cm,宽1.5-3cm,先端短渐尖或短尖,基部圆形或阔楔形,下延,边缘具粗锯齿,叶面常皱缩,两面均有毛,下面毛较密;叶柄长约1.5cm。间见枝顶或叶腑有淡红色小花,花萼钟形。小坚果圆形,包于宿萼中。花、叶以手搓之微有香气,味微辛、苦。以叶多、色灰绿、气香者为佳。

显微鉴别

茎纵切面:表皮为1列细胞,排列不整齐,有非腺毛,1-5个细胞;表皮下有木栓化细胞3-5列。皮层外缘为4-10列厚角细胞,内缘为薄壁细胞,有大形细胞间隙,内有间隙腺毛;腺头单细胞,长圆形或类圆形,长75-195μm,内含黄色至黄绿色挥发油,柄短,1-2个细胞,多与皮层细胞相连接,薄壁细胞尚含草酸钙针晶,长约15μm。中柱鞘纤维成束。韧皮部狭窄。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组成,均木化。髓部细胞微木化,含草酸钙针晶及片状结晶,稀有演粉粒。

粉末特征

淡棕色,

① 非腺毛1-8个细胞,平直或先端弯曲,长97-590μm,壁具刺状突起,有的胞腔含黄棕色物,有的基部含小针晶。

② 腺鳞头部8个细胞,直径37-70μm;柄单细胞,极短。

③ 间隙腺毛存在于叶肉或茎薄壁组织的细胞间隙中,头部单细胞呈不规则囊状,直径13-50μ,长23-43μm,含有金黄色状物;柄短,1-2细胞。

④ 腺毛头部2细胞或偶单细胞;柄1-3细胞,甚短。

⑤ 草酸钙针晶细小,散于叶肉、茎薄壁细胞或纤维中,长3-27μm。

⑥ 叶表皮细胞不规则形,气孔直轴式。

⑦ 柱鞘纤维单个散在或数个成束,淡黄色或黄绿色,呈长梭形,直径11-37μm,木化,纹孔较稀,有的可见分隔,胞腔大多含黄棕色物,偶有细粒状结晶。

⑧ 木纤维成束,直径13-35μm,壁木化,纹孔斜裂缝纹孔、网纹、螺纹及环纹。⑩髓部薄壁细胞形大,有纹孔,有的含细小针晶。

理化鉴别

(1)取本品挥发油1滴,加氯仿0.5ml,再加5%溴的氯仿溶液数滴,山藿香先裉色,继显绿色。

(2)取本品挥发油1滴,加苯0.5ml,再加5%醋酸铜溶液少量,充分混合,放置分层,吸取上层苯液,点于栽玻片上,待苯挥发后,于残留物上加乙醇1-2滴,放置后,于显微镜下观察。山藿香可见众多蓝色针状结晶。

(3)薄层色谱取挥发油0.5ml,用乙酸乙醋稀释5ml,作供试液,另以山藿香酮、百秋李醇为对照品。分别点样于同一硅胶G薄板上,以石油醚(30-60℃)-乙酸乙酯-冰醋酸(95:5:0.2)展开,取出,晾干,喷以5%三氯化铁乙酸液,再于105℃;加热显色。供试液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的相应位置上,显相同的色斑。

药理作用

抑菌作用

山藿香酮体久对白色含珠菌、新型隐球菌、黑根霉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山藿香叶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长也有定的抑制作用。其鲜汁滴耳(4滴/次,每日3次)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的急性实验性豚鼠外耳道炎。山藿香酮能抑制青霉菌等霉菌的长,可用于口服液的防腐。

抗炎作用

山藿香总皂甙能抑制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对抗组胺所致小鼠皮肤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兴奋肾上腺皮质功能[6]。温浸液在试管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绿脓村菌及痢疾村菌有杀菌作用[7]。醇提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10、1:20、1:10。

止血作用

山藿香花粉1g或0.5g敷于家兔颈动脉、股动脉切口、肝脏及后肢皮肤、肌肉切割创面,显著缩短止血时间,作用强于云南白药。醇提物5.4g/kg给小鼠灌服,每日1次,连续5d,显著缩短断尾出血时间和毛细血管凝血时间,减少出血量。山藿香水浸膏、醇浸膏、粗皂甙可增加家兔、豚鼠离体血管条的收缩;与去甲肾上腺素相比,作用缓慢、温和而持久。醇浸膏作用最强;对子宫动脉条作用最明显。这种作用是直接兴奋血管平滑肌所致[2]。醇浸膏、水浸膏各20mg、粗皂甙12mg或醇提物20%水溶液均可使离体兔耳血管灌流量明显减少。醇提物0.8%水溶液显著提高大鼠在体肾肘灌流压[1]。山藿香药粉对狗股动脉、肝、脾创口也有止血作用。水抽提液、0.2%粗皂甙水溶液显著减少蟾蜍后肢血管灌流量。10%浸剂滴加于蛙肠系膜,可见动脉收缩,静脉扩张。山藿香粗皂苷给小鼠皮下注射相当于2mg(生药)/10g剂量,对鳞酸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2]。对磷酸组胺所致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有明显抑制作用[2]。0.5%山藿香总皂甙10μl显著增加体外ADP诱导的大鼠血小板聚集。2%总皂甙以160mg/kg给小鼠灌服4d,显著增强ADP诱导的血小板柔集作用,并且比同属植物风轮菜(C.chinense)总皂甙作用强。4%总皂甙给小鼠灌服280mg/kg,连续4d,可极显著升产知浆、血小板内血栓烷a2代谢产物血栓烷B2含量,这可能是其促血小板聚集的主要机制,总皂甙对血浆Camp含量无明显影响。

钙拮抗作用

山藿香水提物对高钾引起的离体豚鼠结肠带收缩有明显抑制,表明其有钙拮抗作用,3×10-4g/ml,抑制率为17%,30×10-4g/ml时,抑制率达91%。有效成分为山藿香醇,其钙拮抗作用的拮抗参数(PA2)值为5.95,IC50为4.7×10-5mol/L。山藿香醇对Ca2+引起的大鼠主动脉条的收缩,也与维拉帕米相心,具有剂量赖性拮抗作用。

抑制免疫功能

山藿香总皂甙75mg/kg,给小鼠腹腔注射,连续6d,发现大剂量组对胸腺、脾脏重量有抑制趋势;显著抑制碳粒廓清作用;显著升高小鼠血清IgG含量,同样剂量,给药3d,均可抑制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给药5d,均不能影响小鼠溶血素抗体的形成,总皂甙150mg-kg给豚鼠腹腔注射,连续5d,可降代血清补体总量。

繁殖栽培

【直插法】宜选取温暖多雨季节,如海南省,一般在9-10月,选生长旺盛,粗壮、节密,生长期4-5个月的植株,取中部茎的侧枝,长20-30cm,具6-7个节,下部3-4节褐色木栓化,用手将枝条自工戏上轻轻折下,使插枝附有部分主茎的韧皮组织。采苗时一般自茎基部逐层分次向上采取,每隔15-20d采1次。采下的苗应置于阴凉处,并要随采随种。

【栽培技术】用扦插繁殖,生产上采用直插法和插枝育苗移栽法。

【插枝育苗】即将鲜枝条插于苗床上,待长根后再移栽大田。其方法及时间与直插法同。枝条插在苗床后,早上搭棚遮荫,晚上揭开,冬季应昼夜搭棚防霜害。每日早晚各浇水1次。插后10d左右发根。可施稀人粪水3-4次,20d后除去荫蔽物,1个月质即可定植。定植应在温暖湿润季节,广州郊区宜4月上旬,湛江地区在3-5月,四川在8-9月,海南可在7-8月及9-11月;一般采用斜插法,将苗的3/5斜插入土中,覆土压实,按行株距50cm×40cm的三角形种植,植后随即淋水,盖草遮荫。

【田间管理】功成活后应定期进行除草松土。定植后半个月可进行第1次除草,以后每月除草1次,中耕除草后结合施肥,以施氮肥为主。一般植后1个月有新芽叶长出时即进行第1次追肥,以后每隔20-30d施肥1次,直至收获前1个月停止。前期多施人粪尿和草木灰等,后期则施硫酸铵为主。干旱季节多施水肥。应注意灌溉排水,保持田间一定的湿度。

【病虫害防治】病害有根腐病,可及时疏沟排水,挖除病株,用50%多菌灵1000倍液浇灌;还有细菌性角斑病等。地老虎,可人工捕杀或用毒饵诱杀(将麦麸炒香,用90%晶体敌百虫30倍液拦潮)。此外,还有蝼蛄、红蜘蛛等为害。

药用配伍

1、用于湿阻中焦、脘闷纳呆之症候,在临床上常与佩兰等同用。用于湿温出起,可配薄荷、茵陈、黄芩等同用。

2、用于感受秽浊、呕吐泄泻之症,可配苏叶、半夏、厚朴、陈皮等同用。

3、对于胃寒呕吐之症,可配半夏同用;如湿热者,可配黄莲、竹茹;

4、脾胃虚弱者,可配党参、甘草;妊娠呕吐,可配砂仁同用。

5、其治暑湿之症,不论偏寒、偏热,都可应用,临床经常与佩兰配伍同用。

6、用于外感风寒兼有湿阻中焦的症候,常配伍紫苏、陈皮等同用。

7、此外,可治鼻渊,常配猪胆汁等同用。

书籍附方

① 治跌打:山藿香,九层塔、透骨消、黑心姜,煎服。(《广东中药》Ⅱ)

② 治睾丸肿痛:山藿香叶一至二钱,研末,冲酒服。(《福建中草药》)

③ 治关节风湿痛,流火(丝虫病引起淋巴管炎):山藿香煎汤,先熏后洗。(《福建中草药》)

④ 治肺痈,咳血,吐血,衄血:山藿香(鲜品)一至二两,冰糖一两,水煎服。

⑤ 治感冒发热咳嗽:山藿香(鲜品)一至一两五钱,水煎服。

⑥ 治狂犬哎伤:山藿香(鲜品)一斤,加少许开水捣烂绞汁,一次炖服。(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手册》)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1/27 4:4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