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西猫耳朵 |
释义 | 山西猫耳朵是中国山西人家的日常主食,做法的高下,调味的好坏,就很难有一定的标准。猫耳朵是把面和得软软的,搓成大拇指的条子,再压成蚕豆大的小块,然后用拇指食指捏着一转,便被卷成像猫耳朵一样。在开水里煮熟它,捞起来再配作料大火一炒,耳卷里吸存着汤汁,味道饱和,吃起来十分鲜美。配料各随其便,一般人家爱用韭菜肉丝和虾米,就很够味,讲究的用虾仁、蟹肉、冬菇、火腿,就随心所欲,没有止境的了。 简介猫耳朵是晋中、晋北等地区流行的一种风味面食。它吃着筋滑利口,制作简便,随乡就俗,适用多种面粉和浇头,又加制作简便,倍受群众欢迎。在晋中一带,人们用白面、高粱面制作;在雁北、忻县高寒地区,人们用莜面、荞面制作,取名“碾疙瘩”,还名“碾饦饦”。尤其因莜面制作柔软,还能碾推成花纹、触须等式样,更使这种面食形象多彩多姿。 猫耳朵原是民间吃食,因其筋滑爽口,别有风味,一些宾馆、饭店的厨师,把它推荐给外宾。许多贵宾食后赞不绝口。从此,这种面食进入了“大雅之堂”,如同清宫风味小窝窝头一样,成了筵席上的一道佳食美味。 山西做法白面用精粉一斤,水五两。先将面粉倒进盆里,冬季用温水,春夏秋用冷水和起面,扎光揉好。放在面案上,撒上面粉,用面杖擀成两三公分厚的薄片,切成多半公分大小的剂头,再撒一次面粉,滚均匀。然后,两手拇指相对按住面块,一下一下往前推,推成形如猫耳朵状即妥。锅开时抖去面粉下到锅里煮熟捞起,浇上各种荤索打卤等浇头,调以山西老陈醋,味香形美,可饱享口福。 荞面荞面一斤,水五两左右(除夏季外,一般都用温水和面)和起,扎匀扎光,稍醒后搓成指头粗的圆条,撒上面粉,用左手食指与中指夹住圆条,用右手切成指甲盖大的小剂子,然后用右手拇指在左手掌上,推成一个一个小卷,形状同猫耳朵一般。锅开后,抖去面粉煮熟。捞出后浇上浇头、调和,越吃越香。 莜面莜面一斤,热水七两,泼起和好,用湿布把面团盖好,要趁热制作。方法同荞面。因莜面光滑柔软,还可用右手食指、拇指推碾成花纹形状,其形状更美。推好后上笼蒸熟,下笼后调以浇头,调和即可食。各种面制作的猫耳朵除煮食外,还可焖食,即先把菜炒好,将猫耳朵倒在菜上,上火焖十五分钟左右即熟。吃时搅拌均匀,调以调和,也很可口。 山西红面猫耳朵 材料木耳 香菇 金针 腐竹 平菇 鸡蛋 水淀粉 卤的做法1)木耳、香菇、金针、腐竹泡发后,洗净,分别切成一寸长的条;平菇洗净撕成条; 2)炒锅内入少许油,爆香花椒、葱、蒜,加入除鸡蛋以外的所有材料,加盐、老抽炒香; 3)在炒锅内加入适量的水,大火煮沸后,将鸡蛋打散,倒入锅内,煮开后再勾入水淀粉,等再次煮沸后加鸡精调味即可。 面的做法1.红面和白面以1:1的比例混合好,和成稍硬一点的面(比平时我们自家吃的手擀面稍硬一点); 2.和好后,松弛10分钟; 3.将松弛好的面团擀成5cm厚的面片,用刀切面5cm宽的条,再将条切面中指指盖大小的面块即可; 4.将切好的小面块一一用大拇指在案板上捻成猫耳朵的形状就可以了(其实就是大拇指放在面块上,用力向上一推就可以了) 5.所有的面都做好后,放入锅内煮熟,捞出,浇入卤,撒上一点香菜,一碗香喷喷的面就出来了。香啊……流口水了…… 陕西做法猫耳朵的做法有很多种。陕西的叫法是麻什,吃法是这样,将面切成很小的块,大概小指甲盖大小,切法是先杆成厚皮,切成条,再切成块,之后在摩擦力大的地方用大拇指按住面块向前撮,要又薄又卷,陕西的风俗是在草帽边上撮,这样的麻实上面全是花纹非常美观。把撮好的麻实最好撒上干面,否则会粘到一起,做麻什用的面一般比较硬。麻什做好后,开始调汤,将肉糜加入葱,姜和料酒,生抽等下锅炒,再加入木耳,黄花,豆腐干粒,土豆粒,豆角粒,香菇,西红柿等等不是一煮就烂的菜,炒后加入鸡汤和水,调味。加入麻什煮,经常搅拌。 注意时间比较长。待煮熟后,打入蛋花,加入味精。根据个人口味加入醋和油泼辣子。一碗香喷喷的麻什就上桌拉。 注意:鸡汤和香菇是关键。 制作步骤1.将黄豆、香菇、木耳、黄花,洗净,泡入清水中待用。 2.取适量面粉(根本食用人数与食用餐数而定),加水,和匀成面团。此面团的软硬度与饺子皮相当,不能太软,不然下一步不好做了。 3.从和好的面团中取一小块,搓成约如大拇指一半粗细的长形面棍。 4.接下来就可以做猫耳朵了。从这个长形面棍上取约一公分左右,然后用大拇指稍摁住此小小面团往前搓,即可形成如猫耳朵形状的空心卷卷。(注意:不要太用力摁住面团,往前搓时也不可用大力,不然就粘在手指上了) 5.搓好后,将准备好的蔬菜清洗好。蔬菜的品种建议:扁豆、土豆、大白菜、西红柿、黄瓜等。 6.将扁豆切段、土豆切小片(约1.5*1.5),黄瓜切片,西红柿切块,大白菜叶和菜梗分开。 7.烧水煮黄豆,这边将泡好的香菇、木耳、黄花切小段或是小片,入油锅曝炒至八分熟,倒入煮锅中,可以同时放入猫耳朵同煮。 8.先炒扁豆、土豆,也是八成熟,倒入煮锅;然后将与大白菜、西红柿炒至七成熟倒入煮锅。 9.将海米与黄瓜稍炒,最后放,同时可以加盐。(也可以炒菜的过程中逐一加盐) 10.在所有内容物基本煮熟后,可以依个人习惯再加入一个鸡蛋、紫菜等。 然后就可以盛起来吃啦,可以再放点香油、生抽等调味品。 其他做法材料面粉、水、盐 做法1.把一咪咪盐加入面粉里,然后加入少许水,用手抓,抓成黏糊状,然后慢慢揉成团,面团要稍微硬一点。 2.面盆盖上一块湿布,醒面团最少10分钟。 3.然后把醒好的面团取出,在案板上揉面,至少10分钟。揉好之后,根据面团大小分成若干个小计子。 4.然后每个小计子都搓成细长的条带用。 5.左手拿着条形的面,然后右手掐一小团下来,放在面板上,用大拇指的力量从里向外一搓,就成了一个猫耳朵了。 6.热水煮开,丢入猫耳朵们,煮沸,中间添一次水.然后用一点麻油拌一下待用!如果是炒的话,不需要用麻油拌了,直接可以炒了! 猫耳朵,是用拇指肚将小面块在手心或案板按成猫耳朵形状,下在开水锅里煮熟,配上各种打卤、浇头,或炒着吃,这种面食形状美观,赖煮不坨,有嚼头又经饿。 1.将小麦粉放在盆里。 2.和面的水里加少许的食盐。 3.一边加水,一边用筷子搅拌,直到成片状。 4.用手揉捏,做到“三光”即盆光、手光、面光。 5.用湿纱布盖住面团,“醒”30分钟。 6.压平。 7.切成条状。 8.再切成颗粒状。 9.用大拇指的指肚压住一颗向前推捻,一个猫耳朵就成了。 相关报道通心粉的中国亲戚——“猫耳朵”经常吃西餐的人大概对通心粉耳熟能详,但是知不知道它有一个中国亲戚呢?它就是“猫耳朵”。据说马可波罗喜欢吃中国的猫耳朵,于是学会了它的做法,回去以后就仿制出来,然后就用机器批量生产了,演变到今日就成通心粉了。 正宗的猫耳朵确实是中国的美食了,不过现在也分为两种,一种是杭州猫耳朵,一种是山西猫耳朵。 山西面食:揪片与猫耳朵猫耳朵由揪片演变而来,并与揪片成为山西面食王国中的两大花样,在民间餐桌与市井餐馆里,有着数十种不同的制法与叫法,吐芳争艳,誉高名扬。 揪片在晋南又称水揪片、水圪饦,侯马、临汾一带俗称“鳖跳崖”,是将白面和成团,醒好后盆内注水,逐块掐揪成铜钱大的薄片,投入锅中煮熟,浇卤而食。晋中商家大户则注油而掐,称为油掐圪饦。今多演变为将面擀片切条后,左手拿条,右手将面揪成拇指肚大的小片,称为小揪片或掐疙瘩,煮熟捞出后可盖浇,可炝锅,亦可煎炒,不仅是一种家常面食,而且在晋中还讲究婚嫁时男女双方启程前吃,誉曰“岁数掐疙瘩”或“亲疙瘩”,取岁岁平安之意。晋南则多将擀好的面皮,用手撕成较大的片,投入锅中煮熟后,沾醋调油辣子蒜吃,叫擦片子或撧片子;若是将葱姜蒜末与辣椒油炝在面上,浇各样调料拌食,则称为油泼猴儿面,是自家人享用的一种美味。 揪片特别是水揪片,是汉代制作汤饼的古法传承,北齐后亦称馎饦,宫廷设有汤官负责制作。后人多以荞麦为制,两宋时进入市肆经营,僧俗均食,陆游诗说“荞熟山僧分馎饦”(《题庵壁》)。金代馎饦始向猫耳朵发展,民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金泰和五年,元好问赴并应试,至阳曲逢双雁比翼,有猎者获其一,另一悲鸣投地而死。元好问感其情,买双雁葬于汾水之滨,作《雁丘辞》并搓巧面以祭。现在,丘为古迹,辞亦流芳,巧面更成为人们传情之美食(《面道天下》)。当其时,巧面流传于民间,呼作圪搓面,制法是将面揪捏成小片,然后在面板上捻搓成形。后来傅山先生曾写有《圪搓小赋》,并在《嗢陀南赋》中赞曰“冰蚕初蠕,雀舌方。嫩难大嚼,香饫寸心”。 圪搓面本是为祭雁而制,元代骑马射猎者却奉为获猎之吉食,称为“马乞”,进入了御宴当中(《中国历代御膳大观》)。今天,娄烦、阳曲等地仍习惯在腊八节时吃“捂麻雀饽饽”、“打麻雀面”,即是将面捻成圪垛垛,搓成圪搓搓,煮熟捞出来,在院里撒一点儿,表示捂麻雀、打麻雀。太原亦有将圪搓面称为“麻食”者,盖“马乞”谐音世传之故。元代《饮膳正要》还记载一种“鸡头粉撧面”,是一种似铜钱大小的面片。可见揪片与猫耳朵在元代就开始并行发展了。明清时圪搓面已在山西民间普遍食用,并传播到陕冀鲁豫乃至江南一带。相传乾隆下江南时曾食之夸赞,因其形似猫耳,呼为“猫耳朵”(《名食掌故》)。解放后著名作家老舍在晋阳饭庄品尝此面,写诗赞曰:“驼峰熊掌岂堪夸,猫耳拨鱼实且华。” 猫耳朵面食在民间传承发展,制法多、名称异。如晋中制法是将荞面揉好后,搓成指头粗细的条状,掐成豆大小块,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小花疙朵,称为“疙朵儿”,也叫“辗疙瘩”,有的则双手持之,在面板上搓捻成形。晋北地区人民直接将面条夹在左手无名指与中指之间,用右手掐成小块面丁后在左手心上搓捻成形,叫作“荞面疙饦”。山西岚县一带将白面擀片切丁,用筷头捅捻出小窝,称为“珍珠疙窝”。在吉县等晋西南一带,人们从和好的荞面团上,用右手拇指与食指掐出一块,在纤细的高粱秆做成的箅子上用大拇指搓成形,似纺线车上的铁葫芦,又称为“荞面铁葫芦”,多配羊肉炒酸菜而食。制作最精细的要数晋南的搓豌子,用头箩小麦面粉和成面团,擀片切成四方小块,先将一对角捏合,再从对合的地方横捏一下,呈空心元宝状,如两粒连在一起的豌豆,故又称“搓豌子”。 猫耳朵凡数十种,除用荞面、小麦面外,还用豆面、莜面、高粱面等原料,配以各种不同的荤素浇头、菜码和小料,备受人民喜爱,不仅作为日常花样面食,还用来待客和婚嫁宴宾。晋中介休讲究女婿到岳父家吃猫耳朵,取意吃了好听话。晋南则男婚女嫁前,事主将面粉分给邻居,全村大闺女、小媳妇人人动手捏制,沿袭成一家有事大家相帮的习俗。 2008年6月,山西猫耳朵制作手艺被国务院授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成为三晋文化的共同财富,中国食文化的一颗明珠。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