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人 |
释义 | 山人一般指隐士;又指山野之人,谦称;旧时以卜卦、算命为职业的人,有时也称“山人”。多出现在古代诗文中,和文人墨客的别号中。 基本解释【拼音】shānrén 【英文】hermit,fortune-teller 【释义】 1.指隐士,山人墨客。 2. 旧称以卜卦、算命为职业的人;方士。 词意探源(1)即山虞。古代掌管山林的官员。《左传·昭公四年》:“山人取之。”;孔颖达疏:“《周礼》:‘山虞掌山林之政令。’知山人,虞官。” (2)指隐士。王勃《赠李十四》诗:“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3)指从事卜卦、算命等职业的人。石君宝《秋胡戏妻》第一折:“你可也曾量忖,问山人,怎生的不拣择个吉日良辰?”元· 罗国宾《罗李郎》:“也不索唤师婆擂鼓邀神,请山人占卦揲蓍。” 详细解释解释1. 即山虞。古代掌管山林的官。 《左传·昭公四年》:“自命夫命妇至於老疾,无不受冰。山人取之,县人传之,舆人纳之,隶人藏之。” 杜预 注:“山人,虞官也。” 2. 住在山区的人。 《管子·轻重己》:“趣山人断伐,具械器……三月之后,皆以其所有,易其所无。”《荀子·王制》:“故泽人足乎木,山人足乎鱼。” 3. 隐居在山中的士人。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蕙帐空兮夜鹤怨,山人去兮晓猿惊。” 唐 王勃 《赠李十四》诗之一:“野客思茅宇,山人爱竹林。” 元 萨都剌 《题刘涣中司空山隐居图》诗:“放光峯下结茅庐,光照山人夜读书。” 明 黄溥 《闲中今古录》:“ 丹山 之南有白石,山人隐遁松林间。” 4. 指仙家、道士之流。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诗之五:“移黎付苑吏,种杏乞山人。” 倪璠 注引《述异记》:“杏园在南海洲中,多杏,海上人云仙人种杏处。” 宋 苏轼 《於潜令刁同年野翁亭》诗:“山人醉后铁冠落,溪女笑时银栉低。”自注:“ 天目山 唐 道士 常冠铁冠。” 金 元好问 《李道人崧阳归隐篇》诗:“可笑 李山人 ,嗜好世所稀。” 5. 卜卦、算命等江湖术士的统称。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一:“予去国二十七年复来,自 周丞相 子 充 一人外,皆无复旧人,虽吏胥亦无矣,惟卖卜 洞微山人 亡恙,亦不甚老,话旧怆然。” 元 黄溍 《赠谈星者》诗:“山人久客江湖间,水风潇潇月满船,相逢问我所生年,忽然袖出天星盘。” 清 李渔 《风筝误·媒争》:“谁信做媒须学做山人,书引大胆来说状元亲。” 6. 古代学者士人的雅号。 金 元好问 《雪后招邻舍王赞子襄饮》诗:“ 遗山山人 伎俩拙,食贫口众留他乡。”《明史·戴良传》:“ 良 世居 金华 九灵山 下,自号 九灵山人 。”如: 清 王士禛 自号 渔洋山人 。 发展在中国儒道两家文化的浸润之下,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得意时出将入相,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为目标;而一旦遇到挫折,则是另外一番样子:“今朝在世不得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或高卧林泉,或躬耕山野,或寄情于山水诗酒之中。前者虽然是读书人的追求目标,但后者亦同样受到人们的尊重,称其为“隐士”。 然而,从唐朝开始,山林也渐渐成了名利场,隐士改头换面,一心只想以“隐”入仕,他们纷纷以“山人”的面目出现了。 何谓“山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里这么说:“山人之名本重,如李邺侯仅得此称,不意数十年出游无籍之辈,亦谓之山人。”因此,从明代开始,“山人”这一称谓有了特定的意义。 “山人”以自己的所作所为渐渐和从前隐居山林的隐士拉开了距离,虽然他们也是读书人,不少也被社会以高人异士视之,不过他们的本质却是汲汲于功名利禄的伪君子,他们或依附于达官显贵,或奔走于将门相府,他们披着“山人”的外衣,却以追求荣华富贵为目的,深为时人所鄙视,直到最后将“山人”这个词弄成了深含贬义的词。 到了嘉靖和万历年间,“山人”已经成为了“丑陋”的代名词。他们沽名钓誉,四处游走,恬不知耻地署名“某某山人”推销自己,甘当帮闲和打手。于是隐士一天天少下去,“山人”则一天天多起来,最后“山人”成为一个十分可笑而又可耻的群体。 用法示例别号别号中有: 清代画家朱耷号八大山人,近代画家齐白石号白石山人,等等。当代也有很多人别号山人,如百度百科用户、百科蝌蚪团成员、百科分类管理员朝阳山人;又如网上一则简介:唐炜,号松川山人,斋号松川草堂,广西全州人。 自我谦称,如:戏曲《收姜维》中,诸葛亮语:“山人自有妙计”。 称以卜卦、算命为职业的人,如:“也不索唤师婆擂鼓邀神,请山人占卦揲蓍。”----元·罗国宾《罗李郎》。 诗文诗文中有: 1.“野客思茅宇, 山人爱竹林。 琴尊唯待处, 风月自相寻。”----唐·王勃《赠李十四四首之一》。 2.“月出嵩山东,月明山益空。山人爱清景,散发卧秋风。风止夜何清,独夜草虫鸣。仙人不可见,乘月近吹笙。绛唇吸灵气,玉指调真声。真声是何曲,三山鸾鹤情。昔去落尘俗,愿言闻此曲。今来卧嵩岑,何幸承幽音。神仙乐吾事,笙歌铭夙心。”----唐·刘希夷《嵩岳闻笙》。 3.“山人本合居岩岭,聊问支郎分半境。残年藜杖与纶巾,八尺庭中时弄影。呼儿汲水添茶鼎。甘胜吴山山下井。一瓯清露一炉云,偏觉平生今日永。”----宋·陈与义《玉楼春》。 4.“千里行秋,支筇背锦,顿怀清友。殊乡聚首。爱吟犹自诗瘦。山人不解思猿鹤,笑问我、韦娘在否。记长堤画舫,花柔春闹,几番携手。别後都依旧。但靖节门前,近来无柳。盟鸥尚有。可怜西塞渔叟。断肠不恨江南老,恨落叶、飘零最久。倦游处,减羁愁,犹未消磨是酒。”----宋·张炎《月下笛》。 历代别号历代别号山人的还有很多,如: 1.大巴山人:是大巴山籍著名作家毛高田的笔名,毛高田另有笔名:东方散人、河湟浪人、高田苇地、毛苇等。 2.新罗山人:清画家华喦(1682-1756),字德嵩,号秋岳、又号新罗山人、新罗生、白砂山人,别号东园生、布衣生、老年自喻“飘篷者”,福建上杭人。 3.空谷山人:1937年出生,山西沁县人。本名曹水儒,别署空谷山人。 4.六岳山人:本名程福生〔明〕字孟孺,一作字梅严,号六岳山人,江西玉山人。万历初官中书。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