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口冯村
释义

山口冯地处山地丘陵,自南向北地势渐次升高,呈阶梯形。村北5余里,即为金华山(俗称北山),为断块隆起,是燕山运动早期受东北、东西二组区域性断裂切割而抬升的断块山,自然资源丰富,蕴藏着大量的石灰岩。

地理位置

位于浙江省金华县中部,距城区8公里。

历史沿革

冯姓南迁

据传冯姓始祖南朝时从北方迁入吴宁(今东阳)冯家楼。唐朝初年,冯姓一支从冯家楼迁入义乌赤岸,后一支从赤岸迁入金华县城游宅街,元朝末年一支从游宅街迁往后胡,不久,移居赤松宫卧羊山下。因村处在山垄出口,故名山口冯。清朝末年属赤松乡。

民国乡属

先后属羊石乡、玉壶乡。1949年5月属龙山乡。1955年,龙山乡、桥塘乡、山石乡3乡合并称山桥乡,属山桥乡。1958年,属双龙人民公社山桥管理区。1961年属山桥人民公社,1983年属山桥乡。1988年山桥乡更名为赤松乡,属赤松乡。1992年有551户,1735人。村委会驻地有公路至石板畈,与省道金(华)杭(州)公路相接。

自然资源

水源丰富

村西北有1958年兴建1966年竣工、库容量达525万立方米的山口冯水库,库水源于大盘山,流至洞殿下和源出于盘前之水汇合入库。库区西尚有来自滴水岩亭之水和赤松涧注入,水源丰富,水利条件优越。

洞天福地

相传,东晋时的黄初平,就曾在村东北的卧羊山练丹成仙,人称黄大仙。卧羊山,传为黄初平叱石成羊处。宋时苏轼诗云:"先生养生如养羊,放之无何有之乡。止者自止行者行,先生超然坐其旁。挟册读书羊不亡,化而为石起复僵。流涎磨牙笑虎狼,先生指呼羊伏箱。现黄初平炼丹成仙的炼丹山、圣石山、丹灶、丹井、遇仙石等古迹犹存。这里山常青、水常绿,鸟语花香,舒适幽静,是一个居住环境理想的村落。可谓是洞天福地。

经济发展

改良土壤

1949年后,经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粮食亩产增加。后又通过改良土壤、推广良种、改进栽培技术,增加双季稻面积,加强农田基础设施的建设。1981年实行农业责任制后,农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农民生产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粮食产量稳步提高。1992年粮食总产量为827.8吨,平均亩产820公斤。农业总产值从1980年的25万元,提高到1990年的200万元,1992年达243万元。凭借集体经济实力,为村民实行农田机耕、排灌、植保、化肥、农药、种子等一系列社会化服务,增强了农业发展后劲。1983年发动群众劈山整地,充分利用4420亩的疏林山的自然资源,化地为宝,经几个冬春苦战,劈山整地1000余亩,种上杉木、柑桔和茶叶等。1992年仅林业一项收入达9.69万元,柑桔产量3.5万公斤,年收入达17.5万元。山口冯村粮食作物向以水稻、大小麦、番薯、玉米等作物为主,经济作物有棉花、油菜等。单一的农业产业结构,影响了农业产值的增值。

多种作物

村党支部副书记、村委会主任冯茂盛,分管农业生产,全村农户种植葡萄面积100余亩,1992年产葡萄50余吨,年经济收入达11.5万元。茉莉花种植面积为60余亩。此外,利用水利资源丰富和气候特点的优势,大力发展早茭白生产,全村早茭白种植面积约20亩,1992年平均亩产值高达5000余元。养猪业有着优良传统,遍及家家户户。1992年生猪饲养量5080头,出售肉猪1630头。村党支部致力于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形成了母猪胖、小猪壮的良性循环。1992年,村级集体固定资产达460万元,集体经济年收入14.78万元,村民仅在村储蓄所存款余额达157万元。人均住房面积达45平方米。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根本变化,有191位村民在浙江尖峰建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入股,入股金额达40万元,农民也做起了股东。

村办企业

1976年由叶顺纪(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赤松实业公司经理)始办农机厂,资金不到3000元,仅生产一些简单的农具。1978年创建冶炼车间,主要生产锰钢。随之规模不断扩大,经济实力日益雄厚。1988年厂名更为赤松实业公司,1992年产值达450万元,后又引进一项投资120万元的新项目,主要生产蓄电池隔板。现已成为村级工业的骨干企业。1984年,村级集体投资15万元与邻村联合开通总长12.5公里的通往梁山公路。同年试图就地取材与乡人民政府合资30万元筹建水泥厂。由于缺乏科学论证,造成设计错误,土建工程被迫中途下马,村级集体经济亏损近20万元。面对举步维艰之际,村党支部书记方兰升整整化了一年时间的东奔西走,想方设法争取联营伙伴。最后得到金华市水泥厂的允诺,土建工程重新上马。经过近3年时间的筹划和建设,投资1600万元的金华市水泥厂第三分厂于1989年正式投产,当年实现产值1100万元,村集体得到2.6万元的股金红利。1990年村级企业拥有固定资产455万元,工业产值达557万元,为村集体提供积累7.2万元。至1992年有村办企业7家,户办和户联办企业13家。工业的发展不仅合理地利用了本地资源,而且为农村劳动力的转化走出了一条新路。全村在乡镇企业、村办企业和户办、户联办就业的有544人,占全村劳动力总数的43%,年工资收入达75万余元。此外还有178人从事建筑业、饮食服务业、运输业、商业及其他福利行业。

山口冯村1990年工农业总产值757万元,集体年收入20多万元,人均收入1300元。1992年,工农业总产值1271.5万元,其中工业总产值1028.5万元,人均收入1580元。

教育状况

乾隆设馆

山口冯村历来重视教育事业。清乾隆年间,借用观音阁房舍设立蒙馆,光绪年间开设私立小学堂,民国元年改小学堂为小学校。至1949年6月已发展为有2个学级的小学校。至今已设有6个班级的完全小学1所,教师7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并又投资1.3万元,创办了村幼儿园,入园儿童60余人。1949年前考入大学的1人,1949年后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有18人。

戏剧结缘

山口冯村乡贤名流均与戏剧结缘。汪海水(1869~1946),为徽班乐师,擅长横笛、胡琴、唢呐,为人正直,人称铁面正吹。张恭组织汪永庆戏班(即张恭小班),以汪海水为班主。张恭死后,汪海水遵照张恭遗嘱,曾在本村重新组织胡春聚班(人称小小班),继续演唱张恭编撰的《民国记》等戏。陈金声(1919~1967),出身于名门世家。1949年前,曾以雄厚的家庭资财,暗地资助地方革命组织活动,倾向革命。1949年5月7日清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金华县城。陈金声得知这一消息,即从村步行至县城,加入迎接解放军进城的欢迎队伍,并主动参加宣传活动。1953年参加浙江婺剧团实验剧团,从事婺剧曲谱创编工作。1956年成立浙江婺剧团后,他致力于抢救、发掘婺剧传统唱腔、曲牌的整理和收集。并为婺剧传统名剧《双阳公主》、《三请梨花》等剧目谱曲,深受群众赞赏。文化大革命中,于1967年,被迫害致死。

社会福利

享受养老金

村级集体经济的逐步壮大,社会福利事业也随之日益改善。集体投资6万元,将村内主要街道改铺为水泥路,后又投资10万余元,钻挖了深井1口,建造了水塔,村民用上清洁甘冽的自来水。同时自1983年始,实行养老制度,凡男年满60岁,女年满55岁,每年均可享受养老金80元。1992年,全村支付养老金达1.7万元。对年纪大党龄长的党员干部也实行补贴制度。

党员考核制

村党支部十分重视自身建设,党支部建立三会一课和党员联系户、党员岗位工作目标考核等制度,使每个党员在各自岗位上尽心尽职。在加强对党员教育、管理之外,又重视对村民的思想教育,一方面结合各个时期的中心工作和本村实际,运用黑板报、广播等宣传工具,对村民开展三热爱(热爱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集体)的教育,另一方面每年定期召开2~3次村民大会,宣传村规民约,村容、村貌,村风堪称上乘。自1986年始年年被评为县、市级文明村,1987年始连年被评为省级文明单位,成为金华县精神文明建设的楷模。是金华县唯一的省级文明村。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