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韭 |
释义 | 【药材名】山韭 【拉丁名】Allium japoni-cum Reg. 【名称考证】蒮,蒮菜 【科目来源】双子叶植物药百合科植物 【药用部位】山韭的全草。 【性味归经】味咸涩,寒,无毒。”《千金·食治》:“味咸涩,寒,无毒。”入肾经。 【功效分类】补虚药,补阴药 【功效主治】益肾补虚。治阴虚内热。 【采集贮藏】《嘉祐本草》,《纲目》 【古籍考证】①出自《嘉祐本草》:“《尔雅》云,蒮,山韭。释曰,《说文》云,菜名,一种而久者,故谓之韭,山中生者名?。《韩诗》云,六月食郁及?是也。”②《纲目》:“蒮,肾之菜也,肾病宜食之。诸家《本草》不载,而孙思邈《千金方》收之,他书?字多讹作藿字,藿乃豆叶也。”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12-15克。 【植物形态】具粗壮的横生根状茎。鳞茎单生或数枚聚生,鳞茎具膜质鳞被。近狭卵状圆柱形或近圆锥状,粗0.5-2(-2.5)厘米;鳞茎外皮灰黑色至黑色,膜质,不破裂,内皮白色,有时带红色。叶数片丛生;线形细长,宽不足2毫米,有3棱。叶狭条形至宽条形,肥厚,基部近半圆柱状,上部扁平,有时略呈镰状弯曲,短于或稍长于花葶,宽2-10毫米,先端钝圆,叶缘和纵脉有时具极细的糙齿。花轴高30~40厘米,伞形花序顶生;花被6,紫色;雄蕊6,着生在花被上,伸出,花药长圆形;子房3棱,3室,每室具胚珠效枚,花柱丝状,柱头小。 花葶圆柱状,常具2纵棱,有时纵棱变成窄翅而使花葶成为二棱柱状,高度变化很大,有的不到10厘米,而有的则可高达65厘米,粗1-5毫米,下部被叶鞘;总苞2裂,宿存;伞形花序半球状至近球状,具多而稍密集的花;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2-4倍,稀更短,基部具小苞片,稀无小苞片;花紫红色至淡紫色;花被片长3.2-6毫米,宽1.6-2.5毫米,内轮的矩圆状卵形至卵形,先端钝圆并常具不规则的小齿,外轮的卵形,舟状,略短;花丝等长,从比花被片略长直至为其长的1.5倍,仅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内轮的扩大成披针状狭三角形,外轮的锥形;子房倒如状球形至近球状,基部无凹陷的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7-9月。 本种与冀韭 A. chiwui Wang et Tang 极相似,但冀韭的花为白色至黄色,花药黄色,小花梗基部无小苞片而不同于本种。 【产地分布】产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东部)、新疆(西北部)和河南、(西北部)。从欧洲经苏联中亚直到西伯利亚都有分布。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