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山哈 |
释义 | 畲族(shē zú)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人,有自己的语言,没有本民族的文字,通用汉字。也有借用汉字而赋予新的意义,或者干脆利用汉字部首创造新字。 畲族《起源歌》里述说了迁徙的缘由:“田差难种吃,田好官来争;官多难生养,思量再搬迁。”畲族从广东至福建、江西、浙江频繁地迁徙,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的聚居方式,在山区森林中搭寮居住。他们从事狩猎、种山,劳动艰辛,生活困苦。他们男女共同耕作,虽然生活艰苦却保持着乐观的性格。 传统特色在景宁敕木山和云和岗头庵一带的畲民间流传着一首歌谣:“山洞作住房,蓑衣作衣裳,烤火代棉被,野菜作粮草,辣椒作油炒。”他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创造了丰富的畲族文化,其服饰、婚嫁、祭祖、丧礼、红年猪、操石磉、水竹嗒等,都非常具有民族特色。 特色一畲族人喜唱山歌,男女老幼出口成歌,有“处处是歌海,人人是歌手”之称。 他们不但在各种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在日常生活中、劳动中也常以歌代话。两个陌生的畲族人,通过对歌,以了解对方的姓氏、住家以及生活状况等;男女青年以对歌来谈情说爱。 畲族山歌多为七言一句或五言一句,有歌颂畲族始祖功绩的“史歌”,有歌颂生活的“颂歌”,有倾吐男女之间爱慕之情的“情歌”,有反映勤耕苦种的“种田歌”。据说,用畲族语言编唱的山歌本有3800多本、山歌几万首。 畲族人世世代代口头留传下来的《盘古歌》(也叫《高皇歌》、《盘瓠王歌》、《麟豹王歌》),是畲族的史诗,全歌长达260行,七字一句。这是一篇叙述畲族始祖盘瓠功绩、本民族起源以及婚姻、丧事等习俗和盘、蓝、雷、钟姓氏的由来与民族迁徙过程的歌,畲族男女老少都会唱。 畲族的“情歌”,往往是以物传情,通过比喻来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情。下面这首《蝴蝶采花》,即是一例: 蝴蝶成双飞采花,鲤鱼成双跃溪滩。 画眉成双扑枝头,郎妹成双共一家。 特色二在畲民的家庭里,老人或长辈都会受到小辈的尊重。当父母把子女养育成人后,一般在小儿子家度晚年。家里有什么好吃的,小辈们总要让老人先品尝。离开父母单独成家的子女,每逢庄稼成熟,也要给老辈人先尝新。当年长的人走进一户人家,无论是不是相识,年轻人马上站起让位,请长辈或客人坐。 在畲族人的心目中,老人都是富有生产、生活经验的师长。年轻人对老人都很孝敬,有新鲜东西,就连普普通通的蔬菜、番薯成熟了,也要请老人先尝新。 畲族尝新有一定的规矩:在割新谷和舂新米时,任何人都不许把谷或米放入口里,甚至不许碰着嘴唇,谁把谷或米放入嘴里,就被认为是对上辈不孝。在割尝新谷时,首先割几棵稻子或稻秆送给牛吃,意为牛耕田辛苦,先让牛尝新。待香喷喷的新米饭做好后,首先盛一大碗摆到庭堂桌上让祖宗尝新后,再让本家或亲房年纪最大者吃一口新米饭。上辈吃过一口新米饭后,随即用筷子把碗里的米饭挑一点放在桌上,表示有吃有余,年年有余。接着,全家老少围坐一席,共同尝新,喜庆丰收。 特色三陌生的客人到畲族家里去,只要把雨伞或手提袋挂到庭堂的壁上、房屋柱上,或者直接走入房间,他们就会让位请坐、沏茶,夏天递给扇子,冬天送上火笼取暖,并请吃饭。如遇节日,更是热情款待,家中有什么都端到桌上来。 谁家造房子,只要主人捎个口信,人们就会聚集起来,帮助抬木、下料、平地基,样样争着干。谁家遇灾难,大家解囊资助,送米、送菜、送豆、送柴……有什么送什么。即便杀一头猪,全村也要热闹一番,各家各户都要请一人来“散猪福”。肉一片片切得巴掌那么大,让大家吃个痛快。 畲族人民对始祖盘瓠是十分崇拜和信仰的。在他们的心目中,盘瓠是至高无上的,好像人生的一切都是盘瓠赐给的。孩子出生的第一天,当夜深人静时,便在厅堂摆设酒菜饭,祈告始祖盘瓠谁家某年某月某日添丁加口;人去世了,也同样备酒菜饭禀报谁某年某月某日归阴府了;建房、嫁娶等也都备摆酒菜饭由当家人念念有词地祈祷一番;要从事某项事业,也祈求始祖盘瓠保佑某事顺利。 特色四农历三月初三日,是畲族人祭祖的节日。 每到三月三,畲族男女老少都穿着鲜艳的民族服装,聚在一起对歌,人人唱起《盘瓠歌》,歌颂始祖盘瓠的功绩。山歌从早晨一直唱到日落才散场回去。到了深夜各村寨挂出盘瓠图像,紧闭楼门。由一个人化装成道士,头戴神额,身穿神裙,手执灵刀、龙角,跳舞祭祖。祭祖时,不许外人看见,偷看是对他们风俗的不尊重,必将受到惩罚。一般是罚跪在始祖盘瓠图像前敬酒。 三月三这一天的晚餐,各家各户要染乌饭祭祖先,有的吃“山茉头饭”(山茉头系一种植物,果如黄豆大小、成串,成熟时呈黑色,以汁染饭,叫“吃乌饭”)。相传畲族始祖盘瓠为了部下的居住安全,不让他们遭受野兽的袭击,日夜守在山上,以山茉头为食。他度过无数个年年月月,除掉了不少兽害,相传在三月三那天,他在追猎时不幸殉身。盘瓠的部下,为了记住三月三这一天,每当此日,便采摘山茉头的叶煎汤做饭吃或将叶盖到做好的饭上。这种习俗,现在有的村寨已不流行了。 民族历史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是畲族人除旧迎新的日子。这一天,畲民家家户户都忙于“打尘”,他们穿起蓑衣,戴起箬帽,先通烟囱,打扫厨房和房屋里的灰尘,尔后,擦洗板壁和地板。把房屋里外都打扫得干干净净以迎接新年。 打过尘后,畲民一般都不上山下地劳动,也不外出走亲访友,大家都守在家里做豆腐、做年糕、杀猪杀羊、杀鸡宰鹅等着过年。 从十二月三十至正月初五,是畲民的过年时间。他们每天晚上都把蜡烛点到天亮,表示除旧迎新。大年农历三十日晚,家家户户举行“红年猪”。就是吃了除夕团圆饭,大人小孩围着锅灶,把事先备好干燥的一只枫树桩放到灶后的炉灰坑(火炉塘)里,盖上柴禾屑和炉灰,慢慢地烧着,直烧到天亮。烧枫树桩的意思是预兆来年养猪像风吹那样长快膘肥。其实,“红年猪”表示来年生活红红火火、更加美好。 文化艺术正月初一至初五,不论哪家有客人,村里的人都来和客人对唱山歌。首先以山歌相互祝贺新年,接着相互通报姓名、年龄、家住何处、家里有些什么人,然后,以山歌相互询问过去的一年取得了哪些好成绩,办了些什么好事,在新的一年里有什么打算,有什么事要办。 畲族青年结婚第一年,农历正月要去岳母家拜年,一般选择在正月初二起行。先备办猪腿、鸭腿、年糕、豆腐干等礼物,分别放在木盆里,装入红布袋,请一人用红扁担挑到岳母家去,小夫妻穿着民族服装随后走。 千年山哈畲族没有文字,千百年来靠歌记述历史,教育后人。上月,我国公布了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福建省宁德市的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屏南四平戏、寿宁北路戏、霍童线狮成为我国第一批518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德是全国畲族人口最多、分布最广、历史最悠久的畲族聚居地,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是畲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走近闽东畲族“国宝”,让我们感受歌声中蕴藏着的畲族文化。 畲歌演义畲族历史“要做有缘久长长,交到头毛白如霜。姻缘都是天注定,有缘就要透心肝。”见到雷志华时,他正在教唱一对原生态畲族歌手如何在第三届少数民族文艺会演上唱出精彩的原生态情歌。雷志华是宁德市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的申报者。他说:“我从小就从长辈那里听来许多民歌,这些歌曲调优美,歌词平实,琅琅上口,听一遍就能牢牢记住。记住歌词就获取了许多知识,我的启蒙教育就是从这些民歌开始的。” 据了解,畲歌可分叙事歌、小说歌、传统山歌和现代山歌四种类型。叙事歌中有的反映本民族的斗争历史,歌颂民族祖先的英雄业绩,一般由有名望的歌手在祭祀时歌唱,或由老族长边唱边讲述,如《高皇歌》《麟豹王歌》。也有反映历代王朝兴衰成败及其封建统治者带给劳动人民无穷灾难的《末朝歌》《封金山》《元朝十八帝》《灾荒歌》等。畲族小说歌则是畲族民间歌手对族内外历史人物或艺术虚构人物的歌唱,有的是根据本民族流传的英雄人物编写的长篇叙事诗,如《钟良弼告阻考》;有的根据汉族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如《白蛇传》。传统山歌是畲民族中最丰富多彩、最生动活泼、最有生活情趣的民间歌诗,大部分是临时即兴,随编随唱的心声,寓意深刻,比兴动人,充分展现了歌者的才华。畲族地区大都是革命根据地,解放前,畲族人民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革命根据地,编唱出许多激励人民参加革命斗争的歌言,如《十送郎》《1934年革命歌》《红军带领万人众》等。新中国成立后,畲族人民高唱时代新民歌,如《我爱畲山好地方》《十望宁德畲村》《畲山路》等。畲歌就是这样演义着畲族的历史。 雷志华说,畲族还盛行陪来客唱歌的风俗。对畲家人来说,最有趣的是“盘歌”,即畲族男女青年通过对唱山歌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也是同族人探亲联谊的一种文娱活动。每当村中来了年轻客人,大家都拥过去,本村的异性歌手们就要出来,围着客人唱山歌,表达欢迎之情。而客人也要高歌应和,感谢主人的热情,介绍一路见闻。双方如此你来我往地对唱称为“盘歌”,当天“盘”不完,第二天可以继续,如果盘歌双方旗鼓相当,往往要从晚上盘到天亮,甚至连盘几个晚上。 畲族人有每逢节日和喜庆之时唱山歌的风俗,在福安、霞浦等地的畲族人还要举行规模盛大的群众性节日歌会。如正月初一、4月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中秋、九月九等,畲族群众都会聚集在一起盘歌,漫山遍野都是对歌人群,歌声此起彼落,萦绕山野,好不热闹。“只要穿上民族服装,配上传统装扮,我们畲族的民歌一样热闹好听,不输给刘三姐呢。”雷志华高兴地说。 民族精神的象征符号曾几何时,畲歌在畲族人的生活中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畲歌慢慢退出人们的生活圈子。从1995年开始,雷志华四处搜集畲族民歌。他几乎走遍了宁德所有畲族同胞居住的地方,仅福安地区就走过170多个村庄。每到一个地方,他就和人家“盘歌”,一来互相交流感情,二来可以发掘一些新的民歌,并把这些一一记录下来。“畲歌能否得以传唱,关键在于传承者。民歌是文化的象征,是民族的符号!”雷志华感叹说,“畲歌如果消亡了,就意味着这个民族精神文化的消亡。从小父母就教我唱畲歌,每年农历‘三月三’畲族的‘乌饭节’,我都会去‘盘歌’。但是现在,年轻人基本都不知道畲歌是什么了。现在要找个合适的传人很难,首先要会标准的畲族语言,还要对山歌有兴趣。这样的人要到畲族聚居区去找,但是能不能找到很难说。”说到这里,雷志华的眼神中流露出许多遗憾。 令人欣慰的是,宁德市有识之士已经担当起文化传承的重担。前不久,素有“畲族歌王”之称的蓝兴发被省文联评为“福建十大杰出文化传承人物”。 蓝兴发生长在福安与寿宁交界的塔仔村里,小时候曾在私塾念了一年书,成了一个识文断字的“文化人”。从1960年开始,蓝兴发自己创作畲族民歌。1969年,蓝兴发创作的畲族民歌《毛主席恩情永不忘》发表在《福建日报》上,其中一段“畲山升起红太阳,春笋上岚茶叶香。东风吹倒黄连树,幸福花开万年长。”被中央民族学院选编到《颂歌声声飞北京》的少数民族诗歌选里。他的故事《新过门的媳妇》1965年由福建人民出版社收入“故事小丛书”出版,散文《畲山春》在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评奖(1981—1984)中获优秀散文奖。 大力抢救和推介畲族“国宝”近年来宁德市积极采取措施抢救畲族“国宝”。市畲族歌舞团、闽东畲族博物馆、中华畲族宫的建立,为继承与弘扬畲族文化作出了一定的贡献。2000年宁德市成立闽东畲族民歌联谊会,并举办了六届歌会。2005年邀请13位国内畲族研究专家成立畲族文化专家顾问团,对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的具体项目进行评审论证,专家们对畲族歌言的音乐文化现象表示浓厚兴趣,对《畲族歌言》一书的编写提出了宝贵意见,并顺利通过评审。 未来5年,宁德市将积极指导畲族研究会、畲族研究所、畲族民歌联谊会等组织,同时录制畲族原生态民歌专集,编写畲族歌言乡土教材,在民族中(小)学开设畲俗教育课程,确定20个传承村传习点。将办好有全国畲区歌手参加的中国闽东畲族歌言艺术节,同时评选“十佳传习点”“十佳传承人”,将设立畲族歌言网站,组织畲族歌言创作大赛,在旅游景区成立畲族歌言风情展演点。还将利用畲族歌舞团打造畲族歌言艺术精品,召开国际畲族歌言理论研讨会,编辑论文丛书,排演大型畲族歌言清唱剧。 |
随便看 |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