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释义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以工科为主、文理并蓄的综合性院校,具有50年的办学历史。学院座落在美丽的海滨城市—山东省日照市。

中文名:山东水利职业学院

外文名:Shandong Water Polytechnic

简称:山东水利职院

校训:上善若水、海纳百川

创办时间:1958年

类别:公立高校

所属地区:中国山东

主要院系:施工机械专业,农田水利工程专业等

主管部门:山东省教育厅

学校类型:工科

学院简介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是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校,是以水利为特色,以工科为优势的综合性院校。学院前身创建于1958年,2002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成为一所省属、公办、全日制普通高等院校,隶属于山东省水利厅、教育厅。2006在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组织的高校德育与校园文明建设工作评估中获得“双优”,分别被授予“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和“文明校园”荣誉称号;2007年被评为“山东省高校体育优秀单位”;2008年荣获“全省高校公寓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称号,被国家水利部批准为“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2011年荣获“2011全国职业院校魅力校园”、“山东省高校校园绿化先进单位”、“‘十一五’全国水利职工教育‘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被建设部、教育部确定为“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

硬件设施

学院地处以“蓝天、碧海、金沙滩”闻名的新兴海洋特色城市山东省日照市,校园毗邻日照山海天旅游度假区,依山傍海,环境优美,气候宜人,地理位置优越。学院占地面积94万平方米,校舍总建筑面积49万平方米,现有在校生1.2万余人。教学仪器设备总值8200万元,图书馆藏书84.8万余册,期刊800种,建设有83个设备先进的校内实验实训场,多个实验实训室拥有相关资质,集学生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外技术开发与生产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建筑工程技术实训基地是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机电一体化实训中心是省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师资队伍

学院现有教职工962人,其中专任教师605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233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230人,专任教师队伍中双师型比例达54.4%。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水利部5151人才工程部级人选1人,全国水利职教名师2人,省部级优秀教师5人,山东水利“3131人才培养工程”5人,山东勘察设计大师1人,山东水利厅级专业技术拔尖人才12人,省级教学团队3个。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厅级科研课题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4项,地厅级科技进步奖95项。近三年发表论文809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141篇,被SCI、EI等收录53篇。每年出版论著、教材近40余部,面向社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100多项。

专业建设

学院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秉承“上善若水”的品格,敞开“海纳百川”的胸怀,专注内涵发展,打造核心竞争力。学院开设50个专业,涵盖水利、土建、制造、电子信息、财经、旅游、艺术设计传媒等12个专业大类。水利工程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是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专业。水利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国家财政专项建设经费重点支持专业。水利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职业教育“十、百、千工程”建设方案示范专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机电一体化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和会计电算化等6个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酒店管理、道路桥梁工程技术、土木工程检测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等8个专业是全国水利高等职业教育示范院校重点建设专业。

就业工作

学院是山东省高校就业工作先进单位。近年来,学院不断加强对就业工作的统筹力度,建立了规范化的毕业生就业工作机制,构建了完善的职业发展规划教育体系,为学生的终生职业发展提供充足动力。学院坚持多措并举,注重实效,不断提高学生顶岗实习后的就业比例,促进毕业生全面高质量就业。学院以“联通未来青春创业社”为平台,突出“一个核心”,实施“两个融入”,即以培养学生自我创造力为核心,把创业成功案例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把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就业指导”等校本课程中,通过全方位、立体化的创业教育,构建完善了一年级学生有目标、二年级学生有特长、三年级学生有行动的创业人才成长体系。近年来,学生的总体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奖学助学制度

学院按照国家要求,不断健全奖学助学制度,建立了完善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学院设立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奖学金、学院奖学金和“瑞丰气体奖学金”等各级各类奖助学金,最高奖助标准为每人每年8000元,学院每年发放奖助学金900多万元,奖助学金的覆盖率达66%。学院设立勤工助学岗,组织学生利用课余时间,通过劳动取得合法报酬,用于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按照国家助学贷款的有关政策,学院积极帮助贫困家庭学生准备有关材料,使所有家庭贫困的学生都可以顺利获得国家财政贴息的助学贷款。

校企合作

学院坚持“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的原则,按照“厂中校”、“校中厂”的模式着力打造高标准校内外实训基地。与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中铁第十四局集团第四工程有限公司、顺丰速运(集团)有限公司、山东豪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大中型企业进一步开展深度合作,建立了152个稳固的校外实训基地。与山东省水利勘测设计院结成战略联盟,在科研立项、学生顶岗实习、教师顶岗锻炼、聘任兼职教授、实验设备资源共享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探索校内实训基地由消耗性实训向生产性实训的转型,开拓了“承接生产加工”型校内生产性实训新模式,使教师与学生兼具企业管理人员和员工的身份承揽实际生产任务,营造真实的生产环境,使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成为学生工学交替的实战场所,真正实现了学校与岗位零距离对接。

国际合作与交流

学院积极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与俄罗斯、韩国、日本、新加坡、英国等国家的8所高校和教育机构建立了交流与合作关系,多次选派管理人员、师生交流互访,就学生留学、专业合作等方面达成共识,合作领域和层次不断拓展。近年来,共选派3个国际合作专业的350多名学生升入俄罗斯著名高校莫斯科国立自然资源规划大学和伊万诺沃国立化工大学就读本科专业,学生的总体素质得到了合作学校的广泛认可,本科毕业的同学中有近一半学生考取了硕士研究生,有两名同学在读博士或跨专业双硕士,其他学生就业形势良好。

学院以特色名校建设为目标,在功能特色上要成为高等技术人才的摇篮、职业能力开发的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在办学层次上,以三年制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为主体,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和技术培训,积极推进国内外多种形式的联合办学;在培养目标上,通过校企合作和工学结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办学品牌

在山东省人事厅组织的高校就业工作评估中被评为优秀等级;在山东省教育厅组织的全省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在山东省委高校工委组织的高校德育与校园文明建设工作评估中获得“双优”,分别被授予“德育工作优秀高校”和“文明校园”荣誉称号;建筑工程专业被教育部、建设部确定为建设行业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专业;水利工程和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职业教育“十、百、千工程”建设方案示范专业;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和水利工程专业被山东省教育厅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筑工程专业为中央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机电一体化专业为省财政支持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应用数学》、《工程地质与土力学》确定为省级精品课程。

系部设置

水利工程系

建筑工程系

环境工程系

机电工程系

信息工程系

经济管理系

商务管理系

基础科学部

国际合作部

实训中心

热门专业

水利工程系

水利工程专业、港口航道工程、工程测量技术、道路桥梁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建筑工程、高等级公路维护与管理。

环境工程系

工程造价、市政工程技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给排水工程技术、园林工程技术、城市水利、水务管理。

建筑工程系

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程监理、土木工程检测技术、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机电工程系

机电一体化技术、供用电技术、机械设计与制造、焊接技术及自动化、数控技术、模具设计与制造。

信息工程系

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电脑艺术设计、动漫设计与制作、国土资源信息管理/地理信息系统与地图制图技术

经济管理系

会计电算化、金融保险

商务管理系

商务英语、物业管理、酒店管理、涉外旅游、现代物流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

院长致辞

国势之强弱,视乎人才;人才之盛衰,源于学校”。为适应我国水利建设的需要,1958年山东水利职业学院的前身—山东省水利学校应运而生。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对高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迅猛增加,为适应社会需求,学校于1999年开始举办高等职业技术教育,2002年经山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五十年的沧桑变迁,风雨兼程,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发展为以工为主,工、管、文、经、信息类学科协调发展的多科性职业学院,其中水利、机电、土木学科在省内外享有较高的声誉。

科海泛舟,潮头挺立。学校拥有一支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技能高超的高水平师资队伍。目前有教职工790人,其中专任教师517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31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41人。同时,学院实施了“树名师、创名校”工程,努力实现“一流学校要有一流师资”的目标。近几年来,学校教师在科学研究方面硕果累累,先后承担国家、省、部、厅级科研课题和横向课题10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奖励14项、地厅级奖励76项。仅2009年就获得厅级以上奖励10项、国家技术专利3项,发表论文286篇,中文核心期刊发表82篇,有25篇论文被SCI、EI等收录,出版专著教材78部,其中主编30部。

五十年来,学校坚持“立足水利、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科研先导、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方针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服务学生为宗旨,以培养技术应用型的高素质人才为目的,坚持创高职名校、施优教于大众,发扬“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水院精神,逐步形成了“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和“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自建校以来,为社会培养各类人才4万多人,大部分已成为省内外经济、科技、教育等领域,特别是水利、机电、土木等领域的栋梁和骨干,有的已成为省、部级领导干部或省内外知名的企业家。

为实现“立足水利、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科研先导、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办学方针,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打努力造高等技术人才的摇篮、职业能力开发的平台、产学研一体化的基地,通过产学研结合,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山东水利职业学院今天的成就凝练了几代人的辛勤劳动和智慧,五十年的历程正在新时期抓内涵建设、促品牌发展上结晶沉淀。通过强化内涵建设,我们把职业教育的本质回归到人的素质提升,转识为智、化性为德,化技为艺、由技进道。从“同质竞争”转向“特色经营”,从外延办学转向内涵强校,为学院的品牌化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朝着行业领先、国内知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高职院校的目标迈出了跨越性的一步。

大学泱泱,山高水长;水院明天,再谱华章!

办学条件

教学设施

学校占地总计面积1595亩,校舍总建筑面积43.21万平方米,日照校区建有教学楼5栋,合堂教学楼2栋,行政办公楼1栋,图书信息中心大楼1栋,实验楼1栋,实训场3万多平方米。学院图书馆藏书70余万册;拥有高配置教学用计算机2000余台,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6个,满足12000在校生教学等各方面需要。

实验设施

学院教学仪器总值7240万元,建有50多个先进的校内实训场,拥有高配置计算机2000余台,现代化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46个。设有水资源信息中心、工程测绘、建筑工程技术、数控仿真、CAD、ERP、计算机网络等实训室,以及动漫专用机房、艺术设计工作室、厂房式机电实训车间、监理公司、建筑公司等50多个校内实训场所,其中多个实验实训室拥有相关资质,集学生技能训练、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对外技术开发与生产服务等多种功能于一体。依托山东省水利厅及中国水利水电第十三工程局、山东水利总公司、中国五征集团、日照港集团等大中型企业建立了87个功能完善的校外实训基地。

体育设施

学院建有400米标准跑道的体育场一个,篮球场16个,排球场12个,网球场2个,羽毛球场18个,足球场3个,体育器材健身活动场2个,体育馆1个,还设有多个室内乒乓球台、体育达标测试室等,满足广大师生体育锻炼。

教学科研

试点专业

水利工程

建筑工程技术

建筑工程

机电一体化

电子信息工程

酒店管理

精品课程

应用数学

工程水文及水利水电规划

工程地质与土力学

师资队伍

学校拥有专兼职教师790人,其中专任教师517人,具有副教授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316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141人。校内专职教师中取得各种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双师素质教师占48.16%,厅级以上专业技术拔尖人才7人,5人入选山东水利“3131人才培养工程”。17人在行业学会和高职教研会中任理事长、副理事长或常务理事。2007-2009年完成了国家“十五”、 “十一五”重大技术装备研制项目、水利部948重大公关项目等科研课题60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4项,厅级奖励8项,国家专利14项。在公开出版物上发表论文800篇,有20篇被EI、SCI等收录。出版论著、教材220部。面向社会开展生产技术服务500项。

办学特色

学院本着“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根据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和开放性要求,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依照不同专业的特点,形成了由“产教一体”、“岗位实习与就业相结合”、“订单培养”、“工学交替”、“半工半读”、“BTEC”等6种模式组成的人才培养模式特色体系,使学院培养的学生具备理论基础厚、操作技术精、实践能力强等特点,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连年提高。

办学理念

学院秉承水的“至善”品质,以“水”的品格作为师生思想修养和精神追求的目标,确立了“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努力践行“上善如水,海纳百川”的校训,大力弘扬“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校风,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发展观、时代观和价值观。以学生的成长需要为基础,坚持“立足水利,服务社会,文化引领,科研先导,工学结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办学方针,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社会,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

学院文化

学院注重校园文化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建设具有自身特色的以水文化为特征的大学文化,形成了由“上善若水、海纳百川”的校训,“团结、吃苦、奉献、创新”的校风和“以人为本、以水为魂”的办学理念构成的大学文化特色体系。在办学实践中秉承水的“至善”品质,践行“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彰显开放、包容、兼收并蓄的大海胸襟,全面落实大学生素质教育拓展计划,积极打造大海系列文化品牌、为青年学生的人格培养和健康成长提供了展示自我、放飞理想的舞台。

学生培养

学院注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大力实施“双证书”和“多证书”制度。2007-2009年学生在全国、全省创新技能大赛中获得一等奖12项,二等奖21项,三等奖27项。在校学生获国家专利11项。在日照7所高校参加的“首届日照市大学生发明竞赛活动”中,该院学生获得了3个一等奖项中的2个,6个二等奖项中的5个,10个三等奖项中的5个奖项,获奖总数占所有奖项的63%。

学生就业

学院牢固树立“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始终坚持以学术型、专家型的教师队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造就学生的知识能力;以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众多实验实训基地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以与社会零距离对接的专业设置保障毕业生就业的市场适应性;以订单培养、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等多种培养模式,形成了毕业生就业的多重保障体系。学院是山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基地,具有35个工种的初、中、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资格,学生在校期间即可获得多个与专业相关的技能证书,更进一步增强了毕业生就业的竞争力。

国际合作

学院先后与日本、新加坡、英国、俄罗斯等国家的6所知名高校建立了友好关系,与俄罗斯联邦莫斯科国立自然科学规划大学、伊万诺夫国立化工大学、国立太平洋大学开展合作,引进国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联合培养具有国际水准的大学生。英国爱德斯国家职业学历及学术考试机构在我院设立了山东省高校酒店管理专业第一家BTEC海外中心,为学院的国际化发展战略搭建了新的平台。

社会影响

学院坚持走以内涵式发展为主的路子,全面实施品牌化、特色化、多样化、国际化发展战略,办学质量、办学特色、办学规模、办学效益等广受社会赞誉。《中国教育报》以《把“品牌”做足做大做强》为题,《光明日报》以《凭创新打造核心竞争力》为题,《大众日报》分别以《激情、追求、超越 》和《山东水利职业学院创新教育结出丰硕成果》为题,《齐鲁晚报》以《库区移民培训“政府”买单》为题,分别对学院的办学成就进行了全面报道,“山东卫视”、山东教育电视台、人民网、中国高职高专网等多家媒体也多次报道,原山东省委书记张高丽在2005年全省科学发展观现场会上、副省长贾万志到学院考察时对学院的发展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办学历程与教学管理

1.艰苦创业。

1958年9月,学校暂借章丘旧军孟的旧房,在教师、设备极不足的情况下,招生10个班,经历了向兖州、曲阜两次搬迁,在借居民房的条件下,白天坐方木上课,晚上睡地铺,坚持办学上课,还经常参加炼钢铁、三秋劳动。经1959年秋和1960年春、秋三次招生(包括招初中二年级21人,高小文化五年一贯制56人),使在校生达700多人。为解决房舍、设备不足,大力贯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将部分专业课带到位山、峡山、南四湖及济宁、聊城、菏泽等地的水利工地上进行现场教学。在教学实践中协助工地测量河道定线873公里,河道断面测量1550个,并开展了革新工具等技术革新活动和培训司机手、检修机器等工作,提高了工效,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

但由于招生量大,专业新,新教师多,劳动时间长等原因,影响了教学质量,致使施工机械专业的学生延期补学功课,推迟毕业时间近半年。

1962年贯彻“调整、巩固、充字、提高”的方针,根据省人委下达的(62)鲁教行字第506号文,学校于8月中旬停办,并拟定于1963年暑期撤销,对学生的安排是:应届毕业生分配工作;1960年入学的普通班保留至毕业;1961年入学的,除7名家系城镇户口的学生转泰安水利学校学习外,其余167人(含原初二及高小五年一贯制学生)全部下放。111名教职工中,下放21人,调济宁、曲阜15人,参军2人,退职、退休、精减回家16人,共减员54人。

1962年底,学校开始举办干部培训班。

由于国民经济形势的好转,1963年6月15日,教育部批准学校恢复,于当年恢复招生一个班。

学校恢复后,参照“高教60条”的精神,端正了办学的指导思想,明确了学校和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教学,课堂教学是教学的主要形式;建立了正常的教学秩序,树立了以教学为中心的观点;加强了教师的在职或离职学习进修和教研活动;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初步形成了好的校风。青年教师王长安备课精益求精,自制各种挂图100余张,教学成绩突出,1963年2月,在省厅先进表彰大会上作了典型发言。

2.实行半工半读。

1964年夏,根据中央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指示,学校试行半工半读,对教学计划及教学方法作了相应的调整,1965年招收的学生为“社来社去”,提倡面向农村,为农业生产服务,实行工读结合。经常组织师生到驻地和邻县的农村,水利工地,帮助规划、测量、施工,传授农机修理知识,抢修农机等。1965午后,自建变电室、实习车间、洗澡堂、教学楼等3068平方米;开办训练班培训电工、司机手等317名,培养农业中学机电教师14名;带机器支援抗旱浇地3040余亩;土法生产机井用水泥管403节;对外承接维修电机60余台、内燃机43台;承担了曲阜尼山水库的施工技术指导等,增加了学校的收入。学校拿出一部分收入,为学生适当增加了伙食费,发放困难救济,解决了部分学生缺棉衣、被褥、鞋袜的困难。

3.“文化大革命”的十年。

1966年6月后,“文化大革命”逐步展开,党政组织瘫痪,学校失控。1968年初军训团进校,组织“复课闹革命”。4月8日成了“革命委员会”,7月底军宣队进校。8至lO月“66”、“67”、“68”三届学生相继毕业。1970年为贯彻省大专院校调整方案,山东工学院水利系合并于本校,至11月底,人员、设备、物资搬迁基本完毕。1972年在学校调整中,又与泰安水利学校合并,学生仍在泰安水校旧址开学上课。1973年暑期恢复招生,根据当时的形势和需要,招钳工、电工两个技工班。1974年两校分开,于暑期恢复为中专招生。1973年至1976年所招学生,均由工农兵中推荐选拔;在教学方法上,实行校、厂、社挂钩,开展现场教学和开门办学。仅1974年就先后进行了11次不同内容的现场教学和实习。1975年11月16日,电力排灌专业赴淄博市张店电机厂实习,在35千伏高压架空线路施工实习中,于上午10时47分不幸发生了施工线路与110千伏高压输电线路触碰的重大触电事故,造成14名师生触电,其中1名学生死亡,13人入院抢救治疗,这一事故给师生们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文革”中,教职工中被批斗、进黑帮队的25人,非正常死亡2人,被开除公职1人,占教职工总数的30%;学生中受迫害被拘留后开除的2人,开除学籍、遣送回乡劳动的4人,受各种处分的8人。许多骨干教师调离学校。1973年恢复办学时只有教师25人;实验室改成了工厂车间,许多实验设备丢失、损坏或用于工厂生产,至1977年竟没有一个符合教学要求的实验室。

“文革”中,大多数教职工、干部忠于教育事业,开办训练班,办工厂,搞科研。1970年12月校革命委员会派3名教师,主持南四湖第三节制闸倒拱底板原型实验研究,为期二年。校办工厂经反复试验研究,解决了自励恒压水轮发电机难与本市电并网问题,此成果1978年获省科学大会奖。学校利用教师的技术和工厂设备,帮助当地农村搞农田基本建设,扶持社队生产。还于1975年底,根据工作需要,大胆提拔了11名知识分子为中层(科级)干部,为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4.新的起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学校出现了新局面。

(1)实现重点转移。经过广泛深入地揭批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在教育战线上推行的“两个估计”(即文化大革命前17年教育战线是资产阶级专了无产阶级的政,是“黑线专政”;知识分子的大多数世界观基本上是资产阶级的,是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等谬论,贯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具有业务专长的教师被提拔到领导岗位;工作重点逐步转移到教学方面来,确定了以教学为中心,以提高教学质量为重点的指导思想;按照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三个层次,重新调整制定了教学计划,增加了课堂教学时间;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使学校工作走上正轨。

(2)平反冤假错案。1978年9月后,对“文革”中60多人的问题逐个复议审查,撤销原处理、平反、恢复名誉的12人,其中2人重新安排工作;改正原结论3人;重新作结论2人;对非正常死亡重新结论的2人;曾被揪斗、关押、隔离审查等属受迫害,发给结论证明予以平反、恢复名誉、退回原写材料的21人:改正错划为“右派”的2人;改正因“右派”言论受处分的1人,使他们放下了包袱,努力工作。

(3)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党委把这项工作提高到战略高度认识。从政治上关心他们进步,工作上发挥专长,生活上解决困难。1人提拔为副校长;14人提拔为正副科长;60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2人被选为济宁、曲阜两市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等,1982年以来,评定了职称,共评出讲师、工程师等中级职称的30人,助理讲师(教员)等初级职称的76人;还给35岁以上的进行了全面体检;给21名家属办理了“农转非”;对不符合“农转非”的安排机电灌溉试验场;通过晋升职称、分配住房、调整工资、供应煤气炉罐等一系列的工作,提高了教师的社会地位,逐步解除了教师的生活困难及后顾之忧。

(4)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1973年教师只有25人。由于积极引进教师,到1985年底,已有教师84人,多次选派教师到校外进修,有三分之二的教师参加了电大、函授及英语(单科)学习,1985年底,在各类大中专学校学习的共68人,已获得大学文凭者3人,1人已考取研究生,11人获英语单科证书;通过参加学术交流等活动,使教师水平不断提高。数学教师殷晋福利用节假日加班备课,钻研教材。归国华侨教师黄飞彪,分析研究了多种材料力学教本,吸取了各版本所长,还利用业余时间,演算了700多道习题。他们勤恳教书育人的精神受到师生的好评,两人于1985年9月第一个教师节被授予省优秀教师称号;刘尊复老师(女)从事教学工作30年,领到了省教育厅颁发的荣誉证书。

(5)加强了教学管理。为加强管理,1979年后新设立了学生、保卫、科研等科。1984年暑假调整了学校领导班子,后又进行了机构改革,把16名懂教学、会管理的年富力强的同志提拔到学校和中层领导岗位,其中教师占70%。

逐步建立健全了各部门职责范围和规章制度。仅教务科就订有教学、教材、实验室、阅览室、实验员、管理员等方面的制度24项。

加强了教学管理工作。一是加强了对教学的领导,学校和教务负 责人承担教学任务,参加课程小组活动,听课、深入教学和学生管理 第一线,处理问题。二是加强计划管理,教务科提前把任务下达至教 研组,教研组安排教学任务。确定任课老师后按计划组织教学。三是 建立了教室日志。四是要求教师熟练地掌握教材内容,钻研教学方 法,认真备课。五是坚持期中检查制度,1982年以来,每学期中间用2至4周时间,进行学期计划执行、课程教学。教研活动、师生思想、学习、管理情况等全面的检查,以发现问题,改进工作。

抓好重点教学环节。一是课堂教学环节,给教师充足的备课时 间,新教师试讲合格后方准正式讲课。二是把教学实习、实验课作为 培养独立工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三是把毕业设 计当作全面完成学习任务的总考核,由学校领导和骨干教师组织这项 工作。

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购置电影放映设备、幻灯机、投影仪、教 学影片、幻灯片等;1985年开始购置录放像设备,有日本松下NV—450录放相机1台,电视机2台,电子计算机等,建立了电化教学室,1985年为财会专业开了会计原理录像课,使教学手段逐步向现代化发展。

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学校占地面积1978年为163.5亩。1985年增至273.68亩。1978午以来,新建教学楼、图书实验楼各1座,学生、职工宿舍楼各2座,水力学、水工等实验室14个,校舍建筑面积由29229平方米增至44379平方米;新建了机电灌溉试验场,扩建了操场、灯光球场,铺设了沥青路面、引进了自来水,安装了暖气、电话总机等;为活跃文化生活,改造了大礼堂,安装了座椅,布置了舞台和灯光,新建了电影放映室;校园内栽植了树木、花卉,不断绿化、美化了环境。

进一步贯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方针。德育方面:由一名副校长负责,学生科分管,教务科、政工科、团委等密切配合,各班设班委会、团支部,共同实施对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坚持了四项基本原则教育,按教学大纲要求上好政治课,提高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开展了多种多样适应青年特点的活动,寓德育教育于娱乐之中;不断进行共产主义理想、道德、党的基本知识教育。在智育方面重点抓了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使达到教学大纲的要求,不断推进教学方法的改革,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提高学习质量与效果;注意拓宽学生知识面,尽量使课程内容学以致用。在体育方面:进一步端正了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加强了运动场地和设备器材建设;按国家规定标准上好体育课和开展业余文体活动;近年来三好学生越来越多,被批准为济宁市三好学生已有5名,优秀班干部1名,优秀毕业生2名,董清海1983年底获华东中学生作文比赛三等奖。

重视科研工作,建立了科研机构、科研队伍和科协等。先后承担水电部、省厅等水利部门的科研项目6项。至1985年底已完成2项,分别达到省内、国内光进水平,获省水利厅和济宁市奖励,还开展了群众性技术革新36项。

5.在改革中前进。

1983年以来,本着多出人才、出好人才的根本目的和实事求是的原则,试行教学改革和管理改革,取得初步成效。

根据省内外调查结果,确定今后培养的人才,要有基础功底扎实,主干专业能力突出,实践意识强,动手能力强的特点,为此,要改进教学方法,重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重视用现代知识和最新成果武装学生;重视水利经济管理人才的培养和新需专业的设置。1985年省计委批准规模1000人,设“农田水利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建筑”,“陆地水文”、“机电排灌”,“水利财会统计”5个专业。近三年来,实行多层次、多渠道开放办学。除完成正常招生任务外,1984年暑期起,开办了职工中专;除接受省水利厅安排的培训任务外,还为济宁党校代培了一年制党政干部管理中专班;为济宁市建委开办为期半年的工民建技术培训2个班,为驻军办军地两用人材培训班2期。

在教学管理方面,制定了“教师工作量试行办法”,“教师工作规范”;在食堂、汽车队推行了经济承包责任制;校办工厂和劳动服务公司,进一步完善了企业化管理;对各部门放权简政,调动了部门的积极性,基本实现了管理制度化。

1985年4月,成立了科技咨询服务部,开展科技咨询服务,当年年底,累计收入(包括技术培训)达6万元。

历史沿革

史志资料(1958-1985)

沿革与隶属

山东省人民委员会于1958年6月21日批准建校。随即筹备并拟定校址在兖州,定名为山东省兖州水利机械学校。第一届新生于1958年9月中旬在章丘旧军孟村暂借临时校址开学。10月起陆续迁兖州,根据当时县政府规划,又于11月迁曲阜。1959年4月在今校址动工修建校舍,12月迁入。12月20日更名为山东省曲阜水利机械学校。1962年国民经济调整时,省人委曾确定学校停办,1963年6月教育部又批准恢复。1965年8月更名为山东省曲阜半工半读水利学校,1968年4月又更名为山东省曲阜水利学校。1972年与泰安水利学校合并为山东省水利学校。1974年两校分开,独立办学,恢复为山东省曲阜水利学校,是年9月5日,起用山东省水利机电学校校名。1985年3月,更名为山东省水利学校。

1958年建校时,隶属于省水利厅;根据厅(58)水人字第89号文,10月下旬下放至曲阜县领导,于1959年9月又收归省水利厅领导至今。

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

27年来,共向省内外水利系统培养输送了16届9个专业的中等专业人才2474人。专业设置及招生情况是:

1.施工机械专业:1958年建校时原为水利机械化专业。后分设施工机械、排灌机械两个专业。施工机械专业仅招生一届。招生对象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毕业生共186人。

2.排灌机械专业:1958年至1961年共招生四届。毕业生共343人,招初中生,学制三年。

3.机电排灌专业:1963年始设,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招生一届41人。1982年招生80人,1983年招生121人,1984年招生42人,其中83级有74人,84级41人,共115人于1985年春改学农水专业,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三年,“66”“85”两届共毕业121人。

4.农田水利工程专业:1964年始设,招生82人,1965年招“社来社去”4个班164人。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三年,均于1968年毕业,共246人。1984年恢复招生。招普通班42人,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招职工中专班42人,招生对象为初中文化在职职工,学制均为三年。1985年春,原83、84级机电排灌专业115人改学本专业。暑期并继续招普通班121人、职工中专班41人,另有以聊城水利职工中专名义为济宁市代培职工班41人。

5.钳工专业:1973年恢复办学时招收的唯一一届技工生,招生对象为初中文化的在职职工,学制二年,毕业生51人。

6.电工专业:1973年恢复办学时招收的唯一一届技工生,招生对象为初中文化的在职职工,学制二年,毕业生55人。

7.机械排灌专业:1974年始设。至1981年共招生8届,招生对象为初中毕业生,学制:1974年至1976年所招学生为二年;1978年春入学的为二年半;1978年至1981年所招学生为三年,共毕业学生678人。

8.电力排灌专业:毕业生共计596人,招生对象及学制同机械排灌专业。’

9.小水电专业:1975年始设。当年招“社来社去”学生40人,学制一年,初中文化;1977年,招生40人,学制二年半;1980年招生79人,初中文化;1982年招生39人,高中文化;80、82两届学制三年,毕业生198人。

10.陆地水文专业:1985年始设,招职工中专学生39人,招生对象为省内初中文化的水文在职职工,学制三年。

11.水利财会统计专业:1985年始设,招普通班43人,(另有代培生1人),招生对象为高中毕业生,学制二年。

2011年招生专业43个

学院2011年招生专业43个,涵盖水利、土建、制造、交通运输、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电子信息、财经、环保气象与安全、旅游、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12个专业大类。学院是教育部、建设部确立的全国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基地,水利工程、建筑工程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技术、水利水电工程管理被评为山东省特色专业,同时拥有全国水利示范建设专业2个、山东省职业教育“十百千工程”示范专业2个,省部级精品课程10门,院级精品课程50门。

培训工作

培训工作自1961年开始,计划由省水利厅下达,由教务科组织教学。1980年7月,经省编委批复设培训办公室,有2名专职培训干部。1984年学校机构改革,原科研处改为科研培训科.科内设培训股,专管培训工作。

自1961年至1985年底,共举办培训班34期,19个专业内容,共结业1834人次。(详见附表)

教学实验、设备及图书资料

1.教学实验: “文革”前,建有内燃机、物理、化学、电工共4个实验室,建筑面积为210平方米,设备简陋。1973年至1976年,相继扩建了电工、内燃机等实验室,仅能做些简单试验,达不到教学要求,实验设备总值仅2万元。1977年后,把完善、新建实验室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刻不容缓的任务来完成。相继建成了力学、水力学、土力学、内燃机、水泵、水工、建材、地质、电气设备、电机、电子、电工、物理、化学等14个实验室,一个模拟电站,一个测量仪器管理室。建筑面积总计2952平方术。各实验室配有专职实验、管理人员共12人,实验开出率达到80%。1983年以来,部分实验课实行了半开放制度,课外活动时间,学生可在教师指导下选做实验课题。1985年底,50元以上实验固定资产总值60万元。

2.设备资产:1964年前,没有大型设备,1968年后,逐步购置了汽车、拖拉机、锅炉等各类设备,至1985年固它资产总值为520.1万元,其中设备总值116.9万元(均不合工厂)。

3.图书资料:图书馆、阅览室始建于1960年,专职管理员1人; 1983年迁入新建成的图书实验楼内、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管理人员10人,设有学生、教师阅览室和资料室各一个。近年来,年进书量为5000册。1985年底藏书12万册,其中外文1000册;报刊期刊550余种,每日借书量150人次。学生阅览室可容纳300名学生上自习。教师阅览室有48个座位。

学生管理及思想政治教育

1.学生管理机构。“文革”前,由教务科负责,政工、团委等部 门配合进行。1973年至1979年,由当时的机、电两个专业队,配合政工部门对各自专业内的学生进行管理和教育。1980年设立学生科后,在政工、教务、团委配合下进行工作。

2.1979年以来,贯彻了《山东省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学生学籍管理 暂行规定》、《山东省职工中专班学员学籍管理的暂行规定》、《山 东省干部中专班学员学籍管理暂行规定》。并结合本校实际,对升留 级、毕业、考勤、奖励和处分等问题,制订出实施细则。其中有学年 考试、考查课2门不及格留级,考试考查课累计3门不及格予以退学。 应届毕业生中凡有1门考试或2门考查课不及格,只发结业证,一年内回校补考及格换发毕业证等规定。1979年以来,先后有10余名学生毕业时只发了结业证书,一年后经补考及格才换发了毕业证书。

结合贯彻学籍管理规定,还先后颁行了以下规定或办法:(1)学生科职责;(2)班主任工作条例及工作考核办法;(3)学生会职责; (4)班干部职责;(5)学生守则:(包括课堂守则、宿舍守则、就餐守则、集合守则等);(6)文明礼貌道德规范;(7)考勤制度;(8)纪律、卫生检查评比制度;(9)三好班级标准、评比及奖励办法;(10)三好学生、各类优秀生的标准、评比及奖励办法;(11)操行评语和评定操行等级的规定;(12)人民助学金和人民奖学金的实施办法等。

3.对学生的管理和思想教育的基本方法是:正面教育,耐心说服,积极引导;通过政治课教学和平时的时事政策、品德教育及课外各种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对好人好事好行为,及时表扬、鼓励;对缺点通过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等方法帮助其认识改正;对严重违犯纪律和屡教不改者,给予必要的纪律处分。

(1)通过各种渠道从各个侧面了解和把握学生思想脉搏,有针对性的进行工作。

(2)针对青年的特点,通过树典型、听报告、上党课、参观访问、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爱国热情,接受实际锻炼和教育。

(3)挑选有组织能力,善做思想政治工作的教师、干部担当班主任,做好班内工作。

(4)加强纪律教育,用纪律、制度来约束学生。

(5)通过开展文娱、体育及文化艺术活动,激发和调动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荣誉感、健康审美情趣。

4.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有所侧重。1958年至1966年,主要进行社会主义教育,反对现代修正主义教育,阶级教育,艰苦奋斗光荣传统教育,学雷锋、思想品德教育,开展了学习毛泽东思想的群众活动。1977年至1985年思想教育的内容是:深入揭批“四人帮’’及在教育战线上的罪行;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大讨论,进行“四项基本原则”(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教育。同时还开展了“五讲,(即讲文明、讲礼貌、讲卫生、讲道德、讲秩序)、“四美”(即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三热爱”(即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及每年3月的“文明礼貌月活动。法律知识和民主、法制教育,共产主义理想道德、爱国主义教育、专业教育等。

体育、卫生工作

1.体育教育。体育是增强师生体质,提高健康水平,完成教学和学习任务的重要保证。1958年学校初建时,即配备了体育教师,借用农村小学操场、场院等上体育课、早操及体育活动。迁来曲阜后,除坚持上好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外,还成立了业余篮球、田径、体操训练队;早在1960年就借用场地举办了田径运动会。“文革”期间。体育课改为军体课。学校工作重点转向教学后,每年举行春季田径运动会,并加强了体育运动场地及设备建设,先后建成了300米跑道的田径运动场,10个篮、排球场和体育器材仓库等,体育用品620余件。总值2.7万元。体育考试成绩载入学生档案,作为升留级、毕业依据之一。体育课教师上课前,要求备课和进行必要的准备。学生出早操要进行考勤,严格要求参加课外体育活动。

2.爱国卫生教育及疾病防治。

建校初期即成立了爱国卫生委员会,领导开展爱国卫生活动及卫生宣传教育,改善卫生条件等项工作。1960年使120名患浮肿、肺结核、肝炎等疾病患者,得到及时医治和调养。1979年以来,每星期六下午进行卫生大扫除,有针对性的组织师生、在校儿童服用或注射预防药物,接种疫苗等。1982年为了排除当时流行的肝炎,曾组织对1600人次的师生员工进行传染性肝炎的化验检查,稳定了学校秩序。在“五讲”、“四美”、“文明礼貌月”活动中,突出治理“脏、乱、差”;还建立了卫生检查制度和学生病历卡;学生入学、毕业到县医院查体并载入档案;对老干部和中年知识分子,每年组织体检,以防治疾病。

1958年建校时即建立了卫生所,医务人员2名。1985年,医务人员6名,占房6间。配置有五官检查器、电兴奋仪、电冰箱、显微镜等医疗设备。主要职责是开展卫生宣传教育及学生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防病治病,掌握传染病情况,上报疫情,组织进行体检,掌握医疗费用等。

校办工厂与农场

1.校办工厂。1968年底,由于学校不招生,便组织教职工利用原实习车间和实验设备办起了校办工厂。生产了社会紧缺的水电设备产品。为解决山东小型水轮发电机组的生产问题,1970年省水利厅决定投资扩建、招工,并试制电抗分流式自励恒压水轮发电机组,是年名为工厂连。1972年7月更名为学校机械厂。水轮发电机组、电动机等已成为定型产品。1973年学校招生后,接受学生实习和劳动,成为教学、实习、劳动基地。粉碎“四人帮”后,水轮发电机组产品的品种系列增加,质量、性能可靠。1977年产值达到146.85万元。1980年7月,省水利厅批准更名为山东省水电设备厂,由于一度不能适应当时的新形势,曾连续两年发生亏损。1982年后,加强了市场调查和信息收集,调整了产品结构,加强了企业化管理,打开了市场销路。1983年扭亏为盈。1985年总产值105.09万元。

校办工厂现拥有机加工、切削、冲压、锻铸、热处理、起重、运输等机械设备125台,建筑面积9907平方米,固定资产值175.27万元。全厂干部、职工176人。其中:工程师5人,技术人员10人。已生产水轮机、发电机、电动机、钢模板、手压水泵等20多个品种,系列的产品,总产值累计达1380万元。(详见附表)

2.机电灌溉试验场(农场)。1978年学校在驻地以西3公里的薛家村暂租土地60余亩,由科研处筹建机电灌溉试验场。1979年1月,经当地政府批准,正式征购原租用土地62.46亩,修建平房1821平方米。将部分原籍外地的教职工家属陆续迁入。在科研处管理下,领导家属配合科研任务的完成发展农、副业生产,组建成机电灌溉试验场。管理形式是独立核算,自负盈亏,土地承包到户,发展多种经营,以副养农,几年来,配合科研工作,先后进行了灌溉技术、磁化水灌溉技术、夏大豆需水规律等试验项目,结合良种繁育,以种植小麦、玉米、大豆为主,每年工副业生产平均利润约1万元。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2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