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山东莱州面花
释义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有不同的面花艺术,在黄河流域更为盛行,陕西、青海、甘肃、河南、宁夏、山西、山东、河北等省都有不同特色的面花。各地区对面花的称呼各不相同,如山东胶东称巧饽饽、巧饼子、面鱼、果儿仔、饽饽,山东郎庄叫面老虎,山西叫面人,河北磁州称面羊,也有的称面老虎,晋北、陕北及内蒙古西部地区称为面人人,还有的地方称花糕、果实、花馍等等。因地域差异、民俗功能不同,各地面花制作有不同的造型、制作方法及艺术风格。

山东莱州面花

介绍

山东烟台、威海等胶东地区,农历腊月三十上供,家家都要蒸饽饽,饽饽有不同的形状,圆形的饽饽呈大馒头状,顶上十字挑出十三个鼻,嵌入红枣;两头细中间粗的枣核形大饽饽叫“锔锔”;还有元宝形、动物形等。饽饽除了食用还要供奉,供桌上、粮缸里、窗台上都要放不同样式的饽饽,有的饽饽蒸熟后用食品色点染,既中吃又好看,饽饽蒸熟裂开了口叫“笑了”。山东莱州一带,春节上供大枣饽饽、茧饽饽。枣饽饽为圆形,上面还印有六个红色蝙蝠,用来供祖先、老地老母、财神、菩萨、天地众神。供桌上五个枣饽饽叠放在一起,三十接神,正月初三撤供品,正月十五再供五个茧饽饽和三个大圣虫。供奉时中为祖先,右供财神,左供菩萨,意为多财多子。圣虫头部为一圆馒头形,眼睛、鼻子、耳朵用面捏出来插在头上,钱币作舌头,躯干作蛇盘状,然后施彩描绘眉毛、黑眼球、胡须、耳朵及躯干。祖先、财神、菩萨面前各放一碗粮食,圣虫放在盛粮食的碗里,供奉完毕后,茧饽饽食用,圣虫放入粮缸内,直到二月二由孩子们分着食用。“圣虫”的“圣”,莱州读作“升”,意为“生粮”,寓意五谷丰登。也有的地区谐音“剩”,意为“剩余”,寓意相同。

关于圣虫的来历

在莱州有一个传说。从前村里有一户人家在寒冬腊月里娶媳妇,这户人家生活比较富裕,请了八个壮汉抬着八抬大轿去迎亲。这天大雪纷飞,天气寒冷,在路上有一只神虫冻得哆哆嗦嗦,新娘子见它冻得可怜,于是把它抱起来藏在怀里给它取暖。可是走在路上轿子越来越重,八个壮汉好不费劲,左肩换右肩,好不容易把轿子抬回了新郎家。众人喜气洋洋地把新媳妇迎进了新房,新娘惦记着怀里的神虫,忙追问婆婆粮囤在哪儿,婆婆心里欢喜,认为新媳妇能持家、会过日子,于是领着媳妇挨个粮囤转了一圈,新媳妇悄悄把藏在怀里的神虫放在了粮囤里。婚后的几天,新媳妇一直挂念着神虫,这天,新媳妇带着婆婆到粮仓去,打开粮囤一看,神虫活得好好的。新媳妇劝说婆婆开仓三天,救济全村的人们,让全村的人到粮仓取粮食,能取多少取多少。神虫也自然要报答新媳妇的救命之恩。全村人欢天喜地,肩挑背扛、车推驴驮好不热闹。三天后,新媳妇领着婆婆到粮仓一看,囤里的粮食丝毫未减。从此,人们为了纪念神虫,也为了五谷丰登、风调雨顺,每逢新婚、春节等人们都用面粉做成神虫的样子放在粮囤里供奉,并称它为“升虫”,也有的叫“圣虫”、“神虫”、“剩虫”,含有粮食满仓,生活繁荣高升的意思。山东许多地方还将“圣虫”做成刺猬和蛇的形状,口含镍币或红枣,大的供在财神和灶神的祭案上,小的放在米缸、面缸、粮囤、钱柜和衣橱里,以祈求财物增多、使用不尽。

农历七月初七

农历七月初七“七夕节”,又叫“女儿节”、“乞巧节”,旧时妇女要供奉织女,以乞心灵手巧。莱州制作各式各样的“巧饼子”以乞巧,七月初六开始供奉,七月七撤供,七月十四再供上,意为送巧姐姐。当地未出嫁的姑娘要供姐姐、姐夫,即织女牛郎,七月七婆家要做巧饼送给新娶进门的儿媳妇,也有的送十个大饽饽、面鱼、包子。巧饼面花一般是发面染色做成,在和面时将胭脂红、黄、果绿等不同的几种颜色分别和到面里,揉成五颜六色的面团,放在瓷盆中,盖上箅帘子以防面团表面风干变硬。以前巧饼子和面为七种颜色,芸豆叶揉出的液汁作绿色,黑色用高粱上的乌酶粉等,现在用色大都使用现成的食用色。做巧饼时从面团上各揪下一块小面团,在面板上揉成长条,将几种彩色的条面并排粘在一起,用刀横切成果模大小的剂子,按入果模内,用手按实后磕出便成五颜六色的巧饼面花。也有的磕巧饼时在果模上涂一层花生油,以防面团粘在果模上,还要在磕子内、巧饼下放一根马莲草,磕巧饼时用手一拽,使巧饼方便磕出。巧饼磕出来晾在箅廉上醒一会,然后进油锅炸熟。巧饼子炸熟后酥软蓬松,表面呈金黄色,其他色彩不再鲜艳,图案也不再清晰。用模子磕成的面花胶东有的地方称“巧果”、“面鱼儿”,牟平称“果儿仔”。果儿仔是素色的,用模子磕出后在锅里焙熟,用线串成串挂在墙上,既美观又是儿童的点心食品;巧果最常见的是鱼形,因而称“面鱼儿”,亦有狮子狗、荷包、福禄寿喜、小猫、石榴、莲花、莲蓬、知了等多种图案。模子磕的巧果在山东胶东地区的烟台、青岛、潍坊、威海等地至今仍广为流传,模子除了用梨木、苹果木等木刻而成,亦有泥巴烧制而成。

八月十五

八月十五的月饼不仅用于供奉月宫,还用来馈赠亲友,互祝团圆,表达祝福。其中月饼上各种不同的图案纹样以及各种吉祥语句丰富多样,其图案之丰富、工艺之细致,全国各地各不相同。月饼最具特色的图案就是玉兔嫦娥之类,其他诸如花卉、文字等也十分常见。山东胶东地区中秋节用果模磕月饼,当夜幕降临时,儿童捧着月饼歌唱:“圆月了,圆月了,一亩地打一石了;月高了,月高了,一年一遭了。”莱州婚后一年内的新媳妇,也要从娘家带炸面鱼、花花巧饼子、包子等到婆家,以示祝福。

人生礼仪

人的一生当中要经历满月、百日、周岁、成年礼、婚礼、寿礼、葬礼等礼仪,农村也非常注重这些人生礼仪,这时人们要蒸制一些面花礼馍,或馈赠邻里亲友,或祭祀供奉,皆取如意吉祥、祈福禳灾之美好愿望。在莱州一带,生孩子十二天后要抱着孩子回姥姥家,这一天要带一些面花、鸡蛋等,其中最主要的是“包子”。包子是用发面做的,这种包子并不是平时吃的包有菜馅的包子,而是无馅的面包子,也是一种花馍,比一般的包子大两三倍。包子上面用手拧出摺子,形状如同官帽。包子谐音“抱子”,象征着把孩子包起来,做成官帽的式样是希望孩子将来能做大官,所以当地农村也叫“抱包子”,大吉大利的意思。生孩子的第二天就要在奶奶家蒸制这种包子,在包子的两面一般绘有人物、花卉或是“喜”、“福”字,喜庆花哨。在奶奶家把东西准备好了抱着孩子带着包子,去孩子姥姥家一直住到孩子出满月。

孩子满月后,从姥姥家回到奶奶家,这时也要带回一些吉祥的面花。其中有柿子和钟,是用发面做成,其中包含着父母长辈对子女前程的美好祝愿和希望。面柿子的外形有四个棱,即做成柿子状,“柿子”谐音“试”。古代科举考试中,有“童试、乡试、会试、殿试”四级科考,通过了四级考试,得中第一名就中了状元。而钟的谐音是“中”,象征着中状元的意思,钟和柿和起来就成“中试”,即科举高中。柿子上面再做个花,涂成黄色,黄色代表黄袍的之意,身上穿着黄袍,头上戴着一个官帽,长大后就能当大官。如果生的是个小女孩则是用面做成各种四季花,若春天生的抱牡丹、夏天生的抱荷花、秋天生的抱菊花、冬天生的则抱梅花。还有用面做成小燕子同小女孩一起捎回奶奶家。有的是用发面做一对小燕子,也有的做成一窝小燕子,蒸熟后用笔上彩,鲜艳漂亮。父母希望小女孩将来能像小燕子一样灵巧可爱。莱州有的地方孩子出生一百天叫“过百岁。”姥姥蒸面花送给外甥叫“送百岁”,主要是面虎、桂花、月鼓等,期盼外甥健康成长。儿童“过百岁”还要送一种叫做“穗”的面花,“穗”的形状类似纺线的线穗,呈枣核形,是用发面做成,其实就是上面说的包子,“穗”谐音“岁”,为长命富贵之意。有的姥姥家要送一百个小花馍,寓意长命百岁。莱州还有的地方要做一二百个小面花,放在柳条斗里,用红布封口,中午时,家人要爬上院墙扬饽饽,妇女儿童哄抢,亲戚邻里共同庆贺。

习俗

莱州婚礼习俗中,男女订婚要互送巧饽饽,男方给女方送发面做的二十个面桃,女方留下十个,然后回赠男方龙凤、鸳鸯、金鱼、狮子、佛手、蝴蝶等四对、六对、八对、十对不等。这类巧饽饽体型较大,约一尺有余,上面插满了烫面做成的小型面花,称“枣花”,亦有早立子之意。结婚时,亲戚朋友要送喜饽饽,以示祝贺,喜饽饽一般是十二个到十六个,姑姑、舅舅、姨等至亲要送八个寿桃形的大饽饽,上面插满了鸳鸯戏水、喜鹊闹梅、八仙庆寿、比翼双燕等。结婚时娘家要做一对小猪,象征肥猪拱门,一对鱼、一对富贵,象征富贵有余,一对鸳鸯,象征着恩恩爱爱、白头到老,鸳鸯用红线系在一起放在脸盆里,寓意终生相随。鸳鸯在婚后让女婿食用,小猪、面鱼、包子、富贵要在回娘家时每样带回一个。“富贵”即大盘长,盘长上插满童子、龙凤、花卉等面花,寓意家庭富贵有余。在新娘乘坐的花轿里,娘家陪送嫁妆的箱柜里,都要放上各类小花饽饽。不少地方在新人入洞房时抛花生、栗子、核桃之类果物以外,还将各种动物形状的面花藏在被褥、箱橱嫁妆内,夜晚人们前来贺喜“闹洞房”,让小孩四处偷摸寻找,以示吉利。

农村在上梁、立柱等生产活动中,有供奉面花的习俗。莱州一带盖新房上梁时为求上梁大吉,要供奉老虎、圣虫、龙凤呈祥、狮子把门、猪拱门等面花,以象征“蟠龙抬头”、“凤落宝地”、家业兴旺。盖屋上梁供奉的面花“圣虫”有的重达十多斤,形状庞大,上面遍插各种小面花。除了大圣虫,还做各种不同形状的动物面花,有狮子、猪等。供奉摆放时狮子的头朝外,当地百姓说,狮子把门——头朝外,肥猪拱门——头朝里,这样吉利。供奉品中的小猪面花也是捏制的,用面做猪脸要短,身子要肥胖,不然面猪不好看。此外,还要蒸制上百个花样不同的小饽饽,在上梁时撒给乡亲。

莱州面花的制作

莱州面花的制作有烫面和发面两种,一般大个儿的面花如圣虫的身躯、金鱼、饽饽、富贵等多是用发面做成,但发面的面花容易干裂,蒸制后容易变形,而烫面做的面花形状不变,所以当地一些小的面花大多是用烫面做成,形态逼真,且能较长时间保存。圣虫为虎头圆形,身体成盘蛇状。大小不一,小的如馒头大,大的高约二尺。上梁用大圣虫,一个大圣虫要用十几斤白面做成,分为三层,最上面是圆形的头部、中间、最下面两层为圆圈形,即身躯部分,因体积太大,三部分分三次蒸。圆形的头部因体积太大难以蒸熟,内部要填入干面。圣虫蒸熟后先在躯干部简单描画,然后在圣虫的身上插一些小的花鸟鱼虫等,这些小的面花是用烫面做成,未上锅蒸制,干透后装饰描绘。大圣虫蒸熟后,先在头顶上插上吹唢呐的仙女,再在两耳边对称插上两个抱琴的仙女,在中间的身躯部分插十二生肖,生肖中一般把龙的形体做的最大,二龙相对,为二龙戏珠,插在圣虫的正面。而圣虫的背面则要插一对凤凰,组合起来为龙凤呈祥。有的根据十二生肖动物的习性还点缀其生性喜欢的东西,如猴子怀抱鲜桃,兔子的怀里抱着粉红色的大萝卜。另外还插着仙女,怀里抱着尘拂,仙女是保护十二生肖的。圣虫嘴的下方左右插有小龙。在各种动物之间还间隔插有各种植物花鸟,还有喜鹊登梅花,两只喜鹊插在梅花的左右。除了装饰一年四季盛开的各类花卉外,还插有金鱼、青蛙、虾、蟹、蝴蝶、童子等。最后在圣虫的头顶插三面红旗,据艺人讲,彩旗谐音“财气”,可以给上梁的人家带来财气,财源滚滚来。待各类动植物面花插好后,用白锡纸贴在两只圆鼓鼓的黑眼睛上,最后一道工序是用花生油涂一遍,一是保护面质不干裂,表面有光泽,也使色彩更鲜艳、亮丽。

上梁

上梁立柱大都集中在每年春天和秋天,上梁时要请风水先生测风水、看方位,只要时辰一到,上梁便可以开始。在莱州,上梁的吉时到来之前,东家除了要协助完成木匠与瓦匠两位掌尺师傅的安排,还要四处张罗上梁所需的各种材料、家什等;女人则一边准备丰盛的上梁酒宴,一边准备上梁饽饽。上梁用的饽饽在莱州倍受重视,饽饽有两种,一种专置于正间梁头上方用于镇宅去邪的大圣虫,还有一种就是做成龙、凤、虎、花、燕、桃、佛手等各种形状的小饽饽,放在柳条编的粮斗内专用于抛撒哄抢,小饽饽的数量要根据家中老人的年龄来定。大梁由东家从家中抬出至新房,梁上书有“某年某月某日吉日,某某(东家长辈姓名)上梁大吉”,系有红布,钉有一窝五颜六色的面燕,正应了“燕子只落善良家”之句。面燕有大燕子和小燕子,都施彩描绘。上梁的时辰一到,对着正间的屋外空地上放好供桌,桌上燃一对红烛,供奉鸡、鱼、酒、肉,两侧各放五个大枣饽饽,中间设香炉焚香。供桌后面置红布封口、内盛小饽饽、栗子、红枣、糖块等物的柳斗。大梁一般是香椿木,当地认为香椿为木中之王。东家要在供桌前焚香烧纸、磕头祭拜,还要燃放鞭炮,经过一系列的叩拜祭礼之后,木匠与瓦匠两位掌尺师傅边唱喜歌边上房梁,“上梁上梁盖瓦房,盖起瓦房住新娘……”,“上梁大吉四邻美,一步一个大元宝……”。这样唱着,两位掌尺师傅便登上房顶,木匠居东,瓦匠在西。然后二人便开始向上拉大梁,梁离地后,点燃事先缠挂好的鞭炮,掌尺师傅边拉大梁边唱喜歌,待梁到顶安装好以后,再次放下两根红绳,木匠提斗,瓦匠提酒,酒与斗拉到屋顶后,瓦匠打开酒瓶,沿梁撒下,木匠则拆开封斗的红布清嗓高唱:“一张桌子四角方,酒壶菜碗都摆上,许多东西成对成双。兴许(或许)仙人看,也许凡人望。这把壶儿打得强,烧黄二酒里面藏。东家不敢吃,凡人不敢尝,但等鲁班师傅来上梁。空案一张摆在当阳,一对金蜡插在两旁,齐(音)墨斗齐(音)墨斗,齐(音)下墨斗圣人留。南方修下观音阁,北方修下五凤楼,楼上插金花,富贵荣华头一家。”

“进门一来看四方,四个金砖垫主脚,四个主脚架金梁。这架木真好木,这架梁真好梁,生在何处长在何方,树根扎在东洋岱海,树梢遮了空中太阳,牛车一辆马车一双,都送在这庄上。”

“当家的(意:东家)接饽饽,孙子孙女一拖落(意:一群)。饽饽先打东北角(音:觉),打得粮食没场着(意:搁),当家的来接糖,一年更比一年强。”

撒完饽饽,上梁仪式便宣告结束。有的木匠、瓦匠不会唱喜歌,东家则要请专门唱喜歌的,唱喜歌的一定是口齿伶俐、能说会道之人。唱喜歌时可以根据东家的情况编一些令人逗笑的词句,围观的人也必定是笑声不断。当天中午,东家摆上丰盛的上梁酒宴,款待所有工匠宾朋,大家为新房的即将落成共同庆贺,气氛喜庆热闹.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7 18:3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