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纱箱歌
释义

《纱箱歌》是清代学者孟超然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此诗写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的盂兰盆会,描绘了宗教祭祀活动和民间风俗场景。

作品名称:《纱箱歌》

创作年代:清代

作品出处:七言古诗

作者:孟超然

作品原文

纱箱歌

(版本一)

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胜会琳宫设⑴。

施食坛高鬼火青⑵,摇铃擂鼓声呜咽。

街前街后送纱箱,云是儿女孝思切。

(版本二)

七月十五中元节,盂兰胜会琳宫设。

施食坛高鬼火青,摇铃擂鼓声呜咽。

君不见街前街后送纱箱,屋里停棺仍不绝。

死人不得归黄泉,纸厌红带鹃啼血。

作品注释

⑴盂兰胜会:即盂兰盆会,故佛教徒又称中元节为“盂兰盆节”。琳宫:仙宫,此处借指寺院。

⑵施食坛:即祭坛。

作品评析

这首《纱箱歌》写的是中元节盂兰盆会祭祀活动。盂兰乃梵文音译,意为“救倒悬”。盆乃汉语,即盛放供品的器具。据说盂兰盆可解除亡灵倒悬之苦。盂兰盆会亦称盂兰盆斋、盂兰盆供,源于大目犍连救母的佛教传说。

这个传说是这样的:大目犍连系佛陀十大弟子之一,某日以道眼看见亡母在饿鬼道中,骨瘦如柴,心中万分难受,便以钵盛饭给母亲送去。母亲左手抓钵,右手抢饭,尚未入口,即化为火炭。大目犍连悲号涕泣,求教于佛陀。佛陀告诉他:“你母亲罪孽深重,非你一人所能拯救。惟有在七月十五这天,你以百味饮食、香油锭烛、床铺卧具等置于盆中,虔诚供奉十方大德僧众,方可拯救你父母及六亲眷属之苦厄也。”大目犍连依言而行,母亲果然脱离饿鬼之苦,往生天上,享受福乐。

盂兰盆会于南北朝时传入中国,南朝梁武帝萧衍首次创设盂兰盆会,大开斋筵,供奉十方僧众。此后上行下效,逐渐演变成一种广泛的民间习俗。

此诗开头点明时节,第二、三、四句写的是宗教活动。中元节这一天,佛教徒聚集在寺庙里举行盂兰盆会,高高的祭坛上摆放着许多盆,百味五果置于盆中,锭烛鬼火闪烁,和尚们摇铃击鼓,声声呜咽,招徕在地狱受苦的饿鬼、亡灵,前来领取食物。

诗中从第五句开始写的是民间活动。闽俗中元节有烧纸衣、制纱箱之举。盂兰盆会在民间称为孝亲会,孝儿孝女抬着纱箱,纷纷前来祭拜先祖,拥塞了大街小巷,情切切期望送走灾祸疾病,祈求吉祥平安。

所谓纱箱,就是纸糊的箱子,具列先人名号,笼之以纱。里面装着法船、灵房、河灯,待祭祀仪式结束后,开始焚烧法船、灵房,并在江河中放河灯。

烧法船是让亡灵依次升入佛国;烧灵房是将亡人所需的住房、日用品送过去;放河灯是普渡水中的鬼魂。

作者简介

孟超然(1731-1797),清代学者。字朝举,号瓶庵,福建闽县人。公元1760年(乾隆二十五年)考取进士,改庶吉士,授兵部主事。累官吏部郎中,提督四川学政,以亲老请急归。杜门久之,巡抚徐嗣会延主鳌峯书院,倡明正学,一时称盛。著有诗集二十卷,文集六卷,《广爱录》一卷,《家诫录》二卷,《焚香录》一卷,《求复录》一卷,《诚是录》一卷,《晚闻录》一卷,《丧礼辑略》二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9:1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