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沙与海
释义

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圆。刘丕成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孤岛--井洼岛上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多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但是编导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

基本信息

导演: 康健宁 / 高国栋制片国家/地区: 中国大陆

语言: 普通话/国语

上映日期: 1991

剧情简介

刘泽远是内蒙与宁夏交界处,沙漠边缘的农民,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粮食,饲养骆驼,全家的水源来自一口井,每年的收入是五千元。刘丕成是辽东半岛上的一个孤岛--井洼岛上的渔民,当地人传说他已经赚了四十多万的家产,他很不愿意引人注目,甚至对摄像机产生了敌意。虽然两个家庭的生活环境和条件不一样,但是编导试图在表现各自独有的生活方式的同时,寻找某种共同点。事实上,他们的生活都牢牢被大自然左右,沙暴可以摧毁一切,正如海潮可以摧毁一切一样,而对两位主人公来说,对于未来、子女的难以把握,也给他们带来了同样的孤独感。全片冷静地将两个完全不相识的家庭放在了一起进行了考察。

导演简介

性别:男 出生日期:1954年

职务:宁夏电视台国际部主任

1976年,毕业于北京体育学院体操和运动生理学专业;

1984年,从宁夏大学调至宁夏电视台对外部工作。

主要作品

1992年,电视纪录片《沙与海》获"星光杯"特别奖,在片中任编导。

高国栋,辽宁电视台高级记者。辽宁海城人,中共党员。1991年起编导拍摄的电视纪录片在国际上多次获奖。其中纪录片《沙与海》,在第28届亚广联大会上获"亚广联电视奖大奖",纪录片《辽河》在第1届亚洲电视节上获"亚洲未来奖",《两个孤儿的故事》在第2届亚洲电视节上获"纪录片大奖",《怒族一家人》在第3届亚洲电视节上获提名奖,《人·鬼·人》在中国四川国际电视节上获社会人文类大奖"金熊猫奖"。1994年获第2届"范长江新闻奖"提名奖,1995年获中国百家新闻工作者称号、辽宁省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评为高级记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沙与海诗词

马吉利塔沙漠在咆哮时

蓝色音符海在远处呻吟

寒冷的没有止境

等着寂寞归来的烟火

闪闪烁烁

黝黑的面容

憔悴了风的喊叫剩余的碎片

躲躲藏藏

当沙漠还没有起程到达海岸

海便开始了呼唤

一样的辛劳和苦难

顺着河床向上爬行

风吹过的黄色土地

留下美丽的沙痕

海的波浪

雕刻了自然的曲线

静得听不见鸟叫

忙碌的身影

吞噬了孤单的蓝色音符海岸

我们起程

——从马吉利塔到蓝色之海

《沙与海》影评

这部片子拍摄于1989年,在1991年获得亚洲广播电视联盟大奖赛的大奖,是中国首部在亚广联上获此殊容的片子。

其导演是康健宁和高国栋,分别是宁夏电视台和辽宁电视台的导演。

一部好的电视纪录片能够获得观众的喜爱,首先应在于其好的题材内容的选择和深刻主题的提炼。就这一片子来说,主要讲述了一户牧民和一户渔民的生活;牧民刘则远一家生活在宁夏和内蒙古交界地区的腾格里沙漠中,他们在沙化的土地上种植青稞等粮食,饲养羊群,依靠骆驼运输,每年的收入大约五千元;渔民刘丕成一家生活在辽宁半岛上的一处孤岛井洼岛上,他承包了附近的一处海域搞海产养殖,当地人传说他已经有了三四十万元的家产并在城里买了房子。每当沙漠中遇到大的风沙,刘则远种植的的粮食就会颗粒无收,而且在外面运输的骆驼也会死掉不少,生活很是艰苦;而刘丕成一家如果遭受大的海浪,漂浮在海面上的海产品就会都被吹散,他要耗费很大的精力才能收拾好。这部片子的内容很简单,展示的是普通人的生存状态,但是它却让我们看到了一些我们所不了解的人,和我们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它注重对于人性的把握,在人与自然的对抗中,既有对自然的忍让和谦和,又有顽强的生存意志,展现了人类的坚韧不拔之美。从这个意义上说,该片也就为我国电视纪录片大众文化形态增添了一份色彩。

由于纪录片的一切均是源自现实生活的,因此除了对于题材选择的要求外,还需要创作者在创作的时候进行艺术的再加工,将拍摄到的素材完整的结合在一起,体现在片子中就是纪录片要有完整的故事结构和独特的造型语言,《沙与海》在结构上应属于时空交错式,导演将生活在沙漠里的牧民与生活在海岛上的渔民两个毫不相干的家庭运用平行蒙太奇组接起来,艺术的创造出一种沙漠浩瀚苍茫的独特意境和大海雄伟勃发的深蕴诗意,将其艺术思想孕育到自然事物之中,使之表达的更加真切。从造型语言来说,主要有两种,一是象征性的造型语言,本片的题目就已经将其体现出来,沙漠就象征着牧民顽强的生存意志,海洋象征渔民宽广的胸怀,这也是该片的艺术基调所在;另一种是隐喻性的造型语言,主要体现在对沙漠那棵沙枣树的描写,这棵树无论生存条件多么恶劣,每年都会开花结果,以其来隐喻沙漠上的牧民如同这沙枣树一样,不管生活空间怎样严酷,依然顽强的拼搏并绵延着自己的子孙后代,这是对于人性赞美的具体体现。良好的结构是一部纪录片必不可少的框架,它为之创造了一种形式美,但要使纪录片鲜活生动起来,还必需要有丰富的细节与之附丽,就这部片子看,主要有三点,首先应该是对牧民大女儿的描写,一开始,她站在黄色的泥墙边纳鞋底,记者随意的与她聊天,此时她显得非常的开朗,但当记者问到你愿不愿意离开这里时,她纳鞋底的手忽然停了,镜头给了两个特写,一是她的手不停的捏拿着那支针,然后是她的脸,此时画面采用的是同期声,没有任何语言,似乎很长一段时间后,音乐语言才参与近来,从她的脸上我们就可以读出:她是不愿意离开这个地方的,虽然这里很贫穷,但毕竟是生她养她的土地,还有她的父母和兄弟姐妹,她舍不得,但是我们也能感受到,一个女孩子长大了,对她自己的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她渴望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自己的未来,她又希望能够离开,如此复杂的内心,导演就用简单的画面语言让我们感受到了;第二点是刘则远夫妇打枣的片段,那株沙枣树不知是人为种植还是自然生长的,没年都会结果,刘则远担心风沙过后一切就都没有了,于是每年都会和妻子去打枣,他们将一块花毛毯铺在地上,然后趴到树上将枣打下,镜头由特写拉开到全景,开始时是一颗一颗的小枣落到毛毯上,慢慢的越来越多,形成一片,最后镜头拉到大全,两个佝偻的背影在那里拣枣,身后是一株挺拔的沙枣树,优美的音乐也跃然响起,使我们很自然的就将他们联系在一起,并能感受到那种坚强的生存意志。第三点是小女孩划沙的那个片段,导演采用了仰拍的手法,将小女孩孤单的形象映衬在蓝天之下,摄相机伴随小女孩的跑动而移动,跑了一段距离之后,停下来,将自己的两只鞋子划下沙丘,而后自己也划下来,这一连串的动作充满了童贞童趣,导演没有用任何的解说词,也给观众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这是她孤独的写照,寂寞的象征?是生活的情趣,可爱的童心?抑或生命的颂歌,意志的礼赞?我们给了我们一个模糊的意象,却将其思想融于其中,应该说这是一段视觉的诗,也是本片的抒情高潮。

通过以上的这些介绍,我们也就不难总结出这部片子的主题,导演通过对这两户家庭的描述,向我们揭示了自然界的一种规律:人生活在世界上,不管是在哪里,都受到自然条件的限制,必须要和自然做顽强的斗争并勇敢的生存。当年亚广联的评委对这部片子的评价是:它反映了人类的普遍规律和全人类共同的生活特性并有利于本国的发展。由此我们也就能看出此片的价值之所在。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5 22:0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