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沙漠绢蒿 |
释义 | 中文学名:沙漠绢蒿 界:植物界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菊亚纲 科:菊科 基本资料牧草科名菊科 牧草科拉丁名Compositae 牧草科英文名Composite Family 牧草属名绢蒿属 牧草属拉丁名Seriphidium (Bess.) Poljak. 牧草属英文名Seriphidium 天然牧草沙漠绢蒿 牧草学名Seriphidiam santolinum (Schrenk) Poljak. 牧草英文名Lavender-cotton Seriphidiurn 地理分布沙漠绢蒿(别名苦艾蒿)分布于中国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和额尔齐斯河、乌伦古河阶地上的沙丘地带;中亚地区也有。 形态特征半灌木。轴根型植物,根粗壮发达。茎直立或开展,高25~35(60)厘米,全株密被白色绒毛;基部老枝茎皮呈纤维状劈裂;具不育枝,长4~12厘米。叶片长椭圆状条形或宽条形,质地较厚,长0.5~2厘米,羽状浅裂,茎上部叶通常不分裂,条形。花序分枝开展,排列成较宽的圆锥状。头状花序长卵形或卵形,直径2~3.5毫米,总苞片4~5层。花为同型两性花,花冠管状。瘦果卵形。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超旱生半灌木。耐旱、耐高温、抗风沙。主要生于沙地和沙漠中的固定和半固定沙丘,以及沙丘间沙质低平地,在较平缓的固定沙垄上生长最盛。是新疆北部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发展的先驱植物。能利用早春融雪水和少量春雨迅速萌生,使沙地水分难以下渗,造成半固定沙丘上的深根性植物白梭梭(Haloxylon persicum)衰退,草地类型由半流动沙丘上的白梭梭、白皮沙拐枣(Calligonum leucocladum)、羽毛三芒草(Aristida pennata)演替为固定沙丘上的沙漠绢蒿、蛇麻黄(Ephedra distachys)、囊果沙苔草(Carex physodes)以及一年生藜科草本植物组成的群落,总盖度15%~20%。在额尔齐斯河旁阶地上的沙丘,由于水分条件稍好,可以与沙生针茅(Stipa glareosa)、沙生冰草(Agropyron desertorurn)组成荒漠化草原,群落总盖度可增至20%~30%。春季4月下旬萌发,7~8月开花,9月结实;冬季枯枝保留性较好。 饲用价值富含粗脂肪,花期粗脂肪含量达4%以上。秋、冬、春季对羊的适口性好,并能提供较多能量,对于冬季保膘,春季恢复膘情均有重要作用,是沙漠中饲用价值较高的牧草。骆驼不喜食。由于沙漠绢蒿群落促使半固定沙丘向固定沙丘发展。因此,要严格控制放牧强度,春季转场宜早,以保护沙漠绢蒿,使早春生机旺盛,生长良好,并防止对沙丘沙地的破坏,引起草地沙化。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