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您要查询的百科知识:

 

词条 沙井文化
释义

中国青铜时代末期的一种文化,最初发现于甘肃民勤沙井,故名。时代大体相当于中原地区东周时期。

发现及分布

1923年安特生的助手在腾格里沙漠边缘地带的民勤县征集到了一批彩陶和铜器,并在沙井东墓地发掘到陶器和铜器。1924年夏季,安特生结束了洮河流域的考古调查之后,为了寻找仰韶文化与青铜文化的缺环,又继续西行。在民勤柳湖村、沙井子、黄蒿井,以及永昌三角城等地进行了详细的考古调查,并在沙井南发掘了53座墓葬,出土彩陶双耳圜底罐等器物,其中的连续水鸟纹尤为独特,不见于其他彩陶文化。由于此前发现铜器,安特生将它列为甘肃远古文化“六期”之末,称为沙井期。岁月沧桑,安特生发现的这些遗址后来大多被流沙覆盖,地面无迹可寻。因此,之后的较长时间内沙井文化的研究处于停滞状态。1948年,裴文中先生带领西北地质考察队赴甘肃、青海考察,调查了民勤柳湖墩、沙井东和永昌三角城等遗址,新发现了一些同类遗存,并首次提出沙井文化的命名。1976年,永昌双湾乡尚家沟农民在三角城内挖掘灰土施肥时,发现了陶器、铜刀和铜镞等文物。武威地区文化部门曾先后两次派人到遗址现场进行调查了解,并采取了相应的保护措施。1978年,尚家沟林业站为“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修建宿舍,在平整地基的过程中发现了蛤蟆墩墓葬,捡拾到青铜刀具和各种青铜联珠饰牌。直到1979年3月,甘肃省文物工作队再次复查了三角城遗址和蛤蟆礅墓地,同年6月开始发掘上述两遗址,以及西岗、柴湾岗墓地,1981年11月结束全部工作,清理墓葬585座,出土陶、石、铜、铁等器物2000余件。这是沙井文化命名以来的第一次大规模的发掘,为深入探讨沙井文化的内涵奠定了基础。除此之外,曾在解放后在天祝董家台、兰州黄河南岸范家坪、杏核台,以及永昌鸳鸯池、永登榆树沟等地也发现了同类遗存。

2001年永昌西岗柴湾岗墓葬发掘报告公开发表。多年来积累的资料表明,沙井文化的中心区域在腾格里沙漠的西部、西南部边缘地带,即武威、金昌一带,向东南延伸可达永登、兰州附近。据碳测年代数据表明,上限为距今3000年左右,下限为距今2500年左右,大体相当于西周中期至春秋晚期。

关于沙井文化的族属,近年来学术界多有触及。据史料记载秦汉之前的河西走廊居住着月氏、乌孙等民族,有学者认为沙井文化的分布范围与古月氏族的原住地相符,有人却与上述意见相左,认为该文化系乌孙族。

文化特征

文化内涵丰富:

遗物有彩陶、石器、铜器和铁器等。陶器以夹砂红褐陶为主,陶质较粗糙,均为手制,器型较小,多单耳罐、筒状杯和双肩耳圜底罐。彩陶以紫红色绘制图案,纹饰有三角纹、菱形纹、网纹、鸟纹等,纹饰多饰于器物的颈部和肩部,下部基本不绘彩。

沙井文化的房屋均为平地起建:

呈圆形或椭圆形,门向东或东南,房内有灶、火塘和地炉。房屋附近分布有窖穴,为平底圆筒状。

沙井文化的墓葬排列密集:

一般大墓位于墓地中心,小墓分散四周。墓的形制以偏洞墓为主,竖穴土坑墓次之,个别为单竖井或双竖井洞式墓。葬式多仰身直肢葬,头向东北。随葬品以铜牌、铜炮和铜刀等装饰品为主,陶器较少。铜器器型丰富,有铜刀、铜炮、铜连珠形饰、铜管、铜坠和铜铃等,形制多与鄂尔多斯青铜器相似。从出土物的器型和墓葬中殉葬的牛、马、羊骨看,强烈地反映出这一时期的社会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农业、手工业不占主导地位。

沙井文化彩陶文化:

沙井文化是甘肃年代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也是我国最晚的含有彩陶的古文化,它最后随着西去的驼铃声消失在沙漠戈壁之中。到此为止,甘肃彩陶文化便画上了句号。

参考目录

甘肃省博物馆:《甘肃省文物考古‘作三十牛》,载《文物考古工作三十年》(1949~ 1979),文物出版社,1979.11。

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甘肃省文物考古工作十年》,载《文物考古工作十年》

(1979~1989),文物出版社,1991.1。

随便看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

 

Copyright © 2004-2023 Cnenc.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6 13:0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