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沙甸 |
释义 | 沙甸,是滇南著名的回族聚居区。位于个旧、开远、蒙自三县、市的交界处,距州府蒙自22公里。沙甸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昆(明) - 河(口)二级公路、蒙(自) - 宝(秀)铁路穿境而过,距鸡(街) - 石(屏)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仅1000米。总面积27.5平方公里,4280户,13500多人,有回、彝、汉等民族,回族占总人口的90%。 中文名称:沙甸 行政区类别:区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地理位置:云贵高原 方言:云南方言 著名景点:大清真寺 沙甸简介沙甸,是滇南著名的回族聚居区。位于个旧、开远、蒙自三县、市的交界处,距州府蒙自22公里。沙甸地理环境优越,交通便利。昆(明) - 河(口)二级公路、蒙(自) - 宝(秀)铁路穿境而过,距鸡(街) - 石(屏)高速公路、泛亚铁路仅1000米。沙甸区下辖四个乡(村民委员会级):沙甸、新沙甸、金川三个回族乡及冲坡哨彝族乡,11个自然村,全区国土面积27.5平方公里,人口14944人。全区地势平坦,海拔1200-1400米,年均气温20℃,年霜期不到10天,年均降雨量700-800毫米,属典型的亚热带气候。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和民族、宗教政策的贯彻落实,在党中央和省、州、市党委、政府以及各部门的关心帮助下,沙甸区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抓机遇,促商贸,治污染,上旅游”的发展思路,区委、区公所紧紧抓住改革开放带来的富民政策,大力发展地方民族经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带领全区人民走向共同富裕,四个文明建设取得了丰硕成果。1993年,沙甸荣获云南省“综合实力百强乡镇”称号,成为滇南第一个亿元乡镇。2001年被列为云南省“乡镇企业50强”。2002年获云南省全民健身“先进单位”;2003年获全国亿万农民健身“先进乡镇”;2004年获省级“体育特色先进乡镇”;2005年10月获得国家体育总局颁发的“2001-2004年度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2006年,获个旧市“文明乡镇”称号;2010年3月获“州级卫生乡镇”荣誉称号。 2006年在红河州所属乡镇人均耕地倒数第一的热土上,创造出了农村经济总收入、工业总产值、农民人均纯收入三项红河州第一。沙甸经过20多年的工业化发展道路,现已成为个旧市北郊工业片区-铅、锌、锡等有色金属及金、银稀贵金属冶炼加工基地。全区共有工业企业49个(其中:粗铅冶炼企业29户、精铅电解企业10个、稀贵金属综合回收企业2户、精锌生产企业1户、选厂4户、建材企业3户。从业人员5000余人,固定资产8亿多元。 改革开放30年,沙甸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农村经济总收入由1978年的60万元跃升到2010年的9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不足100元增加到2010年的5821元。工业总产值由1991年的8900万元上升到2010年的43亿元,累计上缴国家税收9亿元。在社会和谐稳定,经济逐年增长的情况下,沙甸的文化、教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04年9月,沙甸普及了12年初等教育。现有完全小学4所,在校学生1542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完学率达100%,巩固率达100%。有完全中学1所(个旧第十三中),该中学有26个教学班,学生1107人,教职工89人。另有民办幼儿园1所,在园幼儿300名,有民办阿拉伯语中等职业学校一所,在校学生200名。 为保持沙甸经济社会长期稳定持续发展,沙甸区委、区公所审时度势,决定发挥沙甸独特的优势,走“工业化、城镇化”协调发展的道路,确立了以沙甸有色金属冶炼加工为基础,打造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绿色清真食品、餐饮服务、回族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的“中国·沙甸回族文化旅游小镇”品牌,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为沙甸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可持续发展增强后劲。 气候地理北回归线越镇而过,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常年主风为南风,年平均降雨量1100毫米左右。最高气温30.3℃,最低气温零下4.7℃,年平均气温20℃。全年无霜期320天左右,立体气候十分明显。全镇耕地面积1.64万亩,人均耕地1.13亩,林地53085亩,森林覆盖率42%。 宗教信仰沙甸伊斯兰文化繁荣,教门意识浓厚,曾因涌现出马坚、张子仁、林仲明、林兴华、林松等国内外知名教授、学者而闻名遐迩。有清真寺9所。沙甸穆斯林到沙特麦加朝觐的哈吉已有1000余人。回民最隆重的节日有大开斋节、古尔邦节 。 沙甸大清真寺搬迁重建工程于2005年开工。 新的礼拜殿建筑面积17700平方米,设计投资3000万元,可容纳10000人同时做礼拜。 文化特产1999年9月,沙甸大清真寺建起了沙甸唯一一所穆斯林幼儿园,经过四年的建设,从最初只有几十个孩子到现在已经有了250多名幼儿。幼儿园实行的是双语教学,这里的双语不是英语与汉语,而是阿语与汉语教学。 沙甸大清真寺除了这所穆斯林幼儿园之外,还有一个阿文学校。沙甸区共有九座清真寺和一个教育基金会,九座清真寺基本上都有海里凡在学习,最大的就是沙甸大寺的阿文学校了,这里面现在有二百人左右的学生。除了本地和省内的学生,还有内蒙、河南、新疆、宁夏、甘肃、青海、四川、贵州等省区的。 沙甸清真大寺不只在经堂教育上为伊斯兰教育实实在在地做了贡献,近几年来,他们还在穆斯林大学生伊斯兰基础知识短期培训上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他们特意从省内外清真寺及大专院校请来知名阿訇及穆斯林老师、学者,为同学们讲卧尔兹,回答他们提出的各种疑问,学习基本的伊斯兰教法教义知识。这不仅仅体现在年青人身上,沙甸的穆斯林老人、妇女也同样热爱学习,重视学习,他们利用早晚空闲的时间,到清真寺参加学习,接受伊斯兰教育。在清真大寺里,妇女班、老年班的学员们,利用哺礼、昏礼与霄礼的空档学习《古兰经》,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各族穆斯林大学生们了解伊斯兰,坚定信仰,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滇南侨乡——沙甸沙甸是滇南著名的侨乡,移居海外的近百人。他们大多数是单身出境,在境外成家立业。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他们的第二代或第三代已成人。目前侨居海外的沙甸人及其后裔,已有200余户,1000余人,主要集中在泰、缅、港、台,有的已走出东南亚,侨居欧、美,中东等地,大多从事商业贸易。 (一)移居海外的情况历史上沙甸回族对海外、境外有较多的交往,究其原因有三:其一,麦加朝觐活动;其二马帮出境贸易;其三出国留学。这三项活动,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了解、熟悉海外、境外。然而,沙甸人成批移居海外主要是解放前后。从移居的时间看大体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1、解放前移居海外 1948年11月,白亮成等50人从佛海经打洛处境定居缅甸。 1931年白亮成先生被云南省财政厅委派到思普工作,1935年他在南峤“茶业试验农场”,在此基础上成立思普企业局,经过十余年的创业,思普企业局已发展为有千余米名职工的现代企业,有近贰百名沙甸男女青年在企业局工作。抗战胜利后,他雄心勃勃准备在西双版纳边区大干一番事业、决心把企业局办得更兴旺,并为之设计了宏伟规划的时候,蒋介石发动了内战,并设法控制云南大权、政局动荡不安;国民政府在西双版纳成立的中茶公司,又妄图吞并思普企业局,以垄断版纳的茶叶经营:于是白先生被迫放弃企业局的发展计划,决定出境定居。这就是他们移居缅甸的目的。 随白亮诚移居缅甸的沙甸人(当时在企业局工作)有 白亮诚夫人沙凤书、女儿白芷卿及女婿、金治堂、王伯成、林在文、马联芳、沙忠云、王家全、马云安、林明喜、马顺文、马义安、马宏早、马宏喜、马云良、林永文、王祖明、林万全、王春元、王招存、马少安、马举忠、王锡光、白子康、马云廷、王兴朝、马子真、田子成、王意诚、王家文、林宝厚、马文礼、林宝福、王明龙、王美存、王粉存、马子云、王明科、杨明声、王金科、林增书、王福有、林培祥、王培全、纳明兴、马兴安、张德祥,马在文、王双德等50余人。他们先定居缅甸。大多数人在缅甸的景栋,利用从佛海带去的马匹进行驮运、经商,少数人如白亮诚等定居仰光,创办企业。五十年代后期,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陆续向泰国的清莱府、清迈府迁移,多数人定居清迈,部分人定居密赛。白亮诚先生大约于1962年从仰光移居密赛,在女儿白芷卿家安度晚年。 解放前,有少数人在国民党军队中服役和在国民党政府中任职,全国解放前夕,他们随国民党逃往台湾。如:王耀庭,原在国民党军中服役,去台后,在台东县成功镇任职。林兴智,原任新疆阿克苏县县长,新疆解放前夕,从新疆出境。去台后被国民党政府派往沙特阿拉伯、任台湾驻沙特吉达市领事。 2、解放初期移居海外 1951年初,因顾虑“镇反”、“土改”运动,相约从沙甸经滇西的大理、保山等出走缅甸的有:王世琅、马有、马世超、王树周、王明孝、林向东、王春山。他们先移居缅甸,后再迁移泰国。王世琅、马世超、王树周、王明孝定居清迈。王春山定居台北,林向东定居沙特阿拉伯。 解放初期,出境定居的还有林永兴、林华英等人,他们从昆明乘汽车经下关、保山、德宏出境入缅,林永兴后移居泰国清迈,林华英定居密赛。六十年代初,林永兴移居香港。八十年代,其子林杰、林南、林杉、妻子及儿媳先后迁居香港。 (二)华侨的分布与职业沙甸人侨居海外的情况、包括分布、职业、文化诸方面,第代和第二代有很大差别和变化。 1、分布情况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香港、台湾、沙特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以泰国为最多,又主要集中在泰国清迈,多达数十户;缅甸十余户,香港四五户,台湾五六户,沙特2户。他们的子女大多数已成家立业。这些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后裔,在泰国,已由泰北的清迈、密赛移居泰国首部曼谷;在缅甸,已由景栋一带移居仰光;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有的已移居欧美等西方国家,有的移居(或留居)香港、中东、台湾等地区,几乎遍布全世界。 2、职业情况 第一代的职业主要有: 第一、经商者占半数以上。如:王明孝、王树周、林永兴、林向东、纳明兴等五十余人。他们中有做珠宝玉石生意的、有做粮食生意的、有做进出口贸易的大商人、大老板;有做小本生意的、有摆地滩做买卖的小商小贩。 第二、在泰国、缅甸,从事农业、服务业。如杨明声、王金科、林增书、王福有、马云良、沙忠云等。他们生活并不宽裕。 第三、宗教职业者和教员。如王春山,现在台北清真寺任教长。白芷卿在泰国密赛某汉语学校任教员,王树周现为清迈王和街清真寺管事。 第四、在国民党台湾政府中供职。如林兴智曾任台湾驻沙特阿拉伯吉达市领事,王耀庭曾供职于台东县成功镇,王春元在台湾国民党军中服役,林万兴曾供职于国民党军方,等等。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除少数人外,大部分人生活景况并不好,他们辛苦劳作、勤奋经营,也只能养家糊I口,仅仅是为后代进入居住国社会作铺垫。相比之下,他们的子女,比他们的景况好得多。从第二代的职业可以得出这个结论。第二代的职业主要有: (1)继承父业进行经商。如,王树周的女儿、女婿在父辈经商的基础有较大发展。王树周从事玉石生意但规范较小,成不了气候、他的女婿马剑波创办公司,往来于泰国与中国进行国际贸易,经营范围、经济实力都有较大发展。林永兴的三个儿子林杰、林南、林杉的公司,经营活动比他们的父亲兴旺发达。 (2)任公司职员。如马云良之子马骏刚,在泰国大兴旅游有限公司供职、任副理。王春山之子王梦阳在台湾某公司供职。林万兴之女林楠松曾在台湾驻利比亚、商务办事处供职。他们的收入比他们父辈高。 (3)从事翻译工作。如林向东之子林权在沙特阿拉伯从事翻译工作。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籍人一般既懂居住国语言、又懂汉语,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还懂英语,是从事翻译工作的最佳人才。因此,从事翻译工作的人不少。 (4)从事科技工作。有的人到西方经济发达国家留学,攻读现代科技知识,学成后留居西方国家从事科技业务。如,林永兴之女林玉昆学习医务护理,现在法国巴黎定居,从事医务工作。 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籍人,已进入居住国社会,比他们的父辈,在事业上有所发展,在职业上有较大变化,在海外已扎根立足、发展壮大。 3、文化状况 第一代侨居海外的沙甸人载负的是汉文化和中国伊斯兰文化,严格地说是滇南回族文化)二元文化。他们大多数人同当地民族结婚,溶入第三种文化,即泰、缅文化等。但是,汉文化和回族文化仍占主导地位。他们坚守伊斯兰教的信仰、讲汉语、讲滇南方言,甚至讲沙甸的“漏八分”语言;在泰、缅形成了有中国特点的回族华人区,尤其在泰国北部的清迈形成了滇南回族社区;为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作出了历史性贡献。他们有的经商、办企业,有的进行汉文教育、宗教事务,有的著书立说,传播中国文化(包括中国伊斯兰文化),为泰、缅等国吸收外来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丰富自己、发展自己也作出了贡献。 他们大多保留着中国国籍,深深眷念着祖国和家乡。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有条件的都纷纷回国、回乡探亲访友。他们成立了云南同乡会,为加强云南与泰、缅、港、台的联系与交往努力工作,为云南的对外开放、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作贡献。 第二代侨居海外的沙甸籍人,载负的仍然是一种多元文化,即中国文化、伊斯兰文化、泰文化(缅文化),甚至受到西方文化影响。他们的母亲,很可能是操泰语(缅语)、曾信奉小乘佛教,后皈依伊斯兰教的泰国(缅甸)妇女。他们加入了居住国国籍,其文化现象更加复杂。但是,他们都能讲流利的汉语,坚守着父辈的信仰,取中国人的名字,汉文化仍占主导地位,对祖国和家乡有深深眷念、悠悠情思。 他们受教育的程度和整体文化水平一般比父辈高,尤其是在居住国文化、西方文化和现代科学技术方面比父辈强。但是,在汉文化功底和伊斯兰文化水平方面不如父辈。尽管如此,在国际间的文化交流与经济交往方面,在促进云南走向东南亚、走向世界方面,他们一定会比其父辈作出更大贡献。 (三)知名华侨人士沙甸侨居海外的第一代华侨人近百人,较知名的有以下几位: 白耀明,字亮诚,出国定居前在西双版纳勐海县经营思普企业局、任总办(总经理)。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并设法控制云南大权,国民党在西双版纳成立的中茶公司,妄图吞并思晋企业局,以垄断云南的茶叶经营。加之对解放后的一些顾虑,于是,白亮诚决定出国定居。948年11月,他从勐海经打洛出境定居缅甸仰光。跟随他出国定居缅甸的沙甸人(当时在企业局工作)50余人,他们中的一部分人,五十年代陆续移居泰国北部的清迈等地,使清迈市形成了滇南回族社区。 白亮城出国后同好友马荣福在仰光合办穆斯林面条厂。1949年,他从仰光启程,第2次朝觐麦加,并带夫人沙凤书同行。这次朝觐的云南籍缅甸华侨穆斯林共14人。组成一个朝觐团,公推白亮诚为团长。朝觐回到仰光后,他计划编纂伊斯兰丛书,将伊斯兰教的五功:认、礼、斋、课、朝、列为丛书首五卷。“其他圣训格言,社会常识,将分别编次,揭出其要旨,叙述其规律,以备教友不时之需。亦可备供教外人研究伊斯兰文化的参考。”为此成立了“耀明伊斯兰丛书室”。1958年5月,他著的伊斯兰丛书之五《朝觐南针》,在仰光出版,署名白莲父,编印者为耀明伊斯兰丛书室,代印者为仰光集美印务公司。紧接着,香港、泰国先后再版。1961年4月,他纂述的伊斯兰丛书之二《拜功浅识》,在仰光出版,是年8月又再版。他著的伊斯兰丛书之一《礼法史话之二《斋戒真诠》、之四《课赋玄机》,由回族杨德亮赞助在台湾出版。 《朝觐南针》共3章;第一章叙论,第二章朝觐篇,第三章圣陵。全书共140页,16开本,中阿对照、图文并茂,结构完整,重点突出,内容具体,实用性强;插有25幅照片、即玄石图、祈祷处图像、易仆拉欣大圣位份图、米那图像、渗渗泉图像、默底纳图像、圣陵图像等,较为珍贵;书首有作者《自叙》和《凡例》。作者在《自叙》中说:“伊斯兰的五件要素,认、礼、斋、课、朝,是使人民克制私欲,服从真理,俾得达到高尚文明境地的历程。但必须学习其规则,明了其真理,方不致盲从错误,然后可能成为伊斯兰完人。但明白真理,必须有学问,“故造学为人生第一要义。至圣曾有督促造学问的明训:“造学问在每个穆民上,是法定的天命。”“圣训教人,不知者要学习,已知者应教导人,故明训之:愚眯的人,不应该在他的无知上缄默;有学问的人,不应该在他的学问上谨言。”“伊斯兰五功要素,皆实际而平易近人,不涉於空旷幽渺,脱离社会。盖每一课中,关於个人心身的训练休养之外,兼寓有群学、兼爱、而平等的意义。”在《凡例》中说:“编者二次朝觐时,老妇偕行,距离初次侍奉先慈朝觐,已二十有五年,一切不复记忆。老妇於事后,时时讥讽不能领导彼执行一切功课,使其朝一无知哈只。今其墓木已拱,编述此编,所以补予过而作悼亡纪念。敬祈清高净宰,恕宥吾人,并赐亡妇以永恒恩惠。”这可能就是他写作这套丛书和此书动因之一。 《拜功浅识》分上、下编,共16个题、45章。上编拜功仪注、分为2个题,即一拜功规制篇,二拜功程式篇,共5章。下编拜功体制,分为14个题,即三五时天命拜篇、四集体篇、五瞻补错误叩头篇,六坏拜篇、七念经叩头篇、八补拜篇、九病人拜功篇、十旅行拜篇、十一聚礼篇、十二会礼篇、十三单三拜篇、十四圣则篇、十五殡礼、十六附阵亡篇,共40章。全书共184页,16开本,横书从右至左;纲目细而不繁,内容具体而实在,实用性强。 书首有作者《自叙》。 作者在《自叙》中说:“拜功是念供证词奠定信仰之后,最重要的功课。它具有内心的信仰唯一;身体的清洁端肃;包罗远食色的斋戒;朝向天房的朝觐;备置衣物的费用钱财等玄机。故拜功的规律严密,仪式整饬。有个别的条件和要素;有整体的制度和程式。个别礼和集体礼的仪式相同,而规律不同;天命拜和圣则拜的仪节相同,而念诵和规定的拜数不相同。拜功的成坏,即关系于条规仪式的合格与否,或意志与实际的符合或不一致。”“吾国先辈贤哲,曾译注教典,阐明伊斯兰纲维,亦具备正道教义的轮廓。但在宋明理学气氛中,著述不免受其影响而偏重哲理,少释教律。其著书对象,似为中人以上的士大夫而作,非为启迪教友,作一般普遍实行的轮渡。如先贤刘子的天方性礼、天方典礼 为伊斯兰在中国的二部伟大巨著,但能被选录列入四库全书的高阁不能作普及同教的响导。其他正教真诠、清真指南、四典要会、五功释义等名著,亦皆详释教义、而略於礼法,令人有实践无由之感。近代贤哲,多趋重於翻译天经。 清季有复初先生首先译出的宝命真经五卷;民国初王静斋教长有古兰经初译解和校正译的二部;近来马子实君有古兰经译出版;张某某君有古兰译数卷;(案上二君所译,未见全豹)最近时子周先生有古兰译本发行;其他见於伊斯兰报章杂志者,一鳞半爪,亦皆具有天经的具体而微的真义。景仰时贤,每叹观止。至於李铁铮君由日文重译的古兰’姬觉弥君由伊斯兰教友口述,而夹杂佛家悟气意译的古兰经,虽非正译,亦见教外人期望窥见真义之殷,而有此越俎代庖的表现。翻译的经文,绝难达到切合真义的境地,因译文而限制真义,隐晦玄机,似应保持原文,供颖悟而深求真理的人士,各依本能而随时代的进化,以探求适应的真理。至於教义法规,有固定的纪律,有严格的仪节。 照原则译述,不论任何语言文字,亦不论译文的高深或浅俗,皆可能达到教律的矩矮,表现出伊斯兰文化的特征。同教中的东西各国,皆有教义法规的译本传播,凡知其本国文字的人,即能知教义和一切典章文物。薪尽火传,足供吾人借鉴。愚不自揆帱昧,妄拟纂译伊斯兰丛书一部,作古今贤哲译经拾遗。祈求大能真宰赐予协助,启迪我心,将以五功为丛书首五卷。其他圣训格言,社会常识,将分别编次,揭出其要旨,叙述其规律,以备教友不时之需。亦可备供教外人研究伊斯兰文化的参考,移山愚忱,固诚可哂。但后继英俊、必将立起而代。老马引途,不需要代骐骥负重致远也。”这就是他编纂伊斯兰丛书的初衷和主要动因。 白亮成在台湾后出版的丛书之一《礼法史话》、之三《斋戒真诠》、之四《课赋玄机》,篇幅都较短,影响亦不及上两本。由于多种原因,他编纂伊斯兰丛书计划未全部完成。晚年他从仰光移居泰国密赛,投奔女儿白芷卿,整理出考察笔记书稿:《车佛南边区考察杂记》、《滇西探访》《海外张目记》(含九省考察)、《日本考察》、《大西北考察》等,准备付梓出版,不幸于1965年8月6日归真。 白亮诚先生是知名的爱国华侨,是缅、泰滇南回族华侨的领袖,为我国回族华侨社区在缅甸、泰国的发展壮大作出了贡献。在国外的17年间,他集中精力用汉文著书,传播中国伊斯兰文化,为缅、泰伊斯兰文化的发展和中缅、中泰文化交流作出了贡献。 王真良(字意诚),少时学习汉文和经文,后在沙甸清真寺任经堂小学教员,1 939年响应白亮诚之号召,到佛海思普企业局任职、同时负责企业局的伊斯兰教教务,为广大的回族职工服务,被尊称为王阿訇。1948年11月,随白亮诚出境定居缅甸仰光,从事商业经营。1949年前住麦加朝觐,被尊为王哈只。他协助白亮诚先生编纂伊斯兰丛书。白先生对此多次深表谢意,在《朝觐南针》的《凡例》中说:“本书付印时,得王意诚君为我清理阿文印版及校对,并同马耀东甥及合宗孝君奔走接洽。”在《拜功浅识》的《自叙》中说:“本书制造阿文版及排印阿文,均由王意诚哈只负责处理,并为校正疏漏和笔误,并贡献很多宝贵的意见。谨附此致谢。” 王意诚阿訇阿文功底较深,为中国伊斯兰文化在西双版纳勐海和缅甸、泰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王明孝,少时在沙甸鱼峰学校念书,1951年出走缅甸,后移居泰国清迈。先开杂货店,后从事五金机电的国际贸易和房地产业,是沙甸回族华侨在泰国的大商人之一。他热心教育事业,曾兼任泰国清迈敬真学校(汉文学校)的副校长,为华侨后裔学习汉文、提高汉文水平做了大量工作。他关心祖国和家乡的改革开放,任泰国云南同乡会常务理事,多次回云南探乡访问,积极为云南走向东南亚牵线搭桥。他虽然是有一定实力的商人,但乎易见人、待人随和而诚实,凡云南家乡的穆斯林到清迈探亲访友,旅游观光,他都热情接待,尽力帮助解决遇到的困难,受乡人好评。 王树周,出身教门之家,父亲教门好。少时在沙甸鱼峰学校念书,1951年与同伴出走缅甸,后移居泰国清迈。初到清迈时景况不好;后做玉石小生意,也只能维持生计。儿女长大后,得儿女之力,家景渐渐丰厚。近年女婿马剑波继承其玉石生意,创办公司,往来与泰中之间,进行国际贸易,经营范围和经济实力都有较大发展。近年王树周任清迈王和街清真寺管事,热忱地为当地穆斯林大众服务。他看守教门,多做善事。凡国内穆斯林到清迈,他都热情相待,并尽其所能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受国内穆斯林的好评。 马云安,少时喜欢武艺、大胆过人,不嗜诗书,讲义气、奉忠诚。多年跟随白亮诚先生,忠心耿耿。三四十年代随白亮诚先生在勐海“思普企业局”,被任命为运输大队长,指挥120余匹马组成的马帮运输队,长年往来于勐海——玉溪之间,有时也出缅甸驮运。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侵入缅甸,逼近中缅边界。1943年侵犯我国西双版纳地区,并侵占了勐海打洛江南岸的打洛、曼掌、曼蚌、曼伞等村寨。为了抗击日寇入侵,白亮诚组织了由企业局回民职工组成的“回民抗日游击队”,配合当地驻军抗击日军。马云安是这支“回民抗日游击队”的负责人之一。曾参与几次对日军的战斗,为边区的抗日作出贡献。 1948年11月,他随白亮诚出境到缅甸,先在景栋落脚,后移往泰国北部边境。白亮诚将从思普企业局带出境的枪支、马匹交给他使用。因此,他在泰国的北部边境,有权有势,名气很大。在泰缅边境的国民党军残部也不敢小看他,甚至封他师长、副军长——尽管他不会带兵。他在泰国主要从事驮运贸易,归真于泰国清迈。大女儿移居沙特阿拉伯,二女儿居泰国。 哈吉之乡沙甸是回民聚居区,现居住着回民一万三干余人。沙甸位于滇南红河州个旧市北部,北回归线附近,自然条件优越,依山环水,日照长、气温较高,雨量充沛,适宜种植经济作物甘蔗、水果以及稻谷之类;交通便利,处在滇南重镇个旧、蒙自、开远的公、铁路枢纽地段。 沙甸回族先民来自元末咸阳王赛典赤及明初征滇大将沐英、常遇春等部属,多数出身伊斯兰世家,伊斯兰信仰根基扎实,文化素质较高。沙甸回民历来重视双轨教育(中文、阿文),培育两用人才(社会、宗教),所以,人才辈出。知感真主的恩典,沙甸“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兼有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很快,教门长盛不衰,享有盛名,被誉为“小香港,小麦加”。沙甸回民履行“五功”的自觉性长期得以保存,口碑相传,早在明朝中期就有人到麦加去朝觐,现流传下来的哈吉名单中就有清朝同治年间的王永平、王桂安父子、刘杨氏(女)等。沙甸穆斯林朝觐几乎没有间断过。1990年中沙建交以后,沙甸的哈吉一年比一年多,每年由几人,几十人到百余人,2006年突破二百人。现在沙甸的哈吉人数已超过一千三百多人,占沙甸回民人口的10%,堪称“哈吉之乡”,沙甸哈吉之多,是件好事,它给沙甸带来许多变化: 第一,自觉学习、宣传伊斯兰教理、教义的人多了。现在沙甸共有十座清真寺,在寺里专门学习伊斯兰教规教义的“哈里发”七百余人;业余学习教义小组(妇女组、老人组)三十多个,学员四、五百人。沙甸的中小学、幼儿园都开设阿文课,使学生在学习科技知识的同时也学习阿文知识。有几位哈吉自主组成宣教组,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和各地教亲交流学习伊斯兰教理的心得体会,互相促进办教门的积极性。有的哈吉发挥自己的特长,编写出版伊斯兰教的基础知识读物,免费赠送教亲学习。 第二,礼拜的人多了。有几所清真寺的朝真殿不够用,一再扩建;沙甸的大型企业(沙甸电冶厂、合众锌业公司等)及大型餐厅(回味餐厅、丰泰渔庄等)都设有礼拜堂,沐浴室,供职工和顾客按时净身礼拜。 第三、斋月是尊贵的月份,是干功课的最佳时期,沙甸朵斯梯念经、礼拜、封斋、赞主、赞圣格外兴盛,令人赞叹。每天开斋时,清真寺办有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食品,供礼拜开斋者食用。 第四、生活富裕者踊跃捐资(抽天课、散“乜贴”)用以建盖清真寺、学校、修桥、铺路;供哈里发,资助学生上学;帮贫扶困,关心孤老,怜恤残疾人;有的哈吉主动组织扶贫协会,筹建带领贫困乡亲共同致富的工厂。现在沙甸的清真寺、中小学校都建成高楼大厦,教学设备基本齐全。每年考上大专院校的学生几十人。有的哈吉为主道施舍很慷慨,动则就捐几十万、几百万,他们说:“财帛是真主给的,用在正道上,应该。”认识很好,很到位!本来应报他们的名字,但他们不同意,不愿沽名,令人佩服! 第五、沙甸的社会风气得到净化,大为改观。现在整个沙甸地区,没有一个茶铺、酒馆,没有歌舞厅,没有游戏室。几十家商店、超市,经营日用百货,清真食品,找不到卖烟、卖酒的门市。经书店中穆斯林服饰日月增加,店里的经书、头巾、白帽、念珠、铜罐等,琳琅满目,任人选购。中小学校门口竖立着显目的“无烟酒社区”的警示牌;餐厅门口挂着“禁止饮酒、抽烟”的告示,并得到广大顾客的理解和支持,生意照样兴隆。沙甸街道上,公共场所看不到抽纸烟的沙甸人。沙甸妇女普遍戴头巾,男性哈吉参加集体活动时,普遍戴白帽。沙甸的街道有专门的环卫工人清扫,保持清洁卫生。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