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色达县 |
释义 | 色达县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甘孜藏自治州西北部,北纬31°38′-33°20′,东经98°48′-101°00′。地处两省(四川、青海)三州(本省的阿坝州、甘孜州、青海的果洛州)六县(阿坝的壤塘、本州的甘孜、炉霍、石渠,果洛州的达日、班玛)结合部,东邻阿坝藏羌族自治州壤塘县,北与青海省班玛、达日两县接壤,西、南海拔4127米,辖4区2镇15乡、66个行政村。 中文名称:色达县 外文名称:Loose 行政区类别:县 所属地区:中国西南 地理位置:青藏高原东南甘孜藏自治州西北部 面积:9338.98平方公里 人口:2002年7960户,36167人 简介全县平均海拔3893米,幅员面积9338.98平方公里,南部色尔坝区地属河谷台地,分布有少量耕地,宜农宜牧,余区皆为纯牧业区。全县2002年7960户,36167人, 其中: 藏族34513人, 占95.7%,其余有汉、回、羌、蒙等民族。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确定为全国592个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之一,是甘孜州海拔最高、气候最寒冷、自然条件最差的以藏民族为主的民族聚居的纯牧业县之一,也是全国五大牧区之一的川西北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确定的120个重点牧业县和全省十大纯牧业县之一。 色达县城海拔3893.9米,距康定444公里,经马尔康到省会成都666公里。色达在藏语里的意思是“金马”,因历史上曾在色达境内出土了一块马形的金块而得名。现在,色达还是一个盛产黄金的地方。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色达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2002年以前,这里公路不畅通,所以这里一直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状态。 色达县城的海拔较高,气候严寒.年平均气温在0℃以下。色达县是一个比较一般的高原小镇,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色达最有名的还是世界上最大的佛学院――五明佛学院。佛学院在距离色达县城30公里左右的山谷里,风景优美,不时能看到猴子出没。 色达县是个藏传佛教寺庙比较集中的地方,全部为红教(宁玛派)寺庙,除了著名的五明佛学院,还有花数千万元才最后完工的吉祥藏经院、歌乐沱乡的勒穷寺、甲学乡的拉则寺、纳折贡巴寺以及打龙寺、色拉寺、和3000多年前的石棺墓、塘亚沟、哈青沟古建筑遗迹等等,让人赞叹不已。 地理色达境内地形复杂。地处巴颜喀拉山南麓,大地构造属川西地槽系巴颜喀拉山褶皱带,全境海 拔大多在4000米以上,整个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西北高,东南低。全境大部分为典型的丘状高原,西北部溪河密布,排水不畅,沼泽发育。级差小于30度,少数山峰凸出于高原面700-900米,海拔4000米以上为典型的丘原地貌,相对高度500-1000米;海拔3500以下的巴尔坝河谷地带,河流深切,流水浸蚀严重,为高原山原地貌。总面积中高原面积约占84%;山原占15%;平坝占1%。 全境为三断层所切,呈西北或西向,属金汤弧西翼。色达断层沿歌乐沱--洛若--色达一线斜穿泥曲(河)上红科;康勒断层沿塔子--康勒一线穿泥曲(河)流域;鲜水河断层,仅在达曲(河)右侧出现。三断层除歌乐沱--洛若--色达断层,相对稳定外,其余断层均处于活动状态。 达曲、色曲、泥曲、杜曲4条河流纵贯全境,咆哮东流,支流密如蛛网,水能蕴藏量63.479万千瓦,利用率只占005-0.7%,资源极为丰富,但均未能利用。色达山区有高山、丘陵、滩地、河谷、湖泊,地形交错复杂,为野生兽禽栖身创造了自然环境,兽类、禽类、鱼类、植物等资源丰富。 气候色达气候属大陆性高原季风型,年平均气温—0.16℃,1月平均气温 —11.1℃,7月均温9.9℃,极端最低气温—36.3℃,极端最高气温23.7℃,长冬无夏,4季均可出现霜、雪,大气含氧量不足标准的60%。日均温≥3℃,活动积温1000′C,≥5℃活动积温850℃,≥10℃活动积温150℃。光照充足,年太阳总辐射为80—200千卡/cm。 年平均日照时数2451.1小时。平均降水量65L4毫米,多集中6-9月,平均降水量都在100毫米以上,其余月量平均100毫米以下,占全年总降水量的77%。历年季风长达7个月,八级以上大风年均68天,集中于12月-4月间,全境多年平均无霜期为21天,海拔3700米以下地区稍长,高海拔区无绝对无霜期。 资源牧业资源色达是国务院列120个重点牧业县之一,也是四川西北重点牧业县之一。全境草原面积宽广,有6653.73平方公里,占地总面积的71.2%,牧草以莎草科、禾本科、菊科和蔷薇科等科组成,约56科、259种,能作饲料的达100余种,是牧业生产得天独厚的特大优势。畜种资源以牦牛为主犏牛、马、草地型藏羊和山羊组合,牦牛为高原优势品种,能耐寒、而粗饲、抗病性能强,可在海拔4000米以上草地、零下40度以上环境中照常觅食,生长发育,享有“高原之舟”的美称。2002年全县各类牲畜441134(只匹),其中牦牛:274818头,马18711匹,绵羊和山羊147605只。牲畜出栏86178头,出栏率占19.8%,商品畜51726头(只匹),占11.9%。 林业资源县境有林地面积201.44万亩,占总土地面积的14.94%,森林覆盖率2.67%,活立木总蓄积807.5万立方米。 矿业资源境内矿藏有金、银、铜、锡、锌、汞、泥炭、大理石等21处,黄金蕴藏量达10吨以上,4大河流均分布砂金。 农业资源2002年色达县粮食播种面积为720公顷,其它作物播面15公顷,粮食总产1880吨。主产小麦、青稞、豌豆、胡豆、土豆等一年一熟作物。 水资源全境4条大河流,河谷宽浅,多支叉和心滩,一级阶地发育,形成高原平坝。达曲(河)、泥曲(河)系雅砻江水系,泥曲(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南麓,流长约230公里,杜曲(河)、色曲(河)为大渡河水系,色曲(河)源于境内拖汝沟等地,流长144公里。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9.36亿立方米,水能蕴藏63.479万千瓦,仅色曲(河)、泥曲(河)水能蕴藏量就在26万千瓦以上。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的支流达18条。水能资源丰富,但利用率低,现仅有色曲河上开发利用2360千瓦,利用率仅为0.37%。到目前为止,全县共有小型水电站3座,装机5台,装机总容量2360千瓦,其中国营电站1座,装机2台,装机容量320千瓦。年发电量680千瓦时,人均年拥有用电量194.04千瓦时,生活用电量216万千瓦时,户均年生活用电量410千瓦时,工业用电量82万千瓦时,农业用电量35万千瓦时,其它用电量43万千瓦时。全县共有4个乡(镇)5个村1341户6263人通电,乡通电率为17.5%。至今人有泥朵、大则、康勒、然充、大章、亚龙、塔子、年龙、杨各、旭日、甲学、歌乐沱13个乡61行政村6362户28781人的用电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在当前科技日新月异、飞速发展的情况下,由于没有电色达人民长期听不到广播,看不上电视,不能及时了解党的方针政策,造成人们思想观念相对落后,阻碍了全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了解决全县广大农牧业长期缺电的现状,我县组织了大量的技术力量对全县可开发河流进行了逐一勘测,并委托有资质的单位开展了项目前期工作,完成了7个电站的初设、科研报告,其中曾达电站已于2002年9月正式动工建设,该电站建成后,可解决旭日、杨各、甲学、歌乐沱4个乡12个村1516户5000人的用电问题。2003年5月日格电站立项,即将动工建设。 交通色达县地理位置特殊,铁路、航空、水运交通尚属空白,相对而言公路交通较为发达。解放前,色达没有一寸公路,没有一座公路交通桥,运输物资仅靠人背畜驮。解放后,色达在国家、省、州各部门的重视和关心下,公路交通从无到有,得到了长足发展,截止目前全县已发展为炉(霍)色(达)、翁(达)两(河口)、色(达)锣(锅梁子)、色甘四季要出境公路,其中亚然路、泥然路、大章路是沿山形河道修建的建设标准低、通车能力差、自然灾害频繁,历史上泥然路、大章路曾一度报废,一九九五年、一九九七年我县在省、州以工代赈、交通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多方筹集资金,修复并贯通了泥然、大章两条乡道公路,但是当时由于县级财力薄弱、争取的建设资金极为有限,只能将这两条路建成揭开草皮,没有桥路因冰雪封冰、泥石流等原因常年阻道在半年以上,严重制约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目前全县共有炉色(20公里油路)、色色(82公里油路)、翁达(35公里油路)、色锣(28公里油路、23公里泥结碎石路)、色班(20公里油路、38公里泥结碎路)、亚然(142公里等外级公路)、泥然(48公里简易公路)、色大(93.5公里简易公路)八条县乡公路,总里程623.5公里,其中县乡道公路530.5公里(油路247公里,等外级公路142公里,简易公路141.5公里),矿山、林区简易公路93公里,真正意义上的村道公路为零,除县乡公路覆盖了6个行政村委会外,其余的60个行政村村委会均未通公路。公路交通发展对加强商品流通、改善全县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各民族共同进步、推动全县经济健康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公路事业的发展,道路客货运输业也得到了相应发展,运输装备能力逐渐提高,2002年全县拥有各类机动车232辆,其中民用汽车130余辆,客运出租车20辆,短途客运面包车16辆,中短途中大型客运车20余辆。从“要致富、先修路”的切实意义上讲,长期以来色达在交通方面落后的状况,是本地区各方面严重滞后的主要因素。 文化色达历史悠久。民族民间宗教文化博大精深,加之是《格萨尔王传》的发祥地之一,民族文化源远流长,色达草原广袤纵深、绿厚似毯、花香沁人、雪山冰川、层峦锦乡、溪河潺潺、牛羊挤行、野生动植物品种繁多,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异彩纷呈。以格文化、寺庙宗教文化为代表的民族民间文化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但是色达县文化建设投入较少,发展缓慢,全县没有一所大型的综合文化娱乐场馆,电影业名存实亡,电视普及率不到20%。 通讯目前全县拥有年龙、色曲、泥曲3条农话中继线路,1条光缆通讯线路,通讯业发展较快,2002年全县固定电话发展到1080户,手机720部。 县城色达县城面积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7802人,多年流动人口平均为8000人,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县城由“井”字形道路组成“三纵六横”街道(10.39公里),近年来,随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城市经济有了相应发展,城市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完善,人口活动日益频繁,与之相适应的城市综合功能不齐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特别是县城生活污水、工矿企业污水、冰雪融水难以排泄,冬季排水明沟冰结堵寒,无法通过有限的简易排水系统收集和排泄,污水肆意横流,沉积物任意排放,致使许多街面不能行人,不仅污染了城市环境,破坏了城市生态,而且影响了县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和县城居民的身心健康。为此,我县委托资质单位对县城道路进行了“四纵八横”结构规划,于2003年开始实施县城发展规划。 历史沿革古为羌地。唐、宋属吐蕃元属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明属朵甘行都指挥使司辖区。清为“政力未逮”之地。1952年8月,原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派出以彭措郎加为团长的访问团首进色达,色达和平解放。同时,西康省藏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宣布建色达县,属四川甘孜州。2000年,色达县辖2个镇、15个乡:色柯镇、翁达镇、洛若乡、霍西乡、年龙乡、大则乡、塔子乡、大章乡、亚龙乡、克果乡、泥朵乡、然充乡、康勒乡、旭日乡、歌乐沱乡、甲学乡、杨各乡。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全县总人口41450人,其中: 色柯镇 5936、 翁达镇 1842 、泥朵乡 2683 、克果乡 1638 、然充乡 2142 、康勒乡 1639 、大章乡 1922、 大则乡 1961 、亚龙乡 1846、 塔子乡 2068、 年龙乡 1755 、洛若乡 7394、 霍西乡 3107 、旭日乡 1933 、杨各乡 1751 、甲学乡 1165、 歌乐沱乡 668。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2004年,色达县辖2个镇(色柯、翁达)、15个乡(洛若、霍西、年龙、大则、塔子、亚龙、大章、克果、泥朵、然充、康勒、旭日、甲学、杨各、歌乐沱)。现在有彝族、藏族、羌族、苗族、回族、蒙古族、土家族、傈僳族、满族、瑶族、侗族、纳西族、布依族、白族、壮族、傣族等民族分布。 风土人情色达民风淳厚,礼俗古朴,许多风俗至今沿袭,人文景观独特。 1、服饰衣 藏族服装主要有藏袍、藏衣、衬衣。具有袖长、腰宽、襟大的特点,衣料颜色以白、大红、蔚蓝、粉红、桔黄等色为主,藏袍一般用氆氇、毛呢等作料,并以虎皮、豹皮、水獭皮镶边。男女喜欢把白衬衣作为内衣。其款式男女有别。男性着装,领圆,袖长,衣带系于腰间,前摆平直,后摆折叠,大摆齐于膝盖。女性服装长至脚背,腰束彩绸,系彩色围裙,且款式多于男性。在劳动或天热时,人民惯于只穿左袖,右袖脱掉或两袖均不穿而束于腰间。僧人衣着相异于俗人,僧衣分上衣、下衣、袖衣三种,皆为方形,其外有披单、裙子、袈裟,衣料忌黑色。 帽 分两大类:一类是僧人帽。在佛事活动时,活佛带巴亚帽,堪布和其它僧人戴亚帽,在通常情况下,喇嘛戴呷亚帽,堪布以上戴金帽。另一类是俗人帽,有猞猁帽、狐皮帽、羊羔皮圆帽、礼帽、羊毛氆氇帽,男女帽制作方式有别,一般在生产劳动中戴。 鞋 主要有藏片制成的细呢子长统靴,红黑牛皮制成的长统牛皮靴,花氆氇及牛皮合成的长统靴,长统毡鞋,小孩一般穿小牛皮制成的长统鞋。 装饰 本地藏民注重对自我形象的修饰和塑造,各类装饰品缀其全身。男子除僧人外,—般梳留长独辫,并将象牙圈套于发间,束其不散且美观。耳悬金质或银质耳环,颈系各种宝石项链,腕佩镯,指戴戒,腰间别有或长或短腰刀,火链,钱包等物,肩背戴呷呜(护身佛),充分显示其强悍、刚毅的民族性格。女性除觉母及老妪外,善梳长小发辫,细辫少则30条,多则50条以上,套入 “扎吉”,“扎吉”尖上还系有若干彩色丝线,以珠宝、玉器点缀。项链、耳环、手镯、戒指是女性的惯用饰品。腰间佩牛皮腰带、针线包等饰物,大胯部吊镀金或银质“洛绒”,腰侧挂小腰刀,体现藏民族女性对美的独到追求和诠释。 2、饮食色达藏族以糌粑、面粉、牛羊肉、酥油、奶汁品为主食,糌粑系将青稞粮食炒熟后磨成粉,大都呈白色,香味扑鼻。其吃法通常有两种,—是“团糌粑”,即在糌粑中掺茶,放少许酥油、奶渣用手拌匀捏成坨而食,其二是“舔卡提”,即将糌粑和酥油拌匀后紧按碗中,斟入少量清茶,喝完茶后,用舌舔食,舔完一层后,又斟清茶,喝之,舔之,反复如是。 牛羊肉是主食,惯用的食法是将肉砍成大坨, 放入水中煮,熟后以小刀削食,别有一番情趣,这便是所谓的“吃坨坨肉”。 酸奶汁、奶饼、奶渣、“三合一糕点”等也是常见的食物,“三合一糕点”一般在过年过节时被作为最好的食品招待来宾。 热茶更是每家每户不可或缺。茶分清茶、奶茶、酥油茶三种,在清水中放适量大茶,待熬浓后,加少许食盐,即为清茶。在清茶中加鲜牛奶便是奶茶。将清茶、酥油、食盐盛入茶桶中,以木棒将其拌匀至茶油交融时止,即是酥油茶。牧区牧民一般饮用清茶和奶茶,且饮量极大,一人一壶很平常。 3、居住牧区牧民长期过着逐水草、居帐蓬的游牧生活。近年来,牧民正大兴三配套建设热潮,传统的生活方式正被定居点所取代。农区的居住环境颇有特色,为防灾防盗,农区的住房多建于山岗或山梁上,修房前,须请喇嘛占卜、择地、选时。房屋一般坐北向南,藏式楼房,石木结构,呈倒“品”字形。住房少则一层,多则几层,一般三层。底层四周有似枪眼的小孔,二层的东南西三方有走廊,用高原柳编成栏杆,既可晾晒农作物,也可防风止雨,底层圈牲畜,积粪便,二层为寝室、厨房,三层为经堂、客房,卧具为藏式床。 旅游特色邓曲登佛塔——降魔塔位于色达县的色柯镇,距县城1.5公里。 该塔始建于藏历铁猪年(1913)。据传,此塔是色达年龙寺的空行母托梦于色达瓦须世袭头人嘎夺和喇嘛索郎罗吾,为镇妖驱邪、消灾解难、普渡众生、太平兴旺之预言而主持修建,是为四川省最高的藏传佛教宝塔。建成后的塔基包括外围经房100米,高52米,共9层,石木结构。主体建筑内圆外方、外圆内方、交错层叠,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宗教色彩及独特的艺术风格。 色达佛学院距色达县城20余公里处,有一条山沟叫喇荣沟,顺沟上行数里,就是举世闻名的喇荣寺五明佛学院,也称色达佛学院。色达佛学院是世界上最大的藏传佛学院之一。 色达金马节金马节是牛月初四(即藏历五月初四)色达牧民祭神的大节。 祭神,是藏民族古老的原始宗教——苯教祭祀活动。苯教信奉万物有灵。在雪域高原,各地都有众多的山神、土地神、年神、龙神等各种保护神灵。人们只有虔诚地供奉这些神灵,祈求保护,人畜才会安泰,生活才会吉祥如意。为了迎请供奉神灵必须焚香以除去污臭恶气。于是焚香技进行烟祭(即煨桑)就成了祭神活动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千百年来成为一种民俗活动代代相传。 藏历五月初四,就是色达牧民的祭神节。这天,牧民们在各色布上印上象征福气的经文,在经旗周边装饰上白、红、黄、绿、兰布条。男子在自己的火枪枪架上,饰以经幡,上边挂一缎制烟祭用的小袋骑马赶赴节日集会地点。烟祭袋内装有糌粑、酥油、茶、黑白炒青稞、谷类、奶渣、人参果、珍宝粉诸物拌合成的少量“烟祭锦品”。当人们从四面八方来到神山或祭神集会处后,当地活佛、僧人开始烟祭神灵仪轨,举行盛大烟祭供养,供养特殊的地方神时,牧民们就将自己带来的烟祭锦品撒在所焚香枝堆里,同时大声呼喊“该!嗦!”并按各人意愿进行口头祈祷。 烟祭供养完后,男人们立即跨马奔向鄂博(神山顶垭口处插风马旗的嘛尼堆),插上所带经幡,同时高声口颂吉祥的祝愿同。献完经幡,立即打马速返回烟祭台,牵上马,手执刀、枪,高呼“该!嗦!恰!”同时从右绕烟祭台3—7圈。当夜,牧民们就在神山或地抵附近草坝设帐住宿,此时牧女们盛装送来肉、酥油、酪糕三者为主的食物和鲜奶,奶酪等饮料。 第二天以后,青年牧民们要进行精彩的无鞍马赛和骑射。 “邓登曲登”(降魔塔)在桂更塘草原建成后,自然这里成了“牛月初四祭祭神节”集会的最大的场所,每年,远近的四方牧民都要特意赶来,举行盛大的祭神节。解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色达县利用这一传统民族节日开展文艺演出,赛马等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物资交流,给传统民族节日注入新的活力,赋于新的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 冠以“金马节”又有何说法?传说美丽的桂更塘草原上,有一座形如金马的山岗;另一传说桂更塘草原上曾挖出了一块马形金块;草原从此有了金色的名字——色达,即金马草原。县上聪颖的人,顺应时代之潮流,把“祭神节”改名为“金马节”,群众为之加额称快。 这种以赛马为主要活动内容的祭神节,甘孜州的牧区都普遍盛行。解放后,统一改称赛马节,且通常以乡为单位,在七月底或八月初举行,除进行传统的赛马比赛外,同时也举办文艺演出活动和物资交流。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