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条 | 扫尾豪猪 |
释义 | 扫尾豪猪体较小,体和尾均长,体长380-525mm,尾长140-228mm,肢短,体重约2.5kg。全身几乎都被有带沟的刺。颈项无髭毛。体深褐色,体腹面较浅。尾有鳞,远端有白色软棘,呈刷状。软棘远端一般有2-4个膨大的细小扁椭圆囊。 简介纲:哺乳纲 动物名称:扫尾豪猪 SAO WEI HAO ZHU 科:豪猪科 拉丁名:Atherurus macrou 英文名:Asiatic Brush-tailed 详细介绍扫尾豪猪体形比豪猪略小。体长40-50厘米,尾长约20厘米,体重约7-10公斤。体毛暗褐色,头小,吻尖,头部毛刚硬,从肩部至尾部密被长棘刺。四肢短、尾长,尾端有毛束,行走时拖在身后像扫帚,故叫扫尾豪猪。 扫尾豪猪生活于热带和亚热带的丛林地区,居于树洞中,成小群生活。为夜行性动物。行动较灵活,能攀爬上树,在豪猪中,唯独它有这一本领。食根菜、野菜、树叶等。有时也盗食农作物。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约4个月,每胎2-4仔。1.5岁性成熟。寿命14-16年。扫尾豪猪产于中国西南、南部以及东南亚地区。为观赏动物之一。 形态特征扫尾豪猪的身体较小而细长,尾较长,四肢短,全身几乎都被有刺。颈项没有鬣状毛。体长380—525毫米,尾长140—228毫米,超过后足长的2倍,后足长65—85毫米,耳短圆,长30—35毫米,颅长75—102毫米,颧宽40一50毫米,眶间宽23—27毫米,鼻骨长22—30毫米,上颊齿列长13.5—18毫米。体重达2.5千克。 扫尾豪猪的身体呈深褐色,体腹面较浅。背部刺间基部有白色绒毛。刺大多为扁形,上面有沟,背部扁刺上端黑色,下端较淡,另有少数圆柱形的刺,上端白色,基部有褐色夹杂。尾有鳞,远端有白色软棘,呈刷状,每根软棘远端一般有2—4个膨大的细小扁形长椭圆的囊状构造。爪粗短,略为弯曲。 它的颅扁而宽,吻部较为狭长。眶间很宽。额骨甚大,远比豪猪属的种类发达,长约为颅长的42.6%,上面几乎扁平。鼻骨不如豪猪属的发达,长约仅为颅长的29.5%。顶间骨呈钟形。颧弧上根基部超出上颊齿列前端。眶前孔大。颊齿号。上颌颊齿横切面几乎呈圆形。颊齿有明显的齿根。下颌后都很低,冠状突退化。 生活习性生活在海拔800m以上的树林中山地作物区附近的树林、沟谷地带的树林和林区砍伐迹地的作物地带是适宜的栖息地。穴居,在树根下或溪流岸旁挖洞筑巢。基本上陆栖,但能攀爬,善游泳。通常自己不挖洞,而是利用树根下的洞、石隙、山洞或溪流沿岸的侵蚀洞藏身,用植物枯枝叶作为产仔洞的衬垫。夜行性。行动迅速。常循一定路线行动,因而在途经路上形成小径。家族聚居,通常由一对雌雄配偶和它们的几窝后代组成6-8只的小群。若环境适宜,一群可多达20余只。一群的领地可占0.18-5公顷。以绿色植物为主食,如甘薯、玉米、花生、野果和蔬菜等,有时也吃昆虫和腐尸。无一定的繁殖季节。通常每年一窝,每窝仔数1-4只。孕期100-110天,哺乳期2个月。 种群现状历来帚尾豪猪在数量上不及普通豪猪多,分布也不广。80年代在南方一些集市上尚可见乡民出售活体及其皮张,近几年已不再见。在南部僻静的山林中尚有一定数量。 致危因素:人类经济活动,采伐森林,使栖息地日益缩小。一些人认为豪猪的肉和刺能治疾病,并认为豪猪损坏农作物。为了它们的肉和刺,为了保护作物而滥捕滥杀,致使种群数量减少。 分布扫尾豪猪分布在中国南部。国外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马来西亚、印度的阿萨姆和印度支那。栖息于树林中,主要营穴居生活,在树根下或溪流岸旁筑洞。略能攀爬。以植物的根、块茎和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 种类扫尾豪猪已记载的有8个亚种,中国有2个亚种。1.指名亚种体长500—525毫米,背上扁刺长达75毫米。分布在贵州的遵义、安龙,四川的万县、南川及广西、云南等地.国外见于马来亚、印尼的苏门答腊及印度支那。2.海南亚种身体较前一亚种为小,体长300—400毫米,尾长140—180毫米,刺较短。仅产于海南。分布在该岛的黎族、苗族各地山地,如坝王岭、吊罗山、白沙、万宁、儋县等。 保护保护措施:未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除四川省将其列入保护动物名录(四川人大农委,1992)外,其他省均未见提及保护。 保护措施建议:对这个种的分布和现状进行全面调查,以确定对它的保护对策和行动。为保持这个种群继续存在,至少应立即制止滥捕乱杀,保护已知的栖息地。修订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录时,应考虑列入本种,至少应列为II级。一些重点分布的地区可考虑列为地方I级。 |
随便看 |
百科全书收录4421916条中文百科知识,基本涵盖了大多数领域的百科知识,是一部内容开放、自由的电子版百科全书。